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中國學派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大萌字.svg
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本條目☆Kira~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劇風格之門。
——特偉提出的中國學派動畫的理念
大鬧天宮cover01.jpg
中國學派動畫代表作《大鬧天宮
基本資料
用語名稱 中國學派
用語出處 1985年論文《尋覓美術電影民族化的足跡》
相關條目 動畫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中國學派是對20世紀50到8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等中國動畫人們製作的優秀動畫作品藝術風格的總稱。

發軔與流變

早期民族化的探索

中國動畫誕生於民國時期,不少中國早期動畫人都是模仿美國動畫進行創作的。新中國建立後,我國幾乎所有東西都在學習蘇聯的模式,包括動畫。早期幾部動畫都是持永只仁(中國名叫方明)主導製作的,在其之後便是靳夕獨立導演的木偶片《小小英雄》,他最早嘗試將中國元素融入動畫,但此時中國元素只是點綴,結合得也十分生硬。之後,靳夕編導了中國第一部木偶與真人合成拍攝的影片《小梅的夢》,無論外在還是內核都更具中國特色,除了木偶動作和造型依然擺脫不了前蘇聯動畫的影響。[1]1955年,靳夕的兩部木偶片《東郭先生》和《神筆》的民族化開始走向成熟,《神筆》更是在國外獲得5個獎,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得國外獎項的動畫。

「中國學派」的開宗立派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動畫廣泛吸取了蘇聯動畫的製作特點,但對於蘇聯動畫的過度學習也使得中國動畫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點。1956年,《烏鴉為什麼是黑的》送至威尼斯國際兒童電影節獲得了獎,但有不少評委將這部作品誤認為是蘇聯動畫,這引發了中國動畫人們的思考[2]。美影廠第一任廠長特偉,便第一次明確提出了 「探索民族形式之路」 的口號,並親自帶頭,從《驕傲的將軍》開始,從選材、人物形象、背景設計、動作表現上都努力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東西,如人物形象的京劇臉譜造型、線條、色彩都精心吸取中國傳統的工藝繪畫藝術形式,「中國學派」由此誕生[3]

初步繁榮期

有了明確的創作理念,加上完備的動畫製作人才,「中國學派」迅速開啟了它的騰飛之路。1958年剪紙動畫誕生,1960年摺紙動畫和水墨動畫誕生,一系列結合中國傳統藝術的嶄新動畫形式被開發出來並搬到大熒幕上;同時,在故事上動畫創作人們也廣泛採用民族故事中的優秀內容,被稱為「美影廠三大名片」的《大鬧天宮》、《金色的海螺》、《孔雀公主》也是在這一時間段誕生。沒有商業性的考量,計劃經濟下的中國動畫人們只需要關注作品的政治性和藝術性,[4]幾乎每一部作品精雕細琢,優秀的作品不斷產生,「中國學派」進入了它的初步繁榮期。

遲滯徘徊期

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受國內外政治局勢的影響,中國動畫在藝術上的發展腳步放慢,而更加專注於意識形態的表達,反映現實政治需求的作品大量誕生,但反而使得中國學派本身沒有在民族性和藝術性上取得太大的發展,「中國學派」陷入了它的遲滯徘徊期。

第二次繁榮與危機

經過十年的沉寂,中國動畫人正躍躍欲試,以1978年的《狐狸打獵人》為起點,「中國學派」重新振作起來,無論是題材的廣度還是藝術的深度都在進一步拓展,「中國學派」再一次進入了黃金時期。之後,《三個和尚》、《哪吒鬧海》 、《鷸蚌相爭》、《山水情》等優秀作品都讓中國學派再一次在國際動畫界獲得了廣泛關注,這一時期也是上海美影廠在國際上獲獎最多的時期,其中80年代獲獎達到33個。1985年,論文《尋覓美術電影民族化的足跡》中首次出現了「中國學派」一詞,這標誌着中國學派這個概念在中國學派本身的高潮階段終於提了出來。

1979年,我國引進了第一部日本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轟動一時,之後中國電視台上充斥着國外動畫。為了適應新的形勢,1984年,美影廠進行了市場化改革,開始為外國動畫加工,學習外國動畫的製作,發展系列片,動畫中加入商業元素。很多動畫人願意為外國動畫加工,從1987年中外合作項目被叫停開始,美影廠在兩年內流失了1/3的動畫人才,據美影廠的原畫師李曉回憶,《山水情》(1988年)其實可以做的更好只是沒有條件,這部片子沒被美影廠好好對待,零零星星湊了不多的人不正式的就做完了,我當時看他們的屋子小、人手也不足,完全靠自己的熱忱在做。「中國學派」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走向落幕

美影廠面臨內外交困,無法扭轉危機,中國學派迎來的便是落幕。中國學派本身的發展與計劃經濟體制緊密相連,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展開使得中國學派失去了存活的土壤。20世紀80年代末期,電視產業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又給電影產業來了一記重擊[5]。到了20世紀9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也不得不開始考慮動畫電影的商業運作問題,《寶蓮燈》雖然仍然是一個中國故事,但從畫面到歌曲都在擁抱迪士尼動畫,中國學派也由此落幕。

藝術特點

  • 強調田野調查:為了深入探究動畫的民族性,在中國學派動畫創作時,動畫人們常常會深入民族地區取材。也正是深入的田野調查讓中國動畫得以在民族性上鶴立雞群。
  • 探索新表現形式:中國傳統文化中除了優秀的故事,還有優秀的藝術形式,中國學派動畫廣泛將這些藝術形式與動畫結合起來,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動畫製作成本,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動畫本身的進步。
  • 喜劇與諷刺並存:「敲喜劇風格之門」是中國學派的理念之一,但動畫創作人們也在喜劇的外殼下藏入了諷刺的內容,在改革開放之後的動畫作品中尤其顯著,這為中國學派動畫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文章內核。

代表作品

註釋與外部連結

  1. 曹迪.淺析靳夕對中國木偶動畫民族風格的探索[J].電影文學,2012.
  2. 葛向北. 《烏鴉為什麼是黑的》獲獎威尼斯. 大眾電影. 2006.12.
  3. 金柏松.美術電影民族化探索的歷史回顧[J].電影藝術,1988.
  4. 陳峰. 文化生態視閾下「中國學派」動畫的嬗變探析. 當代電影.
  5. 賈秀清,田育霖. 「中國學派」的發展歷程及現實新構. 當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