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野马戏
板野马戏 | ||
日语 | 板野サーカス | |
英语 | Itano Circus | |
别名 | 板野马戏团 | |
起源 | 《传说巨神伊迪安》 | |
出处 | 「マイアニメ」1982年11月号 | |
相关条目 | ||
超时空要塞、天顶星科技、VF战斗姬 |
板野马戏(日语:板野サーカス)指动画演出家板野一郎所创造的一种动作场面的演出方式。
简介
板野马戏,是指一种动画手法,即通过残影、轨迹等手法在画面中表现出大量高速运动的物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导弹)并对其进行追踪。此手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动画大师板野一郎首创,由于其华丽到了近似炫技的程度,如同马戏团的杂技表演一般,故得名为“板野马戏”。[1]
在其出现之前,空战动画往往就像西部片那样一招定胜负,镜头语言贫乏空洞,没有真实感。空战镜头往往是通过固定视角表现的,摄像机不是放在“地面上”,就是放在“直升机”上,或者通过特写和简单的跟随镜头来表现。所以即使是活动范围很大的镜头,背景的画格数往往也只有3到4个,偶尔通过适当的出入镜进行弥补,使得空间感的表现略有欠缺。
趣闻
关于板野马戏中导弹齐射的演出,在中文网站上一般这样记载其起源(版本1):
- 据说,板野一郎为了体验“导弹齐射”的意境,先考取了摩托车驾照,接着在摩托上装50响冲天炮在河堤上狂飙,然后全弹发射用他过人的记忆力与动态视力把此情景记住后,火速赶到工作室画出来。但是这只算完成一半,因为这样只能看到我方导弹发射,那敌人发射的导弹怎么办?于是他找了位学弟,在学弟的摩托上一样装50响冲天炮如法炮制,最后带着“被火纹身”的疲惫身子回到工作室,于是板野马戏团就此诞生。
这段文字可以追溯到中文维基百科的“板野一郎”条目(2008年5月26日版本),后来被抄袭至百度百科以及本站等地方,其出处似乎是《御宅学入门》。
日文维基百科等日文百科网站,以及板野一郎的访谈中提及的则是如下版本(版本2):
- 就读于工业高中的板野向往特摄剧《电脑奇侠》中电脑黑魔骑着摩托追逐电脑奇侠时从摩托发射导弹的场面,于是和机动车部的朋友一起在自己的摩托上装上烟花,然后在海岸上分别扮演电脑奇侠和电脑黑魔,模仿片中的场景。后来,板野在动画师的工作中将这一经验运用于演出中,成为了人们所熟知的“板野马戏”的代表型场面。
版本1和版本2的主要区别在于:
- 版本1中强调板野是为了作画而进行了实验,版本2中板野只是进行游戏。
- 版本1的时间点为板野马戏的确立(1980),版本2的时间点为板野的高中时代(1974-1977)。
版本2出自板野本人之口,无疑是真实的。而版本1没有和版本2一起被板野和日文百科提及这一点十分可疑。并且版本2也提到板野在高中时代就有在骑摩托,在版本1的时间点才为了作画而考驾照显然是不合理的。
表现特点
在这一场景中,某个军用载具(通常是巨型机甲)发射出大量的呈布朗运动轨道的导弹攻击目标,似乎是想要借此突破敌方防御。在这种情况下,敌方要不发射同样多的导弹反击,要不在无数导弹中闪转腾挪躲避,营造出颇为紧张的视觉效果。
这一战术在实战中有应用吗?实际上算是有的,现代空战中,战斗机往往会向敌机连续发射1枚以上的导弹,从而增加击中的可能性。这种现象在越南战争期间更加普遍,当时的空空导弹受制于不可靠的性能,在实战中经常失的。另外,事实上任何制导武器都不可能以直线命中目标,其运动轨迹必然是曲线,现实中,导弹在加速段的运动轨迹都会稍微有些不规则。
当然,现实中导弹会尽量避免这种螺旋形的不规则运动,从而尽量节省燃料和能量以提升射程。一个例外可能是AT-16反坦克导弹,它只有单一平面上的控制面,飞行时会绕着其长轴旋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的目标速度相对缓慢,而且单一控制面更节约成本,适合这种一次性的武器。
哈马斯和真主党的火箭齐射估计是(就是)现实中最像板野马戏团的攻击手段。以色列用来反制火箭的铁穹导弹可能也算,虽然它是防御类武器但是弹道也很不规则
影响
板野马戏使得摄像机和飞行器在画面中得到了充分地解放,大量使用的运动镜头虽然感觉有炫技的嫌疑,但是画面却又有很强的临场感。由于飞行轨迹不固定,导致导弹弹道之间有所穿插,使得纵向也有空间延展,这样反而比互相平行的弹道具有更加强烈的空间感。这样空战理念一直受到历代动画师的追捧,跟风者无数。当然,这个也是超时空要塞系列的招牌镜头,VF战斗姬就靠这个当杀招的说。
话说板野马戏团也是弹幕的鼻祖的说……
|
注释与外部链接
- ↑ 太公子伋. 日本动画中的坂野马戏是什么?. 知乎. 2016-03-24 [引用时间: 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