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ENCLØSURƎ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1 - 但願你的道路漫長,充滿奇遇,充滿發現。
——康斯坦丁·卡瓦菲斯,《伊薩卡島

簡介

歡迎-[1]來到「ENCLØSURE」計畫!
本計畫旨在提供以語言學主要內容的科普視頻。
視頻至最新一次編輯之日(2022年1月20日 (四) 09:41 (CST))更新至第 1 集第 4 集文本的撰寫已經完成。
歡迎諸位對視頻中已存在的錯誤或不妥當之處提出意見與建議,本計畫也會在諸位的反饋中不斷發展完善。
本計畫正在持續緩慢更新。由於高考臨近,本計畫的更新被暫時擱置。製作不甚容易,望諸位耐心等待。
除第〇、一集[2]外,本計畫之視頻與文字均在知識共享 BY-NC-SA 4.0 許可協議下提供,不同於萌娘百科通用的知識共享 BY-NC-SA 3.0 協議。同時,本計畫之所有視頻現階段僅於Bilibili發布。若諸位在其它網站上發現本計畫之相關內容,還請直接舉報並告知本人誠謝諸位維權。

分集 # 標題 簡介 主題色 釋出日期 全文 視頻 背景音樂主體片尾
0 「拉丁字母」的漫漫長路 拉丁字母在希臘字母之後的一段歷史,
以及拉丁字母表裡面奇怪字母的來歷。
#3333CC 2021 年 2 月 27 日[3]
寬屏模式顯示視頻

1 「希臘字母」的漫漫長路 希臘字母在更大的歷史尺度下走過的路,
以及諸多字母表大小寫的差別從何而來。
#AA00EE 2021 年 7 月 18 日[4]
寬屏模式顯示視頻

2 重新認識「漢語拼音」 #10A9FF 已完稿 !!!未發布!!!
3 「和製漢語」與詞彙回流 #F7009E 已完稿 !!!未發布!!!
4 萬「字」皆可「連」 #29B7A7 已完稿 !!!未發布!!!
5 ??? #7009F3 !!!未起筆!!! !!!未發布!!!


視頻文本

Ep#0:「拉丁字母」的漫漫長路

全文

歡迎來到「ENCLØSURE」,這裡是 Siphercase。這個視頻是本頻道的序集,諸位如果對本頻道有任何建議、意見或疑問,可以在下方的評論區寫下留言。

這個字母怎麼念? 它的讀音是 zee,沒錯吧? 從小唱著字母歌長大的我們並沒有覺得這首歌的韻腳有什麼問題。然而,zee 這個讀音是從一個 17 世紀晚期的英語方言分化出來的新讀音,而後在北美大陸發揚光大。這個字母本來的名字,是 zed。除了 zedzee 之外,這個字母還有個冷僻的讀音 izzard。這麼一個有三個名字的字母其實和它的同伴們沒有什麼不同,字母表的背後是它們走過的路——拉丁字母的漫漫長路

我們平常所說的「英文字母」其實並不是「英文」的字母,它的正式名稱應該是「現代拉丁字母」。除了我們熟悉的英語,拉丁字母的使用並不僅僅局限於歐洲語言。準確地說,它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書寫系統。「拉丁字母表起源於希臘字母表」,這可能是我們聽到的大多數說法。但據我所知,拉丁字母表並非直接起源於希臘字母表。拉丁字母表的前身是伊特魯利亞字母表——The Etruscan Alphabet,伊特魯利亞字母表的前身才是希臘字母表。(至於希臘字母表的更多故事,會放在下一期視頻中講述。) 伊特魯利亞字母表總共有 26 個字母,他們之中的 21 個被羅馬人分化出來,形成了一個新的書寫系統: 古拉丁字母表Archaic Latin Alphabet。我們看到,古拉丁字母表已經相當接近我們現在熟悉的字母表,但是還存在著一些顯著的差異。比如說,字母 Z 站在了這個字母表的第 7 位。當然,彼時這個字母的名字還不是 zed 或者 zee。時間推進到前 5 世紀,這個字母就從拉丁字母表中漸漸遺失了。

不過,這個「空當」並沒有存在很長時間。在古拉丁語中,有某些音素可以由不止一個字母表示。[5]音素 [k] 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古拉丁語中並沒有 [k] [kʰ] [ɡ] 三個音位的對立,換句話說,這三個音在古拉丁語中占同一個音位,是沒有區別的「一個音」。對於這「一個音」,這個字母表中就有三個字母表記: 字母 C、字母 K 與字母 Q。它們在不同的位置表示同一個音。這看上去和現在的英語、法語等等語言沒有什麼不同,對吧? 這是因為伊特魯利亞語的語音體系中不存在清濁塞音的對立,最早的拉丁語也是如此。但它[6]在演變的過程中出現了音素 [k] 與 [ɡ] 的清濁對立,而當時的字母表中又沒有合適的字母表示 [ɡ] 音,於是,一個變音符號被加在了字母 C 上,這個問題也隨之解決。這個小東西逐漸變成了一個獨立的新字母,⟨G⟩。字母 G 最終插進了字母 Z 留下的空當中,等到這個新字母坐定,已經是公元前 3 世紀了。

接著,200 年過去了,羅馬人征服了一部分希臘,並且直接向希臘字母表取走了兩個新字母。嚴格地說,這兩個字母又一次被引入了拉丁字母表。它們不是別的,正是字母 Y 和 Z: 拉丁字母 Y 來源於希臘字母 Upsilon,這個希臘字母通過伊特魯利亞字母表傳給了拉丁字母表,拉丁字母 V 是它的後裔; 原本在拉丁字母表中的 ⟨Z⟩ 在遺失之後又被借了回來。這兩個戰利品分別表示分別表示兩個新的音素,[y] 和 [dz]。它們並非拉丁語原產,而是希臘語的舶來品。字母 Y 的拉丁名字叫作 ī Graeca,意思是「希臘的 I」: 這是因為字母 I 的發音 [i] 與新音素 [y] 僅有圓唇與不圓唇的區別,而這組對立在公元前 1 世紀及其之前的拉丁語中是不存在的。現在羅曼語族的諸多語言也在沿用這一名稱: 法語和羅馬尼亞語的 i grec,西班牙語的 i griega加泰隆尼亞語Catalani grego 和義大利語的 i greca。而且在荷蘭語中,Griekse iji-grec 兩個名字並行使用。不過這個字母本來的希臘名字也有不少語言在使用: 德語的 Ypsilon 和冰島語的 ufsilon i,在義大利語中也出現了 ipsilon; 同樣的還有葡萄牙語, ípsiloni grego 兩個名字並行使用。而對於字母 Z,羅馬人直接採用了它的希臘名字,zeta ——這就是英語中 zed 的前身,也是諸多歐洲語言對於這一字母稱呼的影子: 德語的 Zett 和 法語的 zède,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的 zeta,葡萄牙語的 、瑞典語的 zäta、丹麥語的 zæt,荷蘭語、波蘭語和捷克語的 zet,還有冰島語的 seta。在 17~18 世紀,這個字母的名字在英語中出現了這麼一個變體[7],就是它演變成了今天的 izzard

至此,一個新的字母表誕生了:古典拉丁字母表Classical Latin Alphabet。它包含 23 個字母: ā, bē, cē, dē, ē, ef, gē, hā, ī, kā, el, em, en, ō, pē, qū, er, es, tē, ū, ix,ī Graeca, zēta。拉丁字母的命名規則也比較簡單: 對於元音字母,名字就是它的本身音; 在輔音字母中,表示塞音的字母用在它表示的音素加上 [eː] 命名,比如 bē, cē; 表示連續輔音的字母則用在它表示的音素加上 [ɛ] 命名,比如ef, emes。字母 X 之所以讀 [iks] 而不讀 [kseː],是因為拉丁語沒有也不能有以 [ks] 開頭的詞。前面提到,⟨C⟩ ⟨K⟩ ⟨Q⟩ 三個字母表示同一個音素 [k] ,但是它們出現的位置不同: 字母 K 只能出現在字母 A 前,字母 Q 只能出現在字母 V 前,其它的地方就用字母 C。由此得出 ⟨C⟩ ⟨K⟩ ⟨Q⟩ 三個字母的名字 ,

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政權的興替與王朝的更迭都對這個字母表影響甚微。也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大部分的西歐文字採用了拉丁字母表作為它們的書寫體系。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拉丁字母表在不同的文字中得到了些微不同的發展,然而整個字母表並沒有較大的改動。在這段漫長的時間內,拉丁字母表最大的變換就是書體的改變。有些書體一直沿用至今,但更多的書體還是被人遺忘,湮沒在了歷史長河中。

直到中世紀晚期,事情開始起變化: 彼時的字母 V 兼有元輔兩音,它的小寫字母有兩種與發音無關的書寫形式: 詞首的呈現為今天的小寫字母 v,而詞中和詞尾的則呈現為今天的小寫字母 u。比如說在當時 up 和 five 兩詞應該寫作這個樣子[8],而讀音不變。如果當時有 ultraviolet 這個詞,這兩個字母[9]應該對調一下才算正確拼寫。這種情況不算特例。小寫字母 s 在當時也有兩種形式: 詞首和詞中的「長 s」"long s" 與詞尾的「圓 s」"round s"。和小寫的 s 不同的是,在早期中古拉丁語中,⟨V⟩ 的元音發音 [u] 與輔音發音 [w] 有分裂的趨勢。在超過三個世紀的時間裡,字母 V 的發音經歷了由 [w] 到 [β] 再到 [v] 的轉變,鬢毛未cuī鄉音改,它已經是個輔音字母了。在這個過程中,表示元音 [u] 的一個新字母從字母 V 中派生出來,擔起了元音字母的重任,因此排到了它爹的前面。我的元音啊! 等到字母 V 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是 16 世紀中葉了。

時間稍稍向前撥,類似的事情發生在了 ⟨I⟩ 身上。現在的字母 J 在當時和字母 I 是一樣東西——⟨J⟩ 是 ⟨I⟩ 在詞尾的變體。這個變體分得了 ⟨I⟩ 的輔音發音,派生出了一個輔音字母排在字母 I 後面。⟨J⟩ 首次與 ⟨I⟩ 區別開的時間是在 16 世紀 20 年代,它的新名字是 jot ,表示讀音 [j]。這個讀音在法語中變成了擦音 [ʒ],傳入英語後又變成了破擦音 [dʒ]。至此,對這兩個大相逕庭的讀音統一在一個字母中的情況,我們也不必感到奇怪了。

在英語中,字母的名稱不會超過一個音節……除了字母 W。W… W… Double-U,不就是兩個 ⟨U⟩ 嗎? 這個特殊的名字是字母 W 往事的一部分: 這個字母是由一個「連字」演變來的。(至於什麼是「連字」,會在稍後介紹。)從字形上看,⟨W⟩ 體現為兩個 ⟨V⟩ 或者 ⟨U⟩ 的組合,取決於我們所說的語言[10]。差不多 18 世紀及其之前出版的書籍排版中,如果字庫中缺少字母 W 的鉛字,抑或這一套字體裡面壓根沒造出來 ⟨W⟩,排版工人使用兩個 ⟨U⟩ 替代也未嘗不可。早在 7~8 世紀,古英語和古高地德語的文本中就出現了以字母組合 ⟨vv⟩ 或者 ⟨uu⟩ 表示來自日耳曼語族的一個音素 [w] 的情況。這個音素曾經由一個進入拉丁字母表的如尼字母 Wynn 表示,⟨W⟩ 的出現讓字母 Wynn 很快退出了歷史舞台。此之後這個字母組合漸變為一個明顯的連字,但直到 14 世紀時它才作為一個獨立的字母出現。儘管如此,這個說不清到底是「連字」還是「字母」的東西還是沒有被當作拉丁字母表的一員,直到 16 世紀末才得到普遍承認,進入了各個使用它的字母表。

此之後,絕大多數使用拉丁字母表作為書寫體系的文字基本成熟,各自的字母表也不再或極少變化。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人把拉丁字母傳遍全球,許多原本不使用拉丁字母表的文字也有了自己的拉丁轉寫系統。比如中國的威翟式拼音Wade-Giles國語羅馬字Gwoyeu Romatzyh和漢語拼音方案、日本的訓令式訓令式平文式ヘボン式羅馬字系統。有的乾脆廢除原先的文字,實行全盤拉丁化,越南廢除字喃就是個典型的例子。1972 年,基於拉丁文本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基本拉丁字母表ISO Basic Latin Alphabet編制完成。這個字母表擁有的 26 個字母正好是整個英文字母表。「基本字母表」的「基本」在於幾乎所有的拉丁字母或者「拉丁的」字母[11]都是在這 26 個字母的基礎上派生而來的。它的形成把拉丁字母錶帶到我們的面前,這漫漫長路也隨之告一段落。

在英語大行其道的當下,熟悉一下其他西歐語言文字的字母表於我們也是有必要的。下面的內容非常簡單,諸位是熟悉這些內容可以選擇直接跳過。

首先來看看法文字母表。它與英文字母表最大的不同在這些變音符身上。變音符——diacritic,簡單地說就是附加在字母上的符號,它能使這個字母的讀音改變。很多種文字中都存在變音符,字形相似的變音符在不同文字中的作用一般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法語中字母 e 的發音可以是 [e] [ɛ] [ə],而加上一個銳音符acute accent的這個字母[12]發音就只能是 [e] 了。但是在西班牙語中,這兩個字母的發音沒有什麼區別。這是因為西班牙文的這個符號標示了單詞的重音所在,換句話說,西班牙的銳音符改變的是詞調而不是音位。與之類似,在漢語拼音中,這個符號表示了現代漢語的陽平調,是單個音節的調值改變,也就是改變了「字調」。

然後是德文字母表。這個字母表中我們比較陌生的除了三個加了變音符的元音字母之外,就是這個看起來像希臘字母 Beta 的東西。不過這個字母和 Beta 實在是八竿子打不著。這個字母的名稱是 eszett —— eszett,也就是字母 S 和 Z 的德國名字。然而這個字母僅在德國全國和奧地利的一部分現身,在其它地方往往被轉寫成 ⟨ss⟩ 字母組合。這是因為字母 ß 本身是由 ⟨ss⟩ 連字發展來的。「連字」,又稱「合字」「連體字」,簡而言之就是一個以上的字母連接在一起形成的整體,但連字仍然被看作分立的幾個字母。前面提到了字母 S 的兩種小寫形式,long s 和 round s,字母 ß 的本源就是它們兩個的連字,在德文演變的過程中漸變成了一個字母。字母 S 在德語中可以表示音素 [s] 和 [z],而字母 ß 只能表示 [s] 這個音。這個字母也常常被寫作其它的形式[13],反映出了它作為一個字母與社會妥協並被接納的歷程。由於構成 ⟨ß⟩ 的字母都是小寫,這個字母本身也沒有大寫形式。在全大寫形式中,它一般會被轉寫成兩個大寫字母 S。不過在 2017 年 6 月,⟨ß⟩ 的大寫形式加入到了德文正字法中,碼位在 U+1E9E。有了大寫形式,⟨ß⟩ 也可以算是一個真正的字母了。

一路向北,在北歐國家的字母表中,冰島文字母表算是比較特殊的一個。其中最顯眼的倒不是字母 Ash,而是這個別致的小東西[14]。它的英語名稱是 Thorn,代表 [θ] 這個音。這個字母的特殊之處在於它並不是任何一個拉丁字母的後裔,而是從歷史上的如尼字母或者盧恩字母——Runes 或是 Runic Letters 借來的。如尼字母發源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在中世紀用來書寫北歐日耳曼民族的語言,11 世紀左右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消失,現在已經絕跡。古英語在 8 世紀以前的書寫體系是如尼字母表。在引入拉丁字母表之後,古英語保留了兩個如尼字母: Thorn 和 Wynn。因為這兩個如尼字母被整合到拉丁字母表中,它們也有了「拉丁字母」的頭銜。不過隨著字母 W 的成型與發展,它開始與字母 Wynn 爭奪音素 [w],Wynn 的地位逐漸下滑,最後退出了古英語字母表。14 世紀之後,⟨th⟩ 字母組合在諸多文本中逐漸替代了這個字母,字母 ⟨þ⟩ 也就從這些字母表裡面消失了。不過冰島是個例外,沒有受到 ⟨th⟩ 的影響,把字母 Thorn 保留了下來。因此,在從其他書寫體系借入拉丁字母表的字母中,這個字母是唯一存活至今的。

世界各地拉丁化文字的字母表不盡相同,但字母的變體無外乎上述三種: 添加變音符、化為連字以及借入其它書寫體系中的字母。除了末一種跳出了拉丁字母表的書寫體系,其餘的變形無一不在 ISO 基本拉丁字母表的半徑之內。拉丁字母表從公元前的肇始、古典到現代,從羅馬的幼兒、西歐的少年到迎接世界的成人禮,一個個字母跋涉過千山萬水來到我們身邊,讓我們、讓 ISO、讓這片大地看到並記錄下它們現在的模樣。它們的旅途仍將繼續;長路漫漫,我們並不孤單。


Ep#1:「希臘字母」的漫漫長路

全文

這個字母怎麼念? 等等! 先別念出來。請稍稍想一想,諸位想到的讀音和周邊同學朋友同事老師教授等等日常熟識的人所使用的讀音是不是同一個? 答案對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很多人應該都是否定的。「一千個讀書人口中有一千種希臘字母」,這種現象在當今的中國尤為顯著。因此,在回溯希臘字母更為久遠的歷史之前,我們不妨為自己的希臘字母正正音。若諸位沒有這一方面的需要,可以選擇跳過這一部分。

當今的希臘字母表有兩種讀音: 英語讀音與現代希臘語讀音。為便於我們理解與表達,在日常工作或學習中使用的應該是英語讀音。接下來我將會分別讀出這兩種讀音,英語讀音在前,希臘語讀音在後。另外,為便於闡述與理解,如果沒有特殊說明,今後所有的字符名稱將以北美英語General American讀出。必要時我會在字幕中以上標標示讀音。

24 個希臘字母的英語讀音和現代希臘語讀音。注意: 此處英語讀音並非真正的北美英語,而是我自己的慣用讀音。
-eta 作 [ˈ-iːtə],Xi 作 [ksaɪ],Omicron 作 [ˈäməkɹɐn],Upsilon 作 [ˈʊpsɪlən],Psi 作 [psaɪ]。


最早最早的希臘文本出現在邁錫尼時代,大約在公元前 16~12 世紀。當時的文本是與希臘字母表毫無關係的線形文字乙Linear B,在大約前13世紀銷聲匿跡。此之後,希臘便進入了一段沒有任何文字的「黑暗時代」。隨著古希臘人借入腓尼基字母表,長逾350年的黑暗迎來了光明。而希臘字母的漫漫長路,也將從這裡啟程。

剛才提到的 24 個字母組成了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希臘字母表。從公元前 9 世紀一直沿用至今,希臘字母表不僅是世界上第一種全音素文字Alphabet——狹義上的拼音文字,也是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拼音文字。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希臘字母大都出現在科技語境中: 科學家們抽乾了拉丁字母,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它們的老祖宗。不過此時的字母僅僅作為一些符號而非文字存在,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現代希臘字母表幾近嚴格地遵循拼音文字的拼讀規則,僅有極少數的例外。希臘字母表開拼音文字之先河,自然是其家族內最純正的一支血脈。然而,它的前身——腓尼基字母表Phoenician Alphabet——卻屬於另一種文字系統: Abjad,也就是「輔音音素文字」。這是一種一般省略元音,僅寫出輔音字母的文字系統。注意,輔音音素文字並非完全沒有元音字母,只是可以省略大部分元音字母。在必要的情況下,元音一般通過類似變音符的元音記號來表記。在此之中,腓尼基字母表是一種嚴格的輔音音素文字,它只有輔音字母。既然這樣,古希臘人是怎麼從一堆輔音字母中愣是造出了元音字母呢?

最初,希臘字母表採用了整個腓尼基字母表,一共 22 個字母。由於古希臘語和腓尼基語的語音體系有所不同,有些字母占據的音位需要作出調整。其中,有6個輔音字母被改造成了元音字母: 表示音素 [ʔ] 的 Aleph 變成了表示音素 [a] 的 Alpha; 表示音素 [h] 的 He 變成了表示音素 [e] 的 Epsilon; 表示 [j] 的 Yodh 變為表示 [i] 的 Iota;表示 [ʕ] 的 'Ayin 又變成了表示音素 [o] 的 Omicron; 而表示 [w] 的 Waw 則成了表示 [u] 和 [y] 的 Upsilon。除去兩個半元音 [j] 和 [w],這些字母表示的音值都擠在輔音表的最後端,而且除了 [h] 以外都是古希臘語沒有的。因此,古希臘人取了這些字母名稱的第一個元音,或是他們認為最接近的元音。而在輔音上,古希臘語和腓尼基語有一個顯著的區別: 腓尼基語沒有送氣塞音與不送氣塞音的對立,而古希臘語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希臘人又引入了 3 個新字母,分別表記了兩個送氣音和一個輔音連綴。然而它們具體表示的讀音在古希臘語的不同方言變體中是不一樣的。這三個字母都是古希臘人自造的後起字母,並非直接來自於腓尼基字母表,所以按照時間順序排在了字母表的最後。

至此,對腓尼基字母表的重構已經完成,但古典希臘字母表尚未完全成形。我們可以看到,腓尼基字母表中很多字母都是同一時期希臘字母表書寫體的鏡像。這是因為彼時兩種文字都採用了「牛耕式寫法」——亦稱「折行書」,(譯自) Boustrophedon ——一種文本方向從右向左與從左向右交替的書寫方式。這種寫法的特點十分鮮明: 對於單個字母的字形,其所在行的書寫方向決定了字母是否需要鏡像。換句話說,如果首行從右向左書寫,第二行所有單個的字母都要左右翻轉,以配合從左向右的書寫方向。由於這種寫法規定首行從右向左書寫,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腓尼基字母表是這個樣子的。「牛耕式寫法」一直延續到古典時期的希臘,也就是公元前 5~4 世紀這短短兩百多年的時間——正是文本方向從左向右之風的盛行期。不過,在這之前發生的故事可就有意思多了。

在上一集中,我們回溯了拉丁字母表的歷史,同時也回顧了拉丁字母表中特定字母的歷史。而對於拉丁字母表本身,伊特魯利亞字母表Etruscan Alphabet才是它的前身。然而,在更廣大的時間尺度上,伊特魯利亞字母表僅僅是這整個體系中的匆匆過客。伊特魯利亞字母表,和其它義大利古文字一樣,來源於希臘字母表的西部變體。在希臘字母表尚未統一之時,希臘的不同地區使用著大同小異的地方變體。根據 Adolf Kirchhoff德音 在 1867 年的研究,這些地方變體被分為三大派系Type: 「紅色」「綠色」「淺藍」和「深藍」。三大派系有四個不是很正常嗎? 南部的「綠色」派系最為古老,也最接近腓尼基字母表。西部的「紅色」派系後來一直向西傳播,成為了拉丁字母表的前身。東部的「藍色」派系則在前 5 世紀末統一了三大派系,最終演化成了今日的標準希臘字母表。這三個派系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這麼幾點: 三個輔音字母與四個輔音音素的分配、一些特定字母的使用與廢止、字母 Eta 的元輔兩音、以及新興長元音字母的使用等等等等。這些大同小異的字母表有一個通稱: Epichoric Alphabets,在公元前 8~5 世紀時,它們是愛琴海周邊長盛不衰的話題。

「綠色」派系主要集中在克里特Crete島和愛琴海南部的諸多島嶼上。最初,希臘人在著手改造腓尼基字母表時把原先的字母 Waw 拆成了兩個新字母: 一個代表它原本的輔音發音 [w],留在原地作為輔音字母; 另一個則代表了與之相近的元音 [u],排在字母表的最後代表元音字母。這使得所有的希臘字母表變體都擁有了這個字母,最古老的「綠色」派系也不例外。不過,在這個基礎上,它去掉了 Samekh 這個字母。所以,兩個送氣輔音 [pʰ] 和 [kʰ] 就被寫成了字母組合。但是,同樣作為送氣清塞音的[tʰ]就用不著寫成字母組合。這是因為腓尼基語中有兩個音值十分接近的兩個音位 [t] 和 [tˁ],分派給了兩個不同的字母來表記——Taw 和 Teth。然而,彼時希臘人的耳朵沒能把這兩個音辨別開,於是乎這聽上去沒差的兩個音就跑到了一個字母的門下。而空出來的另一個字母則被用來表記一個腓尼基語沒有而古希臘語有的音值——[tʰ]。既然能寫成一個字母,那何必勞煩自己寫兩個呢?

然後是分布在希臘半島東南部大片地區的「紅色」派系。和「綠色」派系一樣,它也沒有改造腓尼基字母 Samekh。所以,為了表示輔音連綴 [ks],「紅色」派系創造了一個新字母,把它排在字母表的最後。但只有輔音連綴還不夠,於是兩個表示音素 [pʰ] 和 [kʰ] 的字母出現了。實際上,這三個字母幾乎是同時出現的,他們加入字母表的順序體現在了字母的排序上。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認為拉丁字母 X 取了希臘字母 Xi 的音和 Chi 的形,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要說的是,逐漸西渡形成伊特魯利亞字母表和拉丁字母表的是希臘字母表的「紅色」派系,而不是統一三派的愛奧尼亞字母表,更不是現在使用的標準希臘字母表。我們可以看到,在「紅色」派系中這個符號的發音和它的拉丁孿生兄弟幾乎一模一樣。啊,自信點,把「幾乎」去掉。而且,最早的伊特魯利亞字母表與「紅色」派系字母表幾乎是完全對應的: 注意一下最後三個字母的順序它們和今天的標準希臘字母表並不相同,卻與「紅色」派系的字母表相對應。當然,伊特魯利亞字母表還吸收了一些其它派系的成分,比如腓尼基字母 Samekh 演變來的字母 Esh。至於它接下來的發展,就是上一集的話題了。

「藍色」派系被分為兩部分: 一個是雅典Athens周邊以及愛琴海中部的幾座島嶼上使用的「淺藍」派系,另一個是從東部的愛奧尼亞Ionia地區到環繞愛琴海東北岸的「深藍」派系。「淺藍」派系同樣沒有腓尼基 Samekh 的後裔,但只加入了兩個新字母,甚至刪去了一個原先的字母。這個用來表示音素 [pʰ],但對於 [kʰ] 卻換了個字母。這麼一來,「淺藍」派系就沒了表記輔音連綴的單個字母,[ks] 和 [ps] 也得寫成兩個字母。當然也有例外: 在淺藍色覆蓋的納克索斯Naxos島上,音素[15][ks]和[ps]被寫成了這個樣子,不同於「淺藍」派系的其它分支。「深藍」派系在「淺藍」派系字母表的基礎上加入了表示前述兩個輔音連綴的單個字母。在腓尼基字母表對應的位置上加入了由字母 Samekh 改造成的新字母來表示 [ks],而後在字母表的最後加入了這個字母以表示 [ps]。除了缺少最後一個元音字母之外,「深藍」派系的字母表含有今天標準希臘字母表的所有字母。正因為有了表示輔音連綴的兩個字母,「深藍」派系才與「淺藍」派系區別開。

我們看到,三大派系中所有的字母表都是用來寫出各個地區的方言的,地域特徵十分明顯,各個派系內部也有多多少少的區別。它們的字形也各有千秋,而且都與今天的希臘字母有所不同。

三派鼎立的態勢一直延續到公元前5世紀末。此之前不久,古希臘[16]在對抗斯巴達人的伯羅奔尼撒戰爭The Peloponnesian War中敗得落花流水,整個希臘由盛轉衰。在公元前 403 年,元氣大傷的雅典決意改革文字,還作出了推行隸屬「深藍」派系的愛奧尼亞字母表至整個希臘的決定。彼時尚未標準化的愛奧尼亞字母表體現了一些愛奧尼亞方言的特徵: 半元音 [w] 併入了元音 [u],音素 [h] 也早已消失。在同樣代表一個 [s] 音的 ⟨Σ⟩ 和 ⟨M⟩ 之間,字母 San 敗下陣來,退出了愛奧尼亞字母表。這是輔音上的變化。而對於元音來說,則牽扯到了古代希臘語不論哪個派系都存在的一個問題: 古代希臘語有 5 個短元音和 7 個長元音,但只有5個元音字母,讀音的分配就成了問題。於是在前 6 世紀,腓尼基字母 Heth 被第二次引入一些有 [h] 音的字母表以表示長元音[ɛː],也就是現在的 Eta。對於長元音[ɔː],一些字母表就在原本發[o]音的那個字母下面畫了一條線代表變音,最終變成了一個新字母 Omega。為了區別 [o] 和 [ɔ] 這兩個十分接近的元音,先前的 [o] 有了一個新名字 Omicron,也就是「小o」; 而新加入的 [ɔː] 則被叫作 Omega,也就是「大O」。還有兩個長元音 [eː] 和 [oː] 則用了兩個字母組合來表示。最後還剩下3個長元音,它們與對應的短元音沒有在書寫上作出明顯的區別。而對於⟨Ω⟩本身,僅有一部分「深藍」字母表添加了這個字母,其它眾多的字母表沒有對類似的事作出反應。不過,正是由於 ⟨Η⟩ 和 ⟨Ω⟩ 的加入,經過標準化的愛奧尼亞字母表才可以系統性地寫出古希臘語所有的元音和輔音,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狹義上的「字母表」,希臘文本自此變為全音素文字。差不多在希臘的古典時代Classical Age結束時,也就是公元前 4 世紀末,古典希臘字母表在所有說希臘語的地區推行開來,統一了紅綠藍三派。

隨著書寫工具從堅硬的石質材料逐漸換成了相對柔軟的紙筆,字母的形態也在不斷改變著。在公元 2~4 世紀,兩種書體逐漸發展成熟: 一種沿用了原先的字形,字母較大、筆畫平直、字符高度一致,稱為「安色爾體」Uncial script; 另一種字母更小、曲線更多,書寫起來也更為流暢迅速,叫作「手寫體」Cursive script。在彼時,這兩種書體的差別僅僅在字形上,就像漢字的宋體和楷體: 我們並不認為以不同字體[17]書寫的同一個漢字是這個漢字不同的變體。這便是「大寫」與「小寫」的前身。到了 9 世紀中葉,由手寫體發展而來的「希臘小體」The Greek Minuscule 出現在了諸多書籍中。古老的安色爾體也沒有被放棄,而是被用來強調一個詞或一個句子的首字母或者是書籍的標題和專名等等。與「小字」相應 原來的安色爾體就被叫做 Majuscule,也就是「大字」。這便是「大寫」與「小寫」的原型。實際上,在同一段時期內,在拉丁字母表與西里爾字母表身上也發生了幾乎一模一樣的事,所以我們能在這三種字母表上看到大小寫的區別: 它們早在11世紀左右就成熟了。

和希臘小體一同出現的除了分隔詞與詞之間的空格,便是希臘文本獨有的一套變音符號體系。9~10 世紀時的希臘文正字法屬於比較複雜的「多調正字法Polytonic Orthography」,共有 7 個變音符標示讀音: 銳音符、鈍音符、揚抑符、分音符、粗氣符、柔氣符和13世紀時加入的 Iota 下加符。簡單介紹一下: 銳音符和鈍音符分別標記高調和平調或者升調和降調,而只出現在長元音上的揚抑符則指示了一個音節內的升降調。上面 3 種變音符叫做「重音符號」,放置在一個詞重音音節的最後一個元音上。然後是兩個「氣息符號」: 粗氣符和柔氣符。每一個以元音開頭的單詞首字母上必然會放置著兩者之一。粗氣符代表這個元音前存在輔音 [h],而柔氣符則是 [h] 不存在的標誌。之後是出現在 ⟨Ι⟩ 和 ⟨Υ⟩ 上的分音符。這個變音符的作用和它在英文(是的 你沒聽錯)中的作用一模一樣: 指示一個元音字母應該與其之前的字母分開發音,而非作為字母組合連在一起讀出。比方說,現代希臘語的「我要吃羊排」是Θέλω να φάω παϊδάκιαThélo na fáō païdákia。如果去掉這個分音符,讀音就變成了Θέλω να φάω παιδάκιαThélo na fáō paidákia,意思也就變成了「我要吃小孩」。啊,這個事實證明呢,取消分音符能使人類行為模式退化。有時我們能在⟨Α⟩⟨Η⟩或⟨Ω⟩的下方看到這個 Iota 下加符,它只能放在這 3 個字母的下方,用來表記三個雙元音 ⟨αι⟩ ⟨ηι⟩ ⟨ωι⟩。不過,也有人認為這種形式沒有直接書寫成兩個字母要來得方便,慣常的書寫形式也被保留了下來。不過,這套多調正字法已經用了一千多年,前述所有的變音符號僅僅反映了古希臘語音系,與現行的希臘語音系已經有了相當的出入。直到 1982 年,經過簡化的「單調正字法Monotonic Orthography」才取代了它。現行的單調正字法僅剩兩個變音符號: 銳音符和分音符。由於標示音調的「音高重音」變成了標示重讀音節的「音強重音」,重音符號合三為一; 現代希臘語早已失去了音素 [h],一對氣息符號就此廢除; 同時,Iota 下加符也變回了正常大小,單調正字法構建完畢,希臘字母沿著漫漫長路走到了我們身邊。

跋涉過將近 2‚900 年的時光,希臘字母表和它在這段漫長的歷史中誕生的諸多子孫注視著一個個國家的興衰和朝代的更迭,它們表達出了一代代人們所有的態度和想法,而自身卻默默無言。儘管如此,希臘字母仍將繼續它們早已令人嘆為觀止的旅程: 它們是歷史的一部分,正如歷史本身,從未停歇。


  1. 註:此處為{{UserName}}模板自動顯示您的使用者名稱。
  2. 已遵照知識共享 BY-NC-SA 3.0 許可協議發布
  3. 原視頻被回退,重製版於 2021 年 9 月 14 日釋出。
  4. 原視頻被本人刪除,重製版於 2022 年 1 月 19 日釋出。
  5. 此句有歧義之嫌。
  6. 指古拉丁語。
  7. *idzeda。
  8. vpfiue
  9. 指 u 和 v。
  10. 例如,在法語中為 double vé「雙 V」。
  11. 指依照拉丁字母派生的後起字母或冠以拉丁字母名號的新造字母。
  12. é。
  13. 諸如 ⟨ſz⟩⟨ſʒ⟩⟨sz⟩ 連字、⟨ss⟩⟨ſſ⟩ 字母組合等。
  14. Þ þ。
  15. 原文如此,應為「輔音連綴」。
  16. 原文如此,應為「雅典」。
  17. 原文如此,應為「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