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欢迎-[1]来到「ENCLØSURE」计划!
本计划旨在提供以语言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视频。
视频至最新一次编辑之日(2022年1月20日 (四) 09:41 (CST))更新至第 1 集,第 4 集文本的撰写已经完成。
欢迎诸位对视频中已存在的错误或不妥当之处提出意见与建议,本计划也会在诸位的反馈中不断发展完善。
本计划正在持续()更新。由于高考临近,本计划的更新被暂时搁置。制作不甚容易,望诸位耐心等待。
除第〇、一集[2]外,本计划之视频与文字均在知识共享 BY-NC-SA 4.0 许可协议下提供,不同于萌娘百科通用的知识共享 BY-NC-SA 3.0 协议。同时,本计划之所有视频现阶段仅于Bilibili发布。若诸位在其它网站上发现本计划之相关内容,还请直接举报并告知本人。诚谢诸位维权。
分集 # |
标题 |
简介 |
主题色 |
释出日期 |
全文 |
视频 |
背景音乐主体片尾
|
0 |
「拉丁字母」的漫漫长路 |
拉丁字母在希腊字母之后的一段历史, 以及拉丁字母表里面奇怪字母的来历。 |
#3333CC |
2021 年 2 月 27 日[3] |
↓ |
|
|
1 |
「希腊字母」的漫漫长路 |
希腊字母在更大的历史尺度下走过的路, 以及诸多字母表大小写的差别从何而来。 |
#AA00EE |
2021 年 7 月 18 日[4] |
↓ |
|
|
2 |
重新认识「汉语拼音」 |
|
#10A9FF |
已完稿 |
!!!未发布!!!
|
3 |
「和制汉语」与词汇回流 |
|
#F7009E |
已完稿 |
!!!未发布!!!
|
4 |
万「字」皆可「连」 |
|
#29B7A7 |
已完稿 |
!!!未发布!!!
|
5 |
??? |
|
#7009F3 |
!!!未起笔!!! |
!!!未发布!!!
|
视频文本
Ep#0:「拉丁字母」的漫漫长路
全文 |
欢迎来到「ENCLØSURE」,这里是 Siphercase。这个视频是本频道的序集,诸位如果对本频道有任何建议、意见或疑问,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写下留言。
这个字母怎么念? 它的读音是 zee,没错吧? 从小唱着字母歌长大的我们并没有觉得这首歌的韵脚有什么问题。然而,zee 这个读音是从一个 17 世纪晚期的英语方言分化出来的新读音,而后在北美大陆发扬光大。这个字母本来的名字,是 zed。除了 zed 和 zee 之外,这个字母还有个冷僻的读音 izzard。这么一个有三个名字的字母其实和它的同伴们没有什么不同,字母表的背后是它们走过的路——拉丁字母的漫漫长路。
我们平常所说的「英文字母」其实并不是「英文」的字母,它的正式名称应该是「现代拉丁字母」。除了我们熟悉的英语,拉丁字母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欧洲语言。准确地说,它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书写系统。「拉丁字母表起源于希腊字母表」,这可能是我们听到的大多数说法。但据我所知,拉丁字母表并非直接起源于希腊字母表。拉丁字母表的前身是伊特鲁利亚字母表——The Etruscan Alphabet,伊特鲁利亚字母表的前身才是希腊字母表。(至于希腊字母表的更多故事,会放在下一期视频中讲述。) 伊特鲁利亚字母表总共有 26 个字母,他们之中的 21 个被罗马人分化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书写系统: 古拉丁字母表()。我们看到,古拉丁字母表已经相当接近我们现在熟悉的字母表,但是还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比如说,字母 Z 站在了这个字母表的第 7 位。当然,彼时这个字母的名字还不是 zed 或者 zee。时间推进到前 5 世纪,这个字母就从拉丁字母表中渐渐遗失了。
不过,这个「空当」并没有存在很长时间。在古拉丁语中,有某些音素可以由不止一个字母表示。[5]音素 [k] 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古拉丁语中并没有 [k] [kʰ] [ɡ] 三个音位的对立,换句话说,这三个音在古拉丁语中占同一个音位,是没有区别的「一个音」。对于这「一个音」,这个字母表中就有三个字母表记: 字母 C、字母 K 与字母 Q。它们在不同的位置表示同一个音。这看上去和现在的英语、法语等等语言没有什么不同,对吧? 这是因为伊特鲁利亚语的语音体系中不存在清浊塞音的对立,最早的拉丁语也是如此。但它[6]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音素 [k] 与 [ɡ] 的清浊对立,而当时的字母表中又没有合适的字母表示 [ɡ] 音,于是,一个变音符号被加在了字母 C 上,这个问题也随之解决。这个小东西逐渐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新字母,⟨G⟩。字母 G 最终插进了字母 Z 留下的空当中,等到这个新字母坐定,已经是公元前 3 世纪了。
接着,200 年过去了,罗马人征服了一部分希腊,并且直接向希腊字母表取走了两个新字母。严格地说,这两个字母又一次被引入了拉丁字母表。它们不是别的,正是字母 Y 和 Z: 拉丁字母 Y 来源于希腊字母 Upsilon,这个希腊字母通过伊特鲁利亚字母表传给了拉丁字母表,拉丁字母 V 是它的后裔; 原本在拉丁字母表中的 ⟨Z⟩ 在遗失之后又被借了回来。这两个战利品分别表示分别表示两个新的音素,[y] 和 [dz]。它们并非拉丁语原产,而是希腊语的舶来品。字母 Y 的拉丁名字叫作 ī Graeca,意思是「希腊的 I」: 这是因为字母 I 的发音 [i] 与新音素 [y] 仅有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而这组对立在公元前 1 世纪及其之前的拉丁语中是不存在的。现在罗曼语族的诸多语言也在沿用这一名称: 法语和罗马尼亚语的 i grec,西班牙语的 i griega,加泰罗尼亚语()的 i grego 和意大利语的 i greca。而且在荷兰语中,Griekse ij 和 i-grec 两个名字并行使用。不过这个字母本来的希腊名字也有不少语言在使用: 德语的 Ypsilon 和冰岛语的 ufsilon i,在意大利语中也出现了 ipsilon; 同样的还有葡萄牙语, ípsilon 和 i grego 两个名字并行使用。而对于字母 Z,罗马人直接采用了它的希腊名字,zeta ——这就是英语中 zed 的前身,也是诸多欧洲语言对于这一字母称呼的影子: 德语的 Zett 和 法语的 zède,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 zeta,葡萄牙语的 zê、瑞典语的 zäta、丹麦语的 zæt,荷兰语、波兰语和捷克语的 zet,还有冰岛语的 seta。在 17~18 世纪,这个字母的名字在英语中出现了这么一个变体[7],就是它演变成了今天的 izzard。
至此,一个新的字母表诞生了:古典拉丁字母表()。它包含 23 个字母: ā, bē, cē, dē, ē, ef, gē, hā, ī, kā, el, em, en, ō, pē, qū, er, es, tē, ū, ix,ī Graeca, zēta。拉丁字母的命名规则也比较简单: 对于元音字母,名字就是它的本身音; 在辅音字母中,表示塞音的字母用在它表示的音素后加上 [eː] 命名,比如 bē, cē 和 dē; 表示连续辅音的字母则用在它表示的音素前加上 [ɛ] 命名,比如ef, em 和 es。字母 X 之所以读 [iks] 而不读 [kseː],是因为拉丁语没有也不能有以 [ks] 开头的词。前面提到,⟨C⟩ ⟨K⟩ ⟨Q⟩ 三个字母表示同一个音素 [k] ,但是它们出现的位置不同: 字母 K 只能出现在字母 A 前,字母 Q 只能出现在字母 V 前,其它的地方就用字母 C。由此得出 ⟨C⟩ ⟨K⟩ ⟨Q⟩ 三个字母的名字 cē, kā 和 qū。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权的兴替与王朝的更迭都对这个字母表影响甚微。也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大部分的西欧文字采用了拉丁字母表作为它们的书写体系。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拉丁字母表在不同的文字中得到了些微不同的发展,然而整个字母表并没有较大的改动。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拉丁字母表最大的变换就是书体的改变。有些书体一直沿用至今,但更多的书体还是被人遗忘,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直到中世纪晚期,事情开始起变化: 彼时的字母 V 兼有元辅两音,它的小写字母有两种与发音无关的书写形式: 词首的呈现为今天的小写字母 v,而词中和词尾的则呈现为今天的小写字母 u。比如说在当时 up 和 five 两词应该写作这个样子[8],而读音不变。如果当时有 ultraviolet 这个词,这两个字母[9]应该对调一下才算正确拼写。这种情况不算特例。小写字母 s 在当时也有两种形式: 词首和词中的「长 s」"long s" 与词尾的「圆 s」"round s"。和小写的 s 不同的是,在早期中古拉丁语中,⟨V⟩ 的元音发音 [u] 与辅音发音 [w] 有分裂的趋势。在超过三个世纪的时间里,字母 V 的发音经历了由 [w] 到 [β] 再到 [v] 的转变,鬓毛未衰()乡音改,它已经是个辅音字母了。在这个过程中,表示元音 [u] 的一个新字母从字母 V 中派生出来,担起了元音字母的重任,因此排到了它爹的前面。我的元音啊! 等到字母 V 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 16 世纪中叶了。
时间稍稍向前拨,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了 ⟨I⟩ 身上。现在的字母 J 在当时和字母 I 是一样东西——⟨J⟩ 是 ⟨I⟩ 在词尾的变体。这个变体分得了 ⟨I⟩ 的辅音发音,派生出了一个辅音字母排在字母 I 后面。⟨J⟩ 首次与 ⟨I⟩ 区别开的时间是在 16 世纪 20 年代,它的新名字是 jot ,表示读音 [j]。这个读音在法语中变成了擦音 [ʒ],传入英语后又变成了破擦音 [dʒ]。至此,对这两个大相径庭的读音统一在一个字母中的情况,我们也不必感到奇怪了。
在英语中,字母的名称不会超过一个音节……除了字母 W。W… W… Double-U,不就是两个 ⟨U⟩ 吗? 这个特殊的名字是字母 W 往事的一部分: 这个字母是由一个「连字」演变来的。(至于什么是「连字」,会在稍后介绍。)从字形上看,⟨W⟩ 体现为两个 ⟨V⟩ 或者 ⟨U⟩ 的组合,取决于我们所说的语言[10]。差不多 18 世纪及其之前出版的书籍排版中,如果字库中缺少字母 W 的铅字,抑或这一套字体里面压根儿没造出来 ⟨W⟩,排版工人使用两个 ⟨U⟩ 替代也未尝不可。早在 7~8 世纪,古英语和古高地德语的文本中就出现了以字母组合 ⟨vv⟩ 或者 ⟨uu⟩ 表示来自日耳曼语族的一个音素 [w] 的情况。这个音素曾经由一个进入拉丁字母表的如尼字母 Wynn 表示,⟨W⟩ 的出现让字母 Wynn 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此之后这个字母组合渐变为一个明显的连字,但直到 14 世纪时它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字母出现。尽管如此,这个说不清到底是「连字」还是「字母」的东西还是没有被当作拉丁字母表的一员,直到 16 世纪末才得到普遍承认,进入了各个使用它的字母表。
此之后,绝大多数使用拉丁字母表作为书写体系的文字基本成熟,各自的字母表也不再或极少变化。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欧洲人把拉丁字母传遍全球,许多原本不使用拉丁字母表的文字也有了自己的拉丁转写系统。比如中国的威翟式拼音()、国语罗马字()和汉语拼音方案、日本的训令式()和平文式()罗马字系统。有的干脆废除原先的文字,实行全盘拉丁化,越南废除字喃就是个典型的例子。1972 年,基于拉丁文本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基本拉丁字母表()编制完成。这个字母表拥有的 26 个字母正好是整个英文字母表。「基本字母表」的「基本」在于几乎所有的拉丁字母或者「拉丁的」字母[11]都是在这 26 个字母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的。它的形成把拉丁字母表带到我们的面前,这漫漫长路也随之告一段落。
在英语大行其道的当下,熟悉一下其他西欧语言文字的字母表于我们也是有必要的。下面的内容非常简单,诸位是熟悉这些内容可以选择直接跳过。
首先来看看法文字母表。它与英文字母表最大的不同在这些变音符身上。变音符——diacritic,简单地说就是附加在字母上的符号,它能使这个字母的读音改变。很多种文字中都存在变音符,字形相似的变音符在不同文字中的作用一般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法语中字母 e 的发音可以是 [e] [ɛ] [ə],而加上一个锐音符()的这个字母[12]发音就只能是 [e] 了。但是在西班牙语中,这两个字母的发音没有什么区别。这是因为西班牙文的这个符号标示了单词的重音所在,换句话说,西班牙的锐音符改变的是词调而不是音位。与之类似,在汉语拼音中,这个符号表示了现代汉语的阳平调,是单个音节的调值改变,也就是改变了「字调」。
然后是德文字母表。这个字母表中我们比较陌生的除了三个加了变音符的元音字母之外,就是这个看起来像希腊字母 Beta 的东西。不过这个字母和 Beta 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这个字母的名称是 eszett —— es 和 zett,也就是字母 S 和 Z 的德国名字。然而这个字母仅在德国全国和奥地利的一部分现身,在其它地方往往被转写成 ⟨ss⟩ 字母组合。这是因为字母 ß 本身是由 ⟨ss⟩ 连字发展来的。「连字」,又称「合字」「连体字」,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以上的字母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整体,但连字仍然被看作分立的几个字母。前面提到了字母 S 的两种小写形式,long s 和 round s,字母 ß 的本源就是它们两个的连字,在德文演变的过程中渐变成了一个字母。字母 S 在德语中可以表示音素 [s] 和 [z],而字母 ß 只能表示 [s] 这个音。这个字母也常常被写作其它的形式[13],反映出了它作为一个字母与社会妥协并被接纳的历程。由于构成 ⟨ß⟩ 的字母都是小写,这个字母本身也没有大写形式。在全大写形式中,它一般会被转写成两个大写字母 S。不过在 2017 年 6 月,⟨ß⟩ 的大写形式加入到了德文正字法中,码位在 U+1E9E 。有了大写形式,⟨ß⟩ 也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字母了。
一路向北,在北欧国家的字母表中,冰岛文字母表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其中最显眼的倒不是字母 Ash,而是这个别致的小东西[14]。它的英语名称是 Thorn,代表 [θ] 这个音。这个字母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任何一个拉丁字母的后裔,而是从历史上的如尼字母或者卢恩字母——Runes 或是 Runic Letters 借来的。如尼字母发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中世纪用来书写北欧日耳曼民族的语言,11 世纪左右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消失,现在已经绝迹。古英语在 8 世纪以前的书写体系是如尼字母表。在引入拉丁字母表之后,古英语保留了两个如尼字母: Thorn 和 Wynn。因为这两个如尼字母被整合到拉丁字母表中,它们也有了「拉丁字母」的头衔。不过随着字母 W 的成型与发展,它开始与字母 Wynn 争夺音素 [w],Wynn 的地位逐渐下滑,最后退出了古英语字母表。14 世纪之后,⟨th⟩ 字母组合在诸多文本中逐渐替代了这个字母,字母 ⟨þ⟩ 也就从这些字母表里面消失了。不过冰岛是个例外,没有受到 ⟨th⟩ 的影响,把字母 Thorn 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从其他书写体系借入拉丁字母表的字母中,这个字母是唯一存活至今的。
世界各地拉丁化文字的字母表不尽相同,但字母的变体无外乎上述三种: 添加变音符、化为连字以及借入其它书写体系中的字母。除了末一种跳出了拉丁字母表的书写体系,其余的变形无一不在 ISO 基本拉丁字母表的半径之内。拉丁字母表从公元前的肇始、古典到现代,从罗马的幼儿、西欧的少年到迎接世界的成人礼,一个个字母跋涉过千山万水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让 ISO、让这片大地看到并记录下它们现在的模样。它们的旅途仍将继续;长路漫漫,我们并不孤单。
|
Ep#1:「希腊字母」的漫漫长路
全文 |
这个字母怎么念? 等等! 先别念出来。请稍稍想一想,诸位想到的读音和周边同学、朋友、同事、老师、教授等等日常熟识的人所使用的读音是不是同一个? 答案对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很多人应该都是否定的。「一千个读书人口中有一千种希腊字母」,这种现象在当今的中国尤为显著。因此,在回溯希腊字母更为久远的历史之前,我们不妨为自己的希腊字母正正音。若诸位没有这一方面的需要,可以选择跳过这一部分。
当今的希腊字母表有两种读音: 英语读音与现代希腊语读音。为便于我们理解与表达,在日常工作或学习中使用的应该是英语读音。接下来我将会分别读出这两种读音,英语读音在前,希腊语读音在后。另外,为便于阐述与理解,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今后所有的字符名称将以北美英语()读出。必要时我会在字幕中以上标标示读音。
24 个希腊字母的英语读音和现代希腊语读音。注意: 此处英语读音并非真正的北美英语,而是我自己的惯用读音。 -eta 作 [ˈ-iːtə],Xi 作 [ksaɪ],Omicron 作 [ˈäməkɹɐn],Upsilon 作 [ˈʊpsɪlən],Psi 作 [psaɪ]。
最早最早的希腊文本出现在迈锡尼时代,大约在公元前 16~12 世纪。当时的文本是与希腊字母表毫无关系的线形文字乙(),在大约前13世纪销声匿迹。此之后,希腊便进入了一段没有任何文字的「黑暗时代」。随着古希腊人借入腓尼基字母表,长逾350年的黑暗迎来了光明。而希腊字母的漫漫长路,也将从这里启程。
刚才提到的 24 个字母组成了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希腊字母表。从公元前 9 世纪一直沿用至今,希腊字母表不仅是世界上第一种全音素文字()——狭义上的拼音文字,也是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拼音文字。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希腊字母大都出现在科技语境中: 科学家们抽干了拉丁字母,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它们的老祖宗。不过此时的字母仅仅作为一些符号而非文字存在,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现代希腊字母表几近严格地遵循拼音文字的拼读规则,仅有极少数的例外。希腊字母表开拼音文字之先河,自然是其家族内最纯正的一支血脉。然而,它的前身——腓尼基字母表()——却属于另一种文字系统: Abjad,也就是「辅音音素文字」。这是一种一般省略元音,仅写出辅音字母的文字系统。注意,辅音音素文字并非完全没有元音字母,只是可以省略大部分元音字母。在必要的情况下,元音一般通过类似变音符的元音记号来表记。在此之中,腓尼基字母表是一种严格的辅音音素文字,它只有辅音字母。既然这样,古希腊人是怎么从一堆辅音字母中愣是造出了元音字母呢?
最初,希腊字母表采用了整个腓尼基字母表,一共 22 个字母。由于古希腊语和腓尼基语的语音体系有所不同,有些字母占据的音位需要作出调整。其中,有6个辅音字母被改造成了元音字母: 表示音素 [ʔ] 的 Aleph 变成了表示音素 [a] 的 Alpha; 表示音素 [h] 的 He 变成了表示音素 [e] 的 Epsilon; 表示 [j] 的 Yodh 变为表示 [i] 的 Iota;表示 [ʕ] 的 'Ayin 又变成了表示音素 [o] 的 Omicron; 而表示 [w] 的 Waw 则成了表示 [u] 和 [y] 的 Upsilon。除去两个半元音 [j] 和 [w],这些字母表示的音值都挤在辅音表的最后端,而且除了 [h] 以外都是古希腊语没有的。因此,古希腊人取了这些字母名称的第一个元音,或是他们认为最接近的元音。而在辅音上,古希腊语和腓尼基语有一个显著的区别: 腓尼基语没有送气塞音与不送气塞音的对立,而古希腊语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希腊人又引入了 3 个新字母,分别表记了两个送气音和一个辅音连缀。然而它们具体表示的读音在古希腊语的不同方言变体中是不一样的。这三个字母都是古希腊人自造的后起字母,并非直接来自于腓尼基字母表,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在了字母表的最后。
至此,对腓尼基字母表的重构已经完成,但古典希腊字母表尚未完全成形。我们可以看到,腓尼基字母表中很多字母都是同一时期希腊字母表书写体的镜像。这是因为彼时两种文字都采用了「牛耕式写法」——亦称「折行书」,(译自) Boustrophedon ——一种文本方向从右向左与从左向右交替的书写方式。这种写法的特点十分鲜明: 对于单个字母的字形,其所在行的书写方向决定了字母是否需要镜像。换句话说,如果首行从右向左书写,第二行所有单个的字母都要左右翻转,以配合从左向右的书写方向。由于这种写法规定首行从右向左书写,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腓尼基字母表是这个样子的。「牛耕式写法」一直延续到古典时期的希腊,也就是公元前 5~4 世纪这短短两百多年的时间——正是文本方向从左向右之风的盛行期。不过,在这之前发生的故事可就有意思多了。
在上一集中,我们回溯了拉丁字母表的历史,同时也回顾了拉丁字母表中特定字母的历史。而对于拉丁字母表本身,伊特鲁利亚字母表()才是它的前身。然而,在更广大的时间尺度上,伊特鲁利亚字母表仅仅是这整个体系中的匆匆过客。伊特鲁利亚字母表,和其它意大利古文字一样,来源于希腊字母表的西部变体。在希腊字母表尚未统一之时,希腊的不同地区使用着大同小异的地方变体。根据 Adolf Kirchhoff德音 在 1867 年的研究,这些地方变体被分为三大派系(): 「红色」「绿色」「浅蓝」和「深蓝」。三大派系有四个不是很正常吗? 南部的「绿色」派系最为古老,也最接近腓尼基字母表。西部的「红色」派系后来一直向西传播,成为了拉丁字母表的前身。东部的「蓝色」派系则在前 5 世纪末统一了三大派系,最终演化成了今日的标准希腊字母表。这三个派系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这么几点: 三个辅音字母与四个辅音音素的分配、一些特定字母的使用与废止、字母 Eta 的元辅两音、以及新兴长元音字母的使用等等等等。这些大同小异的字母表有一个通称: Epichoric Alphabets,在公元前 8~5 世纪时,它们是爱琴海周边长盛不衰的话题。
「绿色」派系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和爱琴海南部的诸多岛屿上。最初,希腊人在着手改造腓尼基字母表时把原先的字母 Waw 拆成了两个新字母: 一个代表它原本的辅音发音 [w],留在原地作为辅音字母; 另一个则代表了与之相近的元音 [u],排在字母表的最后代表元音字母。这使得所有的希腊字母表变体都拥有了这个字母,最古老的「绿色」派系也不例外。不过,在这个基础上,它去掉了 Samekh 这个字母。所以,两个送气辅音 [pʰ] 和 [kʰ] 就被写成了字母组合。但是,同样作为送气清塞音的[tʰ]就用不着写成字母组合。这是因为腓尼基语中有两个音值十分接近的两个音位 [t] 和 [tˁ],分派给了两个不同的字母来表记——Taw 和 Teth。然而,彼时希腊人的耳朵没能把这两个音辨别开,于是乎这听上去没差的两个音就跑到了一个字母的门下。而空出来的另一个字母则被用来表记一个腓尼基语没有而古希腊语有的音值——[tʰ]。既然能写成一个字母,那何必劳烦自己写两个呢?
然后是分布在希腊半岛东南部大片地区的「红色」派系。和「绿色」派系一样,它也没有改造腓尼基字母 Samekh。所以,为了表示辅音连缀 [ks],「红色」派系创造了一个新字母,把它排在字母表的最后。但只有辅音连缀还不够,于是两个表示音素 [pʰ] 和 [kʰ] 的字母出现了。实际上,这三个字母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他们加入字母表的顺序体现在了字母的排序上。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拉丁字母 X 取了希腊字母 Xi 的音和 Chi 的形,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要说的是,逐渐西渡形成伊特鲁利亚字母表和拉丁字母表的是希腊字母表的「红色」派系,而不是统一三派的爱奥尼亚字母表,更不是现在使用的标准希腊字母表。我们可以看到,在「红色」派系中这个符号的发音和它的拉丁孪生兄弟几乎一模一样。啊,自信点,把「几乎」去掉。而且,最早的伊特鲁利亚字母表与「红色」派系字母表几乎是完全对应的: 注意一下最后三个字母的顺序它们和今天的标准希腊字母表并不相同,却与「红色」派系的字母表相对应。当然,伊特鲁利亚字母表还吸收了一些其它派系的成分,比如腓尼基字母 Samekh 演变来的字母 Esh。至于它接下来的发展,就是上一集的话题了。
「蓝色」派系被分为两部分: 一个是雅典()周边以及爱琴海中部的几座岛屿上使用的「浅蓝」派系,另一个是从东部的爱奥尼亚()地区到环绕爱琴海东北岸的「深蓝」派系。「浅蓝」派系同样没有腓尼基 Samekh 的后裔,但只加入了两个新字母,甚至删去了一个原先的字母。这个用来表示音素 [pʰ],但对于 [kʰ] 却换了个字母。这么一来,「浅蓝」派系就没了表记辅音连缀的单个字母,[ks] 和 [ps] 也得写成两个字母。当然也有例外: 在浅蓝色覆盖的纳克索斯()岛上,音素[15][ks]和[ps]被写成了这个样子,不同于「浅蓝」派系的其它分支。「深蓝」派系在「浅蓝」派系字母表的基础上加入了表示前述两个辅音连缀的单个字母。在腓尼基字母表对应的位置上加入了由字母 Samekh 改造成的新字母来表示 [ks],而后在字母表的最后加入了这个字母以表示 [ps]。除了缺少最后一个元音字母之外,「深蓝」派系的字母表含有今天标准希腊字母表的所有字母。正因为有了表示辅音连缀的两个字母,「深蓝」派系才与「浅蓝」派系区别开。
我们看到,三大派系中所有的字母表都是用来写出各个地区的方言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各个派系内部也有多多少少的区别。它们的字形也各有千秋,而且都与今天的希腊字母有所不同。
三派鼎立的态势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世纪末。此之前不久,古希腊[16]在对抗斯巴达人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得落花流水,整个希腊由盛转衰。在公元前 403 年,元气大伤的雅典决意改革文字,还作出了推行隶属「深蓝」派系的爱奥尼亚字母表至整个希腊的决定。彼时尚未标准化的爱奥尼亚字母表体现了一些爱奥尼亚方言的特征: 半元音 [w] 并入了元音 [u],音素 [h] 也早已消失。在同样代表一个 [s] 音的 ⟨Σ⟩ 和 ⟨M⟩ 之间,字母 San 败下阵来,退出了爱奥尼亚字母表。这是辅音上的变化。而对于元音来说,则牵扯到了古代希腊语不论哪个派系都存在的一个问题: 古代希腊语有 5 个短元音和 7 个长元音,但只有5个元音字母,读音的分配就成了问题。于是在前 6 世纪,腓尼基字母 Heth 被第二次引入一些有 [h] 音的字母表以表示长元音[ɛː],也就是现在的 Eta。对于长元音[ɔː],一些字母表就在原本发[o]音的那个字母下面画了一条线代表变音,最终变成了一个新字母 Omega。为了区别 [o] 和 [ɔ] 这两个十分接近的元音,先前的 [o] 有了一个新名字 Omicron,也就是「小o」; 而新加入的 [ɔː] 则被叫作 Omega,也就是「大O」。还有两个长元音 [eː] 和 [oː] 则用了两个字母组合来表示。最后还剩下3个长元音,它们与对应的短元音没有在书写上作出明显的区别。而对于⟨Ω⟩本身,仅有一部分「深蓝」字母表添加了这个字母,其它众多的字母表没有对类似的事作出反应。不过,正是由于 ⟨Η⟩ 和 ⟨Ω⟩ 的加入,经过标准化的爱奥尼亚字母表才可以系统性地写出古希腊语所有的元音和辅音,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狭义上的「字母表」,希腊文本自此变为全音素文字。差不多在希腊的古典时代()结束时,也就是公元前 4 世纪末,古典希腊字母表在所有说希腊语的地区推行开来,统一了红绿蓝三派。
随着书写工具从坚硬的石质材料逐渐换成了相对柔软的纸笔,字母的形态也在不断改变着。在公元 2~4 世纪,两种书体逐渐发展成熟: 一种沿用了原先的字形,字母较大、笔画平直、字符高度一致,称为「安色尔体」Uncial script; 另一种字母更小、曲线更多,书写起来也更为流畅迅速,叫作「手写体」Cursive script。在彼时,这两种书体的差别仅仅在字形上,就像汉字的宋体和楷体: 我们并不认为以不同字体[17]书写的同一个汉字是这个汉字不同的变体。这便是「大写」与「小写」的前身。到了 9 世纪中叶,由手写体发展而来的「希腊小体」The Greek Minuscule 出现在了诸多书籍中。古老的安色尔体也没有被放弃,而是被用来强调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首字母或者是书籍的标题和专名等等。与「小字」相应 原来的安色尔体就被叫做 Majuscule,也就是「大字」。这便是「大写」与「小写」的原型。实际上,在同一段时期内,在拉丁字母表与西里尔字母表身上也发生了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所以我们能在这三种字母表上看到大小写的区别: 它们早在11世纪左右就成熟了。
和希腊小体一同出现的除了分隔词与词之间的空格,便是希腊文本独有的一套变音符号体系。9~10 世纪时的希腊文正字法属于比较复杂的「多调正字法()」,共有 7 个变音符标示读音: 锐音符、钝音符、扬抑符、分音符、粗气符、柔气符和13世纪时加入的 Iota 下加符。简单介绍一下: 锐音符和钝音符分别标记高调和平调或者升调和降调,而只出现在长元音上的扬抑符则指示了一个音节内的升降调。上面 3 种变音符叫做「重音符号」,放置在一个词重音音节的最后一个元音上。然后是两个「气息符号」: 粗气符和柔气符。每一个以元音开头的单词首字母上必然会放置着两者之一。粗气符代表这个元音前存在辅音 [h],而柔气符则是 [h] 不存在的标志。之后是出现在 ⟨Ι⟩ 和 ⟨Υ⟩ 上的分音符。这个变音符的作用和它在英文(是的 你没听错)中的作用一模一样: 指示一个元音字母应该与其之前的字母分开发音,而非作为字母组合连在一起读出。比方说,现代希腊语的「我要吃羊排」是Θέλω να φάω παϊδάκια()。如果去掉这个分音符,读音就变成了Θέλω να φάω παιδάκια(),意思也就变成了「我要吃小孩」。啊,这个事实证明呢,取消分音符能使人类行为模式退化。有时我们能在⟨Α⟩⟨Η⟩或⟨Ω⟩的下方看到这个 Iota 下加符,它只能放在这 3 个字母的下方,用来表记三个双元音 ⟨αι⟩ ⟨ηι⟩ ⟨ωι⟩。不过,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式没有直接书写成两个字母要来得方便,惯常的书写形式也被保留了下来。不过,这套多调正字法已经用了一千多年,前述所有的变音符号仅仅反映了古希腊语音系,与现行的希腊语音系已经有了相当的出入。直到 1982 年,经过简化的「单调正字法()」才取代了它。现行的单调正字法仅剩两个变音符号: 锐音符和分音符。由于标示音调的「音高重音」变成了标示重读音节的「音强重音」,重音符号合三为一; 现代希腊语早已失去了音素 [h],一对气息符号就此废除; 同时,Iota 下加符也变回了正常大小,单调正字法构建完毕,希腊字母沿着漫漫长路走到了我们身边。
跋涉过将近 2‚900 年的时光,希腊字母表和它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诞生的诸多子孙注视着一个个国家的兴衰和朝代的更迭,它们表达出了一代代人们所有的态度和想法,而自身却默默无言。尽管如此,希腊字母仍将继续它们早已令人叹为观止的旅程: 它们是历史的一部分,正如历史本身,从未停歇。
|
- ↑ 注:此处为{{UserName}}模板自动显示您的用户名。
- ↑ 已遵照知识共享 BY-NC-SA 3.0 许可协议发布
- ↑ 原视频被回退,重制版于 2021 年 9 月 14 日释出。
- ↑ 原视频被本人删除,重制版于 2022 年 1 月 19 日释出。
- ↑ 此句有歧义之嫌。
- ↑ 指古拉丁语。
- ↑ *idzeda。
- ↑ 即 vp 和 fiue。
- ↑ 指 u 和 v。
- ↑ 例如,在法语中为 double vé「双 V」。
- ↑ 指依照拉丁字母派生的后起字母或冠以拉丁字母名号的新造字母。
- ↑ é。
- ↑ 诸如 ⟨ſz⟩⟨ſʒ⟩⟨sz⟩ 连字、⟨ss⟩⟨ſſ⟩ 字母组合等。
- ↑ Þ þ。
- ↑ 原文如此,应为「辅音连缀」。
- ↑ 原文如此,应为「雅典」。
- ↑ 原文如此,应为「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