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弩自行防空系統
“ | 更長的砲管,配更大的砲彈 | ” |
磁弩自行防空系統 | |
所屬陣營 | 神州 |
單位定位 | 機動防空/反裝甲 |
特性 | 兩棲 |
配音 | 凱歐利 |
磁弩自行防空系統是《紅色警戒3》日冕mod中神州的兩棲防空/反裝甲載具,其使用技能可在兩驅防空模式和輕型反裝甲模式下切換。
遊戲資料
- 單位名稱:磁弩自行防空系統
- 定位:機動防空/反裝甲
- 原產國:神州(Allies: Imperium Sērēs/Celestial Empire)
- 設計方:特種兵車叄所/京畿空天伍院
- 量產方:武昌「馭風」輕型車輛廠/上海「華亭」機動車集團/滬蘇聯工金陵特種兵裝製造廠
- 部署設施:重甲工房
關鍵指標
- 乙坤-玖伍 「雕弓」電磁軌道砲
- 彈徑八分 曳光彈(十發彈匣供彈)
- 彈徑一寸 穿甲彈(含彈托時兩寸)
- 丙離-玖零 「晶瞳」綜合光電設備
- 丙巽-捌柒 「六路」搜索電探
- 丙巽-捌捌 「火眼」火控電探
- 己坎-玖壹 微波輸電接收設備
- 基於甲乾-玖拾「地行仙」改進的兩棲底盤
戰場摘要
戰場偵察已經至少揭示了如下要點:(註:部分要點為舊設定,具體變化內容以新技術數據為準)
電閃雷鳴——磁軌砲的彈速能超過七倍音速,可高效打擊低空目標;磁弩與裝備了「天罡」動力鎧的火力小組配合,可以為神州地面部隊撐起堅實的防空傘。
攜槍而行——和它的前輩一樣,磁弩自行高砲裝備了優秀的穩定系統,足以支持它在移動中向空中和地面目標發起精準攻擊。
滿月雕弓——電磁砲處於「反裝甲」模式時可以在遠距離打擊裝甲目標;但為了給高能電容器充能,此時車載設備都將進入低功耗模式,將大部分能量供給至武器系統,通常還會抽調前線微波輸電網絡中的電能;因此,在指揮「磁弩」進行作戰時,應將輸電網絡的負載盈餘納入考慮範圍。
立足不穩——處於「反裝甲」模式時,懸浮系統的出力在會一定程度內不可避免地下降,這在立足不穩的地域可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故而兵裝總府幹脆禁止在水面上開啟電磁砲的「反裝甲」模式。新版公測內容中已經可以在水面上切換模式,恭喜神州磁懸浮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
技術數據
- 基本數據
- 科技需求:無
- 建造花費:$900
- 建造時間:10秒
- 生命總值:300
- 碾壓等級:10/20
- 視野距離:500
- 移動速度:100
- 特殊能力
摧山飛槍:切換至消耗電力的反裝甲模式,無法移動攻擊。
- 電力消耗:25/10(有導流尖塔)
- 冷卻時間:15秒
- 電力不足時會額外受到攻擊,移動速度降低的debuff。
- 如果在畢方支援直升機的技能效果支援下,反裝甲模式也能移動攻擊。
沒簇群鴉:切換至不消耗電力的防空模式,可以移動攻擊。
- 武器數據
武器 | 傷害類型 | 傷害 | 多重攻擊 | 殺傷半徑 | 半徑傷害 | 射程 | 攻擊周期 | DPS |
---|---|---|---|---|---|---|---|---|
八分曳光彈(對空) | 破片 | 35 | 10 | - | - | 400 | 4.33s | 81 |
一寸穿甲彈(對地) | 穿甲 | 110 | - | 2.5 | 無衰減 | 325 | 3.07s | 36 |
- 護甲數據:原版支援載具護甲
歷史改動
- 3.192
- 削弱:取消畢方buff使磁弩對地模式的射程+100的特性
- 3.190
- 增強:技能耗電量減少
- 3.16
- 增強:允許在水上切換技能
歷史資料
19世紀末,西歐戰場上空,幾塊蒙皮裹著的木板「優雅」地跳起翩翩舞步,嘈雜的內燃機和榴霰彈為它奏樂,下方地面上的機槍為這些悠然的「舞者」獻上陣陣掌聲;可惜他們的讚賞不夠熱烈,並不能「傳達」給這些「舞者」;直到「舞伴」入場,舞者們才變作空中騎士,架著諸如十連匣子槍之類的武器在空中上演一次次決鬥。
飛行器在剛登上戰爭舞台的時候可謂是「人畜無害」的存在——對空中的同類來說,瞄準了之後駕機一頭攢上去是百分百成功的擊墜方案,可惜金貴的飛行員們在為國捐軀前得先考慮國家對自己的培養成本;其次是用特技飛行來讓結構上的銳利部分劃破對方的機翼蒙皮,但操作危險性一點也不比前一種低;於是最無用也最常見的初期「空戰」方案就是飛行員間彼此拔槍對射,同時將罵街聲與問候對面家人的手勢一併傳達過去,但在迎面而來的烈風中到底也留不下什麼。
而對於地面來說,它們的直接威脅至多只意味著微不足道但卻十分惱人的手擲榴彈,其殺傷力遠不如在敵軍拿到其偵察結果後緊隨而來的那更讓人痛不欲生的大規模砲擊。
不過這種「超然感」的存在完全是因為飛機成功在高度上遠離了地面的火力網;畢竟雖然地面上的軍隊並沒有把多少心思放在這些偶爾客串轟炸機和戰鬥機的偵察機身上,但他們的機槍手大都想過「若非射高不夠,定要抬高仰角來打下這些惱人的東西」,而對此心知肚明的飛行員們也自然在任務期間始終注意遠離地面,將自己保持在所有地面武器的射高之外。
神州軍事觀察團如實記錄了歐戰中的空中戰場,戰機的各種類型也完成了粗略劃分。戰後,從撒丁王國到神州,各地的兵家都依據他們的所見所聞對這一新式戰爭兵器做出了總體而言積極的評判。當然,意見的分歧也同樣存在著。
在神州兵家之間,關於「防空」的問題,就爆發了這樣一場論戰;這場論戰不僅在幕僚總府內部進行著,還通過報紙進入了大眾的視域。不同於電報上用於壓縮篇幅的文言文與典籍中為了確保嚴謹的論文體,發表在報紙上的白話文更容易為當時的神州大眾所理解;於是在戰後的一段時間,即使是在四合院中玩鬧的孩子之間,也會有諸如「防空砲無用」和「戰鬥機無用」的爭執發生——也就是這邊的紙飛機能不能越過地面的樹枝架砲和其他紙飛機,飛到對面地盤去的問題。
總體而言,意見分歧為了兩方。
一方認為,攻方空軍可以快速集結大量的轟炸機並挑選守方任一地面目標來進行攻擊;而為了對抗集結的機群,地面部隊必須投入大量資源組建有效的防空火力;而理所當然地,這種防空火力網並不易於機動。要地防空倒是可以忽略機動性問題,半永久性的聯合防空陣地理論上幾乎能夠阻滯並消滅索敵視野內的一切;但在強調機動作戰的野戰情況下,敵軍總會找到疏忽點集中攻擊,「守株待兔」的辦法在離開了大城市以後是無法與轟炸機群對抗的。因此,地面部隊只能依賴於同樣容易集結和機動的戰鬥機,以之針鋒相對的擊潰敵方機群;相反,部隊自身配置的機動防空火力則聊勝於無。
另一方則持有別樣的看法:他們認為,當前的技術水平並不足以支持「己方戰鬥機快速集結並迎擊來襲殲轟機機群」這一作戰意圖。畢竟,在超視距範圍上發現敵方來襲機群並提前預警,這本身就是一個正待攻克的技術難點,長時間滯空警戒、快速升空組建截擊編隊等部分方案也同樣存在不可逾越的難題。而假如己方攔截編隊遭遇敵軍護航編隊先發制人的攻擊,在一定技術條件下,即便己方戰鬥機不能及時攔截敵人的攻擊,地面防空火力至少還能夠驅逐部分敵人的機群,以減少轟炸造成的損失。他們強調,防空火力——或者至少機動作戰環境下的地面防空火力——的用途是阻止、削弱敵人的襲擊,而非消滅敵人機群。
三軍都督府合理運用科學的思考方法,考慮了戰區防空體系內空地聯合系統存在的必要性與必然性、軍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與超視距探測手段的良好前景、機動作戰體系為戰場控制與戰術制定帶來的眾多變數,最終決定還是兩條腿走路:在防空方面,無論是截擊機、戰鬥機還是防空砲,二者都要搞。
此後在太平洋爆發的新戰事證明了兩方說法都各有其道理:防空火力確實無法阻擋過於飽和的轟炸,需要空軍主動爭奪制空權才能杜絕襲擊;但防空火力也的確有效地減輕了敵軍空襲的強度,甚至多次阻止了空襲的發生,從而避免了時間成本與進攻兵力的過多損失。
當然,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由於登陸作戰與奪島作戰的縱深有限,陸軍野戰防空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和艦隊防空火力相互配合,因此其表現不夠亮眼,不過也足以證明自身的必要了——陸軍一旦突入島嶼縱深便離開了艦隊防空火力的掩護,此時輕型高射砲和高射機槍組成的防空火網就成了唯一能有效遏制敵軍空中部隊猖狂「舔地」行為的存在。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電探技術的普及與進一步發展,通訊偵查部門將能在更遠距離上發現敵方機群;但與此同時,固定翼飛行器的速度也在快速提升,發現和應對敵方機群的時間窗口依然稍縱即逝,而能夠快速反應的地面防空火力自然是必要的。
以上這些指向性的經驗教訓與科學推論,在又一個十年後的歐洲內戰期間被徹底證實了;在交戰雙方體量相近的戰爭中,沒有野戰防空,陸軍便寸步難行。
機槍、機砲、對空火箭、防空飛彈、機械/渦輪增壓發動機、噴氣式發動機……
技術日新月異,但對抗的主題未曾改變。
在九十年代初——即與蘇聯邊境戰爭的七年後,神州陸軍換裝了新一代裝備,其中的中近程野戰防空系統如「███」防空飛彈,全電動力履帶式底盤、電磁冷發射、多波段整合電探、聯合火控數據鏈等一系列新式技術,將野戰防空飛彈的性能提到了一個全新高度。而近距離防空的堅實支柱——舊式自行高砲「響弓」,也即將迎來它的下一代繼承人。
在九十年代,沒有人會懷疑神州的下一代自行高砲系統能否搭載電磁砲——電磁武器是神州未來裝備發展的半壁江山,對於海陸空三軍乃至天軍皆是如此。在技術積累到日漸成熟的地步以後,以暴露陸軍裝備建設短板的神州-蘇聯邊境衝突為契機,神州展開了關於電磁砲武器化的聯合研發工程,即「捌壹肆工程」,陸軍的新式機動防空系統「甲乾叄貳柒」也被包含在其中;而在「捌壹肆工程」第三階段接近尾聲時,由特種兵車三所承包的「甲乾叄貳柒」項目,其進展也較為順利。
相比前型,該型自行高砲的主要新穎之處在於其武器系統被更換為電磁砲,其餘電子設備均並未做出重大革新而只有些許改進;畢竟,對於自行高砲平台上裝配的、已經屹立在世界之巔的電探、光電設備、火控等系統及其背後的技術體系而言,任何更進一步的嘗試都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且頂尖領域的技術突破大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武器方面,該型防空系統搭載了一款代號為乙坤玖伍(Allied Code: 2B95)的八分(25.6 mm)電磁軌道砲,發射對空專用的穿甲曳光彈;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加長並拓寬軌道,變形為一桿一寸(32 mm)電磁軌道砲,用於對地發射尾翼穩定穿甲彈,兩種形態的切換可以由電控系統自動完成。
其中,八分電磁軌道砲發射的防空彈初速高達七馬赫,即使沒有安置近炸引信和可編程引信,其在配套火控系統下對各類飛行器的命中率和殺傷效率依然遠高於常規的化學能高砲;特別是面對擁有裝甲防護的武裝直升機和強擊機,高速彈丸能輕鬆實現穿甲與內部引爆,而不會像其他小口徑高砲一樣遭裝甲抵擋。在遠期升級計畫之中,該型防空武器預計將會和新式戰列巡洋艦等一齊換用新型活性毀傷元彈藥,這會進一步提高其防空效能。
而一寸電磁軌道砲則是系統的反裝甲火力補充,其彈體經過二次設計:在靜態測試中,最初的穿甲彈芯於六百丈(1920 m)的距離上,對半無限垂直靶的穿深高達二十二寸(704 mm);但為了控制彈重,其彈徑並未加粗,而過大的長徑比在面對重型爆反與約束陶瓷裝甲時易導致彈芯在穿透過程中崩斷;這樣盲目追求紙面數據的「美觀」是不合實際的,由此後續的穿甲彈選擇了更為均衡的設計,穿深也隨之下降到了約二十寸(640 mm)。
值得一提的是,神州陸軍也看上了這門相當不錯的電磁軌道砲。配備了同類型磁軌砲的新一代的獵殲戰車在稍晚些時候隆重登場,成為了神州陸軍中型合成旅反裝甲力量的核心力量之一,這便是被呼作「玄鐵」的8×8輪式獵殲戰車;「玄鐵」專職反裝甲,不需要昂貴的電探與高級火控設備,其主砲生產線也進行了改造,成品將取消變形功能以換取反裝甲模式下某些性能參數的提升。
由於載具級別尺寸的電磁軌道材料壽命問題已被基本克服,壽命基本達到可接受的下限,電磁砲的換裝不存在硬性障礙;也就是說,對於該防空系統而言,唯一算得上問題的就是能源動力方面了。除電磁砲和全車動力系統以外,該型防空系統的電池堆還需要負擔對空電探及其他可能的外掛器材的能源供應;因此在設計之初,特種兵車三所的司械就從整車能源消耗的簡單估算結果中得到了「必須搭載『麒麟』同型高溫超導電池堆」的結論,由此推翻了之前使用更小型超導電堆的計畫;而如果不能滿足這一需求,該防空系統的獨立作戰半徑將完全無法滿足伴隨機械化部隊進行機動作戰的要求。
在採用傳統8×8輪式底盤的時候情況尚且如此,海軍及海軍陸戰隊所要求的懸浮底盤則更是耗電大戶了——儘管因為有艦船作為能源支援,海軍及陸戰隊方面會在作戰半徑指標上放得更寬鬆一些,但那過小的數字總歸還是讓人有些不好的觀感——並且這還只是紙面計算結果,實際情況還可能更糟。
儘管有充足的論據,特種兵車三所的負責人還是十分擔憂——如果將情況直接上報陸軍方面,陸軍可能會要求他們反覆檢查整車設計可優化的環節,直到他們花費大量時間說明無處可改以後,陸軍才會勉為其難地批准他們的新方案。毫無疑問,這僅會拖延設計部門的工期,而不會對工程產生任何正面效應。
於是,他們決定取巧。特種兵車三所的司械首先通過合作單位京畿空天伍院的渠道聯繫了一直對該防空系統表現出極大興趣的空軍,並通過適當的交流從他們的高級技術研究院處取得了支持意見;緊接著,他們又以同樣的方式從海軍方面得到了同樣的積極意見;在根據雙方給予的指導性建議完成了項目複合並確認這一行為沒有違反任何規章制度後,他們才將新的方案和海空軍的意見一齊呈遞給陸軍方面;於是很快地,他們就得到了預算放寬的答覆。
兵車三所的工程人員們鬆了一口氣;在完成了陸軍的8×8底盤方案以後,他們又將川東機械工坊研發的兩棲懸浮底盤的噴氣專用型與防空系統進行了整合;這套懸浮底盤將會產生一個足以托起載具的空氣墊,再通過車體後部的渦輪系統提供推力,由此以加大電能消耗為代價,使該型防空系統獲得在東南沿海及東南亞地區的各類複雜地形上快速機動的能力。
當然,對於海軍和陸戰隊來說,能量的消耗其實並不算太大的問題,因為系統搭載的無線輸電接收系統能從其他大型艦隻、港口泊位或島礁上的永固據點處接受能量,供應一個噴氣懸浮底盤綽綽有餘;但對於陸軍而言,更大的獨立作戰半徑具有更重要的地位,故其依舊選擇了有浮渡能力8×8輪式底盤。順帶一提,最新型號的試驗型地磁懸浮底盤因為其超高的能耗而遭到了海陸空三軍種的一致拒絕,項目組不得不把精力轉移到磁浮底盤小型化與大型化的工作方向上去。
相比其他命運多舛的車輛載具,這套防空系統的發展算得上是安穩了。在漠北演習基地和東南某海訓基地進行實車檢驗以後,陸軍、空軍和海軍及陸戰隊最終成功驗收了型號為甲乾叄貳柒(Allied Code: 1A327)的自行防空系統,其中陸軍與空軍型號為甲(A)型,海軍與海軍陸戰隊型號為乙(B)型。
在這款新型防空武器系統進入服役後,部分軍報記者根據其彈藥與武器系統的特性,頗為形象地在新聞報導的標題中以「磁弩」指代了它。而這個綽號也得到了軍隊上下的一致認可,進而轉正成為了甲乾叄貳柒系列自行防空系統的官方代號。、
在戰場上,作為合成營的伴隨防空載具,「磁弩」能為神州的各戰鬥群撐起中低空的保護傘。相比前型高砲「響弓」,「磁弩」相對較低的射速確實使得其難以在夜空中織出一道絢麗的火網,但更高的彈速能讓它更有機會「一擊斃敵」,故無需織出火網等敵人來撞。
在得到電探照射警告的情況下,於中低空執行任務的敵飛行員也許還能知曉會有何等凌厲的反擊在等待著他;不過若是「磁弩」通過戰術信息網絡提前得知敵機前進路線而進行預瞄,停用電探、並轉而用綜合光電設備引導射擊,那麼敵飛行員便只有在機體被撕裂的時候,才能察覺到「磁弩」防空陣地的存在。電磁砲彈道的隱匿特性,使得「磁弩」在地空對抗中擁有比其前輩更好的生存條件。
除了對空性能以外,電磁砲超高的初速還賦予了「磁弩」對抗地面裝甲車輛的能力,這也是在設計之初給予其可變形電磁軌道的意義所在;即使是輕型陸地戰車,也得提防「磁弩」打出的高速穿甲彈所帶來的威脅,這讓磁弩有了防空以外的兼職工作。
對海軍陸戰隊與特種登陸部隊而言,當他們需要建立灘頭堡時,擁有兩棲能力的「磁弩」能為提供他們至關重要的大威力高精度直射火力;搭配上「凌波」步兵戰車的反戰車飛彈,足以讓己方部隊堅持到重型裝甲車輛上岸。
而對陸軍機械化步兵和其他快速反應部隊來說,破陣戰車並不總是能跟隨他們的腳步——這些實打實的重型裝備往往無法在爆發地區衝突時由運輸機或大型飛空艦在第一時間運抵戰區。在這種情況下,能與他們一同抵達的「凌波」、「玄鐵」與「磁弩」才是他們最值得信賴的載具;而由於制空權往往在開戰後的短時間內迅速歸於神州一方,前線指揮官也時常派遣無所事事的「磁弩」執行一些平射支援任務。
不過,「磁弩」的車組一再堅持,若是想要讓他們勝任「玄鐵」的替補工作,那車輛的正投影面積就得再小一些才行;同樣對此有意見的是兵裝總府,因為自行高砲的高昂價格與精密器材組合導致其並不適合執行高風險、高損耗的一線作戰任務。
可正所謂「抓到耗子就是好貓」,磁弩的高泛用性足以讓基層士兵與機動作戰部隊的指揮官選擇性忽略這些並不強制的聲音;而「磁弩」項目的總工程師也曾在非公開場合對此發表相關言論,表示其團隊在設計兩用電磁砲系統時便考慮到了服役後可能遭遇的使用情況,因此在外部裝甲分布與關鍵部位防護上多下了些功夫、多用了些資源。當然,研究團隊與科研院所官方並未對此表態,故可以認為這一言論不足為信。
單位語音
該單位的語音由凱歐利提供
出場
機動電磁武器系統上線
選中
高平兩用,值得信賴
降落用電磁彈射裝置
磁弩就緒
移動
馬上前往
那裡就是新的防空陣地
如你所需
前往視野開闊區域
開設新的防空陣地
我更喜歡高處
技能(轉換為對地攻擊模式)
更長的砲管,配更大的砲彈
哼,以為我沒俯角麼?
磁軌砲,裝彈!
對地攻擊
正在解算目標參數
轟他個對穿!
精準一擊!
技能(轉換為對空攻擊模式)
好的,清掃天空
飛得越高,摔得越慘
我的專職,就是防空
這可比氣槍帶勁
對空攻擊
計算目標提前量
開火咯
電磁連弩,發射
這砲彈也是電磁彈射的
你很快,但躲不過我的彈幕
移動攻擊
好的,看到它了
火控系統已鎖定
正在跟蹤目標
希望別跑得太遠
戰鬥中
對,打他的觀察窗
給你來個大個的
受到攻擊
哪來的裝甲部隊!
也許來這不是個好主意!
輸出功率下降
說好的只有飛機呢
我討厭飛來的火箭彈!
磁軌砲受損!
撤退
好吧,你皮厚,但你腿短
沒有適合我的目標了
撤出交戰區!
(可能存在錯誤,待修改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