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少女前線:世界觀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App icon.png歡迎來到克魯格和格里芬軍事承包與安全顧問服務中心萌百分部!

本頁面所使用遊戲數據,僅以介紹為目的引用,其著作權屬於散爆網絡。

[ 顯示全部 ]

Logo Kalina 2.png
歡迎您來到萌娘百科少女前線專題!您可以在此查閱有關《少女前線》的遊戲資料。
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少女前線相關條目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少女前線》的故事背景設定延續了雲母組之前的遊戲《麵包房少女》的世界觀,時間設定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社會的秩序遭到嚴重破壞,國家的力量已經不足以保護所有的領土,不得不依靠第三方軍事力量「安全承包商」來完成。

注意:少女前線》和《麵包房少女》的劇情基於同一世界觀,之間有延續性(參見:少女前線:世界觀#劇情時間線),具體故事發生在2045年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21世紀80年代南極戰爭之前的一段時間內,遊戲內的故事發生於2062年,遊戲中「魔方行動」與「失溫症」相差約半年左右。

故事背景

1905年蘇聯(沙皇俄國時代)率先發現了未知生命遺蹟並開展研究,人類第一次開始接觸到坍塌與逆向坍塌技術。

2030年,由於七名中學生誤闖北蘭島封鎖區域,遭受因遺蹟物質(坍塌液)洩露而身患廣域性低輻射感染症(E.L.I.D)患者的襲擊。前往救援的特維警察小隊行動失敗,還使得遺蹟內坍塌液全面洩露。因E.L.I.D的緣故,地球上適合人類居住的區域逐漸減少;為爭奪和守衛僅剩的適合生存的土地,歷史上最慘烈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停戰之後,人與人之間依然存在著敵視和仇恨,而國家的力量已經不足以維持自己區域穩定和安全, 所以不得不藉助安全承包商(PMC)的力量。而《少女前線》的時間就設定在此時,玩家在其中扮演一名安全承包商旗下的指揮官,通過指揮旗下的戰術少女來維護世界的秩序和穩定。

名詞解釋

  • 自律人形
對一類特定機器人的統稱,專指2033年開始研製的,外表與人類極為相似,同時智能極高的機器人,可以從事日常服務或者簡單的作戰輔助,日後隨著技術發展,已經可以作為戰鬥主力使用。
依靠製造時對人形進行權限鎖死操作,雖然它們擁有極高的人工智慧,也可以模擬部分人類的情感,但對人類的命令始終無條件服從。隨著技術進步,自律人形無論外表和情感表現,已經讓普通人很難辨識出是機器人。
  • 戰術人形
自律人形的一種,指專門用於戰鬥的自律人形。由於戰後人力稀缺以及環境惡劣,人形應用於軍事領域的需求日益增高,此類特化用於戰鬥的自律人形應運而生。
戰術少女分為兩代,第一代只是拿著槍械的自律人形,通過對目前適宜投入作戰環境的人形型號進行特殊配置和改造後完成。第二代則通過「烙印」和「傀儡網絡」而獲得高效作戰能力並易於大範圍作戰指揮的自律人形。
戰術人形的素體早期來源於一般民用自律人形,但之後也有研製單純以戰鬥為首要目的的型號。
  • 傀儡人形
獨立的戰術人形(被稱為「主機」)通過擴充編制,可以擁有多個傀儡人形。傀儡人形的作戰能力與主機相同,但沒有複雜的運算能力,只有接受和執行命令的智能。
  • 齊納協議
由90wish發布的一項廣域通信協議,這種特殊的通信傳輸手段可以令區域內的人形之間直接建立交流網絡和傳輸信息,而不再需要藉助主機或者衛星設備,工作原理類似P2P技術。
  • 蝕刻理論
一項由帕斯卡在2054年公布的理論。蝕刻理論證明了在經過一種特殊定製的統一蝕刻手段處理後,物體與物體之間可以在一種新的「場」中建立特殊聯繫。
IOP製造公司曾嘗試利用此理論應用到戰術人形上,使其與特定的武器部件建立「蝕刻」聯繫,以獲得人類無法比肩的作戰效率。
據帕斯卡本人私下表示,這項理論的研究過程中,有關遺蹟坍塌的研究對她有所啟發。
此項理論為創始基礎,帕斯卡在IOP幫助下建立了16LAB公司,以保護蝕刻理論及其衍生技術。
蝕刻理論

關於為何選擇戰術人形作為作戰單位而非普通的戰鬥機器人[1]

蝕刻理論.jpg

  • 烙印系統
「武器,它們仿佛成為了我的臂膀,我的眼睛......我的軀體的延伸。它的一切都為我所知。即使將它從我身上奪走,我也能知道它的槍口是否朝向東方。」
一項由蝕刻理論擴展後的實用技術,由帕斯卡在2058年研究完畢並公布,其正式名稱為「Advance Statistic Session Tool」(簡稱ASST系統),這項技術可以使戰術人形和自己的武器之間建立特殊的感應聯繫。
用戰術人形自己的描述,就是「自己的感知被分成了兩半,時刻都能感受到自己另一半的感覺,槍械儼然成為了自己身體的延伸,如同一個額外的肢體,因此操作起來就像武器長了眼睛一樣得心應手。」
由於處理連接的形式類似打烙印,ASST技術也被稱為「烙印」技術。
戰術人形在出廠時,會通過ASST技術,使人形與一件特定武器建立一種一對一的獨立識別關係。
「ASST」技術的一大特點,就是根據槍械的特點來自行設計戰術人形的素體。
根據伺服器中的數據與歷史資料,人形會根據ASST來決定自身最適合的造型和操作習慣乃至性格來適應武器。
當戰術人形在使用自己的專屬武器時,操作效率和精確度都會大幅提高,在一定物理條件中也能隨時感知自己武器的位置。
雖然如此,物理因素對人形的作戰能力限制依然存在。
此項技術雖然已經對眾多製造商授權,但涉及核心的內容仍被帕斯卡獨占。
烙印系統

槍與人形之間的關係[2]

少前 設定.jpg

自律人形與戰術人形的區別
自律人形與戰術人形的區別[3]註:人形拆解只是拆除人形們的火控核心及武器,而不是拆解人形本身。[4]
  • 安全承包商
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現存的國家和組織為了減少財政開支和管理壓力,只集中保護一些大型城市和工業基地。而對於其他小型城市和偏遠地區,則採取競標的方式,承包給私人軍事組織。
在此種形勢下,各種大小的安全承包企業應運而生,以維持地區安全的名義獲得巨額利潤,為安全承包商生產武器裝備的工業公司也大範圍建立了起來。起初,安全承包商的部隊主要以人類僱傭兵組成,後來隨著人形技術的發展,也出現了以戰術人形為主要作戰力量的承包商。
  • 格里芬
2053年,由退伍軍人克魯格格里芬·萊恩共同成立的安全承包公司,全名為格里芬與克魯格(俄語:Грифон & Крюгер,英語:Griffin&Kruger)私人安全承包公司。其運作資金主要由自身人脈拉攏的政府和財團提供。起初,格里芬和其他安全承包商一樣,以人類僱傭兵為主力部隊。
但一年後,第一代戰術人形問世,讓克魯格看到了新的可能。他希望購買戰術人形作為格里芬的主要戰鬥力,以減少人類的傷亡。
2065年,G&K與新蘇聯政府商定拆散組織架構,G&K公司瓦解。
  • 戰術指揮官
格里芬僱傭的人類指揮官,也是遊戲中玩家扮演的角色,其主要職能是管理和指揮戰術人形,以完成當地的安全承包工作。
戰術指揮官的首要考核指標並非專業的訓練和豐富的經驗,而是某項特殊的心理測試,能夠測量與格里芬人形的行動相適性。另外,還有足夠的耐心、勇氣和忠誠。
戰術指揮官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是一項稀缺的資源,由於人形本身沒有自我行動的權限,他如同整個人形梯隊的大腦。而在作戰中,鐵血可能會將指揮官作為優先攻擊的目標。不過,一場戰役中成功的指令信息會作為模板被記錄下來,使得人形可以在相似的戰況中進行自律行動。某些行動力較高的格里芬人形梯隊,也可以維持短時間的獨立行動。
2062年,此時的格里芬急需人手抵抗鐵血的攻勢,不得不緊急擴招指揮官。
  • IOP製造公司
全稱重要行動原型機械製造公司,一家三戰期間成立的工業製造公司,其前身尚不明確。戰爭期間獲得了前90wish成員帕斯卡的技術支持,開始生產戰術人形。在生產搭載槍械的戰術人形同時,也會生產一些日常服務用的自律人形。
IOP為格里芬戰術人形的主要供貨商。根據雙方達成的商務協議,如果格里芬訂購了多餘的人形,或者在戰場撿到了可用的戰術人形,還可以退還給IOP公司,IOP公司會根據武器管理規範辦法視情況拆除其火控核心和武器,改造成其他功能,發放到民用市場重新使用。
  • 鐵血工造
全稱鐵血工業製造公司(SANGVIS FERRI),老牌工業製造公司,成立於北蘭島事件後一年(2031年)。在各大工業公司因為污染爆發而措手不及時,鐵血工造依靠全面和精良的軍工產品,在當地占據了廣闊的市場。
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鐵血工造接納了前90wish成員萊柯瑞斯,並利用人工智慧開發了全新的戰術人形。
蝴蝶事件之後,鐵血工造的人形失控,並殺死所有工作人員,現在的鐵血已經完全落入AI的控制,對於人類而言,它們是敵人、怪物和殺人兇手。
2067年,鐵血叛亂徹底平定,鐵血工業製造公司的產品技術開始被各個公司廣泛使用。
  • 北蘭島事件
1905年,一處在東歐偶然發掘的未知生命遺蹟,使得人類第一次接觸坍塌和逆向坍塌。
直到2030年。一場幾名中學生的小小冒險誤闖了高度機密的遺蹟,隨後的救援發生意外,引發了連鎖事件,使得這項技術的核心物質——「坍塌液」全面洩漏。坍塌液對外界造成了空前的破壞,城市蒸發,人口銳減,大量的生存空間被污染。
這場徹底改變世界面貌的可怕災難,被稱為北蘭島事件。
  • 第三次世界大戰
北蘭島事件後,前所未有的恐怖災變在地球上瘋狂擴散。各國在倉皇挽救危機的同時,也在互相推託和指責。最終,矛盾的裂痕達到了極點。2045年,為了爭奪乾淨的土地和糧食——這份源於人類最純真和野蠻的願望,全球範圍內的戰爭爆發,史稱第三次世界大戰。
戰爭之後的世界變得更加滿目瘡痍,文明秩序在生存的邊緣苟延殘喘。各地政權無法再維護人民的安全,使得大量安全承包商應運而生。而大量區域遭到污染,不再適於人類居住或進行開採,這直接促使了機器和人工智慧的技術進步。

世界觀設定資料

以下內容均收錄於《麵包房少女》的機密文件。後收錄於《少女前線公式設定集》的別冊《格里芬內部檔案》。

【因文案高山(Hannibal)涉嫌抄襲著名克蘇魯冷戰小說《A colder war》,與下文#AD1945-AD1981 遺蹟時代#近代遺蹟研究#僕役#低輻射廣域性感染症段落對應的《遺蹟時代報告》已被官方刪除,從設定集1修改版開始不再出現】

文件對應關係
麵包房少女機密文件 格里芬內部檔案
坍塌與逆向坍塌技術概論 坍塌與逆向坍塌
AD1945-AD1981 遺蹟時代 遺蹟時代報告
近代遺蹟研究 遺蹟時代報告
GAVIRUL重現計畫 坍塌與逆向坍塌
僕役 遺蹟時代報告
第一次北蘭島事件 坍塌與逆向坍塌
第三次世界大戰與南極獨立 坍塌與逆向坍塌
南極聯邦成立與第一次南極戰爭 坍塌與逆向坍塌
低輻射廣域性感染症 遺蹟時代報告
「三女神計畫」 坍塌與逆向坍塌


坍塌與逆向坍塌技術概論

以基礎理論物理來看,未知文明對微觀粒子的控制達到了驚人的高度。這具體表現為對宏觀世界物質的高度壓縮。遺蹟所展現出的技術是一個高整合的複合型體系,不同的遺蹟的研究報告也指出了遺蹟技術的複雜性。然而多年的研究使得我們可以對遺蹟的技術體系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歸納,而最後得出的結論便是——遺蹟技術通體可以劃分成「坍塌技術」「逆向坍塌技術」

對於坍塌技術,我們可以把分子壁看做一座牆壁,在外力將牆壁推倒後,磚塊無序地散落在地上,就像被打散的分子一樣。而逆向坍塌技術的運作過程,可以想像成磚塊從地上飛回原處組回牆壁的倒放鏡頭。分子在散亂狀態下高速飛行,重新組成各自之間的引力狀態。

據推測,未知文明對於坍塌技術的使用已經非常常見,以至於這項技術在全球的遺蹟中都有報告提及。根據分析,未知文明首先使用一種坍塌液使得物質原有分子互斥力在內部被阻斷(其實稱之為」液」是不恰當的,坍塌液是一種以紊亂運動方式行進的粒子波,高速穿透物質後呈量子隱態,穿透過程輻射頻率高,組成成分不同,可觀測到的僅有底夸克與光子),減弱排序導致物質內構分子有序坍塌,利用引斥力扭轉壓縮原有分子空間使其量子化,存儲裝置記載分子原有排序方式用於逆向坍塌,至此坍塌作業就告一段落了,這一作業是人類認知範圍內的,也是現今使用最多的遺蹟技術。

在理解坍塌技術後,理解逆向坍塌技術便不是件難事。阻隔電子源衍射後,計算機會導入物質建立空間模型結構,坍塌液解除物質壓縮狀態使其分子開始振動,坍塌物質在吸收同頻率光子後其內構中大量電子躍遷到高能軌道,過程中能量傳遞產生高溫,物質進入活躍的流狀(注意,不是液態)並根據物質建立模型開始回歸有序排列以及恢復引斥力,完畢後解除衍射限制,逆向坍塌作業至此完成。

人類對遺蹟技術的研究長時間的滯後,使得即使是最基礎的坍塌技術也難以掌控:打個比方來說,在古代,人類文明也在進步,能為士兵造出更好的武器,但只要他們仍不知道物質是由原子、分子構成的,就永遠造不出飛彈與衛星,這便是人類對於遺蹟技術掌握的現狀。

根據報告,不同的遺蹟展現技術的方式都各有差異,在1992年聯合國遺蹟科學署成立之前,各國對於遺蹟的研究均缺乏全面性。實際上,在二戰結束後不久,大規模的遺蹟探測就已經開始,然而以當時的科學水平無法理解坍塌技術的核心技術,之後的40年,即使是超級大國也只能生搬硬套地將其改裝成不入流的武器如蘇聯的戰略武器「梭魚」。在微觀物理學進步以前,人類並沒有意識到坍塌技術作為武器並不是最可怕的,遺蹟技術真正的威脅在於將宏觀世界的運作方式徹底改變,坍塌技術構建了宏觀與微觀之間的橋梁,在這座橋梁下物質可以以任何形式的拆解與重組,甚至是遠距離傳送這一過去難以想像的技術。即使到了今天,坍塌技術對基礎物理的顛覆性之深仍讓人難以消化,然而這一切與逆向坍塌技術相比起來不值得一提,逆向坍塌技術已經完全超越了當今科學的想像。

AD1945-AD1981 遺蹟時代

本段默認摺疊

就實際情況來看,對於Assault Artillery的人工配體研究早在Assault Artillery項目開始前60年就已經被啟動了。但是,那時此項目還被各個國家所壟斷,成為國家間相互攻伐的武器,研究的重點也便集中於遺蹟的發掘與複製上。

AD1945年,二戰最終結束前,美蘇兩方分別成立了自己的戰利品搜刮組織,美國方面成立了由俄裔美國人帕什(Boris Pash)中校所率領的」阿爾索斯小組(Team Alsos)」,而蘇聯方面則成立了所謂的「貿易聯盟」部隊,實質上是由當時的蘇聯戰時國防委員會(GKO,AD1946年後改組為蘇聯部長會議)直接領導的特別戰利品委員會。

雙方的目的都異常的明顯,搜刮第三帝國和日本帝國的戰爭遺產:核武器研究人員、鈾黃餅、火箭技術、碟式飛行器、噴氣式發動機、後掠翼型空洞資料等等。表面上看,美國方面的部隊有著更高的效率,成功地趕在蘇聯人之前奪走了大多數的物資和資料,留給蘇聯人的不過是一點殘羹剩飯罷了,在美國人為此沾沾自喜之時,卻沒有人想到為什麼精英雲集的蘇聯特別戰利品委員會會在行動上如此緩慢呢?

實際上根據美國在冷戰結束後解密的資料表明,直到冷戰爆發後,美國才終於確切明白蘇聯人的伎倆,蘇聯的真正目的是所謂的遺蹟。蘇聯對於遺蹟的研究開始於AD1905年,也就是通古斯大爆炸三年前,研究院總部設立在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R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直屬於克林姆林宮,對沙皇本人負責。

正如我們今天得知得一樣,通古斯河附近是近代人類所掌握的第一座遺蹟,換句話說,蘇聯對於遺蹟的研究比美國或者後來的北約方面早了整整40年。而AD1908年6月30日的通古斯大爆炸則在冷戰期間的研究中被分析為近代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為引發的遺蹟崩解,類似於核彈爆炸的效果相信正是由於遺蹟內部反應爐失控所造成的。

回到AD1945年,在美國忙於強占核武器研究相關人才和設備的時候,蘇聯特別戰時委員會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標——由第三帝國托特組織所挖掘出的第一遺蹟(Urkunde 01),也就是所謂的克什埃計畫的前身。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除了得到了完整的遺蹟以外,也獲得了納粹的」死亡天使」門格勒醫生的協助,也因此獲得了他再奧斯維辛集中營中進行的相關人體試驗的第一手資料,再加上在柏林的威廉皇帝研究所醫科資料庫中獲取的資料,蘇聯甚至有計畫的在古拉格的勞改營中」複製」出了相關的實驗機構(事實證明,蘇聯方面比德國人做得更好),這些資料所帶來的優勢在之後逐步顯現出。

由托特組織所挖掘出的遺蹟資料被保存在布萊歇雷德(Bleicherode,也就是美國俘獲維爾納馮布勞恩的地方,美國方面帶走了這裡幾乎所有的火箭設備和技術人員,但是上帝是眷顧蘇聯的,由於蘇聯紅軍前鋒已經逼近,人手不足的阿爾索斯小組並沒能帶走這些資料(實際上美國也沒有將遺蹟的事作為優先處理事項),而是將遺蹟的資料幾乎完整的留給了蘇聯人。由此,蘇聯得到了位於諾德豪森哈茲山地下的完整遺蹟和第三帝國傾盡全力研究十餘年的全部技術資料。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很多早期資料都是俄文的原因,在遺蹟相關的研究中,蘇聯方面在開始的時候就占有著幾乎半個世紀的領先優勢。

AD1947年,冷戰爆發,美蘇雙方陷入了軍備競賽的泥潭之中,美國在核武器上的優勢在AD1949年被打破,蘇聯也建成了相應的威懾能力,雙方再一次回到都同一起跑線上。

而在之後的一年(即AD1950年),根據我們俘獲的相關資料可知,蘇聯在塔巴沙爾B試驗場實驗性部署了所謂的「海星」。當時美國為此將塔巴沙爾B試驗場列為第一類打擊目標,在洲際飛彈進入戰備值班後,也一直有超過兩個基數的戰略核武器對準了這個試驗場。然而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情報,「海星」並不是指某種單一的武器或是裝置,蘇聯在AD1950年塔巴沙爾B部署的實際上是一整套根據在步萊歇雷德獲取的遺蹟本體和資料複製出的模擬生產系統,占地146.63平方公里,由五條間隔120°向外擴展的主軸構成本體。換句話說,這並不是一套用於進攻的複合武器系統,在蘇聯方面的資料中,這套系統在AD1950年開始運轉,第一次生產出有效的「產品」已經是AD1961年了。

近代遺蹟研究


  警告:

  本段影像资料涉及机密文件代号:“BaohtZ’uqqa-Mogg-1973-05-12”。如果你没有相关资料的观看权限,请立即离开并向所在部队机要官报告,违者将被处以枪决,于六十秒内执行。

  影像: 玻璃实验房内,一名被实验者被固定于手术床上,实验房上方逐渐由黄色气体进入,实验者没有什么异常,黄色气体逐渐开始液化,玻璃实验房内壁上出现淡黄色液珠,实验者开始惨叫,其皮肤开始被液体所侵蚀,这并不类似于任何一种强酸所产生的溶解,液体看起来是直接将实验者皮肤从骨上剥离,好像其被看不见的东西所吃掉了一般。
解說

這是在D9貝塔-祖瑪所進行的第一次試驗,我們最早在遺蹟地下接觸到這種聚合體的時候便是氣體,在提取試驗後,我們發現它幾乎無法被物理液化,只有當它接觸到有機物時,才會自行液化,侵蝕接觸到的有機物,有機物侵蝕結束後,又會自行恢復成氣態,在這次試驗中,玻璃實驗房內唯一暴露的有機物是被實驗者本人,在與黃色液體接觸後,自身的皮膚組織開始溶解,整個溶解過程約為300秒。

在最後的抽取工作中,美國方面共獲得約此類氣體130噸,除少量分配到各個實驗室作為試驗用途以外,多數集中儲存在位於D9貝塔-祖瑪地下約300M的裝甲倉庫中。AD1968年,根據林登總統的命令,曾將三個貨櫃(共計3噸的氣體),連同配套設施一起秘密部署到了位於北部灣的航母上,並在越戰中投入到實戰試驗。試驗中,ARPA一直將氣體稱為「助燃劑」,為了保密起見,ARPA一直也沒有在文字資料中透露官方代號,負責轟炸任務的中隊裝備著經過特殊改裝的F-4,中隊代號為「雷貓」,直接隸屬於「大篩子」,在越戰中美軍進行的實戰試驗次數已經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AD1975年,越戰結束後,美軍從越南撤離時,這三個貨櫃並沒有在任何回收清單的列表上,可以判定為使用完畢。


  警告:

  本段影像资料涉及机密文件代号:“Basatan-19XX-XX-XX(034)”。如果你没有相关资料的观看权限,请立即离开并向所在部队机要官报告,违者将被处以枪决,于六十秒内执行。

  高空侦查照片:

  图像中显示的茂密的热带森林,经过仔细判别之后可以发现森林中部队和车辆的存在。

  第二张图像上显示,森林中出现了一块大约500米直径的圆形空地,土地变得焦黑,上一张照片中判明的车辆残骸还在空地上,但是森林和部队已经消失无踪。
解說

這是在越南進行的某次試驗。拍攝間隔大約為1小時,負責轟炸的F-4中隊在B-52轟炸機執行完轟炸任務後在規定的實驗區域投下了一個氣罐單位的氣體。轟炸地獄劃定於胡志明小道附近的一片森林,根據照片偵查分析,此處經常是越南人民軍躲避轟炸時的集結點。注意試驗前後產生的區別,整塊空地上造成了類似於高熱的燒灼痕跡,所有的有機物都已消失,除了完全燒毀的車輛以外,完全沒有人類或其殘骸的存在。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遺蹟產物用於戰爭。美國官方和ARPA在AD1981年的德勒斯登談判中一直矢口否認美國方面曾經部署或使用過遺蹟產物作為武器,直到蘇聯方面提出以公布「僕役」的相關實驗資料作為交換,ARPA才講此事公開。

AD1971年,蘇聯在塔巴沙爾B部署的生產系統傳來了好消息,蘇聯方面在MJ希爾茨維婭的領導下工作組成功的實現了「僕役」的穩定化。與此同時也終於明確了「僕役」的正體。

「與其說是生物……倒不如說更像某種機械體,我們在塔巴沙爾B部署的模擬生產系統可以『複製』與之相類似的『成長池』……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的羅曼斯基教授提出的理論是可行的,『僕役』是可受控的……」

但是即使如此,塔巴沙爾B的生產設施也只能維持每年四到六組的產量,因為不明確生產的流程和技術體系,蘇聯方面無從干預複製的過程,所以也無法提高產量。

當然,上帝也不是一直眷顧蘇聯方面的,在AD1970年至AD1980年十年間,蘇聯方面的遺蹟研究進展緩慢,各自為戰的研究所式的布局終於開始產生惡果,極大地阻礙了各個遺蹟間的溝通和交流,MJ希爾茨維婭曾多次向主管遺蹟研究的KGB第十六局提出建議,應仿照美國的方式,將遺蹟的研究工作再次移交到國立羅蒙索諾夫大學來進行,而KGB第十路局只負責行政和情報工作,然而這樣的體制在當時的蘇聯是難以獲得理解的,MJ希爾茨維婭教授的提案因此被駁回。直到AD1973年5月,OKb-10事件發生後,蘇聯的遺蹟研究體制才獲得了轉變。

AD1973年5月12日,位於北極圈冰蓋下的OKb-10因不明原因,失去了與國立羅蒙索諾夫大學和KGB第十六局的聯絡,隨後投入搜索和救援的北方艦隊陸戰隊進入OKb-10後,與不明敵人發生了衝突,情況曾一度得到控制,但隨後在搜救部隊中發生了生物級別的侵蝕現象,事態因而再次失控。根據我們掌握的情報可得知,蘇聯投入的最後一批搜救部隊全部裝配III級標準的防生化裝備,換句話說,他們可在任何已知的化學或是生物污染環境下生存一個小時以上。然而事實是,他們在進入遺蹟後的存活時間沒有超過二十分鐘。

GAVIRUL重現計畫

在蘇美對遺蹟技術一系列笨拙的研究與實驗導致的事故後,世界從對遺蹟技術的驚訝中回過神來,並警惕地發現以現今的科技去試圖解析遺蹟的整體技術是非常困難的,因而以間接的方式研究未知文明的方案開始逐漸受到重視。

在1960年代中國上海北蘭島遺蹟(第二十七號甲等技術研究基地)發掘出的基本完整的未知生命遺體,被認為是創造遺蹟文明的智慧體之一,根據推測,此生命體可能是未知文明遺蹟的一個守衛,因此這僅有的樣本被取名為「GAVIRUL」,中文學名為「尉」。

GAVIRUL被存放後,因被發掘的北蘭島遺蹟沒有其他有用的研究價值並且處於67米深的地下,在發掘完畢後不久便被封存,12年後由於城市發展需要,所以北蘭島遺蹟入口被徹底掩埋堵死,新的建築在上面拔地而起。之後GAVIRUL被遺忘了整整30年,直到1992年聯合國遺蹟科學署成立後對GAVIRUL的研究才重新開始。在經過長時間的爭吵和政治較量後,GAVIRUL重現計畫浮出水面。

GAVIRUL重現計畫從一開始便是混亂而缺乏領導的。除了政治上的考慮外,科學署內的生物專家也分成了兩派。一派強調GAVIRUL重現計畫為重啟遺蹟的鑰匙計畫,主張激活遺蹟後對遺蹟進行徹底的學習和技術複製。而另一派則主張先停止對遺蹟的挖掘,把主要資金和科研項目投入在對胚胎本體的人類化計畫上,以此為橋梁了解未知文明的危險性,在世界格局並不穩定的時代下,後一種主張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以GAVIRUL的基因所催生的人類化胚胎群培育計畫也隨即上馬。由於基因的不穩定性,導致胚胎死亡率極高(死亡率約為98.9%),最終存活的僅為兩例。為了保證基因染色體完整,所有胚胎皆為女性,根據卵子不同,存活的兩例各自顯現出了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的外貌差異。根據觀測計畫編號,高加索人中外貌特徵女性為G-37觀測對象,蒙古人種外貌特徵女性為G-114觀測對象,其中G-37由於基因缺陷,髮色呈白色,而G-114為正常黑髮。此外G-37、G-114觀測對象在嬰兒階段與普通人類沒有任何區別。根據這個特別的現象,研究院將對G-37、G-114的研究觀測計畫命名為「黑百合與白薔薇(Black lily_ white rose)」計畫,雙姐妹的代號「莉莉」「蘿絲」也由此被定下。「莉莉」和「蘿絲」的基因鏈備份代號分別為「拉克西絲」與「阿特羅波斯」,被存放在-80攝氏度恆溫室內——編者注

觀測對象的成長迅速,由於新陳代謝比普通人的速度快得多,在7歲時他們便顯出了正常人14歲左右的外貌特徵。計畫進行到第15年時,根據各項測試,除了肌肉附著強度與前額葉皮質活躍度比同齡普通人高出一些外,莉莉與蘿絲並沒有表現出其他特別不同尋常的地方,也沒有發現與遺蹟物質發生任何層面上的反應,經過整整20年的觀察後,GAVIRUL重現計畫基本宣告失敗,因此對遺蹟重新進行直接研究的潮流呼聲也愈演愈烈。在備份胚胎樣本與記錄檔案被保存完畢後,原本給予「黑百合與白薔薇」計畫的資金全面撥給了同樣為遺蹟相關技術的「負重者(Weight Bearing)」緊湊型外力輔助系統的研製項目,而此套系統之後也成為了「強銃兵(Assault Artillery)」作戰平台的結構基礎。由於戰爭爆發後資料缺失,我們已經無法得知莉莉與蘿絲之後的完整資料,根據零碎的記錄報告顯示,由於身份的特殊性,她們之後可能參與了一些秘密的對E.L.I.D作戰行動,時間在第一次北蘭島事件發生前夕,由於情報過少,已無法了解她們的行動與北蘭島事件是否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了。

僕役

警告:

  本段影像资料涉及机密文件代号:“Ammutseba-1958-05-13”。如果你没有相关资料的观看权限,请立即离开并向所在部队机要官报告,违者将被处以枪决,于六十秒内执行。

  影像:

  模糊不清的地面图像,成五轴向延伸的巨大人工建筑,建筑周围环绕着防御设施,道路直接连接机场,机场上配备着至少为团级规模的飞机,建筑周边地区环绕着防空阵地,可以看到阵地上的SA-2已经处于准发射状态,导弹布置的密集程度非常惊人。
解說

這是我們搜集到的最早的關於「海星」影像資料,在這之後不到30秒,負責拍攝的高空偵察機就被擊落。

而就在蘇聯方對遺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的時候,美國方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在遺蹟研究方面的落後。

AD1955年,華約組織成立所造成的混亂給了美國和歐洲國家一個難逢的機會,讓他們得以使用馬歇爾計畫積攢下來的人力和物力,對即將變成一塊鐵板的東歐集團進行一次深度滲透。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方第一次從情報層面上得知遺蹟的存在。

而美國方第一次得到關於遺蹟的實際證據也是同一年。AD1955年,麥克默多南極考察站建立,在考察站地下1.1公里處,沃斯托克湖旁,美國方第一次接觸到了之後被稱為「門」(D-1)的遺蹟。在遺蹟中挖掘出的機械單位殘骸被運回了本土,在這些殘骸的基礎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成立了著名的溴工廠。之後誕生的U-2、SR-71、F-117、F-22、F/A-00基本上都是出自於對這些殘骸的研究和反向測繪。而與此同時,在美國,也在AD1957年建立專門負責遺蹟研究的機構——綽號「大篩子」的黑預算組織,開始認真的將遺蹟作為戰略層面的影響力列入考慮。

而就在美國政府發現自己正處於莫名的劣勢之中,並盡腦汁想要扳回局面時,蘇聯方也沒有停下腳步,或者說已經「走向了更深遠的地方」。

AD1958年,蘇聯方通過情報網絡得到了美國已經發現D1的情報,根據赫魯雪夫的直接指示,完成改組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即著名的克格勃KGB)全盤接手了關於遺蹟的研究和挖掘工作,並成立了專門的第十六局負責其相關工作。從此,蘇聯對於遺蹟的挖掘和研究工作有了更飛速的進展。

根據我們在莫斯科國立檔案館得到的情報,在AD1950年到AD1980年之間,蘇聯在其國土範圍內共發現5處遺蹟,分別是位於西伯利亞揚斯克11的Okb-456,位於烏克蘭的Okb-37,位於北極圈冰蓋下的Okb-10,位於伏爾加河畔卡普斯京亞爾的Okb-88和位於擇捉島的Okb-115。其中以位於揚斯克11的Okb-456和位於北極圈冰蓋下的Okb-10規模最大,探明面積均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

與此同時,在古拉格的監獄中,按照門格勒醫生和他所提供的資料所建成的醫學實驗設施也開始運作,這座醫學實驗設施一直有效運轉到了AD1981年蘇聯簽訂德勒斯登條約前。在聯合國軍在福克蘭群島的醫學實驗設施正式投入運轉前,位於古拉格的這座實驗設施一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以遺蹟科技為研究目的的實驗設施。後來被用於Assault Artillery系列的人工配體的很多早期成果都是在這座設施內誕生的。

而美國方自從AD1955年發現D-1後也加緊了在全球範圍內對遺蹟的搜索。在AD1950年到AD1980年之間,美國在本土內共計發現遺蹟四處,分別是位於南極冰架麥克默多考察站的D-1,位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D-2,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中國湖的D-51和位於懷俄明州沃倫的D-9。以上四處遺蹟都由「大篩子」直接管理。在對於遺蹟的挖掘和研究上,美國方採取了與軍方合作的政策,「大篩子」在AD1955年D-1發現後就與空軍協作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框架上成立了「溴工廠」;在AD1956年發現位於洛斯阿拉莫斯的D-2後,「大篩子」也同樣與陸軍合作,將研究設施掩藏在紅石兵工廠(Redstone Arsenal)的機構中。而在AD1957年蘇聯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後,美國開始反思自己的國防與科技政策,在蘇聯具備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威脅下,美國政府決定改組自己的軍事研究策略,將軍事科研的主體從大學和企業手中收回。在這個政策背景下,「大篩子」漸漸從一個集科研和軍事一體的組織轉變成了一個純粹的政府機構,主管範圍變成了遺蹟的發現、保護、潛在敵遺蹟的偵查、破壞等等,將「大篩子」從繁雜的科研工作中解放出來,變成了一個攻擊性的組織。而對於遺蹟的研究則落在了新成立的ARPA手中(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先進研究計畫局)。ARPA是由艾森豪總統在任期間內親自向國會提出建立的政府機構,議案提出的當天即獲得通過,第五天首批520萬美金的啟動資金就已到帳。而在AD1958年ARPA正式成立的時候,美國政府對於ARPA的累計投資已超過2億美元。ARPA擁有極高的政府權限,行政上直接向國防部長負責。由此可見蘇聯的遺蹟研究進展對美國產生的巨大威懾力,以及美國政府在遺蹟以及相關方面的付出,這為美國在AD1981年簽訂德勒斯登條約時的優勢地位提供了保證。

ARPA並不是一個普通的科研機構,美國政府賦予它的任務是:確保美國保持科技領先;在軍事領域應用最先進技術;防止潛在對手出其不意的技術超越。對於ARPA而言,任何項目對於時間的要求都是絕對的,如果在項目計畫的時間內沒有完成任務的話,那麼馬上就會有另一隻隊伍接受重新開始項目,時間上的拖延是絕對不被允許的,尤其是處於遺蹟研究劣勢的美國方面,在遺蹟的研究上,一切失敗都不可以接受。

至此,美蘇兩國在遺蹟的交鋒遺蹟正式拉開帷幕。

時間到了AD1961年,蘇聯方花在塔巴沙爾B上的十年時間和無數的金錢獲得了回報,塔巴沙爾B終於生產出了第一批可用的「產品」。蘇聯方將此批產品命名為「僕役」。在先後經歷了AD1961年6月美蘇首腦維也納峰會,8月修建柏林圍牆,9月恢復非法核試驗後,嘗到恫嚇美國成功甜頭的赫魯雪夫急不可耐的在AD1961年11月「十月革命」閱兵式上公開了當時尚處於所謂的「不確定態」下的「僕役」。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公開由遺蹟科技延伸出的技術設備。

第一次北蘭島事件

第一次北蘭島事件並不是歷史上第一次在處理遺蹟危機失敗而發生的事件,但它的失敗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多年前對遺蹟的破壞性開發導致了少量坍塌液脫離晶體膠囊,此後城市建設挖掘過深破壞了遺蹟外部阻隔層。粒子流發出的輻射使得地面上的人類開始發生廣域性低輻射感染症(E.L.I.D)。由於缺乏對E.L.I.D事件處理的經驗,市級政府並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事件未向上級通報,僅僅對於受污染地區進行簡單的隔離與疏散。E.L.I.D的出現在上海市內導致了不少與E.L.I.D相關的惡性刑事案件發生,作為專門應對遺蹟以及E.L.I.D的特維警開始介入這一系列案件。在解決了這系列案件後,北蘭島與市區隔離,被徹底封鎖。

然而封鎖強度由於事態的平息而一再下降,系列案件發生第15個月後封鎖級別已降為4級。

封鎖與監控力度的減弱成為了導致北蘭島事件的一個重要因素。

2030年,第一次北蘭島事件的開端是7名中學生擅自進入封鎖區域,遭到了E.L.I.D感染者的攻擊,特維警派遣了裝備AA-03D警用型的4人特遣小隊進入封鎖區域進行營救,然而營救行動失敗,7名營救對象與負責營救的特維警小隊無一生還。根據AA-03D外置攝像機傳回的最後影像,遺蹟內部發生了極大的混亂,特遣隊員試圖爆破堵死遺蹟入口,但卻引發了遺蹟內坍塌液的連鎖爆炸。爆炸導致外壁崩潰,隨即坍塌液全面洩露,大量坍塌液匯集互相壓縮導致高密度粒子聚合瞬間產生了極高溫,劇烈爆炸與噴射而出的坍塌粒子云在一瞬間摧毀了整座城市。進入對流層高度的坍塌粒子流群開始向各地蔓延,由於信風作用在幾個月內向世界各地飄散,被流群覆蓋的地區隨即遭到毀滅性破壞,外圍區域也因廣域性低輻射感染症大爆發而人口銳減,適合人類居住的區域逐漸減少,對有機生物的百年滅絕因此開始了。之後的15年,各國都在為如何解決坍塌雲問題而焦頭爛額,而最終的研究報告顯示,坍塌雲衰變至人類可接觸的時間大約需要十萬年。互相指責與不信任在各國間愈演愈烈,裂痕最終到了無法恢復的地步,終于于2045年,為了爭奪和守衛僅剩的適合生存的土地,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北蘭島的大體位置

少女前線的北蘭島.jpg

第三次世界大戰與南極獨立

第三次世界大戰從2045年4月15日到2051年6月29日。由於坍塌粒子云在平流層散布,導致各國對大多數衛星的聯繫和控制失效。同樣的干擾問題導致遠程彈道飛彈無法有效規避攔截,在飽和攻擊下也很難準確命中目標。戰爭第一階段的飛彈攻擊雖然沒有造成各國的重大損失,但是促使了局勢的高度緊張。在觀測到大量洲際彈道飛彈的飽和攻擊,同時通訊完全失效的情況下,執行靜默任務的蘇聯核潛艇判斷核戰爭已經開始,從而開始發射攜帶核彈頭的中程彈道飛彈。潛艇的中程核飛彈沒有受到攔截,然而缺乏有效導航最終失去控制,失控的核彈頭雖然沒有命中主要城市,但依舊製造出了數個污染無人區,這一情況直接刺激戰爭局勢激化而導致了全面核戰爭。戰爭的第二階段為各國對同溫層下的空域進行爭奪,戰略轟炸機開始攜帶核巡航飛彈進行強行突防,為了攔截對方轟炸機保護己方轟炸機,交戰國展開了三次規模巨大的海空戰役。在損失了大半的艦隊和戰機,並摧毀了大多數主要城市後,戰爭進入了第三階段,由於戰爭目標轉變為爭奪未污染土地,地面常規戰鬥的烈度達到了人類歷史的最高水平。高科技帶來的高烈度戰爭使得原本大量減少的人口再次銳減,許多非污染地帶也因戰爭破壞而變成了無人區。三戰爆發的第六年,在三千多個師的士兵從世界上消失了以後,各國基本無力發動新的大戰,中美蘇等現存國家對停止戰爭進行了談判,最終在相互限制的條約中停止了戰爭。然而敵視和仇恨依然存在,在縮小領士範圍和轉移重工業區等舉措後,剩餘的國家在滿目瘡痍中舔舐傷口,希望靠時間來恢復元氣。10年後,民生和重建問題困擾著所有的現存國家,大部分原有政府已經垮台,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已經無法承擔起延續人類未來的重任了。羅克薩特主義被提出,並成為了國際的公認的價值思想。2062年,聯合國再次被成立,2064年,聯合政府羅克薩特主義合眾國聯盟建立,人類的新紀元開始了。

在第一次北蘭島事件前,也就是2023年,在南極冰蓋下發現的巨大空洞中的未知文明以及被確認為現今最為龐大的遺蹟系統,聯合國遺蹟科學署雖地位以遠不如從前,但在一部分高端科學家與民間巨額資助的支持下,對南極遺蹟的挖掘研究勘測很快開始了。約納斯博士和李德明博士共同主持了這個項目。由於內部空洞的地理優勢,勘測不同擔心E.L.I.D蔓延導致的對其他地區普通人的影響,而參與科考的作業人員全部接受了抗E.L.I.D基因改良,並配備了最新型的「負重者」系統。之後的10年李德明博士都在為建立安全科考的反向壁壘和空洞城市建設而煞費苦心,高達217米高的人造多層反向遺蹟巨門成為了只有空洞城市居民可以看到的奇觀。與此同時,約納斯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則對遺蹟技術進行了多方面的破譯與研究,經過20年的時間,研究終於出現第一次突破。2047年第一台人為可控的逆向坍塌試驗堆被製造出,兩年後逆向坍塌技術被應用於超級計算機上,使得微觀物質建立模型的計算成為可能。

處於自衛考慮,2045年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南極立即宣布空洞城市獨立為國家,並保持絕對的中立,中立宣言發布同時,南極關閉了進入空洞的所有方式,並進入了20年的靜默期,而當時的國家正劍拔弩張地準備著戰爭,南極遺蹟的研究工作被各國領導人早已丟在了腦後。

從南極遺蹟科考開始,到觸發羅聯與南極重新接觸的油輪事件,經過了整整50年,這寶貴的50年使得南極的坍塌與逆向坍塌技術開始入門。雖然南極對技術的控制依然不太成熟,但是這從無到有的差距已經遠遠甩開了羅聯幾個世代了。

南極聯邦成立與第一次南極戰爭

羅聯成立後,經濟開始復甦,基礎物理的進步與遺蹟技術的研究也開始緩慢地重新起步。油輪事件後,羅聯與南極重新接觸並開始建立外交關係,兩邊都驚奇的發現,對方的世界已經在50年內變得完全不同了。出於人道考慮,南極開始幫助離南極較近的周邊城市展開基礎建設,南極技術在周邊城市得到了大範圍應用。為期10年的南羅蜜月期開始了。

隨著南極開始在周邊投資力度變大,周邊國家顯示出了與內陸國家完全不同的發達景象,反衝式衰變堡壘的建造使得坍塌粒子云的控制區域逐漸減少,人類生存的逆境終於有所改變了。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由於意識形態不同以及南極顯示出強大的科技力量,使得羅聯內部開始出現南極威脅論,而內陸成員國對南極的不信任也開始加劇。

對南極的反對一開始是從文化領域蔓延開來的,由於生活所處環境差別巨大,南極人與羅聯人世界觀價值觀差別甚大,不同領域的文化差異與意識形態不同也使得兩邊民眾逐漸敵視對方,對南極實行強硬政策的呼聲也愈演愈烈。2078年,南極一些周邊國家宣布脫離羅聯加入南極陣營,南極聯邦也因此成立,南聯的成立使得羅聯從上至下對南極的態度發生直接改變,南極威脅論成為了主流論調。

為了表明和平立場,南極從一些未加入南聯的周邊國家撤離人員和技術。然而大幅減少投資與雙向貿易的經濟行為,使得羅聯認為南極已經產生了相當的敵意。羅聯通過了《針對南極限制法案》,這引起了南極政府的極度不滿,南極政府號召所有胞民返回南極,羅聯則聲稱南極這一決定極其愚蠢。

2089年7月,一群留在延邊國家的南極年輕人向封鎖他們居住區的警察扔石頭,羅聯警察則開槍對其射擊作為回應。由此城市內的南極人進行了暴動,延邊國家的駐留南極人開始與當地激進派勢力出現大規模武力衝突,羅聯政府就此事件作出反應決定武力介入。

2089年9月,南極以保護胞民為由,率先發動打擊行動,代號上「斬蛇」。第一次南極戰爭開始。

羅聯一開始並未將南極的戰爭宣言當一回事,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口不足三千萬的小國能搞出多大動靜?然而坍塌與逆向坍塌技術的軍事實用化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完成列裝,南極使用了全新的作戰方式使得羅聯軍隊在開始的第一年發生大範圍潰敗。羅聯的指揮官驚恐得發現,大至戰略打擊方式,小到火控雷達的運算精度,南極的一切都早已超越羅聯軍隊幾個世代,南極軍隊的情報運算與獲取速度是羅聯的幾何倍級,戰場已經是單方面透明了。在海上,南極的多軌多速高密度飛彈幾乎在一瞬間消滅了封鎖南極的羅聯艦隊,使得其他羅聯艦隊再也不敢隨意露面;地面戰場上,幾名TASA步兵配合「手推車」空中砲艇,消滅數倍於己的軍隊輕而易舉;在空中,NAR.Cop NB-70物質穿梭艦牢牢地掌握了制空權,使得羅聯以往強大的空中火力再也無法從戰場上出現。羅聯在痛苦中意識到,如果無法掌握坍塌和逆向坍塌技術,要對抗南極的戰爭就無存談起。

對遺蹟的挖掘與研究幾乎在一瞬間全面解禁,對理論物理研究的投入也史無前例的巨大。但是在短短一兩年裡要吃透整個遺蹟技術根本是無稽之談,羅聯的科研機構最終決定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那便是激活遺蹟,對其逆向測繪,和一個世紀前一樣用簡單粗暴的手法實用遺蹟技術。

對遺蹟的激活工作立即展開,在短時間內研究組得出結論,要全面激活遺蹟設施,需要完整的基因鏈進行配對,而此項工作在GAVIRUL重現計畫「黑百合與白薔薇」中已經得到了失敗的結果,重頭開始研究談何容易,正當羅聯人失去對遺蹟研究的希望時,有人突然發現,對GAVIRUL胚胎的重新培育項目,在13年前就已開始了。而這個項目的名稱便是——「三女神計畫」


低輻射廣域性感染症

警告:本段影像資料涉及機密文件代號:「Byatis-1976-05-30」。如果你沒有相關資料的觀看權限,請立刻離開並向所在部隊機要官報告,違者可被處以槍決。請在六十秒內執行。

■影像資料:

波浪在碼頭下無聲地翻著,聚光燈刺透水面照向湖底,穿透格外清澈的地下湖水,但很快被湖水吸收,給人一種無底深淵的感覺。一隊海軍陸戰隊員在平台的四角待命著。手中的武器看上去格外複雜,像是槍和攝影機的拼裝品,但是都毫不含糊地對著平台中央的潛水池。一艘微型潛艇黃色隆起的形體出現在聚光燈照射範圍的邊緣,它上浮時周圍的水面泛起點著油花的波紋。

□解說

這是在南極冰蓋下D 1維克多探戈進行的第十一次「自由女神」系列試驗,也是計畫中進行的第七次載人試驗。試驗通過在東方湖底部發現的「門」將微型潛艇傳送到設置在D2 洛斯阿拉莫斯的同類設施。在已經進行過的六次載人試驗中,五次成功,一次失敗,參與人數共十九人,三人殉職。現在正在進行的是第六次試驗,微型潛艇已經脫離「門」的物理影響範圍,正在上浮。

□影片轉換:
□照片資料:

格曼的個人簡歷。病理學資料,病歷。X光片。在病床上的照片。

□影像資料:

減壓艙內,格曼躺在病床上,身體的皮膚內滲出青綠色,臉上的皮膚卻是毫無生氣的鉛灰色,面部的皮膚上已經開始出現老人斑和鴉角紋,呼吸機正在幫助他呼吸。旁邊的監視器上顯示的生理特徵極不穩定。 □解說: 格曼·維綸,美國陸軍綠色貝雷帽部隊技術軍士。這是他加入「大篩子」以來執行的第十七次任務,也是「自由女神」試驗的第七次載人任務。他本人參與過三次「自由女神」系列試驗。在前兩次結束後的身體檢查中並沒有出現異常。這是第三次任務結束後在減壓艙內進行的身體檢查。格曼身體內的蛋白質正在被吞噬,蛋白質之間的分子鍵也受到損傷,全身的結締組織都處於崩解的狀態。身體異常老化,伴隨有肌無力現象。血液含氧量降低,血紅細胞數量減少。骨骼結構改變,鈣質富集加劇,骨骼硬度高速增加。

因為技術手段的限制,當時並無法判斷格曼·維綸的病情,只能單純的作為輻射病處理。在從本次試驗結束後第61小時,格曼·維綸死亡。當時的骨骼硬度已經接近400HB(N/mm2),已經遠遠超過鋼的硬度了[5]

而我們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格曼·維綸很明顯是Type A型EILD的感染者。與遺蹟有長時間接觸,較長的潛伏期,24-48小時左右的轉化期,身體結締組織崩解,蛋白質分子鍵斷裂。但是因為格曼·維綸自身身體條件的原因,他沒能熬到DNA鏈開始重新連結。這對他而言應該是一種幸運。

但是這對我們而言就遠遠稱不上幸運了,截止到AD1980年為止,全球各地統計的ED感染者已經超過十五萬人。其中成功的轉化為EILD Infected的有將近一萬例。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各國在壓制EILD方面並沒有什麼積累下什麼成功的經驗。因為人體的情況不同,轉化為EILD Infected之後變化的形態也各不相同,這讓統計學得出的數據和情報在這些戰鬥中基本上失去了作用,為了對應此類的情況,各國開始成立精銳的對EILD Infected專門的部隊,但是因為技術和經驗上的不足,部隊的死亡率往往極高。

而雪上加霜的是,因為無法明確ED的感染方式和途徑,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ED是無法救治或者預防的,換句話說,只要感染症狀發生,感染者就必死無疑。這種情況直到AD1983年,美蘇兩國聯手開始研究對ED用疫苗之後,才逐漸得以緩解。

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遺蹟武器的威力和可能性依然是難以抵擋的誘惑。AD1981年,陷入阿富汗泥潭的蘇聯方面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了遺蹟兵器——激發態部署的「僕役」。

警告:本段影像資料涉及機密文件代號:「Chaugnar Faugn-1976-03-19」。如果你沒有相關資料的觀看權限,請立刻離開並向所在部隊機要官報告,違者可被處以槍決。請在六十秒內執行。

□靜態圖片:

超高空照片,可能是在軌道上拍攝的。某個山區小村莊的鳥瞰圖。峭壁下的一群小茅屋,山羊在周圍吃草。

在第二張照片上,有什麼東西滾過了村莊,留下的只有毀滅。並不像砲擊留下的痕跡:大概四米寬的什麼東西整個刮平了村莊所在的岩地,幾乎像是高熱造成的平整。有座房屋的一角歪斜著,其餘部分被乾淨利落地削去了。白骨在那路徑上反射著微光,連兀鷲也沒來啄食。

□解說

這些是AD1981年1月的圖片,用KH-11衛星在連續兩次的環繞中拍下,間隔89分鐘。這座村莊曾是伊斯蘭聖戰組織一位重要領袖的住所。注意那些印跡,和1962年閱兵式上拖車留下的印跡相似。這種四米寬的印痕說明蘇軍在阿富汗使用了「僕役」部隊。行進路線上有機物質的完全分解,毀滅完成的速度——全部行動在5000秒之內完成,沒有發現生還者,造成此結果的東西在第二次拍照時也已經撤離了。這是在村子已經裝備了大口徑機槍、反坦克火箭筒和中口徑火砲的情況下完成的。但是一直到最後,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造成這現象的物體改變過行進方向,經過範圍整個區域內的人員都消失了。除了完全剔淨的遺骸之外,沒有任何人類居住的跡象。

在如此獨一無二的證據之下,唯一的結論就是蘇聯在開伯爾山口使用了激發態部署的「僕役」。根據北約聯合指揮部進行的聯合軍事推演,在當時的裝備條件下,並沒有戰術核武器支援的情況下,北約的裝甲部隊在面對激發態的「僕役」面前是不存在戰鬥力的。

時間到了AD1981年,ED的感染人數還在無法控制的上升。「從第一例病例在AD1976年出現開始,到AD1980年共出現感染者十五萬人,而僅AD1980年到AD1981年一年不到的時間裡,新出現的感染病例就達到了五萬人。」

與此同時,ED Infected的出現率也有所上升,在AD1980年到AD1981年新增的這五萬名感染病例中,成功轉化為ED Infected的達到了五千多例,占總病例數的百分之十以上,新出現的變異個體種類也更加多。更重要的是,儘管投入了相當的人力和物力,ED的治療手段的研究還是沒有任何進展,這還是無解之症。

而面對這樣的情況,美蘇兩個當時的超級大國也開始感覺到了威脅,在經過梵蒂岡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斡旋之後,美蘇兩國在德勒斯登舉行了第一次秘密雙邊談判。在談判中,美蘇雙方第一次就遺蹟和遺蹟武器的問題交換了信息,並就ED的擴散問題達成了一致。

AD1981年11月3日,美蘇兩國簽訂《德勒斯登條約》,宣布停止一切遺蹟研究和遺蹟武器的軍事部署,以部署的遺蹟兵器也將限時予以拆解。這份條約在AD1991年之後發展為我們所熟知的《德勒斯登公約》,這份條約也奠定了在之後的一個世紀中我們對於遺蹟的基本態度。

三女神計畫

「三女神計畫」是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南羅兩邊科學家所共同合作研究的遺蹟項目。由於正時處蜜月期,南羅之間關係十分友好,從計畫到開始執行只用了非常短的時間。2078年,來自羅聯的生物專家威廉教授與來自南極的物理學家菲利普博士共同主持人類史上又一次GAVIRUL重現計畫,工作分配上威廉教授負責樣本重建而菲利普教授負責研究GAVIRUL基因與遺蹟物質配鏈方式。但由於「拉克西絲」樣本丟失(也有一說羅聯故意隱藏),重現計畫便注重「阿特羅波斯」的復原工作下手。此次復原沒有使用單一培育技術,除往常的人工子宮培育外,增加了採用試管胚胎植入志願者子宮自然分娩的培育方式,技術上的進步使得這次胚胎存活率略有上升(死亡率下降至72.3%),最後共有G-179、G-214、G-264三例存活,三名觀測對象都繼承上一代觀測對象「蘿絲」的成長方式和基因缺陷,進入觀測程序後,威廉教授將這三名觀測對象命名為「潔芙緹」(G-179)、「諾耶露」(G-214)和「露尼西婭」(G-264),並開始了長達3年左右的培育觀測期。2084年,由於威廉教授與菲利普博士研究理念的分歧,導致之後的研究基本處於停滯狀態。2085年,羅南之間政治氣氛嚴峻化,南極研究團隊接到命令開始從柏林撤離,但由於受到羅聯特務阻撓,研究人員返回南極的計畫遲遲沒有成功。2086年,大規模的延邊國家騷亂開始,滯留在坎培拉的菲利普博士與他的妻子在撤離行動中失散,最後被認定在群體性事件中身亡,直至2087年,GAVIRUL重現計畫僅剩的三個成果中,G-214「諾耶露」被確認被羅聯所控制,G-264「露尼西亞」被確認被南極控制,而G-179「潔芙緹」則在混亂中失去了蹤影。

根據情報顯示,在G-214「諾耶露」與G-264「露尼西婭」被雙方控制的5年內,雙方在遺蹟科技領域都沒有飛躍式進展,由此推斷「諾耶露」與「露尼西婭」並沒有激活遺蹟物質的能力,因而採用自然分娩培育方式而與前兩者不同的G-179「潔芙緹」觀測體受到了羅聯與南極兩方極大的雙重關注,雙方都試圖領先對方捕獲這一GAVIRUL重現計畫的唯一希望,然而「潔芙緹」似乎從世界上蒸發了一般,直到2092年「麵包房(Bakery)」行動中才再次被發現蹤跡。

南極對「潔芙緹」的搜尋從來沒有停止過,而被技術瓶頸和軍事打擊搞得焦頭爛額的羅聯對此更為賣力,2092年,南極情報部門,「米德」截獲了羅聯發現「潔芙緹」與多名未知人員在波蘭境內滯留過的情報,為了不打草驚蛇,「米德」派遣了8名特工以其他名義進入高加索地帶,試圖秘密抓捕「潔芙緹」一行並將其帶回南極,此項行動代稱即為「麵包房」。

「麵包房」行動前期由卡蘭明德菲蘭上尉領導,進入卡拉恰伊區捷別蘭達市以西20公里的山區,由8名特工在此潛伏進行先期偵查與監視,在確認「潔芙緹」動向後由坎普菲上校指揮的TASA第三分隊進行抓捕和撤離,然而由於消息洩露與情報上的錯誤,在任務開始卡蘭上尉的小隊在進入地區不久後即遭到伏擊,任務前後共有7名特工犧牲,最終只有一名特工與「潔芙緹」取得接觸,並在羅聯抓捕計畫中成功保護了她,然而在TASA前來支援進行撤離時,羅聯的軍隊開始了合圍,出於「潔芙緹」身份的戰略重要性,羅聯採取多項措施保證萬無一失:全球各個主要戰線一齊發動反攻,使得南極其他部隊無暇顧及;並出動3個機械化師包圍了目標所在的僅有10平方公里的小鎮;讓北方戰區幾乎所有的戰機升空壓制南極空軍的火力支援;還派遣多個特種單位進入小鎮多面進攻,使得南極最精銳的TASA部隊也陷入苦戰,經歷兩個小時交火後,TASA不得不放棄「麵包房」行動而撤離戰區,「潔芙緹」因此下落不明,此後南極情報機構用了整整兩年才找出她的所在地。

《少女前線》劇情時間線

  • 1945年—1981年 遺蹟時代
就實際情況來看,對於Assault Atillery的人工配體的研究早在Assault Atillery項目開始之前六十年就已經啟動了。但是那時這個項目還被各個不同國家所壟斷,成為國家之間相互攻伐的武器,研究的重點也集中於遺蹟的發掘與複製上。
在AD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結束前,美蘇兩方分別成立了自己的戰利品搜刮組織,美國方面成立了由俄裔美國人帕什( Boris Pash )中校率領的「阿爾索斯小組( TeamAlsos )」,而蘇聯方面則成立了所謂的「貿易聯盟」部隊,實質上是由當時的蘇聯戰時國防委員會( GKO,AD1946年以後改組為蘇聯部長會議)直接領導的特別戰利品委員。雙方的目的都異常的明確,搜刮第三帝國和日本帝國的戰爭遺產:核武器研究人員、鈾黃餅、火箭技術、碟式飛行器、噴氣式發動機、後掠翼機型風洞資料等等。
表面上看,美國方面的部隊有著更高的效率,成功的趕在蘇聯人之前奪走了多數的物資和資料,留給蘇聯人的不過是一點殘羹剩飯而已,在美國人為此沾沾自喜的時候,卻沒有人想到為什麼精英雲集的蘇聯特別戰利品委員會會在行動上如此遲鈍?
實際上根據美國在冷戰結束後解密的資料表明,直到冷戰爆發之後,美國方面才終於確切知道了蘇聯人的伎倆,蘇聯方面的真正目的是所謂的遺蹟。
蘇聯方面對於遺蹟的研究開始於AD1905年,也就是通古斯大爆炸三年前。研究院總部設立在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 Romonosov Moscow State University),直屬於克里姆林宮,對沙皇本人負責。
正如我們今天得知的一樣,通古斯河附近是近代人類所掌握的第一座遺蹟,換句話說,蘇聯方面對於遺蹟的研究比美國或者後來的北約方面要早四十年.而AD1908年6月30日的通古斯大爆炸則在冷戰期間的研究中被解構為近代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為引發的遺蹟崩解,類似於核彈爆炸的效果據信正是由於遺蹟內部反應爐失控造成的。
在美國方面忙於強占核武器研究相關人才和設備的時候,蘇聯特別戰時委員會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標——由第三帝國托特組織所挖掘出的第一遺蹟 (Urkunde 01),也就是所謂的克什埃計畫的前身。
值得一提的是, 蘇聯方面除了得到了完整的遺蹟之外,也獲得了納粹的「死亡天使」門格勒醫生的協助,也因此獲得了他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進行的相關人體試驗的第一手資料,加上在柏林的威廉皇帝研究所醫科資料庫中獲得的資料,蘇聯方面甚至有計畫的在古拉格的勞改營中「複製」出了相同的實驗機構(事實證明,蘇聯方面比德國人做的更好),這些資料所帶來的優勢將會在之後逐漸顯現出來。
由托特組織挖掘出的遺蹟資料被保存在了布萊歇累德( Bleicherode ),也就是美國方面俘獲維爾納馮.布勞恩的地方,美國方面帶走了這裡幾乎所有的火箭設備和技術人員,但是上帝是眷顧蘇聯的,由於蘇聯紅軍前鋒已經逼近,人手不足的阿爾索斯小組並沒能帶走這些資料(實際上美國方面也沒有將遺蹟的事作為優先事項處理),而是將遺蹟的資料幾乎完整的留給了蘇聯人。由此,蘇聯方面得到了位於諾德豪森哈茨山地下的完整遺蹟和第三帝國傾盡全力研究了十餘年的全部技術資料。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很多早期資料都是俄文的原因,在遺蹟相關的研究中,蘇聯方面在開始的時候就占有著幾乎半個世紀的領先優勢。
AD1947年,冷戰爆發,美蘇雙方陷入軍備競賽的泥潭之中,美國方面在核武器上的優勢在AD1949年被打破,蘇聯方面也建成了相應的威懾能力,雙方再一次回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而在之後的一年,也就是AD1950年,根據我們俘獲的相關資料,蘇聯在塔巴沙爾B試驗場試驗性部署了所謂的「海星"。當時美國方面為此將塔巴沙爾B試驗場列為第一類打擊目標,在洲際飛彈進入戰備值班之後,也一直有超過兩個基數的戰略核武器對準這個試驗場。
然而根據我們掌握的情報,「海星」並不是指某一種單一的武器或者是裝置,蘇聯AD1950年在塔巴沙爾B部署的實際上是一整套根據在布萊歇累德獲得的遺蹟本體和資料複製出的一套模擬生產系統,占地146.63平方公里,由五條間隔120°向外擴展的主軸構成主體換言之,這並不是一套用於進攻的複合武器系統,在蘇聯方面的資料中,這套系統在AD1950年開始運轉,第一次生產出有效的「產品」已經是AD1961年了。
而就在蘇聯方面對於遺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的時候,美國方面才真正意識到自己在遺蹟研究方面的落後。
AD1955年,華約組織成立之前。華約組織成立造成的混亂給了美國和歐洲國家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讓他們得以使用馬歇爾計畫積攢下來的人力和物力對即將變成鐵板一塊的東歐集團進行一次深度的滲透。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方面第一次從情報層面上得知了遺蹟的存在。
而美國方面第一次得到關於遺蹟的實際證據也是在同一年。AD1955年,麥克默多南極考察站建立,在麥克默多南極考察站地下1.1公里處,沃斯托克湖旁,美國方面第一次接觸到了之後被稱為「門」(D1)的遺蹟。在遺蹟中挖掘出的機械單位殘骸被運回了本土,在這些殘骸的基礎上,洛克西德馬丁公司成立了著名的臭鼬工廠。之 後誕生的U-2、SR-71、F-117、F-22、F/A-00基本上都是出自於對於這些殘骸的研究和反向測繪。而與此同時,在美國方面,也在AD1957年建立了專門負責遺蹟研究的機構一綽號 「大篩子」的黑預算組織,開始認真的將遺蹟作為戰略層面的影響力列入考慮。
而就在美國政府發現自己正在處於莫名的劣勢,並絞盡腦汁想要扳回一城的時候,蘇聯方面也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或者說已經「走向了更深遠的地方」。
AD1958年,蘇聯方面通過自己的情報網絡得到了美國已經發現D1的情報,根據赫魯雪夫的直接指示,完成改組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即著名的克格勃KGB )全盤接手了關於遺蹟的研究和挖掘工作,成立了專門的第十六局負責相關工作。從此,蘇聯對於遺蹟的挖掘和研究工作有了飛速的進展。
根據我們在莫斯科國立檔案館得到的情報,在AD1950年到AD1980年之間,蘇聯在其國土範圍內共發現遺蹟五處,分別是位於西伯利亞揚斯克11的OKb-456,位於烏克蘭的OKb-37,位於北極圈冰蓋下的OKb-10,位於伏爾加河畔卡普斯京亞爾的OKb-88和位於擇捉島的OKb-115。其中以位於揚斯克11的OKb-456和位於北極圈冰蓋下的OKb-10規模最大,探明面積均超過一百平方公里。
與此同時,在古拉格的監獄內,按照門格勒醫生和他所提供的資料建成的醫學實驗設施也開始了運作,這座醫學實驗設施一直有效運轉到AD1981年簽訂德勒斯登公約,在聯合國軍的設置在福克蘭群島的醫學實驗設施投入運轉之前,位於古拉格的這座實驗設施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以遺蹟科技為研究目的的實驗設施。後來被用於Assault Arillery系列的人工配體的很多早期成果都是在這座設施內誕生的。
而美國方面自從AD1955年發現D1之後也加緊了在全球範圍內對遺蹟的搜索。在AD1950年到AD1980年之間,美國在本士內共計發現遺蹟四處,分別是位於南極冰架麥克默多考察站的D1,位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D2,位於加利福尼亞州中國湖地區的D51和位於懷俄明州沃倫的D9。以上四處遺蹟都由「大篩子」直接管理。在對於遺蹟的挖掘和研究上,美國方面採用了和軍方合作的政策,「大篩子」在AD1955年D1發現之後就與空軍協作在洛克西德馬丁公司的框架內成立了「臭鼬工廠」;在AD1956年發現位於洛斯阿拉莫斯的D2之後,「大篩子」也同樣與陸軍合作,將研究設施掩藏在了紅石兵工廠( Redstone Arsenal)的機構內。而在AD1957年蘇聯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 上太空之後,美國開始反思自己的國防與科技政策,在蘇聯具備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威脅之下,美國政府方面決定改組自己的軍事研究策略,將軍事科研的主體從大學和企業手中收回。在這個政策背景下,「大篩子」漸漸地從一個集科研和軍事一體的組織轉變成了一個純粹的政府機構,主管範圍變成了遺蹟的發現、保護,潛在敵遺蹟的偵查、破壞等等,將「大篩子"從繁雜的科研工作中解放出來,變成了一一個攻擊性的組織。而對於遺蹟的研究則落在了新成立的ARPA手中( Advanced ResearchProjects Agency先進研究計畫局)。ARPA是由艾森豪總統在任期內親自向國會提出建立的政府機構,議案提出的當天即獲得通過,第五天首批520萬美金的啟動資金就已到帳。而在AD1958年ARPA正式成立的時候,美國政府對於ARPA的累計投資已經超過2億美元。ARPA擁有極高的政府權限,行政上直接向國防部長負責。由此可見蘇聯的遺蹟研究對美國產生的巨大威懾力以及美國政府在遺蹟以及相關方面的付出,這為美國在AD1981年簽訂德勒斯登條約時的優勢地位提供了保證。
ARPA並不是一-個普通的科研機構,美國政府賦予它的任務是:確保美國保持科技領先;在軍事領域應用最先進技術;防止潛在對手出其不意的技術超越。對於ARPA而言,任何項目對於時間的要求都是絕對的,如果在項目計畫的時間內沒有完成任務,那麼馬上就會有另一隻隊伍接手重新開始項目,時間上的拖延是絕對不允許的,尤其是處於遺蹟研究劣勢的美國方面,在遺蹟的研究上,一切失敗都可以接受。
至此,美蘇兩國在遺蹟上的交鋒已經正式拉開帷幕。
時間來到AD1961年,蘇聯方面花在塔巴沙爾B上的十年時間和無數的金錢獲得了回報,塔巴沙爾B終於生產出了第一批可用的「產品」。蘇聯方面將這批產品命名為「僕役」。在先後經歷了AD1961年6月美蘇首腦維也納峰會,8月修建柏林圍牆,9月恢復非法核試驗之後,嘗到恫嚇美國成功的甜頭而又好大喜功的赫魯雪夫急不可耐地在AD1961年11月的「十月革命」閱兵式上公開了當時尚處於所謂的「不確定態」下的「僕役」。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公開由遺蹟科技延伸出的技術設備。
AD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正如歷史上所記載的一樣,美蘇因為蘇聯方面在古巴部署中程彈道飛彈的問題劍拔弩張,世界局勢第一次走向了核戰的深淵。然而與歷史上不同的是,真正讓美國政府驚慌失措地召集8支航母特混艦隊,68個空軍中隊封鎖加勒比海的並不是所謂的蘇聯中程彈道飛彈,而是那自從AD1961年以後就徹底銷聲匿跡的「BOOJUM"部隊。
AD1965年,美國的遺蹟研究也有了新的進展。AD1965年3月,「大篩子」和ARPA聯手進行了代號「自由女神(Statue of Liberty)」的秘密實驗,目的是驗證不同遺蹟之間是否存在物理級別的關聯。試驗中,ARPA成功的通過位於D 1維克多-探戈的被稱為「門」的設施將一塊重1.5公斤的金錠傳送到了位於D 51的中國湖基地。 這是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遺蹟的反向定位技術的最早體現。
AD1968年,對於美國方面而言並不是一個好年份。 這已經是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第四年,AD1968年1月,武元甲領導的越南人民軍對駐越美軍發動了著名的「春季攻勢」,共計八萬人的武裝部隊向美軍控制區內的幾乎所有城市和戰略支撐點發動了進攻,多數的進攻在數小時被擊退,但是針對西貢的進攻持續了三天,而針對越南傳統意義上的首都順化的進攻更是持續了數月。「 春季攻勢」的消息傳回美國本土之後,美國本土一片譴責之聲,根據之前林登·詹森總統提供給國民們的消息,越南的戰事一直處於可控的範圍之內, 越南人民軍的作戰能力也在被逐漸削弱。但是事實證明越南人民軍的戰力遠遠沒有到達極限,越戰終結也遙遙無期。在「春季攻勢」的最後階段,ARPA根據林登總統的秘密指令,將三個貨櫃的壓縮氣體罐運送到了部署在北部灣地區的航空母艦上。貨櫃內裝載著的是ARPA在D 9貝塔-祖瑪的遺蹟中抽取出的黃色氣體,根據實驗表明,這種黃色氣體液化後會侵蝕所有接觸到的有機物,連人的皮膚也不例外。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遺蹟產物用於戰爭。美國官方和ARPA在AD1981年的德勒斯登談判中一直矢口否認美國方面曾經部署或者使用過遺蹟產物作為武器,直到蘇聯方面提出以公布了「僕役」的相關試驗資料作為交換,ARPA才將此事公開。
AD1971年,蘇聯在塔巴沙爾B部署的生產系統傳來了好消息,蘇聯方面在M.J.希爾茨維婭的領導下工作組成功的實現了「僕役」的穩定化。與此同時他們也終於明確了「僕役」的正體。
「與其說是生物....更像是某種機械體,我們在塔巴沙爾B部署的模擬生產系統可以「複製」與之類似的『成長池』……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的羅曼斯基教授提出的理論是可行的,「僕役」 是可受控的……」
但是即使如此,塔巴沙爾B的生產設施也只能維持每年四到六組的產量,因為不明確生產的流程和技術體系,蘇聯方面無從干預複製的過程,也無法提高產量。
當然,上帝也不是一直眷顧蘇聯方面的。有光就有影。
在AD1970年至AD1980年的十年間,蘇聯方面的遺蹟研究進展緩慢,各自為戰的研究所式的布局終於開始產生惡果,極大地阻礙了各個遺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M.J. 希爾茨維婭曾多次向主管遺蹟研究的KGB第十六局提出建議,仿照美國的方式,將遺蹟的研究工作再次移交到國立羅蒙索諾夫大學,KGB第十六局只負責行政和情報工作,但是這樣的體制在當時的蘇聯是難以獲得理解的,M.J.希爾茨維婭教授的提案也被駁回。直到AD1973年5月,OKb-10事件的發生,蘇聯的遺蹟研究體制才獲得了轉機。
AD1973年5月12日,位於北極圈冰蓋下的OKb-10因為不明原因,失去了與莫斯科國立羅蒙索諾夫大學和KGB第十六局的聯絡,隨後投入搜索和救援的北方艦隊陸戰隊在進入OKb-10後,與不明敵人發生了衝突,情況一度得到了控制,但隨後在搜救部隊中發生了生物級別的侵蝕現象,事態再次失控。根據我們掌握的情報,蘇聯方面投入的最後一批部隊全部配裝I級標準的防生化裝備,換句話說,他們可以在任何已知的化學或者生物污染環境下生存一個小時以 上。但是事實是,他們在進入遺蹟後的存活時間沒有超過二十分鐘。
在得知救援無望的情況後,為了避免污染擴大,在以M.J.希爾茨維婭教授為首的應急科學委員會的建議下,蘇聯方面在冰蓋正上方引爆了-顆55萬噸的核彈,摧毀了冰層和冰層下方的升降電梯,用海水淹沒了整座遺蹟。
根據當時的情況分析,在OKb-10內發生的極有可能是一次急性的「低輻射廣域性感染症(ELID)」爆發。根據現在的理論來看,Type A型ED是存在一段較長時間的潛伏期的,即使潛伏期結束進入感染期以後,Type A型ED的正常轉化時間也通常在24-48小時之間。但是與所有的ED類感染症的感染條件一樣, Type A型ED的感染存在著明確的限制,感染者必須存在著長時間與遺蹟接觸的歷史。雖然直到現在為止我們也並不確定ED這種病症的詳細感染途徑,但是在這裡我們可以將Type A型ED的感染途徑理解為與輻射病相類似的與輻射源(遺蹟)長時間接觸。很顯然北方艦隊的士兵們是不可能存在長時間與遺蹟接觸的歷史的,那麼總結我們上述的情報,可以得出的結論就非常有限了——OKb-10在進行的研究是如何將ED武器化,換句話說,是如何通過某種人體可吸收的介質模擬長時間與遺蹟接觸的環境,進而爆發性的引發感染。而基於以上的判斷,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非常明確的,OKb-10當日失去聯絡的原因則極有可能是因為實驗中引發的洩露或者實驗失敗。在OKb-10事件後,所有的相關情報都已經在物理層面被銷毀,所以我們並沒有足夠的情報支持上述的判斷,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推斷是足夠合理,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信的。
在這件事的處理中,作為行政主管方的KGB第十六局顏面盡失,在明知遺蹟研究的特殊性的情況下,仍然投入北方艦隊的海軍陸戰隊作為救援的主力,導致大量的人員損失,遺蹟內的事態也沒有得到緩解;官僚化嚴重,從事件發生到M.J.希爾茨維婭教授和遺蹟研究團隊到達事件現場共用了27小時,完全喪失了先期處理的能力,直接導致了事態的惡化和遺蹟的丟失。在此之後,以M.小希爾茨維婭教授為首,國立羅蒙索諾夫大學為實體,蘇聯版的ARPA逐漸開始形成了,KGB第十六局漸漸失去了對於遺蹟研究的控制能力。美蘇兩國在遺蹟的研究上再次回到了原點,蘇聯方面逐漸取回了領先的優勢。
AD1975年,就在OKb-10事件兩年後,蘇聯方面在位於烏克蘭的OKb-37附近部署了北約代號「方尖碑」的武器系統,蘇聯方面稱之為「Koschei (克什埃)」。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座進入實戰部署的遺蹟武器系統。
「克什埃」是蘇聯遺蹟科學研究的巔峰,遠古時期遺留下的遺蹟終於重見天日。蘇聯方面從未公布過關於「克什埃」的任何信息。一直到AD1991年《德勒斯登條約》改名為《德勒斯登公約》的之後,俄羅斯方面開始拆除「克什埃」系統的時候,也沒有任何關於它的官方情報解密。根據現在我們掌握的情況,包括對於OKB-37的殘骸的分析,科學院認為「克什埃」系統很有可能是一套直接作用於人的思維的系統,具體的作用方式和威脅範圍已經無從得知,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克什埃」系統是迄今為止人類部署的最具威脅的遺蹟武器系統,對於它的防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它開始運作之前嘗試將其摧毀。
美國方面自然也是這麼想的,作為對蘇聯方面部署「克什埃」系統的回應,以ARPA和臭鼬工廠」為首的在AD1976年底就提出了NB -70的開發計畫,專門用於針對「克什埃」系統的威脅。NB-39的開發同樣來源於D 1維克多-探戈的遺蹟機械,但是也同時使用了來自D 51和D 9的技術。NB-39也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空中母艦的最早的原型。
而正當美蘇兩方的遺蹟武器競賽如火如荼之時,正如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樣,AD1976年,作為人類研究上古遺蹟的懲罰,被宗教人士稱之為「神罰"的EILD感染症出現了。第一例病例出現在美國管轄的南極麥克默多考察站一-D 1維克多-探戈。第一例感染者名叫格曼.維綸,參與了三次「自由女神」系列試驗。第一次確認發病是在AD1976年5月30日,第十一次「自由女神」試驗,同時也是格曼參加的第三次載人試驗。
因為技術手段的限制,當時並無法判斷格曼·維綸的病情,只能單純的作為輻射病處理。在從本次試驗結束後第61小時,格曼.維綸死亡。當時的骨骼硬度已經接近400HB( N/mm2 ) ,已經遠遠超過鋼的硬度了。
而我們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格曼.維綸很明顯是Type A型EIL D的感染者。與遺蹟有長時間接觸,較長的潛伏期,24-48小時左右的轉化期,身體結締組織崩解,蛋白質分子鍵斷裂。但是因為格曼.維綸自身身體條件的原因,他沒能熬到DNA鏈開始重新連結。這對他而言應該是一種幸運。
但是這對我們而言就遠遠稱不上幸運了,截止到AD1980年為止,全球各地統計的ED感染者已經超過十五萬人。其中成功的轉化為EILD Infected的有將近一萬例。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各國在壓制EILD方面並沒有什麼積累下什麼成功的經驗。因為人體的情況不同,轉化為EILD Infected之後變化的形態也各不相同,這讓統計學得出的數據和情報在這些戰鬥中基本上失去了作用,為了對應此類的情況,各國開始成立精銳的對EILD Infected專門的部隊,但是因為技術和經驗上的不足,部隊的死亡率往往極高。
而雪上加霜的是,因為無法明確EILD的感染方式和途徑,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EILD是無法救治或者預防的,換句話說,只要感染症狀發生,感染者就必死無疑。這種情況直到AD1983年,美蘇兩國聯手開始研究對ED用疫苗之後,才逐漸得以緩解。
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遺蹟武器的威力和可能性依然是難以抵擋的誘惑。AD1981年,陷入阿富汗泥潭的蘇聯方面第一次在實戰中使用了遺蹟兵器一一激發態部署的「僕役」。
時間到了AD1981年,EILD的感染人數還在無法控制的上升。「從第一例病例在AD1976年出現開始, 到AD1980年共出現感染者十五萬人,而僅AD1980年到AD1981年一年不到的時間裡,新出現的感染病例就達到了五萬人。」與此同時,EILD Infected的出現率也有所上升,在AD1980年到AD1981年新增的這五萬名感染病例中,成功轉化為EILD Infected的達到了五千多例,占總病例數的百分之十以上,新出現的變異個體種類也更加多。更重要的是,儘管投入了相當的人力和物力,EILD的治療手段的研究還是沒有任何進展,這還是無解之症。
而面對這樣的情況,美蘇兩個當時的超級大國也開始感覺到了威脅,在經過梵蒂岡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斡旋之後,美蘇兩國在德勒斯登舉行了第一次秘密雙邊談判。在談判中,美蘇雙方第一次就遺蹟和遺蹟武器的問題交換了信息,並就EILD的擴散問題達成了一致。
AD1981年11月3日,美蘇兩國簽訂《德勒斯登條約》,宣布停止一切遺蹟研究和遺蹟武器的軍事部署,以部署的遺蹟兵器也將限時予以拆解。這份條約在AD1991年之後發展為我們所熟知的《德勒斯登公約》,這份條約也奠定了在之後的一個世紀中我們對於遺蹟的基本態度。
AD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
2030年,中國上海北蘭島遺蹟發生不明原因爆炸,被稱為「第一次北蘭島事件」。
  • 2030年 北蘭島事件爆發後
日益惡化的環境嚴重威脅了全球的工業生產條件,大量工業製造商瀕臨倒閉。
2031年,北蘭島事件爆發一年後,「鐵血」工業公司正式成立,主要製作各種軍工產品。
2033年,環境的惡化使得人類外出和生存都面臨著危險,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正式成為公開廣範圍的研究課題。
同年,「自律人形」技術進入試驗階段,作為新一代的機器人,自律人形擁有著與人類相似的仿生外表、極高的人工智慧和行動力。無論日常服務還是輔助作戰,自律人形可以為人類提供極大便利,這項技術引發了大量關注。
2038年,自律人形技術已趨於成熟。但因為每個人形都要單獨施加複雜的命令,行動效率不高,並沒有大量運用於戰鬥之中。
  • 2045年 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
戰爭期間,鐵血工造憑藉精良的軍品服務,積累了大量資金和市場口碑。
戰爭期間,2049年,一個自稱「90wish」的網絡精英技術團體在網際網路上發布聲明,稱他們願意將部分專利技術共享,以在戰爭期間換取外界援助。因為他們提供的主要是自律人形技術,在民間並沒有成為話題。這個名字也很快在戰爭的硝煙下銷聲匿跡,沒有人知道後續。
2051年,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由於政府和組織概念的淡化,和人類對於污染區域的開採和居住需求,軍事承包商(PMC)大量出現。
  • 2053年 退伍軍人克魯格創立了格里芬軍事安全承包商
2053年,退伍軍人克魯格創立了格里芬軍事安全承包商並開始營業。此時的格里芬的作戰力量以人類僱傭兵為主。
2053年同年,42LAB與I.O.P公司在人形研究領域達成了深度合作,共同進行次世代人形的開發。[6]
2054年,I.O.P推出第一代「戰術人形」,其本質上不過是一個自律人形裝配一件槍械武器,作戰效率不高,但克魯格希望購買戰術人形作為戰鬥力,以減少人類的傷亡。
同年,帕斯卡公布了曾屬於90wish的「齊納協議」技術,該技術允許人形直接建立信息連結。同時,帕斯卡還展示了自己獨立研究的「蝕刻」理論,這項理論完成後,將允許人形與特定武器建立聯繫,提高射擊精準度,這引發了克魯格的興趣。但此時「齊納協議」與「蝕刻」理論都處於理論階段,距離實踐還有一段距離。
2054年晚些時間,同為軍事承包商的鐵血工造掌握了某項技術,可以將高智能AI載入主機,控制者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指令,AI即可運算出合理的自律方案。這個被稱作「伊萊莎」的高級主機配有一支專屬的戰術人形部隊,主機可以利用遠程通訊操縱這些人形去執行自己的方案。而這套技術的開發者,就是與帕斯卡一樣同為前90wish成員的萊柯瑞斯。鐵血工造將工廠建造在了一個資源密集區,雖然其中ELID污染指數較高,但作為回報,不用擔心人形製造的補給問題。「伊萊莎」唯一的劣勢是智能偶爾不太穩定,不過萊柯瑞斯聲稱這只是一些細小的bug,很快就會得到完善。
2055年,格里芬正式公開接受安全承包工作。通過克魯格的人脈與成功的宣傳,格里芬迅速在安全承包商中崛起。
2055年,為排除AI病毒隱患,42LAB在其母機構IIQS的支持下,開始了「淨化者」項目(Project Sanctifier)的研發工作,希望通過AI殺毒程序來對抗AI病毒,以此確保其雲伺服器的安全性。該項目於2057年2月宣布研發成功,在成為業內里程碑的同時,也為2058年同樣將於雲端研發的「心智雲圖」項目的進行打下了安全基礎。[6]
  • 2057年 16LAB研究所成立 「心智雲圖」項目啟動
帕斯卡考慮到研究環境受限,與I.O.P達成協議,由I.O.P提供資金,為帕斯卡招募了更多技術成員,並成立了16LAB研究所,以期最大限度的保留技術獨立性並改善研究環境,並在後續無條件與I.O.P共享其最新的已實用技術。主要研究內容是90wish遺留的「齊納協議」,以期升級戰術人形的信息網系統。
同年,16LAB就發布了「傀儡網絡」技術,這允許一台主機控制空前數量的人形,這極大地提高了指揮效率,這項技術是根據90wish的「齊納協議」進行的改進。而克魯格看到的是傀儡網絡的優越性,並提出將這項技術與萊柯分享以進一步提高戰術人形的行動效率,但沉迷人工智慧研究的萊柯拒絕參與技術的對接工作。
同年,42LAB啟動了」心智雲圖「項目,該計畫旨在實現自律人形心智數據的備份,具有重大意義。為此42LAB也提供了旗下的眾多人形參與計畫。[6]
2058年,帕斯卡個人的研究也十分順利,她向I.O.P提交了「ASST技術」(另有別名為烙印技術),這使得人形與特定武器建立了一對一的識別關係,提高人形本身的作戰效率。
「烙印技術」配合「傀儡網絡」,促成了第二代戰術人形的問世,16LAB同時掌握著這兩項專利,I.O.P和格里芬從中都獲得了不小的收益。
  • 2060年 雲圖計畫 歸零事件[6]
2060年,42Lab進行了「心智雲圖」項目的第一次大規模正式測試實驗,將人形心智一起上傳至雲端,進行實驗。
「歸零事件」。「心智雲圖」項目在正式測試開啟後,曾經遭遇過的一次重大事故。該事故直接導致雲圖扇區失去定位,參與「心智雲圖」計畫的人形心智與素體斷開連接,全部不知所蹤。
2060年底,「心智雲圖」技術開發成功。[6]
2060年,在格里芬的需求下,I.O.P對外(42LAB[6])購買了全新的AI記錄方式「心智雲圖」,這允許戰術人形的記憶保存在自身的主機中,並在合適的時機上傳到伺服器進行備份,可以大大彌補戰術人形被擊毀時造成的數據損失。
同年,格里芬分部連續爆發了多起襲擊事件,數名格里芬高級雇員被暗殺。
  • 2061年 格里芬AR小隊正式誕生
戰術人形M4A1與同期製造的三名人形M16A1M4 SOPMOD IIAR15一同編入小隊,格里芬AR小隊正式誕生。經過測試,M4A1的多項數據都高於平均值,可以以極高的效率完成各類行動,故此任其為隊長。
  • 2061年 蝴蝶事件
2061年晚些時候,一支來路不明的特種部隊潛入鐵血總工廠深處的技術部門,搶奪高級AI「伊萊莎」的技術資料,但行動發生了意外,技術部門的萊柯啟動了防衛程序,特種部隊試圖破壞執行防衛程序的人形,但混戰中流彈擊中了萊柯,導致其死亡。萊柯臨死前啟動了「伊萊莎」AI,AI接管了鐵血工造的所有權限,封鎖了整個鐵血公司並啟動人形殺死了包括特種部隊和鐵血雇員在內的所有人類。這次事件被稱為「蝴蝶事件」。然而一方面由於鐵血工造本身規模不大,另一方面由於消息被封鎖,「蝴蝶事件」並未引發世界的關注。
然而此後的半年來,鐵血一直在試圖衝破昔日的合作夥伴格里芬的軍事封鎖,格里芬在艱難的接納生意時,也承擔著與鐵血的正面壓力。
  • 2062年 蝴蝶事件爆發半年後
蝴蝶事件爆發半年後,格里芬決定再次招收一批人類指揮官,他們不需要過於專業的訓練和經驗,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某項特殊的心理測試,來測量與格里芬人形的行動相適性,還有足夠的耐心、勇氣與忠誠。
帕斯卡在16LAB的密室中繼續著研究,但代碼缺失的部分令她無法破解萊柯生前留下的最終謎題——「伊萊莎」為何會攻擊人類。她徵用了AR小隊,潛入鐵血的領地,去尋找每一個萊柯生前使用過的資料庫,不僅是為了找回缺失的代碼,她也想知道,萊柯的死是不是真的只是因為一場意外。
鐵血的廢墟中,伊萊莎獲得了人形的身體,並在沉默中繼續自我進化,她希望成為「父親」萊柯心中完美的AI——獲得與人類別無二致的心智。她希望從父親大人的資料中找到完美的AI樣本,然而她獲得的資料並不完整,其中有一份萊柯在90wish時編寫的資料被舊式資料庫保管在一處安全屋中——3號安全屋。
這時,伊萊莎發現了AR小隊的行蹤,AR小隊通過帕斯卡的口令,潛入3號安全屋成功竊取了這份資料。伊萊莎立刻派遣鐵血頭目襲擊AR小隊,但混亂中,AR小隊四散逃亡,帶有資料的M4A1下落不明。無奈的帕斯卡只好向格里芬總部求援,要求距離3號安全屋最近的S09區的格里芬指揮官提供支援,搜索AR小隊的下落。
而這一刻,一位指揮官正在S09區的指揮室中,完成了他的入職儀式
2063年,在帕斯卡博士的委託下,指揮官著手調查格里芬內部來自42Lab的人形,發現了「心智雲圖」計畫過程中發生的事故。為了進一步開展調查,帕斯卡博士將指揮官的意識數據化並上傳至麥戈拉雲端,利用雲圖計畫項目負責人「教授」的權限尋找事故中失聯的人形,以及真正的「教授」的去向。[6]


少女前線主線劇情結束後,格里芬的指揮官與格里芬爵士間的理念矛盾已經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並希望不再被其所利用,最終選擇自我流放。指揮官不再與格里芬為伍,選擇告別過去,進入污染區。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賞金獵人生涯。[7]
  • 2065年 格里芬解體
2065年,G&K與新蘇聯政府商定拆散組織架構,G&K軍事承包與安全顧問服務公司瓦解;同年,非軍事力量管理局成立。[8]
2065年,P.M.C.規模受限,賞金獵人開始大量出現;[8]
  • 2066年 新蘇聯併入羅聯
2066年,新蘇聯政府與羅聯(羅克薩特主義合眾國聯盟)政府簽訂協議,新蘇聯開始併入羅聯。[8]
羅聯政府於2066年開始制定以污染區淨化與開拓都市建設為核心的重建工程。[8]
依據現有記錄,被稱為「瓦良格幫」的團體大致出現於2066年前後。[8]
2067年,鐵血叛亂徹底平定,鐵血工業製造公司的產品技術開始被各個公司廣泛使用。[8]
2067年,作為賞金獵人名義上最高管理機構的B.R.I.E.F.(賞金獵人權益拓展及推進協會)出現。[8]
2067年,由國安局主導的「人形角斗場取締行動」順利展開。[8]2067年,羅聯開始收緊對新型戰術人形專利許可的批准。[8]
新蘇聯政府於羅聯政府於2067年簽訂《歐洲坍塌輻射污染區恢復及振興聯合開拓協議》。[8]
2067年,羅聯政府開始實施名為「拉撒路」的污染區治理與恢復計畫。[8]
2070年,位於南美洲、歐洲、亞洲北部在內的大部分安全區已被整合入羅聯。[8]
自2070年始,罹患E.L.I.D.(廣域性低輻射感染症)並重度病變的野生動物占比逐年增加,因其獨特的外貌特徵,此類生物多被稱為「生骸」。[8]羅聯污染區勘測維護及環境分析情報組於2071年前後首次觀測到融合型生骸出現,此類生物被記錄為「伯介姆」。[8]
2071年,16LAB發布第三代人形技術。[8]
  • 2074年 追放
2074年4月15日,成為賞金獵人十年的指揮官在新人歡迎會的宿醉後於艾莫號基地車醒來。此前曾接到一宗運送貨物的委託,但就在宿醉醒來之時基地車遭到瓦良格幫突襲,絕大部分人形在此次突襲中被毀,指揮官與貨物落入瓦良格幫手上,但在啟動備用素體的閃電與納美西絲的協助下指揮官順利帶著貨物逃脫,並發現貨物是一名名為「海倫娜」的小女孩。而從海倫娜的身份開始調查的那一刻起,少前2劇情開始。[8]

劇情時間線

  • [點擊展開/關閉]
少女前線世界觀時間線.jpg


注釋與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