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自由姬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Gundam 40th logo.png
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機動戰士鋼彈系列相關條目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不要假設讀者知道梗,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Ms-freedom.jpg
基本資料
本名 自由高達
所屬團體 自由條約黃道同盟(Z.A.F.T.)/三艦同盟(Three Ships Alliance)/奧布聯合酋長國(Orb Union)
親屬或相關人
勇士子強襲自由姬

自由姬是以《機動戰士鋼彈~SEED》及其衍生作品中自由高達為原型的MS少女

簡介

自由姬是自由條約黃道同盟(Z.A.F.T.)方面開發的泛用型MS少女,是在吸收了聯合軍「GAT-X系列」技術後的產物。

C.E.71年1月25日,Z.A.F.T.方面兵器在工業殖民衛星赫里奧波里斯(Heliopolis)成功奪取4台聯合軍的「G」兵器,而這一行動除了給後來任最高評議會議長的帕特利克·薩拉(Patrick Zala)提供諸如「PS裝甲」(Phase Shift Armor)、MS用光束兵器、幻象粒子(Mirage Colloid)等MS技術資料外,也為激進派的薩拉「自然人不能輕視,並且絕不能寬恕」的言論帶來了有利的實物證據和口實。 於是時任國防委員長(Chairman of Defense Council)的薩拉將這個事實最大限度地利用。在第Z.A.F.T方面的2期MS系列的設計結束之後, 緊接著命令3大主要設計局「海因萊因」(Heinlein)、「阿西莫夫」(Asimov)和「克拉克」(Clark)[1]和主要負責戰艦設計工作的「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設計局緊急開展總動員開始開發新型MS少女。而取代西格爾·克萊茵(Siegel Clyne)成為評議會議長的薩拉則親自將新開發的MS少女分別命名為「自由(Freedom)」和「正義(Justice)」。 其編號當中的「A」指代核能作為能源,系統OS的首字母縮寫「G.U.N.D.A.M.」分解為 「Generation Unsubdued Nuclear Drive Assault Module complex」,即「無限制的核驅動使用世代的強襲模塊複合體」之意。

然而在開發之初,技術組成員們便遇到了難題。首先是動力源的問題,由於三家設計局使用的原型姬為ZGMF-600「蓋茨姬」,雖然武裝已經由MMI(Maius Military Industries)公司和MA(Martius Arsenals)公司等提供的已經完成的複數試作品構成,但在與「PS裝甲」共同使用時,達不到實戰所需的要求。不過這一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以身為評議會議員的機械工學權威的尤里·阿曼菲(Yuri Amalfi)為中心的小組已經開發出「中子干擾消除器」(Nuclear Jammer Cencaller)的裝載技術並同意在MS少女上搭載這一裝備, 由此「調整者」(Coordinator)得到了核力量。

其次是MS攜帶式光束兵器的開發,歸功於對聯合軍「GAT-X」系列MS少女的技術吸收,Z.A.F.T.方面才徹底將這一要塞攻略武器變成小型化標準裝備,隨後,MA-M20型「天狼座」(MA-M20「Lupus」 Beam Rifle)光束步槍也開發完成。雖然最初在PS裝甲和光束武器並用的情況下能量消耗明顯,即使使用預備電池也只能達到活動時間10分鐘之短。不過之後由於決定搭載核動力引擎,這一問題得以解決。光束軍刀則採用2把光束軍刀連接在一起作為雙刃劍的新構思,並且通過控制無可匹敵的核能這一強大能量,成功研製了高於聯合制式光束軍刀功率的光束格鬥兵器,即MA-M01型「蝎虎座」光束軍刀(「Lacerta」 Beam Saber)。

值得一提的是,Z.A.F.T方面在開發抗光束防盾(Anti-Beam Shield)之前,並沒有正式採用這種類型的防盾(當然不包括一部分駕駛員自行使用的情況)。早期的Z.A.F.T制式MS少女(例如ZGMF-515「希古姬」)所裝備的是M7070型火神砲內裝式防盾系統,與其說是盾倒不如說是武器掛架,這是因為當時的對手是當時連合的MA。然而赫里奧波里斯一事表明聯合已經著手開發MS少女並且很快就可以實現量產。根據這個推斷誕生的對MS作戰策略,使第2代的MS少女(例如ZGMF-600「蓋茨姬」)將攻盾系統MA-MV03而作為標準裝備。與聯合「GAT-X」系列裝備的抗光束防盾利用共振現象彎曲光束的原理不同,自由姬使用的抗光束防盾是使用了主要用於戰艦外裝甲的「積層裝甲」的改良技術。

同樣是受益於核引擎,引耗能量過大而被打上失敗作烙印的M100型「鯨魚」等離子集束光束砲(「Balaena」 Plasma Beam Cannon)被重新搭載,中子干擾消除器搭載後的發射試驗再次證明其威力極為可觀,不過之後「那個的大小破壞了機體整體平衡」的聲音從設計部門傳了出來(據說這是機體開發局和武器製造商的對立情緒所致)。在介入兩者之間的尤里·阿曼菲(Yuri Amalfi)的調解下,將大氣圈內用高速翼AAW(兼高性能散熱翼片)作為「鯨魚」的捆綁裝備使這個問題得以解決。負責武器開發的MMI公司設計團體還大力宣揚磁軌砲不僅在針對光束武器的積層裝甲普遍化的戰鬥中可作為對艦船用武器,也可向複數的目標連續射擊等優點,進而承包了MMI-M15型「旗魚」磁軌砲(「Xiphias」 Rail Cannon)的開發而堅持將其搭載在自由姬上。事實證明這個主張是正確的。配合特別研發的火控系統,可進行快速複數目標鎖定和精確的彈道預測。如果在使用「流星」系統(Meteor Unit)的情況下,憑藉OS內的多重目標鎖定系統可以完成對複數目標的一次鎖定和同步射擊。

所謂「AAW」,即「能動空氣動力彈性翼」(Active Aeroelastic Wing),就是自由姬背部的5對翅膀。由於技術的飛速發展,MS少女的大氣圈內飛行問題在本機上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在安裝了被稱作的Hi-MAT模式(High Maneuver Aerial Tactical Mode,即空中高機動戰術模式)下,自由姬的機動性和迴旋性得到了飛躍性的提高。各個翅根可以獨立活動的設計模仿了近似於鳥類一般的滑翔、滯空能力進而在應對高、低空高度的高機動空戰上均能遊刃有餘。在大氣圈內,就算是失去了部分翼片也能良好的維持機體飛行所需的升力,同時本裝備也可以輕鬆進行緊急制動和緊急迴旋運動而不至於機體散架。在宇宙環境時,AAW的機能配合主推進器和翅膀的小型推進器從而獲得優秀的機動性,使迴避能力大大提高。與大氣圈內相同,翅膀對於姿勢控制和射擊時的抗後坐效果也相當明顯。另外,「AAW」對於「鯨魚」等離子集束光束砲等全身武裝的散熱與保溫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大氣圈內,機體一般靠全翼展開來消散全砲發射形態(Full-Burst Mode)所產生的大量熱能。而在宇宙,由於極低溫的緣故而利用翼內裝設的特殊加工過的恆溫器材來保持武器的適當溫度和正常運作。此外,等離子集束光束砲發射後產生的剩餘電力的粒子化也需要通過翅膀來釋放。

最終完成的自由姬高18.03米,全備重量達71.5噸,搭載了N干擾消除器、8826KW功率的「超小型核裂變引擎」(Ultracompact Nuclear Fission Reactor)和「PS裝甲」。原本打算配屬給當時的Z.A.F.T.方面軍的ACE伊扎克·玖爾(Yzak Jule),但被拉克絲·克萊茵私下讓渡給」超級調整者「(Super Coordinator)機師基拉·大和(Kira Yamato),為其所屬的三艦同盟(Three Ships Alliance)背後的奧布聯合酋長國(Orb Union)以及「克萊茵派」(Clyne Faction)的和平理念鋪平了道路。

參數

  • 軍方編號:ZGMF-X10A
  • 全度:18.03米
  • 全備重量:71.5噸
  • 裝甲材料及結構:PS裝甲(Phase Shift Armor)
  • 發電機出力:8826kW
  • 推進力:最大527,000公斤
  • 加速度:-
  • 傳感器探測有效半徑:-
  • 180°姿勢變換所需時間:-
機體原型

ZGMF-X10A原圖.jpg

武器裝備

固定武裝:

  • MMI-GAU2型「啄木鳥」76mm近程防空砲(「Picus」76mm CIWS)×2
  • MA-M01型「蝎虎座」光束軍刀(「Lacerta」Beam Saber)×2
  • M100型「鯨魚」等離子集束光束砲(「Balaena」Plasma Beam Cannon)×2
  • MMI-M15型「旗魚」磁軌砲(「Xiphias」Rail Cannon)×2

選用武裝:

  • MA-M20型「天狼座」(MA-M20「Lupus」 Beam Rifle)
  • 抗光束防盾(Anti-Beam Shield)
  • 「流星」系統(Meteor Unit)
    • 120cm高能光束加農砲(High-energy beam cannon)×2
    • 93.7cm 高能光束加農砲(High-energy beam cannon)×2
    • MA-X200型光束劍(Heam sword)
    • 60cm「刺蝟」反艦艇飛彈×77(兩側莢艙各攜帶22枚,機械臂各攜帶12枚,尾部攜帶9枚)

特殊裝備:

  • 能動空氣動力彈性翼(Active Aeroelastic Wing)×10

注釋與外部連結

  1. 此時這三家主要的設計局事實上已合併為「統合設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