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劍
萌娘百科軍事相關條目正在建設中,歡迎有編輯意向的朋友加入萌娘百科歷史軍事原型編輯組編輯群:1035855750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或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德意志長劍 | |
基本資料 | |
道具名稱 | 長劍(Longsword) |
---|---|
道具別稱 | 武裝劍(Arming Sword) |
相關萌屬性 | 刀劍 |
長劍是現實世界中廣泛流傳的一類劍,也ACG里時常出現的冷兵器形制。
簡介
長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長劍可以代指武裝劍,劍身長約三至四尺,寬度約一寸,直而具有兩刃,有些有血槽的設計。從劍的型態上就可以知道,它的機動性高,適合施展各種劍術。所以它是在金屬的冶煉技術進步到能製造出輕而強韌的金屬之後才出現的。 狹義的長劍(longsword)指雙手長劍,14世紀下半葉出現在德意志或意大利地區。
歷史
長劍起源自羅馬帝國後期出現的Spatha劍,而後者還有可能受到了凱爾特人的青銅長劍(La Tene)的影響。La Tene是一種長達3英尺的青銅劍,具有木製劍柄和帶有環的鞘。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吸收了Spatha的設計並開始生產自己的長劍,但是日耳曼長劍仍然只是少數精英的裝備,大部分士兵只能用矛、斧頭和砍刀武裝自己。和通常說的長劍相比,日耳曼人的長劍沒有十字形的劍格,劍柄一般用骨頭或者獸角製作,末端的配重球一開始應該只是為了防止劍從手裡滑落,沒有配重的作用。
8世紀末維京人南下後,整個歐洲西部(也包括了法蘭克人和撒克遜人)的劍在外形上開始趨於相似,它們也被籠統稱為「維京劍」。維京劍都是單手的,具有筆直的雙刃劍身,非常利於劈砍,也可以輕鬆刺入沒有盔甲的士兵(在當時大部分步兵都是通過盾牆+長矛陣的方式迎敵,所以只有少數人具有完整的鐵甲)。但是,10世紀前的維京劍也沒有十字形的劍格,一種假設是,當時圓形的盾牌承擔了主要的防禦任務,劍則是完全用來進攻的武器,當時也沒有利用劍格來纏住敵人的劍的戰術,所以較重的十字形劍格是不需要的。到了10世紀,一些人發現劍柄的配重球和劍格可以用來推打敵人的盾牆,於是開始出現類似十字形的劍格,武裝劍隨之誕生。
武裝劍並不是很沉重,大概有2.5磅重,3英尺長。在14世紀前,劍身橫截面為雙凸透鏡形(Type X-XIV),14世紀後扁菱形截面的劍身開始增多,因為此時板甲開始取代鏈甲,因此劍的目的開始從砍穿盔甲變成刺穿板甲的縫隙。十字形的護手是武裝劍的一個常見特徵,通常和劍柄垂直或者朝劍尖稍微彎曲,這樣的設計來自攜帶圓盾的傳統步兵在歐洲走向衰落,攜帶風箏盾或者說三角盾的騎士成為主要戰鬥力量。風箏盾雖然更利於在馬上攜帶,但是無法完全保護使用者的手,因此劍格開始變長。武裝劍也是既可以劈也可以刺的武器,通常還是會和盾牌或者小圓盾使用。12世紀晚期,超過一米的長劍終於出現,這些劍已經可以用雙手抓握,因為它們的劍柄也變長了(例如Type XVa、XVIa、XVII),此時裝甲的發展讓盾牌不再是必須的防具,空出的手可以用來在步行時輔助握劍。
第一個為長劍分類的人是楊·彼得森(Jan Peterson),他確定了九種長劍的類型。愛華德·奧克肖特(Ewart Oakeshott)繼續了分類工作,補充了從Type X型到Type XXII型的各種長劍,時間跨度從8世紀的早期長劍到文藝復興後期的大劍。注意,這些分類只是後人用來區分的標準,在那個時候是沒有的。
結構
一把典型的長劍應是雙刃的,其劍柄長度應兼顧既可雙手抓握,又不致在單手使用時過於笨拙。
一把長劍可大體分成兩部分:劍柄和劍身。其中劍柄又包括劍把、護手和柄頭三個部件。劍刃是最主要的攻擊部位,但在某些情況下,比如對手極為貼近以至不能有效使用劍刃時,柄頭和護手也是可以一用的打擊武器。
劍身又可以劃分成兩半部分:「強劍身」,即劍柄到劍身中部的部分;「弱劍身」,即自中部到劍尖的劍身。這裡的「強」和「弱」並非是指結構上的堅固和脆弱,而是說在格擋時由於槓桿原理強劍身相對更不容易被推開。弱劍身的移動速度更快,當你發動攻擊時就會使用到弱劍身的這一優勢。
長劍的刃部也有術語命名。握劍時,靠近第二指關節的劍刃為「長刃」,靠近前臂的另一邊則為「短刃」,其他系統中亦有將之分別命名為「真刃」和「假刃」的。
具有本屬性的經典角色
- 長劍兵——《世紀帝國》
- 但丁——《鬼泣》
- 蘭斯洛特等——《圓桌騎士》
獵人——《怪物獵人系列》理由:官方給太刀的英文名就是「longsword」,所以太刀俠們其實都是長劍俠,沒跑了(錯亂)- 秦始皇——《荊軻刺秦王》(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 戈德里克·格蘭芬多——《哈利·波特系列》(一把一千年前製造的帶紅寶石柄頭的銀鑄長劍,具有強力的抗侵蝕魔法,還能吸收其接觸到的有益物質不斷自我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