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
基本资料 | |
用语名称 | 江湖 |
---|---|
用语出处 | 中国武侠小说 |
相关条目 | 武林、侠客、武林大会、朝廷 |
江湖是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它常出现于武侠小说中但又不仅限于此,通常意义上是指不受法律约束的能人异士所经常活动的民间,但它也可以指真的地理上的三江五湖或泛指诸多较大的水域。
本义简介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恩怨最深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不是一个固定的物理上的场所,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不固定的变化的复杂的关系网、利益纠葛网就是江湖,许多人许多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不是黑社会组织,也不是兄弟会,这两种是江湖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江湖一词的流行与武侠小说密不可分,它作为一个架空的背景设定存在于武侠小说中。有一种说法是,在封建君王体制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社会没有皇帝所不能管辖的地方,如果民间嫉愤之人敢怒而不敢言,那么就只能寻求一个山高皇帝远不服管束的架空社会,既然皇帝要土地,那么没有土地的地方就是不受皇帝管辖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江湖。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就是描写着这样的一个江湖,梁山好汉大多不得志或遭奸人所害,迫于无奈才被逼上梁山。
江湖中人有着自己的规则和底线,每一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但也有着比较相似的共识。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行事标准则是侠义精神。孟子认为社会在进步而德行在衰退,这就导致了社会阶级的矛盾产生,尧舜时期可以以道德治理社会,到了春秋战国之后,德兴衰退不得已而用仁义教化,然而这套说辞不为君王所接受,于是法家独大,这是法律、仁义、道德的三者调和。君王以法律治理,仁义教化,道德则没有办法管束,而在江湖之上,多数人认为君王的法律不能承载公正导致奸臣横行,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仁义。《史记·游侠传》中则说“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荀悦曰,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以“言出必行,锄强扶弱,扶贫济困,惩恶扬善”等侠义精神就成为了江湖中的一种通行标准,不尊重这些共识的大多就是为江湖中人所不齿的,而“为虎作伥,欺压百姓,胡作非为”的则是被视为败类,甚至是要遭到其他人士的围剿。
江湖中人有着约定俗成的一个套路,就是英雄不问出处,一般情况下对于别人询问自己的身份不想回答的时候往往这么回复。这其实是很无奈的一个事情,有着不少的英雄豪杰在年轻的时候也是犯下了一些错误,所以才沦落到行走江湖,而这往往是这些人所不愿意谈及的过去。好比关羽就是因为失手杀了人,不得已才成为逃犯的。在近些年来的一些作品中,也有反其道行之的,一些主角之所以可以任意装逼是因为他们往往有着不忍直视的惨痛经历,然后才造就了另类扭曲的性格。而当其他人询问其过往的时候,则往往会摆出一张臭脸斥责道“少打听我的事情”,然后跟着剧情发展,这些过往的故事被作者一点点地抛出来公开处刑。然而事实上所有人都是把别人调查了个清楚之后才说我们不问出处的,谁还没有个过去呢?
江湖不全是指武侠小说所描述的背景内容,这个词本义即是一个关系网,论坛是一个江湖,贴吧是一个江湖,微博是一个江湖,萌百也是一个江湖,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指这些“物理上的场所”,一个人可以同时混迹于这些完全不同的平台上,也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身份,网络本身就是一个江湖。这里的江湖更接近于“圈子”的说法,但比起圈子,江湖更广同时也多了许多的争斗与无奈。
衍生义
这个词汇已经融入到三次元生活中了,成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词汇,它很难被翻译成其他的语言,目前比较好的翻译方法是音译“jianghu”这个词,如“ganghood”等。
这个词汇已经成为创作各类武侠小说或其他作品的通用化背景设定了,就如同跑到异世界后大多都能开始使用魔法了一样,是为了使得故事合理化展开而使用的通用设定。而为了提高武侠的“逼格”,将原本武侠题材中的能人异士的能力进一步夸张化,并引入神话元素而产生了仙侠题材,简单的说就是加入了少量的“魔法”元素。于是在此之后,各类神仙鬼怪、四天八极五大帝、十八罗汉七十二周天纷纷被拉入其中。
用法举例
- 说了你又不听,听了你又不懂,懂了你又不做,做了你又做错,错了你又不认,认了你又不改,改了你又不服,不服你又不说!你要我怎么说你呢?(这不是班主任的训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