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Disambig.svg
本文介紹的是:萌娘百科的萌總論
關於:關鍵詞「」的其他條目
參見條目:「萌(消歧義頁)
藍萌字.png
本條目為世界同萌會正在監督和進行的「萌的學科化」項目,屬於組織認可的系統化萌學體系。
October10.png
基本資料
用語名稱
用語出處 萌文化中的用法源自日語詞「萌え
相關條目 萌屬性萌文化御宅族天然萌可愛
萬物皆可萌
——萌娘百科

(日語:萌えもえ,英語:Moe) 是起源於日本ACG次文化的常用語之一,也是萌文化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用語。用於形容對ACG作品中的虛擬人物產生的一種強烈的、類似於戀愛的情感。如今逐漸成為「可愛」的同義詞。[1]

萌的定義

本來是指「草木初生之芽」[參 1]等義,即描述草木等植物萌生出新芽時的一種狀態或過程。

御宅族和其他的ACG喜好者們將用這個詞用於形容極端喜好的事物。這些事物中包含了一種令人喜愛、興奮、狂熱的感情。萌引發的情感是不能光以「喜愛」表述的,萌誘發的欲望或幻想也不見得帶有一些不可描述的內涵[2]

ACG次文化意義上的「萌」,其含義,具體來說,可以理解為「個人因著人物的某些特徵而由內心萌生出一種像燃燒般的共鳴感覺」。觀察者能否「萌」上被觀察者,很大程度上是視乎個人因素的,也即是說因人而異的,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萌」。即萌是主觀的,而非客觀的。

萌的語用

日語

  • 「萌え」原本是自動詞「萌える」的詞幹,表示萌芽的意思。在被御宅文化賦予了新含義後,開始作為名詞被廣泛使用。
  • 作為動詞,有以下幾種情況:
    • 「AはBに萌える」:A覺得B萌。這是強調「萌」這種感情的他動詞用法。由於他動詞則是指對對象主動的表達,所以這句話在語法上比較彆扭。
    • 「Bは(Aにとって)萌える」:B(對A來說)萌。這是強調「萌的對象」的自動詞的用法。
  • 作形容動詞的詞幹。如「萌えっ娘」。
  • 另外,也有作感嘆詞的用法。

漢語

  • 作為動詞,可以當作「喜歡、愛慕上了某事物」的意思。可以說:「我萌上了某某角色」。
  • 作為形容詞,表示的是一種屬性。可以說:「皮卡丘很萌」、「××不萌。「人名+萌"即是很喜歡那個人(物)」。例:初音大人你怎麼可以這麼萌!。這種欣賞的心情,就如草木發芽般,打從心底而來。
  • 作為名詞,表示「可愛」,「嬌羞」等。比如賣萌等同於撒嬌;天然萌意為「天生可愛」;軟妹又名「軟萌妹子」或者「軟嬌妹子」。

英語

「萌」在英語裡可以相當於「Cute」,即可愛。在歐美地區,觀眾們對於萌系作品的定義大多為Cute Girls Doing Cute Things(簡稱:CGDCT),譯為「可愛的女孩子做可愛的事」。簡稱「萌娘萌事」。(大霧)

Cute在中文中通常被翻譯成「蔻」(古有「豆蔻年華」,是年輕、陽光、活力的註解),和「酷」(Cool)並稱。但實際並沒有「酷」流行。

除此之外,「Moe」在英語語境下其實也可以是一個男性名字,讀作「莫伊」。比如《輻射4》在鑽石城就有個商人叫Moe。

萌的起源

關於「萌」這個字現今用法的來源,至今依舊眾說紛紜,以下為部分幾種的說法:

  • 來自「燃え」。1980年代末,電子通信興起時,在輸入文字「燃え」時,因為「燃え」與「萌え」同音而容易造成輸入錯誤。燃え形容看到可愛的事物內心如火般燃燒的感情,但又與熱血激昂的感情存在本質差異,因此用「萌え」來表達這種情緒。

(P.S.現在,在中文ACG文化圈中,通常將「燃」作為另一種相對的意義來使用,即萌生出熱血沸騰的感覺,多用於戰鬥、比賽、努力為某事奮鬥、為人生喝彩等方面。)

  • 來自ACG作品。根據日本同人辭典,『萌』的來源還有其他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出自1993年NHK放送的《天才電視君》的女主角『鷺傼萌(SAGISAWA.MOE)』主角在她有難的時候,會大叫她的名字『萌~!』一部分粉絲因此而模仿。另一個說法是由TV動畫《美少女戰士》中的土萌螢出現等等說法。
  • 來自漢字的本身意義。根據《商務學生詞典》,『萌』指草木發芽,及比喻事物的開始,所以用作『開始吸引目光』的『引申義』也是有可能的。也有說是指看到美少女時,就如春天降臨一樣的感覺,而草木萌芽則在春天,因此就借用來代表這種『心花怒放』的狀態。

萌的內涵

萌與愛

有些學者認為,在傳統日本社會,各種限制和約束使得人的情愛受到了壓抑,這反而使得人們對刺激的、有吸引力的東西更加渴望。換言之,「萌」是一種「希望得到刺激和激發的願望」。這種願望既包括憐惜的愛,也有性的欲求。最初,「萌」通常只用於形容女性(但在腐文化中並非如此,參見萌的其他含意段落),特指動漫作品裡那些年幼、單純而漂亮的年幼女性。她們的特點是「猶如萌芽般」的嬌嫩、單純可愛,並以大眼睛、制服、超短裙、長筒襪、兔耳等為特徵。

後來,該用語的應用範圍進一步擴大,成為一個較廣泛意義上的次文化用語。隨著動漫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萌屬性誕生和流行;「萌」一詞可應用的性別、年齡段、物種等也擴大了。除了應用於人類女性外,也可以用於形容討人喜歡的男性,甚至非人類、非生物等。[1]

萌與性

「萌」本身具有「好色而慕少艾」的意味,具有一定的「性意味」。必須強調的是,所謂「性意味」並非指「性暗示」,「知好色而慕少艾」是人性,並不代表這就是色情。覺得一個角色萌,不代表需要有性暗示,但卻必須配合受眾的性取向。「萌」是一種「發乎情,止乎禮」的感情衝動、一種對可以成為戀愛對象的角色的好感。這只是一種情感的悸動而已,是美好和正面的,不必對此表示反感。

「萌」不限於「男觀眾對女角」,理論上只要符合性傾向,即可說某角色很萌。女觀眾一樣可以覺得男角很萌,女性亦一樣可以說女角們很萌。當然女性看男角的「萌」,也必然有其一套特別的系統。「萌」的應用與「性感」有點相似,女生一樣可以覺得男生很「性感」,但男生必然不會用女生的角度,覺得另一個男性「性感」。同理,多數情況下,男觀眾只會說女角萌,不會說一個正太或少年萌。相反,女生就可以。

但是,有時候一個男觀眾之所以也會覺得一個正太很萌,那可能是因為正太身上有著符合觀眾性取向的一些特質,比如溫柔等女性化的特徵,並不代表觀眾的性取向發生了改變。[來源請求]

萌與可愛的區別

萌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概念,沒有十分明確的定義,於是就出現了一些混用的情況。最容易弄錯的,是「萌」與「可愛」的區別。「萌」與一般所說的「可愛」一詞表達的感情和意義相近,但並不等同。(然而,在中國,隨著近年網絡文化影響力的擴大,大量網絡流行語遭到了不了解其本義及淵源者的濫用,「萌」、「賣萌」等用語也不幸在列。由於理解的不足以及文化的隔閡,把「萌」一詞單純當成「可愛」來用的現象十分普遍,這兩個詞的界限也逐漸模糊。)

一、萌的意義更廣泛。「可愛」指的是在幼小柔弱的事物身上體現出的令人喜愛特徵。然而,除了幼小柔弱之外,還可以有其它各種各樣的詞來形容一個角色的「萌」。

二、二者最初的應用領域不同。「萌」的使用者,通常是ACG次文化人群、二次元世界住民;而「可愛」的使用者,通常是與ACG次文化無關的一般三次元人群。目前「萌」大多用於二次元,若在三次元中用到「萌」,通常是評價者採用了與ACGN次文化中類似的審美標準。然而,21世紀10年代以來,隨著萌在三次元的泛濫,使用「萌」一詞代指「可愛」的人群也逐漸失去了所謂的二次元三次元之分。

三、二者形容的對象不同。

「可愛」是非常傳統的詞語,詞義已經很固定。它可以用於形容人、動物,甚至死物。小孩可以很「可愛」,一隻小貓可以很「可愛」,一枝肥肥短短、設計吸引的原子筆也可以很「可愛」,當然一個ACGN角色也可以很「可愛」。

但「萌」與「可愛」不同,基本只能形容「人」(這個「人」,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文藝作品中虛擬的。「萌」跟所有只能形容人類的形容詞(例如:豁達)一樣,可以用於文藝作品裡的「角色」上),不能形容「物」。比如,我們可以說「令狐沖很豁達」,但不可以說一隻老虎「很豁達」(除非用了擬人修辭)。同理,我們可以說「小櫻很萌」,但卻不能說一隻小貓、一隻滑鼠「很萌」。

另外,語文本身千變萬化,並沒有必然的規則。Galgame作品《月姬》是死物,如果說「《月姬》這作品很萌」,語法上、邏輯上都沒有錯。但要知道此句的伸義,是「《月姬》這故事的角色都很萌」,實際上並沒有違反「萌」是不及物形容詞的原則。

當然,要讓物品變得萌,「擬人化」可以做到。一個作業系統不能萌,但擬人化的作業系統娘就可以。一隻貓不能萌,但貓娘就可以(如《萬能文化貓娘》、《Di Gi Charat》)。但本質上,萌的對象仍是人,不是物件本身。

四、上文已提及,萌的內涵有一定的性意味。這更加決定了它不能與可以形容死物的「可愛」混為一談了。

萌的普及

「萌文化」約在2003年,以東京秋葉原為中心流行開來。2004年和2005年,「萌」當選為當年日本全國第一新潮用語。[1]

日本電腦娛樂供應商協會(CESA)在2006年4月24日發表了一份以日本大眾消費者為對象所做的《2006年CESA大眾生活者調查報告》,在調查中將萌定義為「對漫畫、動畫、遊戲的角色產生愛情」。調查顯示,了解此一用詞的群體在性別方面並無差異。而在年齡層方面,男性以20~24歲最高,占8.9%。女性以15~19歲最高,占12.1%。[2]

目前,「萌」一詞在日本以外的國家和地區也已經廣為流行。在英語地區,與並列的稱呼CGDCT一詞的來源已經難以尋覓,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該詞在2007年《幸運星》以及2009年《輕音少女》上映後在歐美動畫觀眾中流行起來。2012年,香港有樂團以「萌」的羅馬字「MoE」為樂團名稱,並用動畫音樂及Cosplay宣傳萌文化。

萌的標準

在ACG作品中,爲了使設定的角色更萌,在人設上往往有一些特別的手法。

以下是一些比較常見的二次元「萌」少女的特徵,不是全部被認為「萌」的二次元少女都是這樣,亦不是所有具有這些特徵的二次元少女都被認為「萌」:

(註:本段譯自英語維基百科)

來自某位編輯者的吐槽:這和蘿莉有什麼區別!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類別的審美都是會改變的。以上標準自成文以來,每分每秒都在遠離其適用的普遍性。

萌的評論

對於萌的解釋和影響已經出現廣泛討論[2]

  • 精神醫學家齊藤環認為御宅族所使用的萌是他們對特定性喜好的表現。但幾乎沒有御宅族將這些「萌」概念挪用到現實生活中,萌只是在虛擬的世界中實現的。覺得ACG作品中的人物「萌」和覺得現實中的人物「可愛」是兩個概念。比如「身嬌體弱易推倒」可以用來形容動畫中的女孩「萌」,但現實中這樣的女孩估計只會給人一種頹廢的感覺。不過還真有!參見萌死
  • 御宅文化研究者東浩紀認為齊藤環的論述太過複雜。他認為「萌」是僅僅是符號化的元素,御宅族很單純地是通過這些符號化的元素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萌屬性劃分了不同的市場,比如乳量區分了蘿莉控與御姐控兩大陣營。
  • 萌系評論家本田透反對「萌只是被動物性的欲望所喚醒的信號」此一說法,並主張這種解釋不匹配萌的本質。他將萌解釋為與神話和宗教的語境相關的心理活動。本田認為「萌」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出現的必然行為。氣氛突然唯物了起來。是一項在被宗教所拒絕後、受到經濟唯物主義的支持而出現的行為。
  • 女性主義的支持者宮崎駿完全反對萌系人物的柔順、服從的特性。對於御宅族物化女性的傾向,宮崎駿評論道:「她們立即成為『蘿莉控的玩物』。就某方面而言,如果要以肯定、正面的態度描繪某個(女)角色,除了儘可能使她們討人喜歡以外別無選擇;但是現在,有太多人以無恥的方式描繪她們,好像他們只想要什麼寵物一樣,而這種情況是越來越嚴重了。」他認為,對於女性角色的刻畫不應只是「可愛」,還應當是勇敢堅強且足智多謀的一面,即「勇敢」、「堅強」等都可以是萌屬性。宮崎駿在他執導的動畫電影中已實踐了這一觀點。

萌的衍生概念

  • 萌屬性:能增加角色萌度的各種人物特徵。
  • 萌化:給不萌的事物賦予萌屬性的過程。
  • 萌節:11區的人們將十月十日定位萌節(或「萌之日」,日語:萌の日)。因「萌」可拆分為「十」、「十」、「日」、「月」,重新調整順序即得到「十月十日」。
  • 各種萌。軟萌、呆萌、賤萌、天然萌、賣萌。以上部分詞彙僅誕生和流行於三次元。
    • 廢萌:形容只有萌系元素而毫無實際內容的作品。
    • 激萌:非常萌,激動人心。
    • 反差萌:自身兩種完全不同的屬性形成的一種對比,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萌。
    • 落差萌:自身屬性搭配錯誤,或者隨環境要素而改變,並不是字面意思上的萌。
  • 相關病症:萌死

萌的其他含義

  • 腐女圈中,對「萌」的認知自成一格,與上文所述的不盡相同。普遍而言皆作動詞用,例如「萌+某君」,某君可以是任何類型的男性,無論美正太還是肌肉男,只要受腐女認同或喜愛便可。另外,也可用作動詞,「萌+CP」,指支持某對CP,即認為某君和某君應該在一起,「萌」的程度就是對該CP的熱愛程度。為普遍女性ACG喜好者(同人女)較少使用的上述意義的「萌」,卻在日益壯大的腐女圈中受到廣泛應用;概括而言,「萌」一詞可分為對女性的愛好、以及對男性的愛好兩種觀點之下,所產生的兩種用法。
  • 在三次元中,與可愛(cute)同義。作為名詞,絕大多數時候是使用「賣萌」一詞,用於修飾目標的行為。可以說,「某某角色又在賣萌」、「賣萌可恥」。
  • 萌還有比喻說話音律又小又軟帶有磁音的意味。[來源請求]

注釋

參考資料

  1.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句者畢出,萌者盡達。」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日文)電撃萌王 Special May 1, 2006, No. 127 Vol.11 No.8, Media, p. 104 ~ 105
  3. (英文)Denshi Jisho — Online Japanese dictionary. Accessed May 7, 2011, from http://jisho.org/words?jap=%E3%82%A2%E3%83%9B%E6%AF%9B&eng=&dict=edict

外部連結

Wikipedia-logo-v2.svg
維基百科
提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