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使用者:Nexus Newton/個人存檔/機槍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Military.png
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軍事類條目☆Huu~Ah\(^O^)/
萌娘百科軍事相關條目正在建設中,歡迎有編輯意向的朋友加入萌娘百科歷史軍事原型編輯組編輯群:1035855750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Nexus Newton/個人存檔/機槍
基本資料
萌屬性名稱 漢:機槍
英:Machine Gun
德:Maschinegewehr
日:機関銃きかんじゅう
萌屬性別稱 機關槍
萌屬性類別 武器道具
典型角色 曉美焰黑岩射手
相關萌屬性 槍械彈鏈機砲
Folder Hexagonal Icon.svg 擁有此特徵的角色

機槍Machine Gun是一種常見的輕兵器。

概述

廣義上的機槍指的是一切類型的可以全自動射擊的自動武器。而狹義上即傳統意義上的機槍,指的是一類壓制性的自動武器,主要作用是為步兵等脆弱單位打掩護、防守陣地和載具和對敵方實施壓制等。總的來說是一種火力兇猛、可長時間投射火力的一類自動武器。

和所有槍械一樣,機槍遵守20毫米槍砲分水嶺的原則。因此一些其他的類似的但口徑超20毫米的武器,如榴彈機槍,它只是叫這個名字而已,本質上是榴彈發射器而不是,不妨把它歸類為一種特殊的砲。

很多人誤以為使用彈鏈或彈鼓等大容量供彈具是機槍和衝鋒鎗、自動步槍等其他自動武器的最大差異,其實不然,大容量供彈具固然能提供更大的彈容,但解決不了槍管散熱的問題,因而無法保證機槍的連續射擊。真正的機槍應當具備比其他自動武器更好的散熱機制,比如氣冷機制的重槍管和散熱片、水冷機制的水冷套筒等,特別是氣冷機槍必須具備槍管快速更換的功能(一些搭載在載具上的氣冷機槍如航空機槍可以不需要這個功能)。事實上,很多機槍的彈容甚至還沒有超過50發,如著名的「捷克式輕機槍」即捷克斯洛伐克的Vz.26輕機槍,彈容只有20發,比現代大部分自動步槍的彈容都要少。

歷史

工業革命之前……

機槍的歷史,其實就是自動武器或者說連發武器的歷史。從前裝槍時代開始人們就熱衷於探索提升射速的手段,提升了射速就是提升了火力密度,就能更高效地殺傷敵人。

在前裝槍時代最常見的戰術是「排隊槍斃」法,以17世紀開始在歐洲流行的「線列戰術」和明朝沿襲弩兵戰法的「三段擊」為代表,方法是讓一群槍手站成一列,像戰列艦排成戰列線一樣,所有槍手一齊開火,形成厚實的彈幕,以期將敵方壓倒,誰倒下了後面的人就往前走填補上隊列的空缺。這種戰術一直沿用到十九世紀。

依據這個戰術一些工程師開發了多管槍,如明朝出現的三眼銃和迅雷銃、歐洲各國的齊射槍和排放槍等,這些同時出現在東西方的多管槍的設計理念都是一樣的——通過增加槍管數量來模擬線列戰術中多槍齊射的效果,由此讓很少的士兵也能獲得和「排隊槍斃」時同樣強悍的火力。

這些武器都具有同樣的問題:槍管越多,越顯笨重,操作起來也越繁瑣。因此「排隊槍斃」仍然是時代的主流,一直到十九世紀。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

濟世神醫加特林

十九世紀是工業革命的成果在世界範圍大放異彩的時代,精密機械的生產加工能力得到了長足進步,由此解放了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使得人們對外力驅動的連發槍的探索進一步加深。其中最成功的一個人是美國的一名軍醫——理察·喬丹·加特林(1818-1903)(此人從醫前是個工程師,發明了小麥播種機、水稻播種機、蒸汽拖拉機和船用蒸汽夯等產品並申請了專利,還設計了一種用於蒸汽船的螺旋槳),大名鼎鼎的加特林機槍的發明者。在1861年,加特林創造性地使用了用搖把帶動的機械裝置控制多支繞軸旋轉的槍管的裝填、開閉鎖、擊發和退殼,使用彈匣、彈鼓或漏斗裝填子彈,手搖驅動下射速可達200RPM,同時精度較高,遠勝傳統的「排隊槍斃」。這種旋轉式外能源多管槍的工作機制被後人稱作加特林原理,但凡使用加特林原理的自動武器都稱作加特林機槍(也有放大口徑成為機砲的存在)。

有趣的是,加特林作為一名醫生,看到南北雙方的士兵們在戰場上死傷慘重、和因為當時醫療技術的局限以及治療不及時引發各種疾病帶來的非戰鬥減員時感到痛心,所以萌發了研究一種讓一個人能頂上一個連的火力的速射武器的念頭,目的就是通過增強一方的火力來降低該方的傷亡。加特林:我認為治病救不了美國人……由於這種新奇武器對於當時執著於排隊槍斃的領導者們衝擊太大,甚至遭到強烈反對,因此最初幾年裡加特林並未接到任何訂單。不依不饒的加特林他帶著他的產品四處遊走做射擊表演,終於用加特林機槍相對於排隊槍斃的優異表現說服了那些頑固的保守派。很快加特林機槍在之後的戰役中大放異彩。

加特林聲名鵲起的同時,在歐美諸國也相繼出現各種原理各異的奇特的機槍,如蒙蒂尼機槍、諾登菲爾德機槍、咖啡磨槍等。不過相比加特林機槍它們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缺陷,最終加特林機槍一統江湖,成為十九世紀下半葉歐美諸國普遍配置的機槍。清朝也是加特林機槍眾多的海外用戶之一,這些高射速、高火力密度的武器在甲午戰爭中給了日本人以沉痛的打擊。

良心燙髮馬克沁

加特林之後,美國發明家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十九世紀末取得了又一個重大突破——他成功研製了內能源連發槍,也就是無需外力驅動的連發槍。作為後世公認的自動武器之父,馬克沁研究了如今的三大最常用自動武器自動原理——導氣式、槍機後坐式、槍管後坐式,並選擇了槍管後坐式作為他的機槍的工作原理。馬克沁設計的機槍採用彈容200~600發的帆布彈帶供彈、槍管後坐式自動、肘節式閉鎖、水冷散熱,射速達到了600RPM,使用大型支架支撐;它比當時的加特林機槍可靠性更佳,而且省卻了手搖的操作,更加輕便,更有利於在戰場上的機動。不過,馬克沁機槍過快的射速不免又一次讓保守派產生了對其實用性的強烈質疑,儘管馬克沁機槍在非洲殖民地的一些小戰役、以及二十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都展現了強大的破壞力,但保守派仍竭力掩飾其威力,大肆吹捧神槍手和高精度手動步槍的價值。當然保守派的大行其道並不妨礙那這些有先見之明的國家領導選擇為軍隊添置這種武器,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就自掏腰包為德軍購進了首批馬克沁機槍,就連感慨「太貴了不能使用」[1]的李鴻章也弄了5挺回去,並於1888年在金陵製造局實現了國產化。當時這種武器在中國被稱為「賽電槍」,而之前的加特林機槍則被稱為「格林快砲」。

有趣的是

馬克沁本來和大名鼎鼎的白熾燈發明者——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一樣,是個主攻民用產品的發明家,平時著力於發明各種有助於提高生活和工作質量的工具,比如燙髮工具、自動捕鼠器和對氣體照明燈的改進。然而,在1880年美國市政照明投標中,馬克沁被愛迪生設法排擠了出去,他被迫賣掉了自己在美國的公司,離開美國前去歐洲。這一趕不要緊,愛迪生怎麼也沒想到自己間接開啟了潘多拉魔盒,馬克沁剛到英國不久就轉入自動武器的研究工作中並很快取得重大成果,這才有了馬克沁機槍等諸多自動武器的誕生。由此可見,在推動自動武器發展的進程中,愛迪生功不可沒。愛迪生:怪我咯?

據了解,馬克沁曾表示自己在1882年於維也納見了一個美國朋友,那位朋友勸告他「把你的電學和化學都丟到一邊去吧,如果你想賺錢就發明一種能讓歐洲人更加方便地自相殘殺的武器」,這才使他轉向研究自動武器。

馬克沁指明了內能源自動武器發展的總路線,後來人便紛紛在這條通往新世界的大道上狂奔而起。但馬克沁的後繼者們都不可避免地面臨一個挑戰——馬克沁的創造自然是有它的強大之處,但馬克沁早已申請專利將其保護,後來者們唯一的選擇就是繞開馬克沁的專利、開發新的內能源自動武器運作原理來彎道超車。他們最終也確實搞出了一些東西來,其中有法國哈齊開斯公司出品[2]的哈齊開斯機槍、艾薩克·牛頓·劉易斯的劉易斯機槍、丹麥人讓·特奧多·斯考伯的麥德森機槍等。這些機槍隨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戰場上都有所表現,而在此之前的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和日本就分別大量裝備並使用了馬克沁機槍和哈齊開斯機槍。現在,笨重且慢速的加特林機槍、還有其他同時期的外能源機槍如咖啡磨槍等,都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很快都被軍事家們打入冷宮。

至於日本,馬克沁機槍無疑比哈齊開斯機槍更具吸引力。哈齊開斯機槍的氣冷機制不如馬克沁機槍的水冷機制高效,而且射速也無法與之相比,但日本人對馬克沁機槍國產化的嘗試並不成功。由於日本工業水平較差,馬克沁機槍的日本版「馬式重機槍」在測試中被發現可靠度極低,根本無法用於實戰。日本很快選擇了哈齊開斯機槍,主要就是衝著它的高可靠度而去的。哈齊開斯機槍的結構比馬克沁機槍簡單許多,自然可靠度也高了許多,而這種簡單易生產而且堅實可靠的自動武器正是日本人所需要的。日本版的哈齊開斯機槍「保式重機槍」由此列裝部隊取代了日本原有的加特林機槍,後來又發展出三年式重機槍、三八式重機槍和九二式重機槍。

從一戰打響到二戰結束

一戰時代,類似馬克沁機槍、哈齊開斯機槍這樣的大尺寸機槍被用於守衛固定陣地或作為車載、機載及艦載武器使用,被稱為重機槍;同時,同時代出現的重槍管自動步槍演變成輕機槍,如劉易斯機槍、麥德森機槍等,作為隨步兵機動的支援武器使用。這些機槍都使用和本部隊步槍通用的彈藥以減輕後勤壓力。

間戰期,在美國首次出現了口徑12.7毫米的重機槍,在當時這種口徑的武器具有反裝甲能力,可以摧毀輕裝甲目標;同時從麥德森輕機槍衍生出的通用機槍理念在德國得到發揚光大。在間戰期的歐美,機槍一般分為四個類別:

  1. 輕機槍:使用步槍彈、主要隨步兵機動、配兩腳架的小型機槍,為步兵班組提供小範圍的火力支援
  2. 中型機槍:使用步槍彈、主要用於守衛固定陣地、配大尺寸支架的大型機槍,用於提供更大範圍的火力支援
  3. 重機槍:使用口徑在12.7毫米以上彈藥的機槍,任務與中型機槍基本重合,具有反輕裝甲能力
  4. 通用機槍:既可以當輕機槍用也可以當重機槍用的機槍

其中中型機槍和重機槍在中國分別稱重機槍和大口徑機槍。另有高射機槍,是專司防空任務的機槍,口徑不定。另外,裝載於航空平台的機槍稱作航空機槍。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打敗,間戰期受條約轄制不能研發重機槍。德國人的解決方法是研發通用機槍用以同時兼顧輕機槍和重機槍的任務。他們在三十年代拿出了一項較成功的作品MG34,之後在二戰時代又打造了更便宜也更實用的MG42,這些都在二戰期間給予盟軍以深刻的印象,它們的影響在戰後一直存在至今。美國和蘇聯更多地發展了大口徑機槍,代表作分別有M2和得仕卡。戰後蘇聯還發展了口徑達14.5毫米的大口徑機槍,這種使用反坦克步槍子彈的自動武器擁有可媲美20毫米機砲的破壞力。

相較於日行千里的歐美,受制於落後的工業水平,日本在機槍方面一直沒有什麼建樹,基本上就是哈齊開斯改改改。雖然說帶了點兒日本特色的十一年式輕機槍確實讓人眼前一亮,但把這種問題百出的自動武器拿到戰場上無疑是作死行為。這種兩腳架過高、不上油不除塵就會卡殼、不能換槍管、重心極度偏左的成本頗貴的自動武器,遠不如歐美諸國的同類產品可靠實在。事實是,抗戰期間中國的Vz.26輕機槍對於侵華日軍而言是個搶手貨。他們稱Vz.26為「無故障輕機槍」,常常用繳獲的Vz.26替換下十一年式,甚至還專門開生產線生產可供Vz.26使用的彈藥。並且,後來所出現九六式機槍和九九式機槍的設計上也對Vz.26有所參考。

冷戰時代,新的開始

隨著冷戰時代到來,中口徑重機槍逐漸被棄用,大口徑重機槍、輕機槍和通用機槍統治了這個領域。

為了獲得更大的火力密度,工程師著手進一步提升機槍射速。當然,提升射速並不是多大難事,二戰時代德國的MG42就已經可以達到1200RPM的射速,而同時代的蘇聯超級施卡斯機槍更是能達到3000RPM的射速,一戰時代德國人卡爾·加斯特發明的加斯特機槍也可以達到1800RPM的射速。但它們都不可避免的面臨同一個問題——槍管仍然會劇烈發燙,如果是氣冷那麼散熱效率會非常差,但如果用水冷則會使機動性急劇下降。

工程師們選擇了一個相當簡單的解決方案:他們把古老的加特林機槍又請了出來,裝上電機或液壓馬達來取代手搖驅動,並使用彈鏈或無鏈供彈機構供彈,這樣也可以獲得高射速,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氣冷散熱的效率。不過這種機槍也只能放在載具上使用,如果手持射擊,光是槍本身的質量就讓人無法支持,而後坐力更是大得能把人頂飛。當然一般步兵也用不著這麼高射速的武器,輕機槍和通用機槍足矣,所以並沒有人考慮將電動加特林縮小成單兵款,反正也沒那必要(除了個別打.22 LR的玩具槍 )。

對於步兵和裝甲兵來說,機槍更多是需要輕便。傳統的重機槍因為殺傷力偏低被大口徑機槍替代,而輕機槍和通用機槍成為步兵的首選裝備。

美國保留了堅實可靠的M2大口徑機槍。雖然它存在笨重的缺陷,但對於「車輪上的國家」而言笨重壓根兒就不叫缺點,反而能有效提高射擊精度。相對地,缺乏載具的中國則研發了儘量輕的89式大口徑機槍,質量比M2小了一半,更適合步兵徒步攜行。

大眾文化

不管是ACG還是電影還是其他文學作品裡使用機槍的往往大多會是極其彪悍的的角色,(偶爾也有蘿莉使用以造成反差萌的形象),不過大多數是大姐頭或是猛漢的形象(在80-90年代的電影裡面經常會出現拿著機槍掃射敵人的壯漢形象),由於機槍的連續射擊以及強大的火力壓制,使用機槍的角色通常附有暴力強氣等屬性。

分類

由於中國軍事術語和西方軍事術語存在一定差異,混用可能會導致混淆。此處以中國軍事術語為準。

輕機槍

Jq2.jpg

中國人和西方人都管它叫輕機槍Light machine gun,簡記為LMG,是相較於通用機槍輕型的一種機槍,可以由一個士兵所操作使用,由於輕機槍一般裝備到步兵分隊或步兵班,有些國家軍隊定位為班用機槍。一般用兩腳架支撐進行依託射擊,也可以端在手裡射擊。

輕機槍是由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重管自動步槍發展而來,主要是因為早期的自動步槍使用當時手動步槍和中型機槍相同的彈藥,並且有厚重和長大的槍管,適合高精度和較長時間的連射,其重量在5至10公斤左右。

可以單人攜帶,是單兵武器中最具殺傷力和威脅力的存在,作戰用途廣,作用大,其強大的作戰能力被很多人所嫉妒,但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包括輕機槍在內的機槍手的強大戰鬥力,也因此機槍手常會成為敵人的針對目標。

同時也因為包括輕機槍在內的機槍手軍費開銷大所以沒有大規模配備。

重機槍

Jq1.jpg

西方人管它叫中型機槍Medium Machine Gun,簡記為MMG。按照現代定義,重機槍主要用於控制大片陣地,實施對敵方的火力壓制,需要多人操作使用,一般有槍手一名和負責彈藥供應和槍管散熱的副手兩名。在這裡,「重機槍」中的「重」字是來體現重機槍的威力和控制範圍。

這種機槍使用的一般是步槍彈。在一戰時代,這種武器在東西方都叫做重機槍,那是因為M2這個怪物還沒有出現。M2出現以後,這些武器就被西方人歸類到中型機槍名下,而M2一類的機槍則被中國人稱為大口徑機槍。

大口徑機槍

這是中國人的稱呼,西方人管它叫重機槍Heavy Machine Gun,簡記為HMG。一般語境下也可以用重機槍代指。

它的始祖是由約翰·摩西·白朗寧製造的M2白朗寧機槍,口徑為12.7毫米。這類機槍在破壞力和移動能力上相對於使用步槍彈的老式重機槍有了提高,並且被裝備在車輛載具,飛機,建築物和輕型工事內。

與中型機槍也就是老式的步槍彈重機槍相比,大口徑機槍具有後者無可匹敵的反裝甲能力,在應對輕裝甲目標和薄弱掩體時具有更優的殺傷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在車輛載具、飛機和防禦工事中廣泛使用M2機槍;同樣的,蘇聯也在廣泛使用DShK重機槍(使用12.7×108彈藥)。相對地德軍的MG34及MG42兩款通用機槍大規模的出現在歐洲戰場,雖然它們對步兵的攻擊十分有效,但其威力受制於其使用的步槍彈,缺乏像M2那樣的反工事和反車輛的能力,這個弱點也在D日攻擊以後的戰役中體現了出來。

通用機槍

通用機槍General-purpose machine gun,簡記為GPMG,舊稱輕重兩用機槍,是重機槍的替代者。它既可以裝配兩腳架作為輕機槍使用,也可以放在三腳架上充當重機槍使用,比傳統的重機槍更靈活更輕便,更有利於提高步兵的機動性。

一般認為最早具備通用機槍性質的武器是一戰時代出現在丹麥的麥德森機槍。這種武器可以裝上輕便的兩腳架作為輕機槍使用,也可以放在三腳架上充當重機槍使用,不過由於其供彈具是25/30/40發彈匣,彈容不如同時代主流的彈鏈供彈重機槍,火力持續性較弱,因此更多是被當做輕機槍看待。

間戰期在德國出現了MG34通用機槍,它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型通用機槍。不像麥德森機槍,它可以用彈鏈或75發彈鼓供彈,作為重機槍使用時可以保證和重機槍相當的火力持續性。德國於二戰期間基於MG34又研發了MG42,它具備高射速、高可靠度、低成本的優點,被認為是那個時代的機槍的巔峰之作之一,這種武器被德國人一直用到戰後許多年。到冷戰時代通用機槍取代了重機槍的位置,並成為世界範圍的主流裝備。

特殊分類:外能源機槍

傳統的機槍依賴後坐力或發射藥燃氣推動運轉,我們把依靠這兩種動力驅動的機槍稱為內能源機槍。相對地,外能源機槍則是依賴外部動力驅動的機槍。常見的有加特林機槍、轉膛機槍等。

早期的加特林機槍出現在十九世紀中葉,依靠手搖驅動。其中,口徑0.58英寸的可達到200RPM的射速,而口徑0.3英寸的可以達到400~900RPM的射速,直到內能源機槍出現之前,沒有任何武器可以達到這個射速。早期加特林太過笨拙,不利於機動,而且可靠度也欠佳,在內能源機槍流行起來後就鮮有使用了。

冷戰時代為了追求更高射速,工程師將加特林接上電機或液壓馬達,使之獲得1000RPM或高得多的射速,多根槍管依次射擊還帶來增強散熱效果的額外增益。此類武器一般作為車載、機載、艦載武器使用,對於輕裝甲目標有極好的破壞力。

轉膛機槍則是依靠外力驅動彈膛旋轉,有點像外接動力的轉輪手槍,可以是和加特林機槍一樣的動力。由於只有一根槍管,散熱能力相對較差,通常射速比加特林機槍低許多,但更加輕便。如果載具的運載能力不足,可以考慮使用。

特殊設計也可以讓加特林機槍和轉膛機槍轉為內能源驅動,這種設計在蘇俄武器中很常見。相對來說,內能槍的頭幾發會因為沒有預熱而打偏,因此必須採取長點射,但是不需要專門電池是其優點。

經典槍械
Nuvola apps important blue.svg
如有需要添加的內容,請自行編輯添加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勿問為什麼沒有oo?
  • 美國
    • 加特林手搖機槍既然學醫救不了人,那就讓對方輸得更慘一些吧(滑稽)
    • M1895土豆挖掘機
    • M1917重機槍
    • 白朗寧M1919槍族
    • 白朗寧M2HB前者的大口徑版本
    • M60蘭博快樂槍
    • M134 minigun冒藍火的加特林
    • LWMMG
    • M249
    • MK46前者的海軍改進型
  • 蘇聯/俄羅斯
    • PM1910俄版馬克沁
    • 捷格加廖夫槍族
    • 德什卡ДШК重機槍12.7*108的兇殘火力,打起來像同時射擊四挺M2HB的[3]勁爆手感,但為什麼人氣沒有M2HB高?.......不得而知
    • RPD
    • RPK槍族
    • PK槍族卡拉什尼科夫老爺子的又一得意之作
    • AEK-999拉皮PKM
    • NSV
    • Kord重機槍與德什卡口徑相同,但後坐力反饋優於前者
  • 德國
  • 比利時
    • FN MAG馬愛國
    • FN Minimi
    • Mk48(
  • 英國
    • 馬克沁重機槍自動武器的鼻祖
    • 劉易斯散熱筒很有氣勢
    • 布倫
    • L86A2
  • 法國
  • 中國
    • 民國24年式重機槍(仿MG08)
    • 67-2式通用機槍
    • 80式通用機槍(沒有裝備部隊,但是有北約彈版本)
    • 81式輕機槍
    • 88式備受詬病的跟風產物
    • 89式重機槍持槍者三,前逐一胖
    • 95式輕機槍
  • 日本
    • 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
    • 92式哈奇開斯的日本同人,因其槍管上大量的散熱片而被稱作「野雞脖子」
    • 96式輕機槍看似是日版ZB26,但其橫閂閉鎖結構更類似於火砲
    • 99式輕機槍
    • 62式
  • 原捷克斯洛伐克
    • ZB26抗戰功臣
    • VZ52/57
  • 其他國家
    • 麥德森機槍(丹麥)
    • M53通用機槍(南斯拉夫)狄托的撕布機
    • UKM-2000(波蘭)PK的北約彈版本
    • NEGEV(以色列)1700刀的雷射槍(確信)
    • CETME Ameli(西班牙)
    • 73式通用機槍(朝鮮)看似是ZB-26的延續,但其實是北傀版PKM
    • K3(韓國)
    • Ultimax 100(新加坡)
    • KE7(瑞士)
    • Lahti M24(芬蘭)

具有本屬性的典型角色

此處僅列舉幾位具有本萌屬性的典型人物作為示例。
Moegirl is watching you.jpg
此處列表只是列舉具有本萌屬性的幾名典型人物(注)作為示例。
請不要向本列表大量添加、羅列人物。
物理超度.jpg

(待補充)

注釋

  1. 李鴻章是否說過這句話都存疑,待考證。
  2. 哈齊開斯機槍由美國發明家班傑明·哈齊開斯的學生——奧地利人馮·奧德萊克上尉設計。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MN5MV0K-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