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ItMarki/IPA
概述
IPA是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的縮寫,直譯過來就是「國際語音字母」,也就是「國際音標」的意思,早期又稱萬國音標,是一套用來標音的系統,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來作為口語聲音的標準化標示方法。國際音標的使用者有語言學家、言語治療學家、人工語言創造者、外語教師、歌手、辭書學家和翻譯學家等人。
按照國際音標的設計,它只可以分辨出口語裡語音、音位、語調間的對立,以及詞語和音節的分隔。若要表示諸如咬牙、咬舌和由唇顎裂患者所發出的聲音,則有另一套國際音標擴展系統可以補充。
國際音標中的字符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字母和變音符號。例如,英語字母t在不同詞組中,其發音在國際音標中可能轉寫為單一字母[t],或是一個字母加上變音符號[t̺ʰ][b]。通常,以兩斜線夾注的音標為寬式標音,標記時較為模糊;相對地,以兩方括號夾注的音標為嚴式標音,標音則較為明確。如/t/在不同情形下,可能指的是[t̺ʰ]或[t],其準確的發音取決於上下文和語言環境。
國際語音協會將國際音標的字母分為三類:輔音(肺部氣流音)、輔音(非肺部氣流音)和元音。
有時國際語音學學會會增加、修改或刪除音標。國際音標最近一次的更改在2005年,共有107個單獨字母、52個變音符號和4個超音段成分符號。
國際音標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但因人類語音差異很大,有限的拉丁字母遠不夠用,於是就改變字形和借用別的語言的字母的方法來補充。讀音上,為照顧習慣,多數符號以仍讀拉丁語或其它語言的原音為原則。因而,國際音標形式上,以拉丁字母(羅馬字母)的小寫印刷體為主。在不夠用時,以下幾種方法來補充:
- 拉丁字母大寫印刷體或書寫體(草體)。如:[ɴ][ʀ][ɢ][ʙ][ʜ]等(小型大寫字母);[ɑ](手寫體a),[ʋ](草體v);
- 拉丁字母的變形或倒置,如:[ə](倒置e);[ɕ](卷尾c),[ɖ](右彎尾d),[ŋ](長右腿n)等。
- 借用其它語言字母,如:[ε](希臘語),[θ](希臘語),[ł](波蘭語),[ø](丹麥語),[ç](加泰羅尼亞語)等。
- 新制字母,如:[ʃ],[ɤ]等。
- 在字母上加符號,如:[ʉ](加橫的u)等。
英語中所用到的「國際音標」,僅為國際音標用於英語的一部分,實際上的國際音標,其涉獵的範圍要比這廣泛的多,而本章節就是為了去講述這一大方面的。
輔音(肺部氣流音)
肺部氣流音是通過阻塞聲門或口腔、並同時或隨後從肺部排出空氣而形成的輔音。在國際音標中,超過一半的輔音屬於肺部氣流音。英語和現代標準漢語中所有輔音都屬於這一類。
在肺部氣流音表中,每列代表不同的調音方法(輔音以何種方式產生),每欄則代表不同的調音部位(輔音在口腔中哪個部分產生)。主圖僅包括具有單一發音位置的輔音。
雙唇 | 唇齒 | 齒 | 齒齦 | 齦後 | 捲舌 | 硬齶 | 軟齶 | 小舌 | 咽 | 聲門 | |||
塞音 | p b | p̪ b̪ | t d | ʈ ɖ | c ɟ | k ɡ | q ɢ | ʡ | ʔ | ||||
鼻音 | m̥ m | ɱ | n̥ n | ɳ̊ ɳ | ɲ̊ ɲ | ŋ̊ ŋ | ɴ | ||||||
顫音 | ʙ̥ ʙ | r̥ r | ɽ̊r̥ ɽr | ʀ̥ ʀ | ʜ ʢ | ||||||||
閃音 | ⱱ̟ | ⱱ | ɾ̥ ɾ | ɽ̊ ɽ | ɢ̆ | ʡ̆ | |||||||
擦音 | ɸ β | f v | θ ð | s z | ʃ ʒ | ʂ ʐ | ç ʝ | x ɣ | χ ʁ | ħ ʕ | h ɦ | ||
邊擦音 | ɬ ɮ | ɭ̊˔ ɭ˔ | ʎ̝̊ ʎ̝ | ʟ̝̊ ʟ̝ | |||||||||
通音 | ʋ | ɹ | ɻ | j | ɰ | ||||||||
邊通音 | l | ɭ | ʎ | ʟ |
注意:
- 當字母在橫行中兩兩成對出現時,左側的字母為清音,右側的字母則為濁音。唯一的例外是被稱為濁音,但實際上為氣聲(英語:Breathy voice)的濁聲門擦音[ɦ]。另外,[ʔ]無法被濁化,而濁化[ʡ]的定義不明確。其他單獨出現的字母皆為濁音。
- 雖然以舌冠為調音部位的輔音,除了擦音以外皆只有一組字母,但在描述特定語言時,它們可以用以特指齒音、齒齦音或齦後音,且不需另加上變音符號。
- 陰影區域表示不可能的發音。
- 字母[ʁ][ʕ][ʢ]可同時代表濁擦音或濁近音。
- 在許多語言中(如英語),[h]和[ɦ]並非為聲門音、擦音或近音,而是一種發聲態。
- 對於[ʃ][ʒ]、[ç][ʝ]和[ʂ][ʐ]來說,其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舌頭的形狀,而非調音位置。
- 部分列出的語音尚未在任何語言中作為音位存在。
輔音(非肺部氣流音)
非肺部氣流音指的是氣流不從肺部發出的輔音。其中又可以分成三大類:搭嘴音(大量出現於科依桑語系)、內爆音 (出現於信德語、斯瓦希里語、越南語和侗台語族諸語言等)和擠喉音(出現於許多美洲原住民語言和高加索諸語言)。
搭嘴音 | 內爆音 | 擠喉音 |
---|---|---|
ʘ:雙唇 ǀ:齒 ǃ:齒齦(後) ǂ:硬齶 ǁ:齒齦邊 |
ɓ:雙唇 ɗ:齒/齒齦 ʄ:硬齶 ɠ:軟齶 ʛ:小舌 |
ʼ: pʼ:雙唇 tʼ:齒/齒齦 kʼ:軟齶 sʼ:齒齦擦 |
注意:
- 傳統上來說,搭嘴音被視為雙重調音(double articulation),其包括了除阻和(release)和伴隨音(accompaniment)兩部分,而搭嘴音通常只寫出除阻的那個音標。因此,準確的搭嘴音表示法應如k͡ǂ, ɡ͡ǂ, ŋ͡ǂ, q͡ǂ, ɢ͡ǂ, ɴ͡ǂ或ǂ͡k, ǂ͡ɡ, ǂ͡ŋ, ǂ͡q, ǂ͡ɢ, ǂ͡ɴ。當省略舌根調音的符號時,通常的預設符號為[k]。然而,最近的研究對於「伴隨音」的概念以及搭嘴音是否為雙重調音有所爭議。
- 清內爆音的音標ƥ, ƭ, ƈ, ƙ, ʠ雖然已經不再使用,並改以濁內爆音音標加上清音符號表示(如ɓ̥, ʛ̥等),但在Unicode中仍有獨立編碼。
- 雖然沒有任何語言區別濁捲舌內爆音ᶑ,但該音標擁有獨立的IPA編號(即使音標ᶑ未得到IPA正式承認)。
元音
元音,或稱母音,是音素的一種,與輔音相對。元音是在發音過程中由氣流通過口腔而不受阻礙發出的音。
發元音時,氣流從肺部通過聲門衝擊聲帶,使聲帶發出均勻震動,然後震音氣流不受阻礙地通過口腔、鼻腔,通過舌、唇的調節而發出不同的聲音。發元音時聲帶必然震動,這叫做濁音。也有的語言發元音時聲帶不振動,發出清元音(voiceless vowel)。
元音並非在所有的語言中都與元音字母一一對應,一些元音字母的組合也可以表示特殊的元音,比如漢語中的某些複韻母;某些語言中一些元音字母在某些情況下不發音,如法語中元音字母「e」在詞末。
元音分兩大類: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大多數元音都是舌面元音,如國際音標的[a]、[e]、[i]、[o]、[u]等等,而漢語很多方言中有一類在其它語言中很少見的舌尖元音,發音時舌尖緊張,包括平舌音(或者稱舌尖前音)如漢語拼音zi、ci、si的韻母部分,和翹舌音(或者稱捲舌音、舌尖後音)。如漢語拼音zhi、chi、shi、ri的韻母部分。
注意:
- 圖表的縱軸稱為元音高度,反映了舌頭和口腔上部或兩顎的距離;舌頭位置較低的元音被放在元音圖底部,而位置較高者則在元音圖頂部。例如,[a](相當於漢語拼音的「a」)被置於元音圖下方,[i](相當於漢語拼音的「i」)則被置於元音圖上方。
- 類似地,圖表中的橫軸稱為元音舌位,反映了舌頭的前後位置;頭位置較靠前的元音被放在元音圖左側,而位置較靠後者則在元音圖右側。例如,[y](相當於漢語拼音的「yu」)被置於元音圖左方,[u](相當於漢語拼音的「u」)則被置於元音圖右方。
- 當相同高度、舌位的元音成對出現時,右側的是圓唇元音,左側的則是不圓唇元音。發圓唇元音時,嘴唇形成一個圓形的開口,使嘴巴內側的表面露出,如[y];而不圓唇元音發音時,嘴巴四周向後聚集,嘴唇亦向後壓縮,僅露出嘴唇的外部表面,如[i]。
變音符號
變音符號用於描述語音細節。這些符號不單獨存在,而是加在其他字母上,以特別標明某些語音特徵,或對原字母的發音進行修改。
◌̥:清化 n̥ d̥ | ◌̤:氣聲 b̤ a̤ | ◌̪:齒化 t̪ d̪ |
◌̬:濁化 s̬ t̬ | ◌̰:嘎裂聲 b̰ a̰ | ◌̺:齒尖化 t̺ d̺ |
◌ʰ:送氣 tʰ dʰ | ◌̼:舌唇化 | ◌̻:舌面化 t̻ d̻ |
◌̧:更圓唇 ɔ̧ | ◌ʷ:唇化 tʷ dʷ | ◌̃:鼻化 ẽ |
◌̨:更展唇 ɔ̨ | ◌ʲ:硬齶化 tʲ dʲ | ◌ⁿ:鼻音除阻 dⁿ |
◌̟:更前 u̟ | ◌ˠ:軟齶化 tˠ dˠ | ◌ˡ:邊音除阻 dˡ |
◌̱:更後 e̱ | ◌ˤ:咽化 tˤ dˤ | ◌˺:無可聽除阻 d˺ |
◌̈:更央 ë | ◌̴:軟齶化或咽化 ɫ | |
◌̽:更中更央 e̽ | ◌̝:更高 e̝(ɹ̝:齒齦濁擦音) | |
◌̩:成音節 n̩ | ◌̞:更低 e̞(β̞:雙唇濁通音) | |
◌̯:不成音節 e̯ | ◌̘:舌根更前 e̘ | |
◌˞:兒化 ɚ | ◌̙:舌根更後 e̙ |
注意:
- 實際上任何字母寫成上標都可以作為變音符號使用,為其修飾的字母提供更詳細的語音描述。其他常用的上標還包括:tˢ(帶擦音除阻的[t])、ᵗs(以塞擦音開始的[s])、ⁿd(前鼻音化的[d])、bʱ(氣聲的[b])、mˀ(聲門化的[m])、sᶴ(帶有一點[ʃ]音的[s])、oᶷ(雙元音化(英語:Vowel breaking)的[o])、ɯᵝ(斂唇的[ɯ])。置於字母後方的上標可能會產生歧義,如kʷ可能表示同時發[k]和[w]音,也可能表示帶有唇音除阻的[k]。另一方面,放在字母前面的上標變音符號則通常表示聲音開始時的改變,如mˀ為聲門化的[m]、ˀm則是以聲門音開始的[m]。
- ◌ˡ(xʷ)可表示[x]在整個發音過程中都圓唇,而x̜則沒有任何意義([x]本身就是一個完全不圓唇的音)。因此,x̜ʷ的意思是「圓唇程度較低的[xʷ]」。然而,讀者可能會誤以為x̜ʷ是圓唇的「[x̜]」,或認為兩個變音符號會相互抵銷。若將展唇符放在圓唇符號下,如xʷ̜,則能明確表示此音的圓唇程度低於國際音標的預設值。
- 位於字母下方的變音符號可以移到字母上方,以避免和字母的降部衝突,如清音ŋ̊。抬升符和降低符除了置於字母下方,也可以寫為◌˔, ◌˕(置於字母右側),以避免和字母的降部重疊。
超音段成分以及語調和音調
以下的符號用於描述「高於輔音、元音層級以外的語言特徵」,如韻律、聲調、音長和重音,這些語言特徵通常作用於音節、單詞和短語上,並構成語言中強度、音高、節奏、語調等元素。這些符號大多只能在單詞層級上表現出音素性,但也有符號是用於修飾高於單詞的語音層次(英語:Phonological hierarchy)。
符號 | 範例 | 符號 | 範例 |
---|---|---|---|
ˈ◌:重音(置於重音音節之前) | ˈa | ˌ◌:次重音(置於次重音音節之前) | ˌa |
◌ː:長音(長元音或者長輔音) | eː | ◌ˑ:半長音 | eˑ |
◌̆:超短音 | ə̆ | |:次要(音步)韻律群 | |
‖:主要(語調)韻律群 | .:音節間斷 | ɹi.ækt | |
◌͜:連讀(無間斷) | s͜a | ◌̋、◌˥:高調 | e̋、e˥ |
◌́、◌˦:次高調 | é、e˦ | ◌̄、◌˧:中調 | ē、e˧ |
◌̀、◌˨:次低調 | è、e˨ | ◌̏、◌˩:低調 | e̋、e˩ |
↗:語調全部上升 | ↘:語調全部下降 | ||
ꜛ:音調升階 | ꜛke | ꜜ:音調降階 | ꜜke |
注意:
- 透過組合上述的一些聲調變音符號和聲調字母,可以描述更準確的聲調,但並非所有IPA字體都支持這個功能。
- 除了上述以外,還有數個聲調變音符號:高/中聲調ɔ᷄, ɔ˧˥、低聲調ɔ᷅, ɔ˩˧、高降調ɔ᷇, ɔ˥˧、低/中降調ɔ᷆, ɔ˧˩;另有通用的上升/下降調符ɔ᷈、ɔ᷉。由此可見,聲調變音符號和聲調字母之間僅能約略對應,且聲調字母比起聲調變音符號更能描述較複雜且精確的聲調(如ɔ˨˦, ɔ˥˦,甚至是ɔ˧˥˧, ɔ˩˨˩, ɔ˦˩˧, ɔ˨˩˦)。
- 重音符號通常置於重音節前,並有分隔音節的效果。一些有長輔音的語言(如意大利語)使用重音符號來分隔長輔音,此時就不應使用長音符號。例如意大利語單詞「avvolse」,其音標應寫成/avˈvɔlse/,而非/aˈvvɔlse/、/aˈvːɔlse/或/avˈːɔlse/。然而,重音符號偶爾可以直接置於元音前,如/avvˈɔlse/或/avːˈɔlse/。當使用這種記音方式時,重音符號就不應該視為音節邊界的標記。
- 一些變音符號可以重複使用,以區別該語音特徵的不同程度。例如雙重重音可表示該音節的重音特別強,例如英語中的韻律重音。另外,法語中可在每個韻律單位的末尾以「|」標記正常的韻律重音,而以「‖」標記語調特強的重音。如:[ˈˈɑ̃ːˈtre | məˈsjø ‖ ˈˈvwala maˈdam ‖](原文:Entrez monsieur, voilà madame.)。同理,雙重次重音(ˌˌ)常用於表示非常輕的重音。
- 長音符也可以多次使用,以表示語音的延長,如英語噓聲「shhh!」可寫作[ʃːːː]。另外,愛沙尼亞語中區分三種音長:
- vere /vere/(血,單數屬格)、veere /veːre/(邊緣,單數屬格)、veere /veːːre/(卷,第二人稱單數未完成體)
- lina /linɑ/(片)、linna /linːɑ/(城鎮,單數屬格)、linna /linːːɑ/(城鎮,單數內格)
- 其他變音符號偶爾也可以使用兩次:
- 捲舌符。巴達加語元音具有數種捲舌性,如/be/「嘴巴」、/be˞/「鐲子」、/be˞˞/「農作物」。
- 送氣符。如弱送氣的[kʰ]和強送氣的[kʰʰ]。[m]
- 鼻音化符號。帕蘭特拉奇南特克語區分/ẽ/和/e͌/。
- 擠喉音符號。如[kʼ](弱擠喉音)、[kʼʼ](強擠喉音)。
- 降低符號,如[t̞̞](或[t̞˕],若前者無法正確顯示)為/t/在一些音區中的弱摩擦音。
- 後移符號,如[ø̠̠]。若這種標記方式會影響可讀性,或與國際音標擴展中的齒齦(化)符號混淆的話,可將一個後移符號置於音標右方,如[ø̠˗]。
其他符號
符號 | 釋義 | 符號 | 釋義 |
---|---|---|---|
ʍ | 唇—軟齶清擦音 | w | 唇—軟齶濁擦音 |
ɥ | 唇—硬齶濁擦音 | ʜ | 會厭清擦音 |
ʢ | 會厭濁擦音 | ʡ | 會厭塞音 |
ɕ ʑ | 齒齦—硬齶擦音 | ɺ | 齒齦濁邊閃音 |
ɧ | ʃ與x同時發音 |
注意: 必要時,塞擦音和雙重發音可通過兩個音標及附於其上的連音線來表示,如:t͜s, 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