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反核標誌.jpeg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萌娘百科現實戰爭相關條目正在建設中,歡迎有編輯意向的朋友加入萌娘百科歷史軍事原型編輯組編輯群:1035855750
歡迎閱讀並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歷史資料,確保條目內容的準確性與中立性。希望你能珍惜這珍貴的平靜歲月。
第二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I, WWII

反戰.png


時間 西歐戰場時間:1939.9.1-1945.5.8
中國戰場時間:1931.9.18-1945.9.2
蘇德戰場時間:1941.6.22-1945.5.8
太平洋戰場時間:1941.12.7-1945.9.2
地點 西歐東歐東亞、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
結果 同盟國勝利,聯合國代替國際聯盟,冷戰的序幕;軸心國失敗,德國被分區占領,後成立西德和東德。日本被美國占領,至今日本仍然和美國關係極深被民主化。意大利失去部分領土、被民主化。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被赤化,斯洛伐克與捷克合體被赤化。
參戰方
同盟國(及其殖民地/自治領/收留的流亡的政府)
  • 英國
  • 法國→自由法國
  • 美國
  • 蘇聯
  • 中國
  • 波蘭
  • 比利時、荷蘭、盧森堡
  • 丹麥、挪威
  • 希臘
  • 南斯拉夫
  • 埃塞俄比亞(1936.5.5被意大利滅國,流亡海外。1941.5.5復國)
  • 巴西、墨西哥、古巴等象徵性宣戰國家
軸心國(及其殖民地/傀儡政權/總督區)
  • 德國
  • 日本
  • 意大利
  • 保加利亞
  • 羅馬尼亞
  • 匈牙利
  • 斯洛伐克
  • 維希法國(1942.11時被納粹德國吞併)
  • 伊朗
  • 泰國
  • 伊拉克(僅與英國戰爭,防禦戰爭)
  • 芬蘭(僅與蘇聯戰爭)
指揮官與領導者
同盟國陣營部分國家:張伯倫(被罷免)、丘吉爾(英國)
羅斯福(美國)
戴高樂(自由法國)
斯大林(蘇聯)
蔣中正(中國)
艾森豪威爾(美國,盟軍歐洲戰區總司令)
軸心國陣營(截止至意大利):希特勒(德國)
昭和天皇、東條英機(日本)
墨索里尼(意大利)
鑾披汶·頌堪(泰國)
貝當(維希法國)
參戰兵力
蘇聯:約2200萬人

美國:約1400萬人
英國:約1200萬人
中國:約1000-2000萬人(具體數據不詳)

德國:約1700萬人

日本:約700萬人(一說970萬/1000萬)

傷亡與損失
16,000,000士兵陣亡 8,000,000士兵陣亡
This was their finest hour.這是他們最光榮的時刻
——溫斯頓·丘吉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Two),簡稱二戰WW2),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也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生的最大規模的戰爭。也是造成世界損失最大,傷亡最嚴重,最血腥的戰爭。

二戰中的人物、傳說、事件、戰役戰鬥是豐富的創作素材,在許多的影視、文學、ACG作品中,都有二戰的相關人物、事件登場。

現實二戰介紹

參戰勢力

參戰的一方是由意大利日本德國及其僕從國組成的法西斯軸心國集團;

另一方是由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英國僕從國及其他國家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國集團。

以下為參戰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合作的國家地區勢力)的一覽,主要國家以粗體標註。:

同盟國
  • 歐洲:蘇聯英國法國(第三共和/自由法國)、波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南斯拉夫、希臘、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等。
    • 亞洲:中華民國、英屬印度、英屬香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尼泊爾、土耳其、伊朗[1]、黎巴嫩、菲律賓、沙特阿拉伯、敘利亞等。
    • 北美洲:美國、加拿大、拉布拉多與紐芬蘭、墨西哥、巴拿馬、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海地、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馬拉、古巴、哥斯達黎加等。
    • 南美洲: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巴西、玻利維亞、秘魯、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智利等。
    • 非洲:埃塞俄比亞、南非、利比里亞、埃及等。
    • 大洋洲:澳大利亞、新西蘭、湯加等。
軸心國
  • 三國軸心:德國意大利日本
    • 加盟成員國:保加利亞王國(至1944)、羅馬尼亞王國(至1944)、匈牙利王國、泰國(1941起)、南斯拉夫王國(1941.3.25-27)等。
    • 傀儡國:緬甸國、汪偽國民政府、薩羅共和國、克羅地亞獨立國、柬埔寨王國、老撾王國、南斯拉夫國民政府、斯洛伐克共和國、自由印度政府、維希法國、(偽)滿洲國、菲律賓第二共和國、蒙疆政府、希臘臨時政府等。
中立國
  • 歐洲:瑞士(稍偏軸心國)、瑞典、西班牙(偏向軸心國)、葡萄牙、愛爾蘭(偏向同盟國)、聖馬力諾。
    • 亞洲:阿富汗等。

背景

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結果及影響

一戰之後歐洲秩序天翻地覆,戰敗的德國、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十分衰弱,部分解體被魏瑪共和國、土耳其共和國、蘇聯和中歐諸多新民族國家取而代之。

儘管在一戰結束後社會開始出現追求和平主義的聲音,許多歐洲國家仍充斥着深深的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情緒。特別是德國在簽署《凡爾賽條約》後喪失大量領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經濟優勢,使得德國社會充斥着極端民族主義。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導致帝國瓦解並由魏瑪共和國取代。然而在戰間期的這段時間,脆弱的魏瑪共和國便面臨了國內右派與左派的權力爭奪衝突。與此同時,意大利的民族主義者不滿在戰爭結束後兩國並沒有遵守領土轉移的承諾,隨後因為這次領土擴展事件反而讓意大利社會爆發衝突。1922年,貝尼托·墨索里尼為首的法西斯主義者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主義政權,開始侵略性的外交政策。 1923年,阿道夫·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試圖推翻共和國但事敗入獄,不過小鬍子以他的口才,說服了整個法庭,實際只服刑9個月在獄中,他撰寫了著名的《我的奮鬥》。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全球資本主義社會遭到毀滅性打擊,大量產業工人失業,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使得極端主義開始冒頭。出獄後,希特勒抓住機會大肆宣傳納粹主義。雖然他在總統競選中輸給一戰老將興登堡。但在1932年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沒有拿到國會過半議席),1933年在容克和企業勢力的支持下作為國會第一大黨黨首的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不久後爆發國會縱火案,納粹黨藉此掌握政權建立極權體制。興登堡死後,希特勒合併總理和總統為元首,自任納粹德國元首,開始進一步加速重整軍備、恢復經濟、尋求機會推翻凡爾賽和約。

KMT在1924-1927年由常凱申領導國民革命軍展開北伐,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東北易幟後名義上統一中國。然而1927年開始,常凱申反革命集團便與原本的合作夥伴的中共發生衝突,中國很快又再度陷入國共內戰中。同樣深受經濟危機打擊的日本國內右翼軍國主義、尊皇主義和極端主義思想迅速蔓延,幾乎不聽政府指揮的軍隊發動了一系列無計劃的侵略擴張。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日軍占領中國東北,成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在國際聯盟宣布滿洲國是非法占領的傀儡國之後,日本宣布退出國聯。之後又在華北等地和中國爆發了一系列小規模衝突。

1935年10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未遭到國聯有效反對。此時的英法奉行綏靖政策,希望能通過犧牲小國的利益避免於德、意開戰,並儘可能地禍水東引讓納粹德國去對抗蘇聯。1936年五月五日埃塞俄比亞滅國。

1936年3月,納粹德國公開違反凡爾賽條約,將軍隊派到了非軍事區萊茵蘭,但英法僅僅做出了表面的外交反對。同年7月時西班牙內戰爆發,德、意支持弗朗哥將軍的國民軍,蘇聯、法國支持共和派和共產主義黨派人的共和軍,雙方在此大打代理人戰爭。最終國民軍於1939年初成功贏得內戰。

1936年10月,德國和意大利秘密組成了柏林-羅馬軸心。1個月後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意大利則在隔年也加入其中。這時中國發生西安事變(1936.12.12),國共同意停火併組織統一戰線來準備抵抗日本入侵。在七七事變(1937.7.7)時,日本對中國宣戰,中國人民開始抵抗日本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戰部分開始。

1938年,希特勒加緊對奧地利的「統一」宣傳,在1938年3月12日,德奧合併,法仍然只是表面抗議。1938年4月24日,英國和法國開始同盟,不過希特勒仍然不知悔改,與蘇台德境內的德國極端分子內應外合,在英法奉行「綏靖政策」的基礎上,於1938年10月1日吞併了蘇台德地區當時的張伯倫還揮舞着廁紙

1939年3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被完全吞併,成立斯洛伐克保護國。5天後,也就是1939年9月20日,納粹德國迫使立陶宛割下梅梅爾地區。法西斯的獠牙完全顯露了出來,之後英國和法國也向波蘭提交了保證獨立的證明雖然開戰後英法幾乎沒怎麼支援

因為政治和國際形勢,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訂《莫托洛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其中規定了蘇聯和德國的勢力範圍,也是瓜分波蘭的開始。

1939年9月1日,德國索取但澤,失敗後立刻向波蘭宣戰。

主要過程

參見:中國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蘇德戰爭
軸心國推進

1939年9月1日,在表面上索取但澤失敗後,希特勒統治的德意志第三帝國閃擊波蘭,蘇聯隨後根據《莫托洛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參與到了瓜分波蘭中,波蘭迅速失去反抗能力,在一個月後投降。由於英法與波蘭存在條約,英法對德宣戰。但英法在西線按兵不動,法國僅僅占據了西線的十幾個無人小村莊。雙方通過海軍和空軍互相騷擾。

1939年11月,蘇聯炮製保護列寧格勒的藉口以極大的損失於1940年3月13日奪得了卡累利阿,為1941年6月芬蘭加入德國對蘇戰爭(繼續戰爭)埋下了種子。

1940年4月,德國以保證挪威挪威是二戰被攻入本土國家中抵抗德國時間第二長的國家,63天,僅次於蘇聯、丹麥丹麥則是最快的,4小時就滅國了中立為由執行威瑟堡行動進攻兩國(實際上是需要兩國的海岸打破英國海軍封鎖),英法介入,但沒有做出有效抵抗,德國徹底控制兩國。

1940年5月,德軍發動曼施坦因計劃,閃擊低地三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經過法國輕視防備的阿登高地繞過馬奇諾防線迅速攻入巴黎幾十萬盟軍部隊被包圍在敦刻爾克。此時希特勒下令德軍暫停追擊[2],餘下的英法聯軍大部分趁機在敦刻爾克撤退回英國本土。撤出去的幾乎都是英國人,法國佬被拋棄了。意大利也從南部山區攻擊法國但被法軍擋住。在突如其來的崩潰後,法國於1940年6月22日投降簽訂和約的地點還是在一戰凡爾賽和約簽訂的那個車廂里,建立親德政權維希政府,且德意各獲得部分法國領土。英國與法國海軍談判未果後決定執行弩炮行動重創法國海軍,但許多殖民地軍隊和法軍殘部加入盟軍。此時和日本關係友好的泰國入侵法國殖民地,並且取得勝利,在日本調停下獲取一部分土地。日本占領了法屬印度支那[3],導致美英和日本關係緊張。

法國投降後,德國開始對英國進行空襲/潛艇襲擊,史稱不列顛空戰/大西洋海戰,但在戈林邁耶的糟糕指揮和英國的英勇抵抗下,納粹德國的進攻失敗了。1940年6月意大利海軍又開始包圍英國地中海軍港馬耳他。儘管在前期取得一定優勢,但在英國配置了較先進的雷達/聲吶技術後和坎寧埃率領的地中海海軍積極抵抗下就不斷失敗。

1940年6月,蘇聯擔心德國拿下波羅的海三國,先發制人武力兼併波羅的海三國。

1940年10月,意大利入侵希臘,但因希臘山地眾多,意軍準備不足等原因進展緩慢。南斯拉夫因準備同德國合作,爆發了政變。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加入軸心國。

1940年11月,英國皇家海軍奇襲塔蘭托,並在馬塔潘角戰役中取得重大勝利,又因意大利缺少必要的鋼鐵和石油維持海軍,英國逐漸取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權。12月,英軍在北非發動「羅盤行動」以少勝多反擊意大利軍。

1941年2月,德國非洲軍進入北非協同意軍作戰,此後德意軍隊在北非不斷推進。在東非意大利卻被同盟國軍隊擊敗。

1941年4月意大利在德軍幫助下攻占希臘,希臘被迫與意大利簽署停戰協定。1941年5月,希臘最後的克里特島也被德軍傘兵以極大的損失攻占,但也導致希特勒日後不再重視傘兵作戰。

1941年夏天,英法聯軍相繼進入伊拉克,法屬敘利亞和黎巴嫩。

1941年5月俾斯麥號沉沒後,希特勒決定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轉而準備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德國以蘇聯伺機入侵德國為由進攻蘇聯。由於大清洗導致的軍官缺失以及因為盲目相信德軍不會貿然進攻蘇聯的情報失誤和以及前期過早的想要結束戰爭而導致的集團軍戰略決戰的戰術失誤,加之武器裝備落後和人員思想上面準備的極不充分,蘇軍作戰能力極度低下甚至來不及抵抗,數百萬軍隊被殲或被俘虜。但在當年冬季,由於後勤壓力以及較為寒冷的氣候,還有莫斯科軍民加固防備和作戰等原因,德軍攻擊莫斯科失利開始撤退。此後,蘇聯開始轉入戰略反攻,並開始逐漸在莫斯科等大城市周圍收回失地。

德國對占領區的剝削和苛政也成為了德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使得德國除了暴力掠奪外無法有效利用占領區的資源。

1941年8月,在英國皇家海軍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英美兩國簽署了大西洋憲章,討論戰後世界秩序。

1941年12月7日,在美日談判無果後,日本偷襲珍珠港擊沉美軍5艘戰列艦,對美英宣戰。同時遭受日本攻擊的還有英屬馬來亞、香港,荷屬東印度[4]等英國和荷蘭的殖民地。殖民地駐軍戰鬥能力低下導致防禦體系迅速崩潰,1942年上半年日本幾乎取得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戰爭蘇德戰爭地中海戰場是該時期的三大主要戰場。

攻勢停止

1942年1月1日,蘇聯、中國、英國、美國與其它22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承諾絕不與軸心國單獨議和。

1942年1月,中國軍隊粉碎了日軍對長沙的第三次進攻。

1942年6月4日,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戰役被擊敗,這被認為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二戰的轉折點之一。

1942年7月,在不斷撤退後,同盟國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反攻並取得主動權。8月將必要的補給運到被包圍的馬耳他,12月解除馬耳他之圍。阿拉曼戰役也被認為是二戰轉折點之一。此後德意軍隊不斷撤退,直到火炬行動被徹底趕出北非。

1942年8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被認為是東線戰場的轉折點,同樣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儘管蘇聯損失的兵力遠高於德國,但是由於人口和工業的差距以及美英對蘇聯的大力援助,德軍失去主動權。此後德蘇雙方互有攻防。直到之後的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轉入全面反攻,納粹德國在東線戰場受到重創。

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的庫爾斯克會戰,成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使蘇軍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德國在東線無力抵禦蘇聯。

1943年的瓜島戰役則對日本造成了進一步的打擊。由於日本工業實力和資源產量無法與美英抗衡,進入漫長的消耗戰只能使日本離失敗越來越近。

1943年是同盟國在各大戰場上反攻的一年,殘酷的消耗戰逐漸放干軸心國的血液。

同盟國反攻

隨着軸心國在火炬行動中被徹底趕出北非和盟軍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的登陸,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投降。希特勒聞之大怒迅速調集軍團攻陷意大利北部許多城市,並在此後實行橡樹行動救出墨索里尼,扶持他重建意大利社會共和國,讓其率領殘部在北部繼續抵抗,墨索里尼最終於1945年4月被意大利共產黨游擊隊抓獲並絞死[5],後吊掛於市內任人鞭屍。 1944年,萊特灣海戰的大敗使日本海軍損失了最後的資本;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成為西線的轉折點之一。隨着盟軍進攻德軍後方,緩解了蘇軍在歐洲東線的壓力;蘇軍也以極大的損失推進至東歐地區。儘管有阿登反擊戰等局部勝利,德軍仍然不能挽回敗局。德國和日本不斷受到同盟國戰略轟炸,在帶來平民傷亡士氣損失的同時本就遠弱於同盟國的工業實力也大減。土耳其、巴西等國也加入了同盟國傾向德國而拒絕合作的伊朗則被英蘇兩國入侵確保其不會威脅同盟軍

1944年4月,日軍集中優勢兵力向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三地進攻,企圖打通大陸交通線援助南洋日軍並使中國徹底屈服。儘管占據了大量土地,大陸交通線仍未得到保證,超過10萬日軍傷亡(很大一部分因為疾病)和兵力的進一步分散又讓日軍陷入更不利的局面。

1945年4月,蘇軍攻克柏林。目前普遍認為希特勒於地堡自殺後被其手下焚燒遺體[6],鄧尼茨成為聯邦大總統後,德國也在5月投降。6月,中國湘西會戰勝利,總體開始轉入反攻。8月,蘇聯把兵力轉移到遠東,執行「八月風暴」出兵對日作戰,關東軍和不堪一擊的滿洲國軍隊迅速崩潰。同時美國對日本投擲兩顆原子彈。日本於8月15日發布終戰詔書(史稱「玉音放送」)前一天的8月14日國軍還在丟城,而且連丟七座,反而八路軍與新四軍連續收復了19座城,二戰結束。亦有人認為二戰的結束時間是9月2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正式簽訂無條件投降條約。但軸心國零散的抵抗持續了很長時間,至七十年代東南亞最後一名日軍投降為止。有說法認為阿爾卑斯山地區仍有殘餘德軍組織

結果

  • 聯合國取代國際聯盟。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被授予常任理事國席位。
  • 戰爭總是能強迫人類發揮全部的聰明才智。二戰與一戰一樣帶來了很多技術發明,例如導彈雷達/聲吶、噴氣式飛機、核武器電腦賣頭戰法以及被後世民用的青黴素和塑料等。
  • 軸心國全面戰敗,除了芬蘭以外其他國家均被同盟國實行了一段時間的軍事占領,其中德國和奧地利被盟軍和蘇聯分區占領。同盟國在紐倫堡起訴納粹戰犯並進行審判,施佩爾等人服刑,戈林、凱特爾等人被判處死刑。奧地利於1955年重獲獨立,成為了永久中立國。而德國被盟軍占領的西部成立了聯邦德國,被蘇聯占領的東部成立了民主德國,俗稱西德和東德。在占領區,雙方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去納粹化轉型,尤其是東德,幾乎逮捕了全部境內的納粹軍官。德國領土大幅度縮水,為了補償波蘭被蘇聯吞併的東半部分,奧得河-尼斯河以東被併入波蘭,東普魯士被波蘭和蘇聯瓜分,其中普魯士的龍興之地柯尼斯堡至今依然是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在占領區,大量德裔居民被驅趕離開他們世代生存的故鄉,搬回德國居住(因此德國再無可能收回土地)。西德在戰後出於拉動西歐經濟復興的需要被允許再工業化,並達成了經濟復興,東德也保持着世界第十大經濟體的地位。
  • 意大利在戰爭後期爆發了起義,北意大利游擊隊打敗了意大利法西斯並將意大利法西斯領導人處決並倒掛示眾,使意大利加入了同盟國。但戰爭後還是失去了一部分領土。占領區全部歸還法國和巴爾幹諸國,伊斯特拉半島和扎拉被割給南斯拉夫,十二群島歸還希臘,利比亞獨立。薩伏伊王朝於1946被廢黜,意大利建立了共和國。
  • 日本同樣遭到了美國的軍事占領。明治維新以來所有對外侵略擴張的成果幾乎全都吐了出去,蘇聯吞併了庫頁島和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仍有主權糾紛,導致俄日至今還沒有簽訂和平條約)。明治憲法被廢除,天皇從總攬國家統治權的君主變成了「國家及國民整體的象徵」,新的和平憲法參照美國憲法在麥克阿瑟將軍的指導下起草。

影響

  • 在被蘇聯紅軍占領的從東德到保加利亞的廣袤東歐土地上,君主政體被紛紛推翻,建立了親蘇的共產主義政權,成為蘇聯實質上的衛星國(二戰中,英國和蘇聯達成百分比協議,蘇聯放棄了希共,使得其在後來內戰中失敗)。之後蘇聯和這些國家組建了華約,奠定了作為超級大國的實力基礎(南斯拉夫雖然也是二戰後新興的共產主義國家,但和蘇聯保持了距離)。然而戰爭也給蘇聯帶來了極其慘烈的損失,人口減少了大約2700萬,其中大約870萬人死於戰爭,其他的則死於飢餓、德國集中營、強制勞動、別動隊的鎮壓等等。一代蘇聯男子死在了戰場上,使得後來的蘇聯缺乏青年才俊,導致了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老頭政治,也使得直到今天俄羅斯依然女多男少。
  • 常凱申民國的力量在抗日戰爭中被極大削弱,而相對地中共在戰爭中擴大了實力。國民政府被迫同意結束訓政。之後中國內戰爆發,經過四年的戰爭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常凱申反革命集團逃往中國台灣省,造成歷史遺留問題至今。
  • 日據朝鮮在二戰後被美蘇分區託管。之後南北分別成立了大韓民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來被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先行介入,在聯合國軍跨過38線後,中國志願軍介入,1953年兩國以38線停火。
  • 英國整體被打垮,大英帝國徹底消失,變為了大嚶下三常,殖民地幾乎全部獨立,未來的潛力大部分消失。
  • 西歐各國在戰後紛紛接受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援助實現經濟復興,建立了福利國家體系。出於不能再有一場歐洲人打歐洲人的戰爭的想法,以及為了推動歐洲經濟復興,在法國、西德、意大利和比荷盧的推動下,先在1951年4月18日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不斷演變之後在1967年7月1日歐共體成立,日後演化成今天的歐盟。英法比荷的殖民帝國在戰爭中遭到了極大的削弱,戰後殖民地獨立運動風起雲湧。1947年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獨立。1949年,印度尼西亞從荷蘭殖民者手中獨立。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後,英國的殖民體系徹底瓦解,法國也在阿爾及利亞獨立之後十年內基本完成了去殖民化。其中法屬印支的獨立還留下了許多遺留問題,導致了後來的越南戰爭
  • 美國在戰爭中本土基本上未受任何傷害,還借着戰爭帶來的大量需求徹底結束了大蕭條,實現了經濟騰飛。戰爭期間大量黑人士兵參加美軍為國效力,促進了黑人民權意識的覺醒,杜魯門政府解除軍隊中的種族隔離給吉姆克勞法敲響了第一聲喪鐘。戰後美元成為國際貨幣,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立,直到尼克松政府時期。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之後,英國從超級大國淪落為地區強國,美國正式從英國手中接過了世界第一強權和西方世界領導者的地位至今。
  • 二戰給各交戰國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約6500萬人死亡。同時戰爭中也伴隨着許多針對平民的暴行,例如德國對占領區的殘暴鎮壓、大量的集中營和慘絕人寰的猶太人大屠殺、盟軍對軸心國的戰略轟炸、蘇聯的卡廷慘案、日本在東亞製造的一系列暴行等。這些事件導致了大量平民的傷亡,相比一戰死亡的平民占比更高。這也導致了戰後對殖民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反思,以及反戰運動的興起。猶太民族的悲慘遭遇贏得了世界的同情,戰後聯合國決議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經過兩千年的離散之後,以色列於1948年復國,但也在中東受到阿拉伯居民的廣泛敵視,造成了一系列民族、宗教等問題至今。
  • 民航機發生了「由海向陸」的轉變。造成這種轉變的原因有二:一來戰爭導致眾多飛水上客機的航司被迫關門,二來戰爭的需求導致世界各地相繼修建了眾多大型機場,為陸基民航奠定了物質基礎。
  • 二戰期間,出於軍事宣傳目的,一些國家創作了相應的動畫與漫畫等作品,用來讚頌自己的軍人或埋汰敵軍。典例如米高梅電影公司的動畫短片《貓和老鼠》系列在1942年播出的《Yankee Doodle Mouse》。特別的是日本,日本為了拍攝讚頌日軍的電影在二戰期間發展了最早的特攝技術,誕生了諸如圓谷英二之類的特攝人才,為戰後日本特攝劇的流行打下了基礎。

ACG作品中的二戰

主分類:Category:二戰題材

此處介紹的是二戰登場的(或以二戰為原型的戰爭登場的)ACG作品。

(其中關於ACG中二戰的蘇德戰爭中國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的專門介紹,請詳見相應的條目。)

《黑塔利亞》中的二戰

黑塔利亞》是國家和地區擬人化作品,主要的時代背景即為WW1WW2達不溜達不溜吐期間。

故事的主角為二戰時軸心國的意/大/利

而主要角色群體即為二戰雙方的主要國家:軸心三國(德/國日/本意/大/利)與同盟五國前蘇/聯(俄/羅/斯等)美/國中/國英/國法/國)。

除了上述八國之外,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歷史政權、非公認政權)也曾先後在作品中登場。

由於國家被擬人化了,所以故事中「二戰」這場戰爭也是以類似打架的方式來體現的。

關於娘化的國家和地區,請詳見模板:黑塔利亞

《萌萌二次大戰(略)》中的二戰

萌萌2次大戰略》系列是以《大戰略》為原型的萌化版戰略遊戲,遊戲舞台背景即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遊戲的主要登場角色為二戰時各國作戰兵器的娘化人物形象,包括軸心國的日本、德國、意大利和同盟國的美國、英國、蘇聯、中國。

關於登場的娘化形象,請詳見模板:萌萌2次大戰略

《大帝國》中的二戰

地域壓制型SLG「大系列」之一《大帝國》的故事原型即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是將舞台從地球上搬到了太空中。

遊戲中的各個星域/星球,即相當於地球上的各個地區/城市。

關於登場的萌娘角色,請詳見模板:大系列中的《大帝國》部分。

終末的伊澤塔》中的二戰

公元1939年,帝國主義國家日耳曼尼亞帝國(德國)突然開始了對鄰國的侵略。
戰火瞬間蔓延到整個歐洲,時代被捲入了大戰的漩渦之中。
之後,1940年,日耳曼尼亞將其矛頭指向了青山綠水的阿爾卑斯小國——埃爾施塔特公國。(可能對應現實的奧地利反抗軍)

《艦隊系列》中的二戰

紺碧艦隊》《旭日艦隊》中,故事的時代背景即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Easy Tech(E社)出品中的二戰

Paradox Interactive出品的鋼鐵雄心系列中的二戰

參見:鋼鐵雄心3鋼鐵雄心4

遊戲的內容以二戰為基本雖然你可以無視現實瞎玩 總之就是非常魔幻

《終極動員令:紅色警戒》中的二戰

終極動員令:紅色警戒中,愛因斯坦回到了1924年,通過握手使納粹元首希特勒消失,結果斯大林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地風雲系列

艦娘類遊戲中的二戰

因二戰有很多出名海軍戰鬥與故事,艦娘類遊戲多以二戰前後為主要收錄範圍。

其它作品中的二戰

  • KARDS》:二戰題材卡牌類遊戲,將傳統的收集類卡牌遊戲的遊戲方式與真實的戰場策略和受傳統戰略遊戲啟發產生的創新機制完美結合。
  • 人間地獄
  • 亮劍:主要在筱塚義男等軍官的嘴炮
  • 戰爭雷霆
  • 戰車世界

大量抗日神劇

相關網絡迷因

考不上就二戰:在口語中,常常把「在第一次參加大型選拔考試失利後再次參加考試」也叫做「二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之一希特勒確實有過沒考上美術生的經歷……所以,「考不上以後就二戰」,究竟是哪種「二戰」呢?

注釋

  1. 官方立場中立,但禮薩汗政府傾向軸心國,遭到英蘇聯合入侵。禮薩汗被迫退位於其子之後伊朗加入同盟國
  2. 希特勒暫停追擊的原因說法眾多,有「英德結盟說」「空軍襲擊運輸船說」「陸軍補給不足說」等。比較有力的證明是戈林領導的空軍為了瓜分陸軍戰果而要求元首停止陸軍推進由空軍進行轟炸,但因為延誤戰機和天氣等原因導致盟軍能夠實施敦刻爾克大撤退
  3. 又名法屬中南半島。位於現今越南,柬埔寨和老撾
  4. 今印度尼西亞
  5. 墨索里尼的死法說法眾多
  6. 也有說法認為逃到了北歐或南美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