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台客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基本資料
用語名稱 台客
其他表述 土台客
用語出處 呆丸眷村黑話
相關條目 華客你們城裡人真會玩

台客是宅文化中對言行舉止「失當」、「粗俗」,低道德規範、不尊重他人的族群的稱呼。或用來自我調侃、謙稱自己不懂流行。原為呆丸外省鄉民對於對呆丸本省鄉民的稱呼,帶有貶義

起源

台客這一稱呼起源於呆丸眷村黑話,是對粗俗、沒水準的本省鄉民之蔑稱。而對看不順眼或惹自己討厭的本省鄉民,即使未必粗俗、沒水準,也有可能稱之為台客。[1]

發展

太長不看(小並感)

1980年代,台客指的是翹著二郎腿騎改裝光陽名流100、光陽名流150機車、開改裝喜美、穿絲質襯衫或麻紗汗衫、中山裝、12吋褲管喇叭褲或極高腰打五折加鈕老爺褲(哈台褲)、褲腰間掛著鑰匙煉或中國結、燙電棒頭或山本頭、穿夾腳拖鞋還故意加金屬片或象棋子發出聲響,「自己親手刺」的龍鳳刺青…等,後來台客身上出現非常不搭調的高級品如雷朋墨鏡、都彭打火機及很粗的金項鍊配上黃長壽及檳榔牙籤,另外九零年代前的台客是不跳舞不搖滾的,煙、酒(維士比、保力達B)、檳榔是不可或缺的台客要件。

1999年,五月獨立樂團濁水溪公社出版了《台客的復仇》搖滾台語專輯,專輯中反應了台灣農村的抗爭運動及環境污染的議題,充分擺脫了台語歌曲《哭調》的情緒,專輯名稱《台客的復仇》但專輯中並沒有同名歌曲,這張專輯的出現雖然宿命般的無法在主流媒體成名,但可以視為在當時公民意識崛起社會背景下,台客們的自我認同與覺醒,並開始反思生活在台灣的意義。

1990年代末期,蔡康永主持的TVBS-G《超級兩代電力公司》節目促使「台客」一詞的意義產生轉化。在節目中,被邀請來做為台客代表的來賓們,面對年輕人及主持人提出的種種疑問,有時順從他們對台客的刻版印象而進行丑角化的表演,有時又能反駁眾人為台客貼上的標籤。這個節目是台客們在電視上最早的集體現身,它具有矛盾的效果,一方面台客的某些既有負面形象被強化了,但另一方面由於上節目台客們的趣味表演,使節目的收視率拉高,台客成為可以被演出的文化符號,無論表演者是不是台客或本省籍。

因為媒體傳播的優勢,自此台客一詞在年輕人之間更加流行,它所指涉的除了早期「粗俗」、「沒水準」的意涵之外,這也是一種參差不齊的次文化,單純顯示出思想空泛無方向卻又剛愎。並且超級兩代電力公司中也出現了台妹一詞,意涵與台客相同,差別只在指涉的是女性。然而,有些學者與社會人士認為這些出現在媒體上的詞語有族群歧視的意味,故抵制聲浪未曾停歇,也因此在2005年7月,台灣文藝青年指標誠品書店所發行的第56期《好讀》雜誌,便以「新台客,正騷熱?」為企劃主題,發明了「新台客」這個說法。

如今,一些藝人認為新台客代表有活力、具有呆丸特色等意義,企圖以搖滾演唱會的方式取得呆丸年輕一代的支持,啟動台客一詞的新定義,並使「台客文化」文藝復興。一些自認「很台」的藝人,在中國廣播公司等媒體的贊助下,2005年8月由「中子文化」執行於天龍國國際會議廳舉行「台客搖滾演唱會」。2005年,中國廣播公司響應台客搖滾演唱會,曾舉辦「台客大票選」活動。結果初「推動」台客一語復辟的兩位藝人[2]包攬前兩名,周杰倫則淪為第三。部分媒體由此認為「台客一詞已經去污名而成了流行代名詞」。

2006年4月、2007年5月,又在台中歌劇院預定地舉行兩次「台客搖滾嘉年華」,也包含著鋼管舞、電子花車等情色演出。經過此一連串活動,部分呆丸鄉民認為「台客」一詞已經逐漸失去貶義,反而成為一種「自我揶揄」的名詞。稱呼自己「很台」,成為自我調侃、謙稱自己不懂流行的說法。

然而,少數藝人為了擴展自己消費者市場的行銷手法,仍難以改變整個文化上的本質。至今,在呆丸若稱呼對方為「台客」、「土台客」,仍會被視為是一種帶有貶義的稱呼。比如在網絡上說「你這樣很台耶」、「別台了好嗎」,表達的意思就是對方行為或言語粗俗、失當。

華客

有的呆丸鄉民認為,「台客」一詞已經被污名化,自稱台客只是一種自取其辱的行為。而與「台客」一詞相對應的稱呼「華客」用來稱呼呆丸親中鄉民或稱別人作台客的鄉民。「華客」一詞常見於《News100》、《與媒體對抗》等特定意識形態的呆丸本土派網民聚集的網絡論壇。

注釋

  1. 最早使用這一稱呼的多為眷村的外省青少年,因為呆丸社會的族群問題,所以許多曾使用此一詞彙的人,在進入社會後,通常不在公開場合和媒體上使用,因此這個詞並非呆丸社會普遍認知的用語,甚至即使是眷村長大的外省人,因為成長背景(例如所在眷村是否在台北、往來朋友是否有混幫派的)不同,也未必有聽過或用過這個詞。直到九十年代末期少數外省藝人開始在電視節目上公開使用,用來指沒水準的人,此一稱呼才在網絡中普及。
  2. 吳宗憲和小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