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用戶:C44986054/拉丁文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拉丁文的評註

字母與書寫

傳說中的羅馬乩童書寫體,詳請參見Roman cursive


拉丁字母在羅馬時期並每無所謂的小寫(只有醜不啦嘰像咒文的書寫體),而U, W和J在當時並不存在,原因在於v本身就兼有/u/元音和/w/半元音的功能(現代/v/的發音是在共和晚期由/w/演化出來的),i也兼有表示元音/i/和半元音/j/的功能,所以本篇一律以v取代不正式的u或w;以i取代j。另外羅馬人習慣在長元音上撇一撇(á é ó v́ Í),而長音/iː /也可以往上拉長成 表示(常用於名詞所有格字尾)。但現代的寫法把撇改成一橫(ā ē ī ō ū)甚至轉寫時橫都省略掉,嚴重影響正確的拉丁文發音和閱讀,有時差一個撇或是 iÍ 的差別,時態跟字義就天差地遠(甚至有人用 â ê î ô û這種更有創意的惡搞標註長元音)。但現代拉丁字典都沿襲這種錯誤拼法:以橫代撇;以u代表發元音/u/的v;以w代表發/w/的 v ,同樣的以 j 代表/j/發音的 i,如耶穌的名子原來的拉丁拼法應該是Iésvs ,但現代拉丁字典都寫成Jēsus,查閱和學習的時候必須特別注意。這些規則大部分是因為中世紀,不同國家的正書家魔人惡搞自創拼寫拉丁文的習慣,但中世紀有個笑話,一群在英國集會的歐洲各國學者嘗試以當時的學術標準語言(中世紀)拉丁文溝通,結果雞同鴨講,各國自創惡搞的語音反而更讓對方困惑,眾人索性放棄溝通。這也是為何本篇採用古典時期的拉丁文為標準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乃因古典時期是拉丁文學發展的黃金時代,而當時的文法規則也比較完善。

各種不同的撇法
注意v上的一撇,還有拉高的,和字中間的間隔號


發音

本篇的發音採用目前學界公認的古典時期(羅馬共和後期西元前75~帝國前期西元第三世紀)的擬構發音法,所以不會考慮現代各國惡搞自創發音法,或是教會發音法

在語音學上,有以母語使用者心理上能區別語義的最小單位(phoneme,通常翻為音位),還有以發音器官的實際運作情況界定的辨別最小單位(phone,語音),因為拉丁文在古典時期的真正發音法沒有人知道,發音法只能靠學界去擬構;不同的學者會對精確的語音有細微不同的看法,但因為有流傳下來的古典拉丁文文法書,羅馬人心目中的音位是可以大致確定的,所以本篇的音位以斜線(//)標註,如果能用精確的語音標註則用中括弧([])(音標採用國際音標)

下兩表顯示單元音跟子音的擬構語音:("ː "只是代表元音拉長兩倍,音質不變),注意下表的子音範例發音中,會在子音前後加上[a]以茲演示,如演示[t]的時候,你會在錄音中聽到[ta ata]

字母 音位(Phoneme) 語音(Phone)
a /a/ [a](注意和英文[ɑ]不一樣,舌位較前)

(以下是英文裏的[ɑ]:

)

á /aː / [aː ]
e /e/ 大部分情況為[ɛ]
é /eː / [eː ]
i 元音:/i/
半元音:/j, i̯/
大部分狀況為[ɪ]


擔當半元音時[j]

/iː / [iː ]
o /o/ [ɔ]
ó /oː / [oː ]
v 元音:/u/
半元音:/w,u̯/
[ʊ]

擔當半元音時[w]

/uː / [uː ]
字母 音位(Phoneme) 語音(Phone)
c /k/ [k]
而非吐氣強烈的英文c([kʰ])
p /p/ [p]
而非吐氣強烈的英文p([pʰ])
t /t/ [t]
而非吐氣強烈的英文t([tʰ])
qv /kʷ/ i e前[kᶣ]
範例:[kᶣɪ]
(注意發音範例錯誤的吐氣)

a o v前[kʷ]

(注意發音範例錯誤的吐氣)

gv
(ngv的組合裏)
/gʷ/

實際上只會出現在ngv(/ŋ.gʷ/)的組合之下
i e前[gᶣ]
範例:pingvis [ˈ pɪŋ.gᶣɪs]

a o v前[gʷ]

r /r/ 大部分[r]
被羅馬人稱為littera canꟾna(狗之字母)
發音類似狗生氣的低吼
h /h/ [h],舌頭與嘴唇放鬆不阻礙氣流的呼氣
ch /kʰ/ [kʰ]如英文之k
(轉寫古希臘文的χ)
ph /pʰ/ [pʰ]如英文之p
(轉寫古希臘文的φ)
th /tʰ/ [tʰ]如英文之t但吐氣稍弱
(轉寫古希臘文的θ)
x /ks/ [ks]
y /y/ [y](轉寫古希臘文的υ)
z /z/ [dz]或[zd](轉寫古希臘文的ζ)


注意有幾個子音字母就有幾個子音,除了ch ph th gv(ngv的組合裏) qv為例外(當然羅馬人認為有幾個子音是從"音位"的角度理解)。

拉丁文雙元音基本上是念連着起來的單元音,但是念的時候會將後面的元音半元音化(/ u̯ / ([w]) / i̯ / ([j]))

關於iv如何區分何時為元音何時為半元音,實際上羅馬人在心理上並沒有清楚將二者區分(但少數動詞的時態變化會據此分辨),但是語音上據考據有一些零星的規則:

i

  • 在字首通常視為半元音,如凱撒的中間名iv́livs(/ˈjuː.li.us/, [ˈjuː.lɪ.ʊs])
  • 夾在兩個元音字母中間,會和前元音字母複合為雙母音,並在下個音節"複製"出一個半元音。如qvis的單數奪格cvivs發音為/ˈ kui̯.jus/([ˈ kʊj.jʊs])。
  • v通常在字首也視為半元音。現代的拉丁字典如果認為它是元音,會將之轉寫為u;半元音則為v。 字尾或是音節尾的m不閉口,所以前面的單元音會如法文般鼻音化(但這是語音而非音位的變化)。如forvm(市場, /ˈ fo.rum/, [ˈ fɔ.rũ], 中性名詞)

    重音規則

    拉丁文的音節劃分如同一般西方語言,如果有一個子音夾在二元音中間就歸給後面的元音,夾兩個子音就平均分配給左右元音,但塞音c g t d p b 接着流音l r 的二字母組合時,必須把這組字母當成一個子音來劃分音節。拉丁文的音節有分"重"和"輕",所謂的重就是(1)核心元音書寫時有特別標註是長音(有帶撇或是 )(2)核心元音是雙元音(3)這個核心元音後接多於一個的子音。而重音規則非常簡單,只要倒數第二音節是"重"的就落在倒數第二,否則就落在倒數第三。

    其他規則

    拉丁文有如法文的連音規則,意即字尾子音的字,若接着的首個字母為元音,則將單字聯在一起來劃分音節,如歌詞裏的et amó要看成etamó來讀。

    羅馬共和時期拉丁文字跟字之間採用間隔號(‧)區分字跟字,甚至沒有句點。但約西元200年(帝國時期)後間隔號被廢除,本篇出於顯示方便並沒有採用間隔號。

    拉丁文的語序基本上採用主賓動結構(如同日文一般所以日本聲優讀起來也無違和感):

    servvs pvellam amat,奴隸(servvs)愛(amatamó的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女孩(pvellam是陰性名詞pvella的賓格)

    由於本篇的歌詞結構不複雜,而且省略人稱代名詞,語序的問題並不重要。

    歷史上的拉丁文

    本篇的規則基本上基於羅馬古典時期

    拉丁字母實際上是生於伊特拉斯坎字母,而伊特拉斯坎字母事實上來自於希臘字母(希臘在意大利半島南部有殖民地城邦)。古拉丁文(王政時期至共和中前期)在現代只侷限於學術研究,使用的很少,在此不討論。在此也不考慮逐漸由嚴謹的書面古典規則脫離的通俗拉丁語(但高盧地區的通俗拉丁語成為今日法語的來源之一,各地的通俗拉丁語逐漸形成現在的羅曼語系)或是中世紀時新"發明"的拼法跟單字,更不用說近代的假文青文藝復興拉丁文到現代惡搞新拉丁文(現代生物學學名很不幸大多屬新拉丁文)。考察拉丁語詞源的時候必須注意這點,很多所謂的"拉丁字"其時是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或是現代"人造"出來的,並非活生生的存在於羅馬人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