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使用者:Soli/233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ETO(Movie).jpg
我們是同志了,Earth Trisolarans Organization歡迎您參與完善本條目。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
不論您是否隸屬於ETO,屬於降臨派還是拯救派,ETO都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閱讀與編輯時光。

失去一切,失去包括我們在內的人類現在的一切。

Icon-info.png
本頁面包含大量劇透內容,請酌情觀看。
在地球上待的時間越長,越感覺到整個人類文明史像是一場大夢。
基本資料
用語名稱 掩體計劃
其他表述 掩體工程
用語出處 三體
相關條目 黑暗森林打擊環日加速器黑域計劃光速飛船計劃

掩體計劃劉慈欣所著科幻小說《三體》中的一個計劃。該計劃試圖利用太陽系外圍的類木行星,建立合適的掩體以阻擋太陽受到衝擊時的大爆發,繼而躲避黑暗森林打擊

計劃背景

在太陽系的坐標被暴露後,人類希冀通過自身力量在黑暗森林打擊中倖存,而三體世界毀滅的光信號,使人類有可能精確掌握太陽受到光粒打擊時災變的數學模型。於是,這方面的研究大規模開始,研究的結果直接導致了掩體計劃的誕生。

計劃核心

根據數學模型的演算,太陽系外圍類木行星的整體結構將在光粒打擊後保持完好。計劃以四大類木行星為掩體,在其背陽面建設供全人類移民的太空城。這些太空城緊靠各大行星,但不是它們的衛星,而是與行星一起繞太陽同步運行,這就使得太空城一直處於四大行星的背陽面,在太陽爆發時受到行星的屏蔽和保護。

計劃歷史

初期規劃

掩體工程啟動於廣播紀元8年(公元2279年)前後。下文為對該工程規劃的詳細介紹。

掩體計劃——地球文明的方舟,《時間之外的往事》,程心

一、對太陽系黑暗森林打擊時間的預測。

樂觀預測,一百至一百五十年;一般預測,五十至八十年;悲觀預測,十至三十年;人類生存計劃按七十年時間段規劃。

二、需要拯救的人口數量。

按目前世界人口遞減速率計算,七十年後約為六億至八億人。

三、對黑暗森林打擊的總體預測。

以三體恆星毀滅的觀測數據為基礎,建立了太陽遭到同樣打擊時的災變數學模型。對該模型的運算表明,如果太陽遭到光粒襲擊,火星軌道之內的類地行星將被全部摧毀。在打擊初期,水星和金星完全解體,地球將保留一部分體積並維持球體形狀,但其表面將被剝離,剝離深度達五百千米左右,包括全部地殼和地幔的一部分;火星表面將被剝離一百千米左右。在打擊後期,所有類地行星將由於太陽爆發物質的阻力降低軌道,最終墜落到太陽的殘存核心上,完全毀滅。

數學模型顯示,太陽爆發的破壞力,包括輻射和擴散的恆星物質的衝擊,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即與太陽距離增大時破壞力急劇降低,這就使得距太陽較遠的類木行星能夠在打擊中倖存。

在打擊初期,木星表面將受到劇烈擾動,但其整體結構將保持完好,木星的衛星系統將基本保持不變。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只是在表面受到一般擾動,結構保持完好。擴散的太陽物質將會對三顆類木行星的運行軌道產生一定影響,但在打擊後期,爆發後的太陽物質將形成螺旋狀的殘骸星雲,其旋轉的角速度和方向將與類木行星保持一致,不再對行星產生足以降低軌道的阻力。

可以確定,太陽系的四顆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黑暗森林打擊後將保持完好。

這個重要的預測是掩體計劃的基本依據。

四、被放棄的人類生存計劃。(略)

五、掩體計劃。

以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大巨行星為掩體,避開黑暗森林打擊引發的太陽爆發。計劃在四大行星的背陽面建設供全人類移民的太空城,這些太空城緊靠各大行星,但不是它們的衛星,而是與行星一起繞太陽同步運行,這就使得太空城一直處於四大行星的背陽面,在太陽爆發時受到行星的屏蔽和保護。計劃建立五十座太空城,每座可容納一千五百萬人左右。其中,木星背面二十座,土星背面二十座,海王星背面六座,天王星背面四座。

建設太空城的材料取自四大行星的衛星,以及土星和海王星的星環。

六、掩體計劃的技術問題。

該計劃所涉及的技術基本在人類已達到的範圍之內,艦隊國際已具有豐富的太空城建設經驗,並且已經在木星擁有相當規模的太空基地。也存在一些預計能夠在計劃規劃的時間內克服的技術挑戰,如太空城的位置維持。太空城不是四大行星的衛星,它們在行星的背陽面與行星保持相對靜止的狀態,且與行星的距離很近,引力會將太空城拉向行星,所以必須在太空城上安裝位置維持發動機,以抵消行星引力,保持太空城與行星間的距離。最初計劃太空城的位置位於巨行星的第二拉格朗日點,這是位於巨行星外側的引力平衡點,沒有位置維持問題,但發現距離掩體行星太遠,難以起到防護作用。

七、黑暗森林打擊後人類在太陽系的生存問題。

太陽被摧毀後,太空城將依靠核聚變能源生存。這時,太陽系將呈現螺旋星雲狀態,太陽爆發後形成的殘骸星雲中將含有幾乎取之不盡的聚變燃料資源,可以很容易地大量採集,從太陽殘存內核中也有可能採集到豐富的聚變燃料,可以滿足人類長期生存的能源需求。每座太空城內可以擁有人造太陽,產生與打擊前的地球所獲日照相當的日照。從能源角度看,這時人類的資源貯備應該比打擊前擴大了許多個數量級,因為對於太陽系的核聚變資源,太空城的消耗量僅是太陽的幾億億分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太陽被摧毀竟然中止了太陽系核聚變資源的超級浪費。

木星的衛星木衛二表面全部由深達一百六十千米的海洋覆蓋,含有豐富的水資源,其貯量大於地球的海洋,可以滿足太空城的需要。另外在星雲內部還有大量的水資源。

在打擊後,當星雲態的太陽系基本穩定時,所有太空城將脫離作為掩體的行星,在太陽系內尋找較為適宜的生存空間。可以離開星雲聚集的黃道面一段距離,避免星雲的影響,同時從星雲中採集各種資源。由於太陽爆發使類地行星解體,這時太陽系中的各種礦藏資源將游離在星雲中,更容易開發和採集,這就為建設更多的太空城提供了條件。從這時殘骸星雲中的資源狀況來看,對太空城數目的唯一限制是水資源,但僅木衛二的水資源就足以支持一千個容納一千萬至兩千萬人口的太空城。

所以,打擊後的太陽系殘骸星雲可以為上百億人口提供舒適的生活,並使人類文明具備足夠的發展空間。

八、掩體工程對地球國際的影響。

這是全人類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工程,規模空前,啟動它面臨的最大障礙不是在技術方面而是在國際政治上。公眾普遍擔心掩體工程將耗盡地球資源,帶來地球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大倒退,甚至出現第二次大低谷。但艦隊國際和聯合國一致認為這個危險完全可以避免,掩體工程將成為一個完全的地球外工程,所需的資源百分之百取自地球之外的太陽系空間,主要來自四大類木行星的衛星,以及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星環,不會對地球資源和經濟產生任何影響。相反,當太空的資源開發達到一定的規模,甚至可以反哺地球經濟。

九、掩體工程總體步驟。

用二十年時間建立巨行星帶資源開發工業體系,再用六十年時間進行太空城建設,兩個階段間有十年的重疊期。

十、關於第二次黑暗森林打擊的可能性。

第一次打擊產生的宏觀效果,會讓絕大多數遠處觀察者認為太陽系文明已被摧毀。同時,由於太陽已不存在,太陽系內已經沒有經濟型打擊可以利用的超級能量源。所以,出現第二次黑暗森林打擊的可能性很小。187J3X1恆星被摧毀後到目前的狀況也部分證明了這一點。

掩體紀元初

在掩體工程基本完成後,約99.5%的人類遷移至太空城居住,掩體紀元開始。

掩體工程共建設了六十四座大型太空城,分別分布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背陽面。另外還有近百座中等和小型太空城以及大量空間站,在由它們構成的掩體世界中,共居住着約九億人。

原文節選,對太空城的描述

程心穿着一身與這個時代相稱的白色套裝,與曹彬一起來到冬眠中心的一個陽台上。城市在她面前展開,唯一令程心感慨的仍然是這種時光倒流的平凡感。在威懾紀元第一次甦醒後,當她看到城市的巨樹森林時,那種震撼難以言表,她本來以為永遠也看不到這樣平凡的城市景觀了。城市規劃得很整齊,好像是一次性建成的,建築的外形單調劃一,似乎只考慮實用性,沒有任何建築美學方面的設計,都是長方體形狀,外表沒有任何裝飾,甚至表面的色彩都是一樣的金屬銀灰色,很奇怪,竟讓她想起小時候見過的鋁飯盒。這些整齊的建築密集地排列着,直到目力所及的遠方,在那裡,是向上升起的山坡,城市延伸到坡上。

"這是哪裡?"程心問。

"見鬼,怎麼又是陰天?看不到對面了。"曹彬沒有回答程心的問題,而是看着天空失望地搖搖頭,好像陰天對程心認識這個新世界有很大影響似的,但程心很快發現了天空的異常。

太陽在雲層前面。

這時,雲層開始消散,出現一道迅速擴大的雲隙。透過雲隙,程心並沒有看到藍天,她看到的天空仍是大地,空中的大地上是與周圍相似的城市,只是她在遠遠地仰望或俯瞰,這就是曹彬剛才說的"對面"。程心發現,遠處那升起的地面並不是山坡,而是一直上升與"對面"連在一起的。她回頭看,發現相反的方向地面也在遠方上升,也是一直升到"對面"這個世界是在一個大圓筒中。

"這是亞洲一號太空城,在木星的背面。"曹彬這才回答程心剛才的問題。

新世界就這樣展現在程心面前,所有的平凡瞬間變為震撼,她感到自己這時才真正甦醒過來。

太空城

掩體世界的主體由64座太空城組成。每個太空城的政治地位相當於舊地球的一個國家,位於四大行星的各個城市群共同組成太陽系聯邦,原聯合國演變成聯邦政府。

太空城的設計理念核心是「世界感」:其內部需有廣闊的空間與開闊的視野,使居民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世界中。多數太空城為橢球體,用自轉產生「重力」,並在中央裝置人造太陽,按二十四小時一晝夜調節明暗。以下為一些知名太空城:

亞洲一號 掩體工程最早建設的太空城之一,呈規則圓柱形,長45千米,直徑8千米,內面積359平方千米,沿軸均勻自轉。此類太空城的優點是各部分的「重力」相同。

北美一號 掩體紀元初期人口最多的太空城之一,木星群落的商業中心。結構為球體,半徑20千米。此類太空城的優點是只需一個人造太陽即可使各部分受到均勻光照,缺點是不同緯度的「重力」差異明顯。

歐洲四號 掩體紀元初期人口最少的太空城之一,「富人區」,結構為橢球體。該太空城沒有公用的人造太陽,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微型聚變太陽。

太平洋一號 掩體工程最早建成的太空城,不屬於木星背面的城市群落,而是繞木星運行成為其衛星。不自轉,沒有城市推進器,亦沒有人造太陽。因設計缺陷被廢棄。治安管理混亂,居住着大量無業游民。

光速二號 科學城,曾用作黑域研究基地。是環日加速器生成的黑洞被注入木衛十三內部後,以黑洞為中心建立的城市。在高Way遇難後,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對黑洞樣品的研究中止,光速二號也被廢棄,因此又被人們稱作「鬼城」。

星環城 星環集團總部。集團總裁為程心,實際管理人為托馬斯·維德。結構為輪輻狀,半徑約5千米,位於木星外側的第二拉格朗日點。城市分為星環科學院、星環工程院和環日加速器控制中心。掩體紀元5年宣布獨立,隨即被聯邦政府的艦隊封鎖。掩體紀元11年向聯邦政府無條件投降,星環城與星環集團隨即被接管。

掩體紀元末

我們都白忙活了。——羅輯

計劃意義

計劃相關

太陽系預警系統

地球文明博物館

把字刻在石頭上。

該名稱僅為聯邦政府的對外宣稱,其實際作用為人類文明的墓碑。

博物館的前身為危機紀元初薩伊發起的「人類紀念工程」。該活動通過收集人類文明的資料並發向宇宙,旨在保留人類文明的記憶,後因可能助長失敗主義而被叫停。後在掩體工程的建設開始時,該工程又被提上了日程。

博物館建設在偏遠的冥王星,為將信息在漫長的地質紀年裡保存,其主體全部採用石刻,規劃使用年限為一億地球年。

星環城

光速二號

注釋與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