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game
傳說之下中的Sans,他是一個典型的後設游戏人物 |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Metagame |
---|---|
其他表述 | 後設游戏、超遊戲、元虛構遊戲 |
用語出處 | 元虛構作品(Metafiction)、元敘述(meta-narrative) |
相關條目 | 突破第四面牆、第四面牆 |
Metagame 一詞的含義是「關於遊戲的遊戲」,這可以指「任何非常規的遊戲方式」,也可以指一種「反思和解構遊戲的遊戲作品」,本條目介紹的是後者[1]。
“ | 普通的遊戲把你往屏幕里拽,後設游戏則總是試圖從屏幕里爬出來 | ” |
Metagame 是一種小眾而模糊的遊戲類別,中文通常譯為「後設游戏」「超遊戲」「元虛構遊戲」或「元游戲」。
簡介
Metagame,顧名思義,就是朱克伯格的那個Meta搞的元宇宙遊戲。(誤)
在英語中,「Meta」一詞以超越其原始限制的方式描述主體,將主體本身視為反思的對象。[2]它作為前綴可以被用於修飾諸多事物,比如 Metaphysics(研究超越物理的物理,通常譯為「形而上學」)、Metafiction(後設小説,關於小說的小說)、Metaverse(元宇宙,超越現實宇宙的人造虛擬宇宙)等。因此,Metagame 即指「關於遊戲的遊戲作品」。
Metagame 的命名和產生或許受到 Metafiction(後設小説)一詞的影響。後設小説是一種強調「自指」(self-reference)的小說形式,它在作品中不斷提醒讀者:你正在閱讀的這部小說是一部虛構作品。其中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蘇菲的世界》。在這部作品中,女主角蘇菲經歷一系列離奇事件,最終發現了自己只是一個故事中的虛擬人物,並以此為出發點,開始向創造這個世界的作者艾勃特少校抗爭,最終以「天使」般的狀態來到了艾勃特少校所處的世界。紙片人老婆三次元化有待成真。
與後設小説或後設電影不同,遊戲是一種互動藝術,因此 Metagame 為玩家帶來的真實感也更加強烈。
一些 Metagame 具有「虛幻嘗試干涉現實」的情節,所以會帶有輕微的恐怖元素。當然,也有一些作品直接將這一恐怖感發揮到了極致JUST MONIKA。
目前公認最早的 Metagame 是ELF於1998年發行的視覺小說《臭作》。
Meta元素
Metagame 的核心是對遊戲自身的存在進行反思和解構,而這又涉及到遊戲的自指。遊戲中用以體現這種自指的手段被稱為「Meta元素」或「Meta要素」。
Meta元素通常可能會表現為下列特點:
- 將玩家操控的角色與玩家進行有意區分。
- 遊戲中的人物知道自己身處遊戲中,甚至可以突破第四面牆與玩家進行「互動」。
- 遊戲中的NPC或旁白直接向玩家對話,而非與玩家操控的角色對話。
- 遊戲中的角色試圖跳脫出玩法框架,例如反抗存讀檔等遊戲機制。
- 在玩家進行多周目時,每一周目的流程會受到前面周目的影響。
有些Metagame會調用系統API讀取當前用戶名作為玩家的「真實姓名」用以區分玩家與玩家角色,所以你有可能被迫改名叫 Administrator 或者 HP。
Meta元素在遊戲中創造了一種超越傳統遊戲規則的互動體驗,使得玩家能夠更深入地探索遊戲世界和劇情,引發更多的思考和情感共鳴。
值得注意的是,meta元素是Metagame的必要不充分條件,遊戲擁有meta元素並非意味着這就是一款 Metagame。
與其他遊戲的區別
與非Metagame的區別
按照上述對於「Metagame」的定義,「Metagame」是探討遊戲本身的遊戲,這種遊戲通常包含着Meta元素。
但實際上,許多普通的遊戲中也存在着Meta元素,因此 Metagame 與 非Metagame 之間的區別並不總是那麼明確。
首先,很多遊戲的教程中都會有一些脫離遊戲環境而對玩家進行指導的橋段,但是具有這類橋段的遊戲並不一定就屬於Metagame。
- 例如:按下A鍵扔出〇〇夢球,收服〇〇夢。「A鍵」存在於遊戲之外,遊戲打破了第四面牆,但這並不意味着這部遊戲就屬於Metagame。
同樣地,有些遊戲出於玩梗、惡搞、致敬等原因,會適當地使用meta元素作為彩蛋或塑造角色。然而,這些meta元素在遊戲中的比例並不大,更多地被視為遊戲的添頭,因此這樣的遊戲幾乎不會被視作完全的Metagame。不是Metagame,是Neta Game!
- 例如:《崩壞:星穹鐵道》
與ARG的區別
ARG一詞可以指:
- 「替代現實遊戲」(Alternate Reality Game,下簡稱「ARG」),或稱「侵入式虛擬現實互動遊戲」、「平行實境類遊戲」。典型作品如由多部遊戲中分散的謎題組成的解密遊戲《青蛙分數2》。
- 「增強現實遊戲」(Augmented Reality Game,下簡稱AR遊戲),以《Pokémon Go》《Ingress》為代表。
「ARG」並非AR遊戲,也不是VR遊戲,它是一種以現實世界為平台,通過「跨媒體敘事」的方式,讓玩家參與其中並進行互動的遊戲形式。玩家通過自己的行動和意識來解謎和推進故事情節。在某種意義上,「ARG」是一種行為藝術,已經超越了傳統電子遊戲的範疇。它與 Metagame 一樣模糊了現實和虛擬的界限,二者在一些方面有重疊但並不衝突。例如有人認為《DDLC》屬於 Metagame,而其角色文件中的隱藏信息是某種「ARG」。[3]
而「AR遊戲」是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將現實中的真實環境和遊戲中的虛擬事物實時疊加到同一個場景中,實現在現實世界與遊戲中的事物進行互動的遊戲,AR遊戲和VR遊戲都具有很強的沉浸感。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AR/VR遊戲中的虛擬事物還無法對現實進行干涉,所以暫時不用擔心像《Sword Art Online》那樣被關進遊戲裏無法退出的情況,而且你至少還可以把頭盔摘下來。
作品列表
公認的metagame
本段落綜合了bangumi的METAGAME標籤和meta標籤的資料。也部分參考了英文維基百科的Wikipedia:Category:Metafictional_video_games分類。
- 《臭作》:高部繪里與表裏世界
- 《Ever17》:如果你很難想像我們所處的時間之外的高維生物如何干涉事件的發展,把《Ever17》玩通關就能大致理解
- 《Remember11》
- 《水仙花》(水仙花)
- 《屠殺之園》(屠殺の園)
- 《少年之國與少女愛麗絲》(少年の国の少女アリス)
- 《你和她和她的戀愛》(君と彼女と彼女の恋。)
- 《史丹利的寓言》(The Stanley Parable):迫害旁白之一
- 《新手指南》(The Beginner's Guide):實驗性遊戲,在遊戲中介紹遊戲的製作
- 《地球冒險系列》(Mother/EarthBound):從你一開始完成調查問捲起,就不僅僅是那個置身於遊戲外、對角色命運與劇情發展袖手旁觀的玩家了,正所謂本系列的主旨是「由愛編織而成的世界」……裏面的meta元素啟發了《Undertale》和《Deltarune》。
- 《傳說之下》(Undertale):存檔是決心至強者所可用的能力
- 《三角符文》(Deltarune):紅心不是Kris的靈魂,是玩家操縱Kris的媒介
- 《新彈丸論破V3:大家的自相殘殺新學期》(ニューダンガンロンパV3 みんなのコロシアイ新学期)
- 《心跳文學部》(Doki Doki Literature Club):JUST MOKINA
- 《艾希》(ICEY)迫害旁白之二
- 《Oneshot》:玩家是遊戲最重要的一員
- 《INSIDE》:當一個隱藏的控制裝置被斷開,由玩家操作的小男孩也隨之停止了一切活動
- 《There Is No Game》:迫害旁白之三我TM怎麼還沒開始遊戲?
- 《小馬島》(Pony Island):和下面的邪惡冥刻同作者且解謎涉及
- 《六角疑雲》(The Hex):邪惡冥刻的前作,Daniel Mullins之作,也是他的送命作(遊戲中的酒保跨次元從電腦屏幕中伸出手掐si了作者)
- 《邪惡冥刻》(Inscryption):遊戲設定中有個叫盧克的人正在玩它,甚至跨遊戲解謎
- 《海貓鳴泣之時》
- 《咪莫》:你需要調用手機上的一切功能去解決遊戲中的謎團
- 《The Lar》
- 《勇者斗么蛾》(tERRORbane):表面上是BUG模擬器,實際上是要和開發者對線。
- 《你好夏洛特》(Hello Charlotte):「一切都好好地結束了,沒有什麼應該悲傷的。」
- 《9-nine-》系列
- 《戀愛綺譚~不存在的真相~》
- 《極限脫出:9小時9人9扇門》:利用NDS遊戲機的雙屏機制,在上下兩個屏幕顯示不同人物視點的內容
- 《Baba Is You》:一個益智
推箱子遊戲,遊戲機制本身具有強烈的meta意味。
含有Meta元素的作品
- 這些作品中使用了「meta」元素,但這些元素在作品中並不佔很大比重
- 《尼爾:人工生命》:D結局會影響玩家的遊戲存檔
- 《尼爾:自動人形》:E結局會影響玩家的遊戲存檔
- 《Superhot》:在劇情模式的最後,玩家需要操控遊戲中的玩家角色擊殺「自己」的肉體
- 《疑案追聲》:遊戲的第五個案件暗示遊戲的系統正在干擾玩家的認知,在完成該案件後,遊戲會問道「你,是誰?」,對此的回應會影響遊戲的結局。
- 《主播女孩重度依賴》(NEEDY GIRL OVERDOSE):真結局中揭示玩家角色「阿P」實際上是女主角糖糖幻想出來的人格
- 《Milk inside a bag of milk inside a bag of milk》:主角患有某種精神疾病,認為自己是視覺小說中的人物,創造了玩家來幫助她。
- 《Milk outside a bag of milk outside a bag of milk》:主角患有某種精神疾病,認為自己是冒險遊戲中的人物,而玩家是其協助者。
- 《電子女孩》:在遊戲唯二女主角沒有上吊的結局之一中,女主角稱「爸爸」要來接她,在此之前會讀取你的信息並說出(包括你的名字、你的語言等),並宣稱要刪掉C盤
- 《死侍(遊戲)》
- 《伊莉絲症候群》
- 《深夜迴》
- 《番茄先生》(Mr.TomatoS)
- 《Your Boyfriend Game》
- 《JOHN DOE》
- 《明日方舟》:目前遊戲本身無明顯meta要素。只是在進行新手教程中若退出遊戲,會有「???」角色提及玩家切換應用程式。神經連接貌似含義頗深
- 《崩壞:星穹鐵道》:自機角色銀狼大量語音直接對應玩家操控的行為(比如二倍速下大招語音「二倍速就這?」),其「以太編輯」的能力也有些meta意味。主線貝洛伯格章節結尾也有打破第四面牆
安德的遊戲:安德操作的其實是偽裝成「遊戲」的軍隊實時指揮系統《Romance Academic》《命運石之門》:遊戲第一章出現了凶真向「屏幕那邊的人」(其實是向顯示器上的「羊駝人」)介紹Lab成員的情節《米奇妙妙屋》《愛探險的朵拉》等早教互動類動畫:米奇經常和觀眾說話,並表現出觀眾同意他的觀點的樣子。老子不同意啊!
註解
- ↑ 本條目所描述的遊戲類型更準確地說應該是「Metafictional video games」,元虛構的電子遊戲作品
- ↑ (英文)這太 Meta 了: 從前綴到形容詞 | 韋氏詞典
- ↑ 《心跳文學部》:恐怖遊戲裏最好的戀愛模擬_網易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