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Nexus Newton/个人存档/火枪
基本资料 | |
萌属性名称 | 火枪 |
---|---|
萌属性别称 | 滑膛枪、火铳、铁炮 |
萌属性类别 | 武器道具 |
典型角色 | 巴麻美 |
相关萌属性 | 步枪、霰弹枪 |
拥有此特征的角色 |
火枪或火铳(英文Musket或Smoothbore或Arquebus,三者概念上有所区别),是早期形态的身管火器。
概述
一切类型的不使用现代定装弹、依靠明火或是分装火帽击发的枪械,都可以称为火枪或火铳。它们的共同点是多使用分装弹,装填时发射药、引火药和子弹分开装入。
最早的火枪是宋朝出现的突火枪,它是历史上第一种身管火器,也是历史上第一种被叫做枪的身管火器。到元朝开始,汉语多中用铳指代这种轻型的单兵使用身管火器,如三眼铳、掣电铳、迅雷铳、鸟铳等,这种称谓的使用在明朝非常明显。到清朝又逐步复称之枪,如抬枪、鸟枪等。在日语中一开始主要用“铁炮”一词指代(相对地,口径较大的火炮则被称为“大筒”),后来又改用铳这一称谓并沿用至今,典例如步兵铳(步枪)、拳铳(手枪)等。
根据击发机制有
根据有无膛线,又可以分为滑膛枪与线膛枪(
子弹则一般使用铅锡合金质地的球形独头弹、霰弹或
历史
一切的起源——火铳和火门枪
最原始的火枪出现在中国宋代。这种简易武器用竹筒做枪管,在后膛附近开有传火孔,需要用明火插入点燃弹膛中的发射药(这个过程称为“发火”)。其子弹是一大把烧硬的陶土弹丸,称之为“子窠”。开火时,类似于现代的霰弹枪,这些子弹会喷出成一片圆形弹幕,有效射程可达100米。因为是竹筒做的枪管,寿命很低,往往只能使用几次然后就报废了。
虽然这种原始火枪在杀伤力和精准度方面还不如弓和弩,但它对操作者的素质要求更低了,由此得到了军事家、统治者们的青睐。
但为什么?
第一,弓和弩在操作时总是需要大力拉开张力极大的弓弦,任何一个弓弩手都需要有足够的体能以确保持续的射击,但人的体能终究是有限的,弓弩手很难长时间保持战斗状态,且对于弓弩手的培训也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和更多的金钱投入;火枪却只要简单地装上发射药和弹丸,举枪便射就是了,没有了弓弦的困扰,只要弹药供给跟得上,火枪手就能比弓弩手更大程度保持住续航力,这样,士兵们就能在战斗中投射更猛烈的火力,弓和弩在杀伤力和精准度方面的优势就被抵消了。
第二,弓和弩以及其弹药即箭矢,通常需要质量优秀的木材、动物筋腱、犄角、羽毛与钢铁等材料,其生产过程相当复杂,难以大批量生产,强行量产的结果往往是只能做出寿命或杀伤力都大打折扣的产品;相比之下火枪只要一根竹筒就行,而弹药只要有廉价的陶土就可以大量生产,火药的生产依靠稳定的矿物来源也完全不成问题,于是在批量生产和保质保量的角度上火枪再一次胜过了弓和弩。
总的来说,因火枪相较于弓和弩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对士兵的体能要求明显下降了、且生产难度远低于弓和弩、更适合大批量生产,故弓和弩逐渐遭到排挤,并在不久的将来被越来越强的火枪全面取代。
到了元朝,中国人将脆弱的竹制身管突火枪升级为铜质或铁质身管的火铳。后来随着蒙古帝国于13世纪在中东的失利,这些身管火器为阿拉伯人所得,并由此传入西方世界。西方人以这些火铳为基础设计了铜质或铁质的大口径的火炮和小口径的火门枪,这些武器都发射石质、铁质或铅质子弹。东西方世界都进入了金属质地身管火器的时代。
火门枪和火铳本质上是同种武器,区别在于其和炮的关系。中国火铳是中国火炮的原型,而西方火门枪是以西方火炮为原型。不过许多火门枪拥有类似现代枪械的握把和肩托(钩铳),而不像火铳一样只是用一根杆当握把,这算是一个比较显著的差异。
扳机的神力——蛇杆火铳与火绳枪
不论是东方火铳还是西方火门枪,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单人操作时无法精确瞄准,因为必须空出一只手拿点火装置(以火绳为主)去点火,只靠一只手端枪,而单手据枪对于笨重的火铳而言根本无法做到精确瞄准,枪手们要么找个副手帮助点火好让自己能两手端枪,要么只能忍受概略瞄准带来的低下命中率。到十四世纪这个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西方人发现,如果用一个装在握把上的杠杆来固定火绳,那么枪手就可以同时实现两手端枪和点火。这种火绳固定杠杆可以说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扳机,而设有此类点火装置的新型火铳被称为蛇杆火铳。
十五世纪下半叶,火枪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枪管进一步加长,向下弯曲的握把更有助于瞄准,简单的蛇杆被一套收入握把或贴在握把侧面的紧凑枪机取代,露在外面的机构只有扳机和火绳击锤(当然有些结构里会看见一两根弹簧裸露在外),使用时需要向传火孔外面的底火盘里倒入引火药。它的运转机制直接延续了蛇杆火铳,但外形更适合精确瞄准、结构更加紧凑、射程也进一步提升。
燧石带来变革——簧轮枪与燧发枪
人类很早就发现燧石或黄铁矿在剧烈摩擦时会迸出火花,点燃易燃的东西。十六世纪出现的簧轮枪的工作原理和我们今天时常把玩的煤油打火机是一样的,都是依靠一个有着粗糙边缘的轮子摩擦一块燧石或类似的东西来产生火花,点燃底火盘中的引火药。
不过要想把煤油打火机上的点火机构直接搬到枪械上是行不通的。实际的簧轮枪结构复杂得无以复加,各种弹簧和杠杆相互联动来控制轮子的转动,需要用发条为轮子提供动力(簧轮枪之名也由此得来)。简单来说,一个钢制的边缘粗糙的轮子依靠发条驱动,燧石夹将一块燧石悬在轮子上方,轮子前面是一个有可移动盖板的底火盘,扣扳机时,盖板移开露出底火盘中的引火药,轮子被释放并开始在发条作用下转动,燧石夹落下使燧石与轮缘接触,这三个动作都在同一时刻进行。轮缘摩擦燧石打出火花,火花落入底火盘,点燃引火药,完成发火。射击一次后,需要用钥匙拧紧发条才能再次射击。
要想将完成这一整套动作的机械装置压缩成一个不足半个手掌大小的枪机,还要让它稳定运作,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如同机械钟一般精密、需要钟表匠级别的工匠才能制造和维护的武器,其成本显然不可能低到哪里去。事实上,过高的成本使得簧轮枪根本无法广泛得到使用,因此一直都只是权贵和精兵们的玩具。
虽然并不流行,然而它的确促成了一场变革。因为簧轮枪的出现首次引入了燧石发火原理,枪手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带着一大捆火绳满地跑,还时不时要注意火绳是不是熄灭了;小巧的燧石通常一枚就可以使用五十几次,而且在潮湿环境也可以打出火花,比火绳枪更适合应对复杂环境。
十六世纪的设计师简化了簧轮枪的构造,其外部构造与火绳枪倒有几分类似,不过也更加精密,当然比起簧轮枪而言简化了很多。新的设计中燧石被固定在可以大幅转动的燧石夹上,击发时它会大力击打盖住底火盘的击砧,打出火花,同时将其推开,将火花倾泻到底火盘中实现发火。绝大多数燧发枪都设有待击发和半待击发两个档位,向底火盘装填引火药时首先要将其调到半待击发,装填好后,再将其调至待击发,才可发射。这种简单的燧石发火火枪被称为燧发枪,它的零件更少,只有簧轮枪的三分之一不到,成本也降到了簧轮枪的三分之一,由此带来了燧石发火火枪在欧洲的流行。
燧石发火的原理在中国也有研究,但实用的成果并不多。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主流的火枪仍然是火绳枪。其他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如印度、非洲等地,也都还停留在火绳枪的层次上。
进化的最后一步——击发枪与膛线
十八世纪,化学的进步让枪械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有学者发现,一些药剂如雷汞,受大力打击时会发生剧烈的反应,引起爆炸,能点燃易燃物。依据这个原理,工程师设计出一种新的发火机制:用一只小铜帽装一点药剂,然后将其直接盖在传火孔上,以击锤敲击之,即可迸出火花引燃弹膛中的发射药。这个铜帽被形象地命名为“火帽”,而使用火帽发火的新型火枪被称为击发枪。
新的火枪更便宜也更加稳定,更适合在复杂环境中战斗,维护也更加便捷。
另外,膛线的流行也是一个重大进步。
膛线早在十五世纪就出现了,最早是工匠对枪管清理的一个尝试,后来有人发现刻在枪管中的螺旋线能够让子弹打出更小的散布,因此诞生了线膛枪。但膛线的制作实在太难,因此很长时间里一直没有流行开来,一直到十九世纪。十九世纪中叶还出现了米涅弹,它是第一种可以契合膛线的子弹。(在此之前也曾出现过发射六棱柱子弹的六边形膛线火枪,如惠特沃斯步枪,但没能普及)
随着线膛枪和米涅弹组合逐步展示它的神威,滑膛枪时代的“排队枪毙”战术也走到了尽头,指挥官不再在战场上排出密集的兵线,而是更多地让士兵们分散开。它也很大程度上催生了狙击手的诞生。
也正是十九世纪,一些独特的早期后装枪被开发出来,古老的火枪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最终进化成我们熟知的金属弹壳定装弹后装枪。
使用
火枪的使用步骤比现代枪械复杂,但基本可以概括为:
- (1)向枪膛中装入火药;
- (2)将子弹装入枪膛并用通条压实,取出通条;
- (3)向火门处添加少量火药以引火/安装火帽(仅击发枪);
- (4)触发枪机引燃火药。
(重复以上步骤)
ACG中火枪
在ACG中火枪的使用角色有不少,大多拥有特殊的格斗技,可以很好地使用火枪射击而且不需要考虑装填的问题,有时候她们手里的火枪还能发射特殊的子弹,如:千斗五十铃 可以发射各种不同作用的子弹。
在一些蒸汽朋克风格或是复古风格的作品也经常出现各种火器。
具有本属性的典型角色
- 巴麻美——《魔法少女小圆》
- 魔王——《魔王勇者》
- 时崎狂三——《约会大作战》(两把长短不一的燧发枪:时针为手枪 分针为步枪)
- 千斗五十铃——《甘城光辉游乐园》
- 织田信奈——《织田信奈的野望》
- 肯威一家子等等等——《刺客信条》(燧发手枪)
- 猎人——《怪物猎人系列》(名为鬼岛和神岛的两把轻弩是“被分类为轻弩的火枪”)
- 士兵——《战争进化史》(火枪)(第三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