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二次元手游

萌娘百科,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转载请标注来源页面的网页链接,并声明引自萌娘百科。内容不可商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大萌字.svg
萌娘百科欢迎您参与完善本条目☆Kira~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基本资料
用语名称 二次元手游
其他表述 二次元手机游戏、二游、动画风手游、动漫宅向手游[1]アニメ調ゲーム(日语社区)、anime/gacha(注)前者特指日式动漫,后者原意为“扭蛋”,引申为“抽卡” (mobile) game(英语社区)
相关条目 手机游戏二次元

二次元手游是21世纪10年代后在玩家和业界使用的非正式、不严谨的用语,指代一类视觉效果借鉴传统(日系)ACG作品、被打上“二次元”标签的手机游戏。

历史

其实早期游戏和漫画、动画的联系不可谓不紧密,毕竟2d游戏时代,游戏和动画都是“纸片人”,自然会在画风上趋同进化;但到3d游戏时期,随着用电脑程序模拟真实场景的技术日趋成熟,大多数游戏的美术风格和动画逐渐脱钩。当然,仍有很多游戏继承并发展了动画画风,甚至将动画画风运用在3d游戏中,典例就是《女神异闻录》系列,这也为后来3d二次元手游的井喷式发展提供了基础。

到了智能手机兴起的21世纪10年代初,其时IOS和Android这两大操作系统平台在智能手机上刚刚普及,手机的存储和性能也不足以存储和运行高度拟真的3d游戏,即使勉强将PC/主机游戏简化后移植,其画面质量也只能说十分勉强,轻量化、不吃性能的2d游戏依旧是智能手机游戏市场的主流。这给游戏和动画的再一次深度挂钩提供了大好机会。

目前公认最早的“二次元手游”是2012年4月9日开服的《扩散性百万亚瑟王》,其基本上奠定了下文所说的二次元手游的所有特征:动画画风、以抽卡模式获取角色并养成后组队参与PVE对战,弱社交、弱竞争、轻玩法和重剧情和人设的手机网络游戏。此后2013年4月23日开服的网页游戏舰队collection》将当时开始兴盛的军武拟人(萌娘化)浪潮带入游戏领域,并催生一系列军武拟人手游。由于物品拟人(尤其军武萌娘化)长期被外界视作一种“二次元”题材,“二次元手游”再一次受到关注。

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质量3d游戏开始在智能手机平台上发布,二次元手游也紧随其后跟随这波浪潮,其中以《崩坏3》最为有名。

由于早期二次元手游的主要受众是宅男玩家,外加其发展的同时期恋爱向Galgame后宫动画等后来被称为“废萌”的作品形式大为兴盛,二次元手游大多为男性向,只有女性可玩角色和男性玩家角色,且不乏对玩家角色抱有恋爱感情的可玩角色。后来,为了在泛ACG爱好者甚至更广泛的玩家群体中吸引更多受众(俗称“扩圈”),也出现了女性向和一般向的二次元手游。当然,最早的二次元手游《扩散性百万亚瑟王》就是一般向游戏,其中的男性可玩角色之多甚至使该游戏获得了“掰弯性百万亚瑟王/扩散性掰弯亚瑟王”的戏称。

特点

  • 借鉴传统(尤其日系)动画、漫画和Galgame的美术风格来设计游戏内的视觉效果;
  • 多数采用抽卡等随机性较高的方式来达成游戏内道具(主要是角色)的获取;主要的玩法一般是养成用抽卡机制获得的可控角色,并将其组队参与PVE对战;
  • 一般是联网游戏,但相比于一般网游,更重视游戏内故事情节、角色形象塑造和世界观的设计,尤其是本身由知名动漫IP改编的游戏,或者被以IP形式运营的游戏系列;同时,二次元手游的社交和竞争要素相比于多数网游有所减少(但仍有不少二次元手游存在排行榜这一特殊竞争要素);
  • 受制于早期的智能手机性能、由ACG爱好者组成的玩家群体游戏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游戏本身以轻量化为主要特征,玩法相当简单甚至被嘲讽“没有游戏性”; 后期随着手机性能提升,以及部分游戏被移植到PC/主机等原因,开始有手游厂商开发玩法相对复杂多样化的游戏,这些游戏依旧被归类为“二次元手游”,如《崩坏3》《明日方舟》《原神》,但这些游戏仍然受制于玩家群体参差不齐的游戏水平,因此一定程度上依旧沿用以前二次元手游的轻量化设计,使得其总体玩法复杂度(“游戏性”)仍低于单机游戏;
  • 受以上几点因素影响,二次元手游往往特别重视可玩角色的剧情塑造,一般除了主线、支线剧情外,还有可控角色与玩家角色同行并相互了解的个人线剧情;此外角色养成系统中还会有和可控角色增进感情的亲密互动、好感度、誓约等机制;同样的,二次元手游往往也特别重视世界观和剧情方面的创作与描写。

由于以下原因,早期的男性向二次元手游往往和“与虚拟美少女谈恋爱的游戏”甚至“渴望纸片美少女的死肥宅才会玩的游戏”之类的刻板印象甚至污名化认知挂钩,甚至导致二次元手游一度获得了“妓院加赌场”的恶名:

  • 对玩家角色有好感的可玩角色的存在,甚至一些游戏中全体可玩角色都有这个属性;
  • 早期手机游戏野蛮生长期普遍存在的立绘卖肉等软色情元素,由于二次元手游重视角色的性质,该问题在二次元手游中更为严重;
  • 以抽取可玩角色为基础的抽卡机制带来的角色收集性质和养成系统带来的陪伴虚拟角色的性质,使得玩家对角色在感情上投入过多甚至到了不理智的地步,甚至已经严重影响现实生活;
  • ACG爱好者中普遍存在的“喊老婆/老公”风气给外界带来了误解,而二次元手游作为ACG的自然延伸也继承了这种风气。
  • 与可玩角色进行亲密互动、增进好感甚至誓约/结婚等颇具“媚宅”性质的游戏机制。

这导致后来出品的一般向二次元手游往往极力避开或隐藏上述属性,以免涌进来的路人玩家和关注游戏的各种社会群体对游戏产生误解甚至反感。这种模式也被一些游戏玩家称作“隐性媚宅”或“硬核不媚宅”

此外,游戏圈内外一些人士对二次元手游玩家也有“魔怔”、“饭圈化”、“听不得对游戏厂商的批评”的负面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尚不明确。有观点认为跟21世纪10年代中前期三大军舰拟人游戏玩家的争吵有关;另有观点则认为跟2019年大量二次元手游出现破圈效应,进而使得玩家社群复杂化与极端化有关;更有观点认为跟《原神》爆火后,大量资本入局二次元手游,二次元手游数量增加后质量参差不齐,玩家倾向进一步复杂化导致社群舆论动荡有关。当然确实有一些二次元手游玩家圈的争吵用词变成了游戏圈甚至网络上的普遍用语,如“拄拐杖”。

代表作品

Moegirl is watching you.jpg
本列表仅提供典型例子。
请优先考虑录入知名度较高的例子,避免向本列表大量添加罗列

经典动漫IP改编游戏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热血向、战斗向动漫IP会被改编成PVP游戏,而一般的二次元手游出于轻量化设计大多为PVE游戏模式,且这部分PVP游戏相比一般二次元手游并不重视剧情和人物塑造,故这些游戏是否属于“二次元手游”颇具争议。

军武拟人类游戏

物品拟人(尤其是萌娘化)一直是二次元手游依靠的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军武娘因为将早期二次元手游受众——宅男喜好的两种事物——武器和美少女结合起来,更是大受欢迎。

原创IP游戏

各种跨次元企划中的手游部分

“二次元手游”分类的模糊性和争议性

所有在手机平台运行的Galgame和乙女游戏等有时也会被划入“二次元手游”范畴;一些棋牌类手机游戏(如《影之诗》、《雀魂》)由于本身美术风格为日式动漫画风,也会被视作“二次元手游”,尽管其和一般的二次元手游在玩法等方面风马牛不相及。

“二次元手游”或其简称“二游”有时被一些人用作另一个不严谨概念——“宅男游戏”——的别称,而“宅男游戏”的定义为:以宅男玩家为核心群体,可玩角色以高度“媚宅”的美少女为主的游戏,即所有男性向和大部分一般向[2]二次元手游。这导致女性向二次元手游经常被开除“二游”籍。这一认知也导致很多人认为“二次元手游”必须且只能靠塑造“媚宅”美少女来吸引宅男玩家,并借此贬低一些以世界观、剧情叙事和玩法见长的一般向二次元手游。

由日式动画画风PC/掌机/主机游戏移植或改编的手机游戏(如《女神异闻录》系列的手机版《女神异闻录:夜幕魅影》)是否可以界定为“二次元手游”尚存在争议。当然,部分玩家会将这些同样借鉴了日式ACG作品美术风格的非手机平台游戏称作“二次元游戏”,并用“次元手”和“次元戏”共用的简称“二游”称呼之。但视觉小说尽管被不少人视作“二次元”的一部分,可被称作“二次元游戏”,却很少被简称为“二游”。

注释及外部链接

  1. 知乎答主、B站UP主“摘星子”在该知乎文章中提出
  2. 因一般向二次元手游玩家中男性的比例依旧不小,且往往同时大量存在吸引宅男玩家的女角色和吸引女性玩家的男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