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世界大戰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大萌字.svg
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本條目☆Kira~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The War of The Worlds
世界大戰
War-of-the-worlds-cover-by-kjell-roger-ringstad-686x1024.jpg
原名 The War of The Worlds
常用譯名 世界大戰
大戰火星人
星際戰爭
作者 H.G.威爾斯
地區 英國
出版社 William Heinemann
連載雜誌 Pearson's Magazine
發表期間 1895-1897年
冊數 1冊
連載狀態 已完結

《世界大戰》(英語:The War of The Worlds)是由H.G.威爾斯創作的一部小說,是最早描寫外星人入侵的小說之一,也是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科幻小說之一。它的衍生作品包括遊戲、動畫、漫畫、電影、廣播劇、音樂劇以及各種外傳、平行故事和解讀、圖解等。這部作品甚至間接促成了液體火箭的發明,最終使得人類能夠來到地球之外。

原作介紹

本文的風格和威爾斯的其他科幻小說接近,從一位無名氏的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火星人從入侵地球,占領倫敦到最終失敗的過程,本書中幾乎沒有出現真實人名,大多以「砲兵」、「牧師」、「弟弟」、「我妻」等取代。從本書的內容中也可以窺見威爾斯的科學素養,以及他對殖民主義的批判等等。

劇情簡介

火星人來了

1894年的一天,火星上出現了一道強光,數月之後,一個神秘的「流星」墜落到了英國薩里郡的沃金小鎮。當眾人趕到現場時,發現這個流星實際上是一個「人造」的圓筒,圓筒裡面是龐大的火星人,它們有灰色的皮膚,有熊那麼大,長著烏黑的大眼睛和尖尖的嘴巴,沒有下巴和嘴唇,嘴裡流著唾沫,身上還長了一堆噁心的觸手,猶如蛇髮女妖的頭髮般扭動著。它們似乎難以適應地球的空氣和重力,很快回到了圓筒里。一個人類代表團試圖和他們交流,表明善意,不料卻被火星人的熱光炸死了。

主人公聞訊而逃,在路上碰到了火星人的戰鬥機器,這是一台龐大的,有著三隻腳的機器,裝備有可以燒化金屬的熱光武器,還有可以致人於死地的黑色毒氣。英國陸軍的砲兵隊發起反抗,雖然他們摧毀了一台機器,但隨即被火星人的反擊打得潰不成軍,憤怒的火星人夷平了沃金,並向倫敦進發。主人公和主人公的弟弟各自逃跑,主人公和一位牧師躲了起來,而他的弟弟則逃往埃塞克斯。最後,弟弟成功登上了開往海外的渡輪,面對趕來的火星機器,皇家海軍雷兒號(HMS Thunderchild)予以了反擊,在被火星人炸沉前,雷兒號擊中了兩台機器。之後,所有針對火星人的反擊都停止了。

火星人統治地球

躲藏起來的主人公開始偷偷觀察火星人,發現它們在靠人類的血液存活,像水螅一樣繁殖。主人公在前往倫敦的路途中,還發現火星上的紅草正在大面積蔓延。但是不久,火星人突然偃旗息鼓了,當主人公靠近火星人的機器時,才發現火星人全部死了,它們被地球上的疾病殺死了。人類通過自然選擇產生了對那些疾病的抵抗力,而火星人卻沒有。最後,主人公返回沃金,看到了劫後餘生的妻子。故事在他對未來的迷惘和不安全感中結束了。

科學依據

本書作者,威爾斯的老師就是著名的科學家,進化論者赫胥黎,因此他本人算是比較有科學素養的。在書中,一開始寫道火星人就像地球人透過顯微鏡觀察微生物一樣,觀察著人類(最後恰好是微生物擊敗了火星人)。小說開頭1894年火星上的光線也是真實存在的,這是一位法國天文學家發現的。同時,有關「發現火星上的運河」(實際上應該是「河道」)的新聞也引起了轟動。這些科學發現給作者帶來了靈感。

1896年威爾斯還寫了一篇解讀《世界大戰》的文章,表述了他對火星人、火星生態的理解。他認為,火星文明的出現遠早於地球文明,再加上火星氣候的惡化,導致火星人很可能正在尋找新的星球來定居。

寫作背景

本書中火星人降臨在沃金鎮,並發起了攻擊。實際上當時威爾斯就住在沃金鎮。現在這裡有一座7米高的火星機器雕塑,作為對威爾斯的紀念。

小說本身屬於一種入侵文學,而且本書首次將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大不列顛帝國放在了「被一個來自外星更加強大的敵人殖民」的位置上,面對火星人的武器,即使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大砲巨艦也無能為力,這無疑是對時局的諷刺。和其他描述外敵入侵(在19世紀時,類似作品大多描述德國或法國的入侵)相比,《世界大戰》這本書有著非常超前的觀念。

出版信息

本書最初於Pearson's Magazine上連載,1898年William Heinemann出版了最初的完整版,目前此書仍然在印刷。

本書在美國最初由紐約晚報連載,但是將小說的地點搬到了紐約,隨後波士頓郵報也發布了連載,又把地點搬到了波士頓。後來此報紙還刊登了一篇同人續集《愛迪生大戰火星人》,講述發明家愛迪生和天文學家巴納德,熱力學家開爾文,物理學家倫琴,數學家湯普森等人通過發明各種武器來和火星人對抗的故事,書中英國女王、美國總統、德國皇帝和日本天皇也有登場,作者本人也把自己寫了進去。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故事全都沒有經過威爾斯許可(說白了就是抄襲盜版)。

對ACG的影響

火星人

後來出現了一些描寫火星人的書籍,如《火星公主》,在這些作品中,火星人包括兩個元素——「比地球更先進的科技」和「有著侵略地球的願望」。同時「火星人」這個詞也是從本作發揚光大的。

外星人和外星人入侵

書中火星人的一些外形特徵——灰色的皮膚、觸手和尖嘴巴對後來的外星人形象產生了影響。外星人入侵地球也成為了科幻作品中永恆的主題。甚至有很多作品以續寫《世界大戰》為主題。

衍生作品

動畫版

請參見《世界大戰:歌利亞》。

由喬·皮爾森導演的《世界大戰:歌利亞》是一部基於本作創作的動畫電影。它將故事設定在1914年的世界,通過接收火星人的技術,世界變成了一個「蒸汽朋克」/「柴油朋克」風格的模樣,人類製造了和火星人一樣的戰鬥機器,對再度入侵的火星人進行反抗。

此外,Nickelodeon的動畫《遇見阿諾》萬聖節特別集裡也有致敬場面。

漫畫版

以下漫畫為基於本書創作的。

  • 《世界大戰漫畫版》(1946年)
  • 《經典畫報:世界大戰》(1955年)
  • 《The Amazing Adventure》(1973-1976年)
  • 《超人:世界大戰》(1999年)(故事被移到了超人所在的大都市)
  • 《紳士聯盟》(2002年)
  • 《血色痕跡》(2002年)
  • 《H.G.威爾斯的世界大戰》(2006年)

遊戲版

以下遊戲基於本書創作。

  • 《世界大戰》(1979年)街機遊戲
  • 《世界大戰》(1980年)棋盤遊戲
  • 《世界大戰》(1984年)PC遊戲,基於傑夫·韋恩的音樂劇
  • 《傑夫·韋恩的世界大戰》(1998年)PC上的RTS遊戲。
  • 《傑夫·韋恩的世界大戰》(1999年)Playstation上的一款射擊遊戲
  • 《世界大戰》(2011年)一款橫板遊戲

電影版

1953年本書首次被改編為電影,不過,2005年由史蒂芬·史匹柏導演,湯姆·克魯茲主演的電影更加著名,這部電影把火星人入侵的場景搬到了現代的美國,但是總體仍然符合原著的內容,最終病原體擊敗了火星人。

廣播劇版

在所有基於本作的廣播劇中,最著名的莫過於1938年由霍華德·科赫編寫,影星奧森·威爾斯主演的版本了。這部廣播劇在1938年「水星劇場」的萬聖節特別檔播放。節目開始的時候是正常的音樂,同時告知聽眾,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廣播劇《世界大戰》正式播映。隨後是奧森·威爾斯的旁白,大致基於小說的序章。隨後,先是傳出火星上出現爆炸,然後是神秘物體降落新澤西州,隨後,又播放到「火星人走出圓筒,發起襲擊」,劇中充滿了人物恐懼的尖叫和吶喊。隨後又轉為新聞報導「火星人入侵美國,軍隊展開反擊」的消息,以及火星人在紐約釋放毒氣。接下來轉為描述倖存者的故事,最後以報導「火星人死於微生物」結束。

在播放途中造成了大面積恐慌,以致於有人以「欺騙內容」對這部廣播劇提出了抗議,並要求聯邦通訊委員會對廣播劇進行監管。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