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反核標誌.jpeg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萌娘百科現實戰爭相關條目正在建設中,歡迎有編輯意向的朋友加入萌娘百科歷史軍事原型編輯組編輯群:1035855750
歡迎閱讀並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歷史資料,確保條目內容的準確性與中立性。希望你能珍惜這珍貴的平靜歲月。
第一次世界大戰
The Great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戰.jpg

一戰時期的坦克和戰機(出自《勇敢的心:世界大戰》)
時間 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地點 歐洲,亞非部分地區,全球各海洋地區
結果 協約國獲勝,巴黎和會召開。
參戰方
協約國
  • 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英國)及其殖民地和自治領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 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共和國(1914年–1917年11月8日
  • 美利堅合眾國
  • 義大利王國(1915~1918)
  • 日本帝國
  • 民國(北洋政府)
  • 塞爾維亞
  • 羅馬尼亞
  • 黑山
  • 希臘王國
  • 比利時
  • 漢志王國
同盟國
  • 德意志帝國
  • 奧匈帝國
  • 奧斯曼帝國
  • 保加利亞
  • 義大利王國(1914~1915)
指揮官與領導者
喬治五世(英)

普恩加萊(法)

尼古拉二世(俄)

貝當(法國名將)

福煦(法國名將)

黑格(英國將領)

伯魯希洛夫(俄國名將)

威廉二世(德)

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奧匈)

凱末爾(奧斯曼將領)

興登堡(德國將領)

參戰兵力
42,959,850人 25,248,321人
傷亡與損失
5,525,000陣亡,

4,121,000失蹤

4,386,000陣亡,3,629,000失蹤
This is a war to end all wars, it ended nothing.這是一場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這場戰爭什麼也沒有結束。
——《戰地風雲 1

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One[1],又稱歐戰The Great War[2],簡稱一戰WW1),二戰爆發前曾被稱作「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The War to End All Wars[3])或直接稱之為「世界大戰World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第一個被認為是世界大戰的戰爭。一戰並不是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此前七年戰爭、拿破崙戰爭等都已經達到世界規模。

一戰為影視、文學、ACG作品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

現實一戰介紹

起因

  • 英法等傳統列強對世界的瓜分與對世界市場的壟斷阻遏了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導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根本)
  • 法國、義大利等國的領土收復主義帶來了與其鄰國不安定的因素。
  • 巴爾幹地區民族主義者要求重新劃分巴爾幹秩序,亦成為俄、奧的代理人角斗場。
  • 各列強在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協約國(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戰前瘋狂擴軍備戰。
  • 塞拉耶佛事件&七月危機(直接/導火索)

參戰勢力

主要國家以粗體顯示。

  • 協約國
    • 成員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沙俄和十月革命前的共和俄羅斯)、羅馬尼亞、義大利本來是和德國結盟的,一戰開始後瞬間改變立場理論上,義大利與德奧簽訂的是防禦性互保協議,而一戰爆發是奧匈帝國主動進攻塞爾維亞,所以義大利沒有加入奧匈一方的法理性。其實還是義大利找個藉口不想打、葡萄牙、比利時、日本、民國北洋政府、美國、塞爾維亞、芬蘭、黑山(門的內哥羅)、希臘、漢志王國、泰國、巴西、內志和哈薩聯合酋長國、阿西爾酋長國。
    • 協助參戰國:亞美尼亞。
  • 同盟國
    • 德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傑拜勒舍勒爾酋長國、達爾富爾蘇丹國、德爾維希、南非共和國不是南非聯邦
  • 中立國
    • 瑞士、丹麥、挪威、瑞典、荷蘭、西班牙。
  • 迷之國度
    • 墨西哥據說有加入同盟國的傳聞。德意志帝國向墨西哥發出了「齊默曼電報」,邀請墨西哥參戰,並許諾將在美西戰爭中被美國割走的新墨西哥等幾個州歸還墨西哥。此電報暴露後,直接導致了美國國會通過對德宣戰的決議。但是那時候墨西哥政局動盪,中央政府政令幾乎不出墨西哥城,它敢和北邊那個惡霸干架嗎?不要慫就是干

戰爭經過

1914年6月28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婦前來波士尼亞首都塞拉耶佛視察,被一位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槍殺其實這哥們很冤,他是支持帝國聯邦化和斯拉夫人平權的開明派。暗殺約一個月後,奧國對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並列出一系列要求(塞爾維亞政府要和奧國政府合作,壓制一切的反奧行動及檢控塞拉耶佛事件的涉案人士)。儘管塞爾維亞表示,除了兩條違反憲法及影響主權的條款,將接受其他所有條款。然而,奧國在得到德國的支援後執意開戰。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正式向塞爾維亞宣戰,沙俄開始動員。7月31日,德國向沙俄提交要求停止動員的最後通牒,未果後8月1日德國對俄宣戰,並要求法國保持中立,未得到回覆。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即日開始進攻盧森堡,8月4日入侵比利時使得英國對德宣戰。8月6日奧匈對俄宣戰,8月12日英國對奧宣戰,戰爭全面爆發。

  • 西線戰場

在戰爭爆發前幾年,德軍總參謀部部長施里芬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宗旨的施里芬計畫:先用六周擊敗法國,然後全力對付俄國。法國方面也制定了收復失去的阿爾薩斯洛林的第17號計畫。但戰事的發展出乎意料,雙方在戰爭前期均十分樂觀,但很快便陷入長期陣地戰的僵局。西線雙方反覆爭奪的縱深不過幾百公里。

1914年8月4日德國對比利時不宣而戰,然而比利時人的頑強抵抗出乎意料,光是占領比利時就用掉了兩周時間。比利時淪陷後德軍全力進攻法國,9月3日已經打到巴黎城下,但在9月5日-12日的馬恩河會戰中被法英聯軍大敗,只得轉入防禦,雙方均沒有推進的力量,從此西線進入了陣地戰。

1916年2月,東線壓力降低後,德軍圍攻法德邊境上的重鎮凡爾登,與法軍在此血戰七個月,卻始終無法拿下凡爾登。聯軍為了解圍在北線也發起了索姆河戰役。兩戰均極為慘烈。

1917年4月6日,因為齊默曼電報,美國對德宣戰。

1917年11月,俄國革命之後決定退出戰爭,德軍於是能夠把所有軍隊都移到西線來,企圖在美軍抵達前打垮法國。1918年春,德軍連續發起了數次大型攻勢,又打到了巴黎城下,卻始終無法拿下巴黎,本身也傷亡慘重,最終戰爭動力被全部耗盡。隨著美軍投入戰場,興登堡防線被捅穿,德國敗局已定。基爾水兵譁變後,首都柏林也爆發了紅色革命,最終德皇退位,德國投降。所以「一戰結束時德軍還在法國境內」並不能作為「刀刺在背傳說」或是某些國家廚口中德軍有多麼強大的根據。德國實際上已經打不下去了,國內反戰情緒爆炸,軍隊在崩潰邊緣,面對著滿狀態的美軍除了投降幾乎別無選擇。

  • 東線戰場

1914年8月17日,俄軍攻入東普魯士。德國援軍迅速反應,於8月26至30日與俄軍爆發了坦能堡會戰,魯登道夫將軍在此戰中大敗俄軍。

1915年由於西線陷入膠著,德國決定先擊敗俄國,德奧聯軍發起順利地推進使得俄軍撤退到了德涅斯特河一線。

1916年春,俄國200萬大軍在勃魯西洛夫將軍的指揮下對德奧發起反攻,攻入了奧匈帝國境內,令德奧聯軍損傷慘重。

然而俄國本身落後的經濟無法承受戰爭的巨大壓力,導致國內經濟凋敝、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反戰情緒極度高漲。1917年3月8日,二月革命(俄歷)爆發,沙皇退位,臨時共和政府決定繼續戰爭,然而被德軍暴打,更加劇了國內的矛盾和衝突。1917年4月,德國默許列寧夫婦穿越德國領土回到俄國。1917年11月7日,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俄歷)爆發,蘇俄政府決定和德國停戰以專心對付白軍,和德國簽署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割地賠款以退出戰爭。

  • 南線戰場

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兩路夾擊,迅速占領了塞爾維亞。

1915年,義大利加入協約國對德、奧宣戰。意軍雖然實力一般,但拖住了奧匈的大量部隊,緩解了法國和俄國的壓力。

1916年,羅馬尼亞加入協約國,結果被德、奧、保三國占領,其豐富的石油和糧食資源也落入同盟國手中,緩解了國內的壓力。

  • 中東戰場

由於戈本號事件,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並在高加索與俄國、在巴勒斯坦與英國交戰。

1915年英國海相、後來的首相邱吉爾主持了加里波利之戰,結果法英聯軍慘敗。而在中東地區英軍進展則順利了許多,接連攻克了巴格達和耶路撒冷。英軍少校T·E·勞倫斯協助阿拉伯人發起反抗土耳其統治的起義,使得英軍得以占領大馬士革。

  • 非洲戰場

開戰後,協約國憑藉優勢兵力毫無懸念地迅速占領了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唯獨德屬東非駐軍在司令官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的指揮下多次以少勝多,甚至主動進攻過協約國殖民地,堅持到了戰爭結束後。

  • 東亞和太平洋戰場

日本援引英日同盟對德宣戰,出兵占領了德國所占領的中國青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亦出兵占領了德屬新幾內亞和德屬薩摩亞。

中國段祺瑞政府於1917年對德宣戰,向協約國派遣中國勞工旅,並趁著俄國混亂出兵外蒙古。

  • 海戰

一戰前德國和英國進行了高強度的海軍軍備競賽,雙方的無畏艦均如下餃子一般紛紛下水。然而,一戰中卻只有一場大規模的艦隊決戰——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德國海軍雖然損失相對較少,取得了戰術勝利,卻沒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此後德國轉入無限制潛艇戰,卻最終導致了美國親自下場參戰。

戰爭結果及影響

世界範圍

  • 同盟國戰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的皇室倒台,帝國解體,由魏瑪共和國、蘇俄、土耳其共和國和奧匈帝國遺骸上的諸多新興民族國家取而代之。戰敗國與各協約國簽訂《凡爾賽條約》(對德和約)《聖日耳曼昂萊條約》(對奧和約)等條約。
  • 約15,373,100人死亡,1000萬人受傷。巨大的傷亡讓西方出現了盲目反戰的思想,成為二戰前綏靖主義的源頭。同樣因為巨大的傷亡,最早的歐洲一體化思想,如庫登霍夫-卡勒吉伯爵的《歐洲合眾國》開始出現。
  • 隨後爆發的1918大流感[4]又在世界各國感染了約500,0000人,為剛剛開始恢復的戰後各國雪上加霜。
  • 柏林西非會議確定的殖民體系徹底崩潰,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取代。
  • 一戰使人類的科技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推動了大量的新式武器及其平台、新式通訊手段、新式醫療技術等的發明與發展。從一戰開始,坦克、飛機和潛艇異軍突起,大幅度改寫了戰爭規則。
  • 一戰後,國際聯盟成立以維護歐洲列強的世界和平殖民體系,成為了後來聯合國的雛形。但提出該概念的美國由於參議院共和黨人(時任總統威爾遜是民主黨人)的反對而未能加入國聯。威爾遜因為此事被氣到中風昏迷
  • 一戰使傳統歐洲列強的政治經濟地位下降,美國、日本開始崛起,美國首次從債務國變成債權國。英國因為戰爭的巨大開支而黃金外流,英鎊遭到擠兌無法兌換黃金,且協約國貸款、德國賠款等大多以美元結算,英鎊從而被更為穩定的美元逐步取代了世界貨幣地位。
  • 戰後的歐美各國進入了虛假繁榮的「咆哮的二十年代」。
  • 一戰加劇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革命在俄羅斯爆發並取得成功,但德國革命卻最終慘遭鎮壓。各國在兵變中結束了戰爭。中國因為戰後秩序劃分的不合理(因為民國提出的廢除二十一條與歸還青島等要求遭到列強拒絕),爆發了「五四運動」,最後北洋政府並未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 一戰使大量男性陣亡。女性被迫進入工廠恢復生產,推動了女權事業的發展。
  • 由於協約國各國反德情緒高漲,出身德意志邦國的各王室、有德語名的城市紛紛改名以和德國劃清界限。如英國王室由薩克森-科堡-哥達改為溫莎,比利時同家族改為德·比利時,俄國首都聖彼得堡改為彼得格勒。
  • 大量相關文學藝術作品出現。代表如德國作家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

國家範圍

  • 戰敗國(尤其是德國)背負了沉重的條款。德國丟失了但澤市[5]、西普魯士[6]、梅梅爾[7]、波茲南[6]、部分上西里西亞[6]、阿爾薩斯-洛林[8]、莫列斯納、歐本-馬爾梅迪[9]、北什勒斯維希[10]、薩爾[11] 、古爾琴[12] 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13],協約國占領萊茵蘭地區並將其非軍事化,且萊茵河東岸五十公里不得設防,限制德國軍隊不得超過10萬人,使德國國內瀰漫著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德國共和派背負了簽訂凡爾賽條約的「罪行」,而極端仇視共和國的容克地主、保皇黨和右翼軍國主義者們依然牢牢地把持著小而精的德軍,在魏瑪時期如同國中之國般存在。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引爆了咆哮的二十年代積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納粹黨的上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 日本通過一戰帶來的物資需求曾經有短暫繁榮的「大正民主」。但隨著歐洲各國開始戰後恢復與俄國內戰的影響使「大正民主」衰落。經濟危機之後極端主義在日本迅速發展,最終大政翼贊會成立,所有政黨全部解散,日本早期民主嘗試徹底失敗,陷入了軍部專政。
  •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於列強忙於戰爭疏忽遠東事務而獲得短暫發展,新文化運動也達到高潮。
  • 一戰後英法等國以義大利在戰場上表現不佳為理由拒絕完全履行戰前為邀請義大利加入協約國陣營而簽署的《倫敦條約》。戰後義大利經濟凋敝,極端主義思想蔓延,最終墨索里尼與支持者向羅馬進軍,在義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權。協約國的背叛與「尚未收復的義大利」一同促使義大利加入二戰。
  • 羅馬尼亞獲得了原屬匈牙利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保加利亞失去部分土地;原奧匈帝國巴納特地區被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瓜分;[14];南斯拉夫獲得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奧地利和匈牙利分家,奧匈帝國肢解。土耳其的中東領土被英法以國際聯盟為由「接管」;奧地利將義大利人口較多的南蒂羅爾和伊斯特拉半島[15]割讓給義大利。但南蒂羅爾也有德語區[16],導致後來奧地利與義大利長達60多年的領土糾紛。
  • 葉門獨立;漢志王國獨立;波斯灣西岸領土被割讓給內志王國;敘利亞被法國託管;約旦和伊拉克被英國託管;亞美尼亞獨立;一部分地區割給希臘[17] ;奧斯曼帝國被肢解。阿拉伯民族運動上升,獨立的阿拉伯國家開始出現,形成了今天的中東格局。錫安主義運動迅速發展,隨著《貝爾福宣言》通過,第三次阿利亞運動開始,為以色列的建國奠定了基礎。
  • 一戰後,民族主義運動進入高潮,波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復國,捷克斯洛伐克、愛爾蘭、匈牙利(但仍作為失敗者)、芬蘭、伊拉克獨立,塞爾維亞與其他南斯拉夫民族共同建立南斯拉夫王國[18]
  • 一戰之後,希臘試圖實現長期以來的目標「偉大理想」,爆發了希土戰爭,前期戰況大優,但因國王關鍵時刻被猴子咬傷病逝,被凱末爾擊敗,形成今天的希臘和土耳其兩國版圖。

ACG作品中的一戰

或許是因為一戰的性質和影響,一戰歷史似乎成為了歐美國家的相對灰色地帶,相關藝術作品更遠不如二戰、越戰來得多且聞名。

Icon-info.png

注釋

  1. 英式也有寫法"First World War"
  2. 即「規模龐爭」。"Great"並無「偉大」等帶有感情色彩的含義,僅有「(規模)龐大」等含義。
  3. 罕見寫法The War That Will End War
  4. 舊稱「西班牙流感」,因有歧視意味而更名。
  5. 國聯託管
  6. 6.0 6.1 6.2 割讓給波蘭
  7. 割讓給立陶宛
  8. 割讓給法國
  9. 割讓給比利時
  10. 割讓給丹麥
  11. 國聯託管,1935年經公投回歸德國
  12. 割讓給捷克斯洛伐克
  13. 絕大部分被英、法、日瓜分
  14. 匈牙利分得了一部分此地區
  15. 後來在二戰後割讓給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解體後分給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
  16. 指博爾扎諾地區,也稱上阿迪傑
  17. 1923年《洛桑條約》中,割讓給希臘的領土被收回,亞美尼亞的部分領土被收回,敘利亞北部部分地區還於土耳其,1939年土耳其吞併了敘利亞的哈塔伊
  18. 最初為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