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中国学派

萌娘百科,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转载请标注来源页面的网页链接,并声明引自萌娘百科。内容不可商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大萌字.svg
萌娘百科欢迎您参与完善本条目☆Kira~
欢迎正在阅读这个条目的您协助编辑本条目。编辑前请阅读Wiki入门条目编辑规范,并查找相关资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过愉快的时光。
探民族形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
——特伟提出的中国学派动画的理念
大闹天宫cover01.jpg
中国学派动画代表作《大闹天宫
基本资料
用语名称 中国学派
用语出处 1985年论文《寻觅美术电影民族化的足迹》
相关条目 动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中国学派是对20世纪50到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中国动画人们制作的优秀动画作品艺术风格的总称。

发轫与流变

早期民族化的探索

中国动画诞生于民国时期,不少中国早期动画人都是模仿美国动画进行创作的。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几乎所有东西都在学习苏联的模式,包括动画。早期几部动画都是持永只仁(中国名叫方明)主导制作的,在其之后便是靳夕独立导演的木偶片《小小英雄》,他最早尝试将中国元素融入动画,但此时中国元素只是点缀,结合得也十分生硬。之后,靳夕编导了中国第一部木偶与真人合成拍摄的影片《小梅的梦》,无论外在还是内核都更具中国特色,除了木偶动作和造型依然摆脱不了前苏联动画的影响。[1]1955年,靳夕的两部木偶片《东郭先生》和《神笔》的民族化开始走向成熟,《神笔》更是在国外获得5个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外奖项的动画。

“中国学派”的开宗立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广泛吸取了苏联动画的制作特点,但对于苏联动画的过度学习也使得中国动画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点。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送至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获得了奖,但有不少评委将这部作品误认为是苏联动画,这引发了中国动画人们的思考[2]。美影厂第一任厂长特伟,便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探索民族形式之路” 的口号,并亲自带头,从《骄傲的将军》开始,从选材、人物形象、背景设计、动作表现上都努力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如人物形象的京剧脸谱造型、线条、色彩都精心吸取中国传统的工艺绘画艺术形式,“中国学派”由此诞生[3]

初步繁荣期

有了明确的创作理念,加上完备的动画制作人才,“中国学派”迅速开启了它的腾飞之路。1958年剪纸动画诞生,1960年折纸动画和水墨动画诞生,一系列结合中国传统艺术的崭新动画形式被开发出来并搬到大荧幕上;同时,在故事上动画创作人们也广泛采用民族故事中的优秀内容,被称为“美影厂三大名片”的《大闹天宫》、《金色的海螺》、《孔雀公主》也是在这一时间段诞生。没有商业性的考量,计划经济下的中国动画人们只需要关注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4]几乎每一部作品精雕细琢,优秀的作品不断产生,“中国学派”进入了它的初步繁荣期。

迟滞徘徊期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受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影响,中国动画在艺术上的发展脚步放慢,而更加专注于意识形态的表达,反映现实政治需求的作品大量诞生,但反而使得中国学派本身没有在民族性和艺术性上取得太大的发展,“中国学派”陷入了它的迟滞徘徊期。

第二次繁荣与危机

经过十年的沉寂,中国动画人正跃跃欲试,以1978年的《狐狸打猎人》为起点,“中国学派”重新振作起来,无论是题材的广度还是艺术的深度都在进一步拓展,“中国学派”再一次进入了黄金时期。之后,《三个和尚》、《哪吒闹海》 、《鹬蚌相争》、《山水情》等优秀作品都让中国学派再一次在国际动画界获得了广泛关注,这一时期也是上海美影厂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时期,其中80年代获奖达到33个。1985年,论文《寻觅美术电影民族化的足迹》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学派”一词,这标志着中国学派这个概念在中国学派本身的高潮阶段终于提了出来。

1979年,我国引进了第一部日本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轰动一时,之后中国电视台上充斥着国外动画。为了适应新的形势,1984年,美影厂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开始为外国动画加工,学习外国动画的制作,发展系列片,动画中加入商业元素。很多动画人愿意为外国动画加工,从1987年中外合作项目被叫停开始,美影厂在两年内流失了1/3的动画人才,据美影厂的原画师李晓回忆,《山水情》(1988年)其实可以做的更好只是没有条件,这部片子没被美影厂好好对待,零零星星凑了不多的人不正式的就做完了,我当时看他们的屋子小、人手也不足,完全靠自己的热忱在做。“中国学派”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走向落幕

美影厂面临内外交困,无法扭转危机,中国学派迎来的便是落幕。中国学派本身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紧密相连,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使得中国学派失去了存活的土壤。20世纪80年代末期,电视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又给电影产业来了一记重击[5]。到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不得不开始考虑动画电影的商业运作问题,《宝莲灯》虽然仍然是一个中国故事,但从画面到歌曲都在拥抱迪士尼动画,中国学派也由此落幕。

艺术特点

  • 强调田野调查:为了深入探究动画的民族性,在中国学派动画创作时,动画人们常常会深入民族地区取材。也正是深入的田野调查让中国动画得以在民族性上鹤立鸡群。
  • 探索新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优秀的故事,还有优秀的艺术形式,中国学派动画广泛将这些艺术形式与动画结合起来,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动画制作成本,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动画本身的进步。
  • 喜剧与讽刺并存:“敲喜剧风格之门”是中国学派的理念之一,但动画创作人们也在喜剧的外壳下藏入了讽刺的内容,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动画作品中尤其显著,这为中国学派动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章内核。

代表作品

注释与外部链接

  1. 曹迪.浅析靳夕对中国木偶动画民族风格的探索[J].电影文学,2012.
  2. 葛向北.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奖威尼斯. 大众电影. 2006.12.
  3. 金柏松.美术电影民族化探索的历史回顾[J].电影艺术,1988.
  4. 陈峰. 文化生态视阈下“中国学派”动画的嬗变探析. 当代电影.
  5. 贾秀清,田育霖. “中国学派”的发展历程及现实新构. 当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