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台客 |
---|---|
其他表述 | 土台客 |
用语出处 | 呆丸眷村黑话 |
相关条目 | 华客、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
台客是宅文化中对言行举止“失当”、“粗俗”,低道德规范、不尊重他人的族群的称呼。或用来自我调侃、谦称自己不懂流行。原为呆丸外省乡民对于对呆丸本省乡民的称呼,带有贬义。
起源
台客这一称呼起源于呆丸眷村黑话,是对粗俗、没水准的本省乡民之蔑称。而对看不顺眼或惹自己讨厌的本省乡民,即使未必粗俗、没水准,也有可能称之为台客。[1]
发展
1980年代,台客指的是翘著二郎腿骑改装光阳名流100、光阳名流150机车、开改装喜美、穿丝质衬衫或麻纱汗衫、中山装、12吋裤管喇叭裤或极高腰打五折加钮老爷裤(哈台裤)、裤腰间挂着钥匙炼或中国结、烫电棒头或山本头、穿夹脚拖鞋还故意加金属片或象棋子发出声响,“自己亲手刺”的龙凤刺青…等,后来台客身上出现非常不搭调的高级品如雷朋墨镜、都彭打火机及很粗的金项链配上黄长寿及槟榔牙签,另外九零年代前的台客是不跳舞不摇滚的,烟、酒(维士比、保力达B)、槟榔是不可或缺的台客要件。 1999年,五月独立乐团浊水溪公社出版了《台客的复仇》摇滚台语专辑,专辑中反应了台湾农村的抗争运动及环境污染的议题,充分摆脱了台语歌曲《哭调》的情绪,专辑名称《台客的复仇》但专辑中并没有同名歌曲,这张专辑的出现虽然宿命般的无法在主流媒体成名,但可以视为在当时公民意识崛起社会背景下,台客们的自我认同与觉醒,并开始反思生活在台湾的意义。 1990年代末期,蔡康永主持的TVBS-G《超级两代电力公司》节目促使“台客”一词的意义产生转化。在节目中,被邀请来做为台客代表的来宾们,面对年轻人及主持人提出的种种疑问,有时顺从他们对台客的刻版印象而进行丑角化的表演,有时又能反驳众人为台客贴上的标签。这个节目是台客们在电视上最早的集体现身,它具有矛盾的效果,一方面台客的某些既有负面形象被强化了,但另一方面由于上节目台客们的趣味表演,使节目的收视率拉高,台客成为可以被演出的文化符号,无论表演者是不是台客或本省籍。 因为媒体传播的优势,自此台客一词在年轻人之间更加流行,它所指涉的除了早期“粗俗”、“没水准”的意涵之外,这也是一种参差不齐的次文化,单纯显示出思想空泛无方向却又刚愎。并且超级两代电力公司中也出现了台妹一词,意涵与台客相同,差别只在指涉的是女性。然而,有些学者与社会人士认为这些出现在媒体上的词语有族群歧视的意味,故抵制声浪未曾停歇,也因此在2005年7月,台湾文艺青年指标诚品书店所发行的第56期《好读》杂志,便以“新台客,正骚热?”为企划主题,发明了“新台客”这个说法。 |
如今,一些艺人认为新台客代表有活力、具有呆丸特色等意义,企图以摇滚演唱会的方式取得呆丸年轻一代的支持,启动台客一词的新定义,并使“台客文化”文艺复兴。一些自认“很台”的艺人,在中国广播公司等媒体的赞助下,2005年8月由“中子文化”执行于天龙国国际会议厅举行“台客摇滚演唱会”。2005年,中国广播公司响应台客摇滚演唱会,曾举办“台客大票选”活动。结果初“推动”台客一语复辟的两位艺人[2]包揽前两名,周杰伦则沦为第三。部分媒体由此认为“台客一词已经去污名而成了流行代名词”。
2006年4月、2007年5月,又在台中歌剧院预定地举行两次“台客摇滚嘉年华”,也包含着钢管舞、电子花车等情色演出。经过此一连串活动,部分呆丸乡民认为“台客”一词已经逐渐失去贬义,反而成为一种“自我揶揄”的名词。称呼自己“很台”,成为自我调侃、谦称自己不懂流行的说法。
然而,少数艺人为了扩展自己消费者市场的行销手法,仍难以改变整个文化上的本质。至今,在呆丸若称呼对方为“台客”、“土台客”,仍会被视为是一种带有贬义的称呼。比如在网络上说“你这样很台耶”、“别台了好吗”,表达的意思就是对方行为或言语粗俗、失当。
华客
有的呆丸乡民认为,“台客”一词已经被污名化,自称台客只是一种自取其辱的行为。而与“台客”一词相对应的称呼“华客”用来称呼呆丸亲中乡民或称别人作台客的乡民。“华客”一词常见于《News100》、《与媒体对抗》等特定意识形态的呆丸本土派网民聚集的网络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