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棱坦克(日冕)
光棱坦克 | |
正式名稱 | M1010「光棱」坦克 |
所屬陣營 | 盟軍 |
單位定位 | 攻堅戰車/區域反導 |
配音 | Citizen Battle |
光棱坦克是《紅色警戒3》日冕mod中萌軍的火力支援載具,擅長對付大批輕型目標,可切換為反導模式。
本設定由日冕設定組創作:
- 原稿:寧海
- 修改:心控
設定資料
- 單位名稱:光棱坦克
- 定位:先進對地支援
- 原產國:伊甸尼亞合眾國(Vereinigte Staaten von Edaenia/United States of Edenia)【舊稱:伊甸尼亞聯邦(Bundesrepublik Edaenia)】
- 設計方:雷神公司/卡爾-蔡司公司對,就是那個貴得要死的蔡司造
- 量產方:雷神公司
- 部署設施:盟軍裝甲工廠
關鍵指標
- TLWS-85「曙光女神」激光武器系統
- 「彗星」激光偏折稜鏡
- AN/ASQ-180「白鷹」綜合光電設備
- 磁懸浮飛輪電池組
- 承襲自灰熊坦克的車體
可見光波段破解(越獄)教程
戰場摘要
戰場偵察已經至少揭示了如下要點:
- 中堅力量——相對來說,光棱坦克的部署條件較為「接地氣」;收到中級許可的盟軍指揮官在獲得自信息中心傳輸而來的授權與組裝圖紙後,便可在前線裝甲工廠完成光棱坦克的快速組裝並將其部署至戰場上。
- 曙光女神——光棱坦克的核心是一套高效的激光武器系統,能夠有效的殺傷輕裝甲目標與部分建築,但是對重裝甲目標與混凝土建築效果一般。此外,儘管激光有着理論上無限的射程,但考慮到實際作戰中對殺傷效能的需求,這套武器系統短暫的發射流程只能在目標進入有效射程後開啟。
- 流光四溢——曙光女神武器系統在擊中目標以後會發生光線散射,濺射殺傷周圍的敵軍目標;多輛光棱坦克可以有效打擊敵軍步兵及輕型載具集群。但是和RA2的光棱比簡直是史詩級削弱,所以不要想着借RA2的經驗用光棱了,還是老老實實苟在後面吧
- 守護天使——光棱坦克可以就地部署為固定的激光反導平台,此模式下光棱坦克的引擎能量也將被供給至武器系統;多台光棱坦克組成的反導攔截網可以長時間守護友軍的重要單位,使之免遭來襲導彈的威脅就是反導的效率簡直堪憂。值得注意的是,盟軍的作戰手冊上多次重申,任何模式下的光棱坦克都無法瞄準敵軍或友軍的常規飛行器。
技術數據
官方公開的單位數據並不完整,無法直接從遊戲中獲取的數據可能無法及時更新,標註為藍色字體的數據為公測後更新且已公開的數據
- 基本數據
- 科技需求:中級許可(T2)
- 建造花費:$1500
- 建造時間:15秒
- 生命總值:450
- 碾壓等級:20/20
- 視野距離:500
- 移動速度:50
- 特殊能力
反導模式:切換為反導模式,可以移動反導。
- 反導模式僅針對導彈,無法攻擊飛行器。正在俯衝的櫻花特攻機不算導彈
- 切換冷卻時間:5秒
- 武器數據
武器 | 傷害類型 | 傷害 | 多重攻擊 | 殺傷半徑 | 半徑傷害 | 射程 | 攻擊周期 | DPS |
---|---|---|---|---|---|---|---|---|
對地激光 | 光譜 | 200 | - | - | - | 450 | 3.13s | 64 |
散射激光 | 光譜 | 25 | 5 | - | - | 100 | - | - |
(散射細節待補充)
對載具造成50%傷害,對t2以上艦船150%傷害,所以裝甲對拼不行,戳自家驅逐艦賊凶
- 護甲數據
傷害類型 | 肉搏 | 狙擊 | 槍彈 | 機炮 | 破片 | 火箭 |
---|---|---|---|---|---|---|
修正比(%) | 0 | 0 | 25 | 25 | 100 | 100 |
傷害類型 | 穿甲 | 震盪 | 光譜 | 磁暴 | 高爆 | 毒素 |
修正比(%)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5 |
歷史資料
面對橫跨亞歐兩大洲、雄踞在大陸北部的紅色蘇聯,歐洲盟軍歷來都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可能歐戰的雙方誰也沒有料到,當年為了越過塹壕與鐵絲網而設計的鋼鐵水櫃會成為他們共通的威脅。斯拉夫人彪悍勇猛的民族特性與坦克這種攻防兼備的戰爭兵器有着良好的相融性,而他們自十月革命後生成的嶄新的社會體制也並沒有如歐美預計的那般因為某些原因逐步走向崩潰……無論歐洲人如何反感這種社會體制、如何認為其會威脅到他們自文藝復興來一步步爭取來的只屬於歐洲人的「自由」,他們的頂層都得承認,配合上蘇聯境內豐富的化石燃料與金屬礦石資源,這種能夠為國家機器集合大量生產力的能力——如果它真的如眾多間諜並不樂觀的回報和蘇聯官方稍顯誇大的宣傳所表現出的那般有效的話——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讓他們遭受滅頂之災。
綜合盟軍最高防務委員會的多次推演結果,一旦戰爭爆發,各式裝甲車輛會以驚人的速度自東歐前線基地的戰爭工廠與大後方的坦克工廠中開出,數以萬計的它們所組成的紅色鋼鐵洪流將席捲西歐,而歐洲盟軍唯一的希望是來自大洋彼岸的合眾國遠征軍;但即使是在最樂觀的敵我雙方走向情況下,僅靠目前他們所持有的陸軍與空中力量也未必能夠堅持到援軍到來——這還是在不考慮大陸彼端那個東方大國有所作為的大前提下。
而說起神州,歐盟在某種意義上得感謝這個潛在的對手——正是通過那次神州與蘇聯的局部衝突,盟軍得以一窺蘇聯裝甲力量的發展情況;透過相比現在略顯簡陋原始的上一代綜合戰地指揮系統,結合間諜們傳回的信息,盟軍情報部門證實了同盟國上層的擔憂:目前歐洲裝備的舊型裝甲車輛完全無法抗衡蘇聯人的新型坦克,戰爭中,防線的崩潰與失敗的到來必然會比推演中更快。由於複雜而昂貴的軌道防禦系統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難以走完部署並接入戰術數據鏈的整套必要流程,盟軍最高理事會不得不下達決議,將歐洲方面針對下一代坦克以及坦克殲擊車的研發項目調整到最高優先級,尤其是代號「VK 11.45」[1]的坦克殲擊車計劃。這麼臭的計劃有必要存在嗎?下馬,請(無慈悲)
而相比起需要直面蘇聯入侵故終日戰戰兢兢的歐洲盟友,身處大洋彼岸的合眾國則顯得有些氣定神閒:對他們而言,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可以幫助他們免去絕大多數兵戈之災的威脅;嚴格說來,對他們而言,與其擔心在運輸船這種浮動棺材上漂洋過海的蘇聯鋼鐵困獸,不如考慮神州與昇陽生龍活虎且多不勝數的海空聯合艦隊。但……這也是只是相對而言罷了,政客和軍事家們深知歐洲的重要性:如果歐盟被紅色鐵蹄碾碎,那麼無論之後神州與蘇聯誰入主亞歐大陸,尚未能在非洲立足的自由世界都將只剩下伊甸尼亞洲這唯一的「孤島」……還並不完整。
考慮到增援歐洲後必然要直面的蘇聯那馳騁歐陸的可怖裝甲集群、昇陽那可能於太平洋四面出擊的精銳海軍艦隊、以及與深不可測的神州之間遲早會有的交鋒乃至決戰,崇尚以高科技武器作戰的合眾國軍方一直向那些看似得不償失的科研項目輸送着一筆又一筆的高昂研究經費。得益於此,零零碎碎的經驗組成了探索未知的道路,一系列尖端武器的研發有望成為自由世界的堅實後盾。
現在,這些成果中的一些將被投入應用,以期解決這一的棘手需求:以同盟國聯軍傳統風格的高科技裝備應對大規模裝甲集群的突擊。
最首先是為重要的主戰坦克:最高理事會決意為當前裝備的M8灰熊坦克開發下一代繼任品,其中東歐前線以外地區泛用型號的研發工作計劃交給合眾國在載具設計方面經驗最為豐富的通用動力公司(GE);不過考慮到聯合王國也有意參與這新一代坦克的設計、以及日後與歐洲盟軍聯合作戰時,高度統一的通用裝備的優勢,編號MBT-X8的研發項目就此被交由合眾國通用動力公司和聯合王國的維克斯公司聯合進行,其成品便是如今已經準備量產的「守護者」坦克。
與MBT-X8項目同期開展的還有編號MFSS-X1的新型多用途火力支援系統的開發工作:該系統原本設計意圖為在中距離內實現快速反應以打擊敵軍輕型載具或同樣距離上的對建築物迅速毀傷,且應具備跟隨盟軍裝甲部隊協同作戰的機動能力。然而,就在項目流程的競標環節開始前,合眾國戰略情報局(OSS)根據間諜衛星捕捉到的高精度照片確定了蘇聯Ⅳ型戰術彈道導彈的存在——也就是俗稱的「V-4」導彈;歐洲軍情處(MIE)應聲而動,大量可疑或有價值的信息自東歐及西伯利亞各處陸續發回。
V序列導彈,這個發源自德意志、目前公認世界上最早的導彈型號序列在紅藍對峙以來便被同盟國專門用以標示蘇聯軍方最具威脅性的武器之一,即中近程戰術彈道導彈項目成品。根據盟軍有關部門與波音公司秘密部門的推算,「V-4」的彈道性能及攔截難度很可能與之前的「V-3」完全不同:微型化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與新型高爆炸藥的組合可以大幅縮小彈體的物理體積,搭配優化結構設計與特殊表面塗層則能將雷達反射面積削減至同樣的水準;更新後的攻擊彈道有着更加隱蔽的上升段行走軌跡與更高的末段突防速度,滯空時間同樣大大縮短。
詳細的報告書在最後給出了令人不安的結論:「目前盟軍機動部隊普遍裝備的多功能步兵戰車(MIFV)對蘇聯最新的Ⅳ型戰術彈道導彈(TBM-V4)不具備有效的攔截能力」;合眾國的「支點」(Fulcrum)超級計算機推演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即便雷達和遙感設備能夠全程捕捉並同步「V-4」導彈的彈道信息,一個機動防空排標配的6輛IFV依舊只能保證約14%的攔截率……
「……So……it's practically nonexistent in the battlefiel.(說白了就是實戰環境下幾乎跟沒有一樣。)」空軍少將在以這句話作為匯報結語的同時扯出了一個勉強算是苦笑的表情,而坐在他對面的幾位將軍和高官的臉上也不比這好看多少。由於這種幾乎是坐以待斃的煎熬讓每一名得知實情的軍官都如坐針氈,為了增強「前沿區域防空」(FADD)的能力,盟軍很快在MFSS-X1項目需求中額外追加了反導攔截能力:要求成品的單套系統能獨自攔截2枚「V-4」導彈或6枚高速火箭彈的單批次襲擊。 在追加額外的要求後,原計劃參與競標的諾維爾-哈克集團(NHC)與聯合技術公司(UTC)雙雙退出——前者正全心全意投身於項目編號B-X2(成品歸檔代號「世紀」)的垂直起降重型轟炸機的研發工作,原型機接二連三的故障使得他們再無暇顧及其它項目;後者則因為正同號稱歐洲盟軍前端科技支持的未來科技公司(FTC)共同致力於盟軍軌道防禦系統的部署,同樣缺乏資源開展額外項目研究。
通用動力公司(GE)與雷神公司(Raytheon)在不久後分別拿出了自己的樣車;在於華盛頓州亞基馬發射中心與馬里蘭州阿伯丁兵器試驗場進行了細緻的評估以後,最終中標的是來自雷神公司的原型車。與通用動力相對保守的導彈-機炮一體化防空系統不同,雷神公司的樣車大膽採用了一套多用途的高能激光武器系統;不僅對輕型載具與防禦建築有着可觀的破壞能力,而且反導能力着實驚艷。而更為重要的是,儘管雷神公司的單車預估報價略高於通用電氣公司,但盟軍裝備計劃委員會認為,激光武器系統的優勢在於發射成本遠遠低於常規武器,且在長遠看來能夠為全體系節省相當規模的支出。
樣車與設計思路通過了審核,這意味着雷神公司要在之後為這個項目給出能夠投入工業化成批量生產、並在產出後直接投入實戰的成品。而儘管在此前有着相對充裕的技術儲備,但研發工作絕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把多個子系統結合為一套穩定可用的作戰系統是件相當複雜的事情,更何況子系統的研發同樣困難重重:激光器、電池組、光電設備等等,每一項單獨拎出來都是一個不小的工程。但情報證實V-4已經進入列裝階段,因此雷神公司在這些全新的傢伙砸到歐洲盟友的腦袋上以前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浪費;多個子項目的研發需要同時運作,並在全部完成後統一裝配到機動平台上。
平心而論,並行工程確實能省下大量的時間,但同時帶來的還有人手與資源的短缺;這使得許多高級工程師不得不身兼數職,為了解決不同子系統的棘手問題來回奔波;一名項目主管甚至帶頭取消了自己的休假、退訂了前往澳洲的國際航班。
作為整套系統的核心,激光武器自然尤為重要;該子系統項目被分配給了畢業自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CIT)畢業的伯妮斯-瓊斯(Bernice.Jones)博士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項目組根據成品要求進行短暫的論證後,她決定使用光纖激光器這個幾乎是為機動激光武器系統量身定做的體系種類,武器化的高功率需求則基本將激光器類型限定在了多光纖耦合上,隨後的研發工作以此為核心迅速鋪開。但且不論其中複雜的工藝,合眾國持有且對軍工方面開放的稀土資源並不能滿足項目對光纖成分中稀土元素的硬性需求。
為了不讓成品陷入無法有效生產的尷尬境地,雷神公司只得雙管齊下:一方面試圖與神州的風后集團溝通,試圖購買足量的稀土;另一方面則上報MFSS-X1項目總負責人,以求獲得合眾國內稀土資源更高比例的開採權限。數星期後,傳回的結果是預料之中的喜憂參半:神州戶部疆土資源處的一紙文書讓風后集團的代表帶着「遺憾的笑容」退回了雷神公司的請求,但在同盟國最高理事會的默許下,合眾國獲得了對南北伊洲全部稀土資源的貿易權與部分特許開發權。
源自北部鄰國與南方大國的稀土輸入暫且滿足了項目工業化投產的需求,第一台武器系統原型機也在不久後試製成功;該機的偏折稜鏡組是德意志卡爾-蔡司公司(Carl Zeiss)設計的定製產品,代號「彗星」的它們具備極佳的光學性能。實彈檢驗證明了激光武器的優秀殺傷能力:大功率的定向能量投送能夠在燒灼、撕裂目標表面裝甲的同時產生足以燒毀內部電子元件的電磁輻射,實打實如同光一般的投送效率也使得追蹤與打擊都幾乎不再需要計算提前量與複雜的追及問題;並且,在攻擊包括導彈在內的絕大多數單位的時候,被其上反射面折射掉的部分激光同樣會對目標附近的其他單位造成傷害,這使得該套系統在針對步兵集群或密集導彈的情況下會尤其有效。該套武器系統在順利通過驗收後被賦予了「曙光女神」的代號,得名自羅馬神話中掌管黎明的女神歐若拉(Aurora)。
而在負責捕捉目標的光電設備方面,雷神公司選用了自家的AN/ASQ-180「白鷹」綜合目標獲得系統(CTADS);這套複雜且昂貴的系統由激光測距儀、前視紅外系統、激光標定儀、多普勒跟蹤雷達、戰術數據終端組成,可以極其精準的瞄準打擊地面目標及來襲的敵方導彈;得益於盟軍的戰術數字信息鏈(TADIL),多套系統可以高度有效的在同一區域內協調作戰。
而為了確保整套系統擁有足夠強的持續作戰能力,雷神公司在其中額外安置了一套磁懸浮超導飛輪儲能組;這種以少見的物理方式存儲能量的「電池」之優勢在於,其可以利用機動平台上的內燃機在閒暇時儲存大量的能量,且損耗極低;理論上,在利用2小時完成蓄能後,單純依靠該儲能組的供給便足以維持30分鐘左右的中等烈度作戰。
由此,MFSS-X1項目所需綜合體系搭建完畢。在對地攻擊模式下,「曙光女神」系統會使用連續照射模式、對單個目標進行5s/次的長照射,此舉能夠有效殺傷敵軍輕型載具和建築物;而在反導攻擊模式下,「白鷹」會啟動目標跟蹤雷達、機動平台將把額外能量全部提供給武器系統,「曙光女神」系統由此進入全功率脈衝打擊模式,這對來襲的導彈與火箭彈有着極佳的中段攔截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何種模式下,「白鷹」與「曙光女神」均不能有效的捕捉或打擊(相較於處在中段彈道的戰區內戰術導彈而言)雷達反射面較大、飛行高度較高的飛行器。
雖然因為激光的固有缺點導致MFSS-X1項目成果系統無法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永固工事與多層複合的特製裝甲造成有效殺傷(且戰場機動的要求不允許輸出再高一個量級的大型激光器被裝載於機動平台上),但能夠在中距離迅速清理掉敵方高威脅單位及防空火力的它們已經能夠給前排的主戰坦克與負責拔掉釘子的空軍提供足夠的火力支援,對V4導彈的反制能力更是讓其戰場價值更上一層樓。
綜合以上測試及小規模的原型機實戰結果,MFSS-X1項目通過理事會及裝備部審核,給予了命名編號:M1010,並在後續應用中由士兵們的多數意見確認其歸檔代號為「稜鏡」(Prism,詞語直譯即稜鏡,神州軍部為表其特殊性而統一將之譯為『光棱』)。盟軍甚至調整了常規陸軍旅級戰鬥隊的編制,為每個機械化步兵營額外添加了一個多用途激光排(MLWS)。當第一批120輛的訂單正式批下時,參與研發工作的雷神公司員工們徹夜狂歡,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為此付出了多少。
需要額外說明的是,由於激光武器需要保證能量密度與聚焦度,所以其發射的光線波長極短且難以被空氣塵埃散射,即在一般情況下是肉眼不可見的;但是考慮到指揮方面的需求,指揮官可以在絕大部分通用型號的作戰系統終端上看到模擬出來的激光路徑與發射情況。關於這種不可見因素的模擬與再現是全球作戰指揮系統的眾多特殊功能之一……然而本檔案重點不在於此。
在光棱坦克(即搭載「Prism」體系的機動作戰平台的通稱)被裝備到部隊中後,有一位名叫喬治-霍茲(Hotz-George)的武器操控員破解了光棱坦克原本的工作頻率限制鎖;他將此舉稱之為「越獄」,並努力試探到了激光器的輸出波長上限——465nm;此時系統輸出的為顏色呈藍紫色的可見光,但依舊是因為激光的高度集中性質,實際觀察「體驗」並不好。士兵們選擇的辦法是打出一發煙幕彈,然後使用讓激光穿過煙幕;經過煙塵的漫反射,「曙光女神」系統會「發射」出無數道絢爛的藍紫色光線,在晚間煞是光彩奪目。對於身處戰況焦灼的前線卻偶爾擁有片刻安寧的士兵們來說,在不會被敵方偵察部隊注意到的情況下讓光棱坦克打出絢麗彩色光芒確實是為數不多的娛樂時光,尤其是在聖誕節時。當然了,在這種特殊工作狀態下,光棱坦克無法用於作戰;不過一些偷懶的合眾國大兵發現了「妙用」——在野戰條件下,各種各樣的器材和未經過濾的水源都可以藉此實現消毒殺菌,免去了自己動手的麻煩。
除此之外,考慮到激光武器系統和光電設備那極其高昂的價格,為了加快生產速度並降低成本,雷神公司計劃使用舊型坦克的底盤部署整套系統;合眾國軍方原本想要大批量裝備光棱坦克,但是原型機高昂的採購價格實在讓他們望而卻步;於是二者一拍即合,合眾國陸軍與國民警衛隊提供封存或退役的大量老舊M8灰熊車體,雷神公司以此為基礎將其改裝為完整的光棱坦克。
最終,當戰爭爆發之時,光棱坦克已經批量裝備了盟軍的合眾國部分。此外,雖然歐洲盟軍由於自有打算而僅僅採購了部分作為應急反導方案,但身處海峽對岸的聯合王國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不僅皇家空軍採購了一批用作空軍基地的近程反導,陸軍還試圖購買光棱坦克的生產許可——因為他們同樣也裝備過數量可觀的灰熊坦克,能將這些退居二線的舊坦克改造成綜合性能優秀的支援載具可謂是相當划算。
在之後漫長的拉鋸戰中,光棱坦克作為同盟國陸軍的核心支援力量之一,參與了幾乎每一次中等規模及以上的作戰任務,其協助盟軍輕裝部隊在高機動作戰中創下的眾多輝煌戰績讓光棱坦克成為了盟軍士兵們心中最具份量的地面單位之一。
單位語音
該單位的語音由Citizen Battle提供
絕大部分語音台詞取自紅色警戒2的光棱坦克,而小部分則取自命令與征服:將軍的復仇者支援車
建造完畢 | |
---|---|
Prism tank in order,sir. |
光棱坦克已就緒,長官。 |
選中 | |
System self-cheak completed. |
系統已自檢完畢。 |
Laser emitter ready. |
激光發射器就緒。 |
Power coupling optimized. |
能量耦合已最佳化。 |
Prism sensors stable. |
稜鏡傳感器狀態穩定。 |
Prism tank, ready for engagement. |
光棱坦克,隨時準備參戰。 |
Tactical laser online. |
戰術激光系統在線。 |
移動 | |
Readjusting stabilizers. |
正在重置穩定儀。 |
Adjusting system for transport. |
開始調整系統以便於行軍。 |
Compensating for terrain flux. |
抵消地表磁通量。 |
Estimating distortion error. |
正在估算失真誤差。 |
Instruction confirmed. |
確認指令。 |
Resetting navigation system. |
重設導航系統。 |
攻擊 | |
Magnifiers activated. |
稜鏡面板開始啟動。 |
Target location confirmed! |
目標位置已確認! |
Initiating light strike. |
開始光線打擊。 |
Lens are charging. |
稜鏡正在充能中。 |
Calculating reflection arcs. |
開始計算反射曲線 |
Focusing light energy. |
開始聚焦光能能量。 |
移動攻擊 | |
Repositioning. |
重新定位中。 |
Depart for fire support. |
前去提供火力支援。 |
Resetting fire control computer. |
重設火控雷達。 |
Visibility Clear. |
目標視野清晰。 |
Analysing terrain effects. |
分析地形效應。 |
戰鬥中 | |
Target neutralized. |
目標在被壓制中。 |
Resolving target projectory. |
正在解析目標投影。 |
Generator rechargeing. |
發電機在充能中。 |
Incinderating target. |
正在焚化目標。 |
受到攻擊 | |
Prism damage! |
稜鏡面板遭受損! |
Reinforcement are required here! |
這裏需要支援! |
System failure detected! |
檢測到系統故障! |
Experiencing interception! |
正受到干擾! |
使用技能 | |
Defensive laser system. |
防禦性激光武器系統已啟動。 |
Activating missile interception protocol. |
開始執行導彈攔截協議。 |
Scanning for incoming missiles. |
正在掃描來襲導彈。 |
Targeting for rapid fire. |
瞄準準備快速開火。 |
撤退 | |
Falling back to stronghold. |
撤回要塞。 |
Regroup and recharge. |
重組修整。 |
Plan tactical retreat route. |
設計戰術撤退路線。 |
Forego laser sequence. |
放棄激光戰鬥序列。 |
(待補充)
|
註釋與外部連結
- ↑ 現實中的vk(vorführwagen,展示用車輛,也就是原型車)後面跟的前兩位數字是重量(單位是噸),所以這個11.45純屬強行玩梗,畢竟正經戰車怎麼會只有11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