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魯迅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Padlock-light-silver.svg
由於條目被高度加密,即使使用小刀或者████也無法劃開屏幕上的部分黑幕。
如果想說句名言又不知道是誰說的,就說是我說的。
——魯迅
我實在沒有說過這樣一句話。[1]
——魯迅
的確是我說的。[2]
——魯迅
魯迅
畫像
油畫《永不休戰》.jpg
油畫《永不休戰》(湯小銘作,現藏於中國美術館)
娘化版本
娘化魯迅.png
魯迅娘
名字 魯迅
本名 周樟壽→周樹人
字:豫山→豫才
別名 魯迅、迅哥兒、魯遜、小行星墜落[3]魯遜
暱稱 周老、小白象(許廣平用)
國籍 中國
籍貫 浙江紹興
生日 1881年9月25日
逝世 1936年10月19日(55歲)
星座 天秤座
身高 1.6米(5英尺3英寸)
職業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天文學家、生草家[3]
活躍年代 20世紀初
代表作品 《朝花夕拾》《吶喊》
相關人士 秋瑾、朱安、許廣平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本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其祖父為其取字豫山,但因為「豫山」在紹興方言裡聽起來很像「雨傘」,魯迅受到了小夥伴們的嘲笑,遂將字改為豫才。曾留學日本仙台醫科專門學校(肄業)。中國近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馬甲大師[4]、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白話文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

簡介

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府城內東昌坊口的一個家境優渥的書香門第。1893年其祖父周福清向科舉考試鄉試主考官行賄案發,其父周伯宜雖然沒有參與舞弊,但因此案被禁止參加科舉考試。周伯宜因為此事抑鬱寡歡,不久便臥病在床。為了將周福清撈出監獄、給周伯宜治病,周家花費了大量銀兩,因此家道中落。1898年他前往南京江南水師學堂進學,期間接觸到西方的新思想;1902年到日本留學,起初決定學醫,但後來認為學醫無助於改善國民的思想和精神,因而棄醫從文。

1909年,魯迅從日本回到中國,擔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優級生理學、初級化學教員,紹興府中學堂博物學兼監學教員,紹興山會初級師範學堂監督等職務。1912年,魯迅到民國教育部工作。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後,隨政府搬到北京,歷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1科科長、教育部僉事。在教育部任職期間,魯迅與錢玄同、許壽裳等人促成教育部通過章太炎的記音方案,作為漢語的標音符號、與錢稻孫、許壽裳合作設計了民國國徽、設計了北京大學校徽。後被教育部署總長章士釗免職。魯迅為此向民國平政院提起行政訴訟並勝訴,本來依法可以復職,但他卻選擇離開民國政府。易培基接任教育總長後,簽署了讓魯迅復職的命令,並以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身份給魯迅發了教授聘書。

1918年魯迅創作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後收錄於《吶喊》,這也是他首次使用「魯迅」的筆名),以一個狂人的口吻對「吃人」的封建腐朽思想予以抨擊。此後他創作了大量小說、散文及雜文,其中小說《阿Q正傳》被普遍認為是其代表作。其作品多為文風犀利的諷刺性作品,以批判國人劣根性、揭露社會的黑暗腐朽為主;但也絕非是為了批判而批判,亦有「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熱風·隨感錄四十一》)之類對於青年寄予厚望、希望改善現狀的思想在內。除了本人創作之外,魯迅還翻譯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

1919年11月,魯迅三兄弟賣掉紹興的老宅,共同購買了北京西城八道灣11號三進的四合院後全家搬遷至此居住。1923年7月18日,周作人寫信與魯迅絕交。後因為與弟媳羽太信子發生矛盾,魯迅搬到磚塔胡同居住。魯迅在此期間把筆名換成「宴之敖」。據魯迅解釋,「宴」字由「家」的上部、「日」、「女」組成,而「敖」有「放逐」的含義,這個筆名的意思是「我在家裡被日本女人放逐了」。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慘案發生,魯迅對北洋政府極其失望,於是離開北京,但是這段期間魯迅一直拿着北洋政府教育部提供的每月300大洋工資,直到1931年12月前往廈門大學擔任教授。1927年1月16日,魯迅離開廈門,赴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但是後來中山大學又聘請了顧頡剛前來任教,魯迅又不喜歡顧頡剛,於是又離開了廣州。

1927年10月,魯迅搬至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區域,與許廣平同居。在此期間創作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且」、「介」兩字分別為「租」、「界」兩字的右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意為「半租界」。1929年9月27日,其子周海嬰出生。

1932年1月28日,日軍入侵上海。30日,魯迅和周建人兩家躲進魯迅的密友內山完造創辦的內山書店的三樓避難。2月6日,魯迅和周建人一家以及僕人等十人又到英租界內的內山書店分店避難。1933年4月11日,內山完造以內山書店職員的名義替魯迅租下大陸新村的住所。魯迅在此處走完了人生最後的3年半時光。

1936年10月17日,魯迅寫下其最後一篇文章《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和肺氣腫誘發的嚴重氣胸,醫治無效,病逝在上海大陸新村9號,終年55歲。在去世之前,魯迅曾將遺囑發表在1936年9月5日的《中流》第二期上,文章名為《死》:

我是到底相信人死無鬼的。我只想到過寫遺囑,以為我倘曾貴為宮保,富有千萬,兒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寫好遺囑了,現在卻誰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張罷。當時好像很想了一些,都是寫給親屬的,其中有的是: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着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還有,現在忘記了。只還記得在發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禮儀,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死》

儘管魯迅只求葬禮儘可能從簡併草草了事,但魯迅的逝世依然引發了轟動。文藝界人士請求民國國民政府舉辦國葬,但民國國民政府不予理會。於是,文藝界人士自發於1936年10月21日舉辦了葬禮。魯迅靈柩上覆蓋了寫有「民族魂」的白旗。有2萬餘名上海市民前來參加,送葬隊伍從徐家匯一直排到虹橋萬國公墓。

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現魯迅公園)。

魯迅的大部分語錄針對的是他所處於的民國時代。然而很多時候,這些語錄放到今天用依然很合適……

作品

  •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 散文詩集:《野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 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偽自由書》《南腔北調集》《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
  • 詩文集:《集外集》《集外集拾遺》《集外集補遺篇》
  • 論文與講義:《墳》《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
  • 譯著:《愛羅先珂童話集》《桃色的雲》《一個青年的夢》《現代小說譯叢(第一集)》《工人綏惠略夫》《域外小說集》《地底旅行(地心遊記)》《月界旅行(從地球到月球)》《出了象牙之塔》《苦悶的象徵》《現代日本小說集》《近代美術史潮論》《思想•山水•人物》《小約翰》《文藝與批評》《藝術論》《現代新興文學的諸問題》《壁下譯叢》《毀滅》《藝術論》《文藝政策》《小彼得》《一天的工作》《十月》《豎琴》《山民牧唱》《藥用植物》《壞孩子和別的奇聞》《死魂靈》(待補全)
  • 手稿:《魯迅手稿叢編》
  • 書信和日記:《兩地書》《魯迅日記》
  • 其他:《古籍序跋集》《譯文序跋集》《魯迅自然科學論著》(後人整理,未被收錄在《魯迅全集》中)
  • 美術設計:北京大學校徽、十二章國徽(北洋政府用,與錢稻孫、許壽裳聯合設計)

以及若干木刻版畫及篆刻作品(待補全)

ACG相關

  • 故事新編》被改編為漫畫
  • 動畫《武雙姝》主題曲歌詞摘自《故事新編:鑄劍》

網絡文化

魯迅在明面上是嚴肅的,但是本身是一個可愛的大先生。當代up主將其做成鬼畜或者是傳記可以加以借鑑(見bilibili),倘周老在世,怕因此而笑吧。

另有APP名為「魯迅追番」。

魯迅與白學被打死

我即使是死了,釘在棺材裡了,也要在墓里,用這腐朽的聲帶喊出:████[5]
——魯迅(我TM沒說過這句話)

然而作為白學代表作的這句話並不是魯迅的名言,只是模仿魯迅的文風寫出來的一句話而已。原句可能是「我想,普遍,永久,完全,這三件寶貝,自然是了不得的,不過也是作家的棺材釘,會將他釘死。」——《答〈戲〉周刊編者信》(《且介亭雜文》《全集6》)

魯迅與鬥陣特攻

學醫救不了中國人與其衍生oo救不了xx雖然基於魯迅非虛構的文章(《藤野先生》),但是也不是魯迅的名言。

魯迅名言

受以上兩個梗的影響,魯迅的照片配上虛構的名言成了一個梗(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相似的偽名人名言的Meme的影響),其中最有名的是可以將這個梗無效化的「這話我沒說過」。

狂人日記》梗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魯迅
從來如此,便對麼?
救救孩子……

孔乙己》段子

由魯迅著名作品《孔乙己》中台詞衍生而來的各種魔改段子,詳情可在條目欣賞。

阿Q正傳》段子

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常用於諷刺雙標
參見《禿驢走腎不走心(大霧)
你也配姓趙?
願寬容的世界不再會有趙老太爺,也不會再有「你也配姓趙」的刻薄,甚至當附和虛榮成為一種潮流,在精神勝利法的土壤上,也不會有阿Q的孤獨……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故鄉》梗

  • 猹娘
  • 閏土
  • 可悲的厚障壁:原文「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一般用來直接吐槽一些角色知道隊友真實身份後突然變了態度的表現。

《藥》梗

人血饅頭:現普遍用於批判消費死者的行為。

祝福》段子

我真傻,真的……
可惡,然而……

其他

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
——《而已集·小雜感》
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也就是男人扮女人。
——《論照相之類》,1924年11月11日
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是男人扮女人。
——《最藝術的國家這篇其實不是魯迅寫的,1933年3月30日
一個關於上述名言的簡單表情包

魯迅本人認為京劇實非國粹,而是傳統文化之糟粕,男人飾演旦角更是缺乏美感且不自然,故有此言。然而一經斷章取義,便……沒有日本二次元,中國也沒那麼多偽娘

1923年,魯迅因為與弟媳羽太信子發生矛盾,與弟弟周作人絕交並從家宅中搬出。他自嘲「在中被趕出」,於是自創了一個筆名「宴之敖」。後來魯迅在創作小說《鑄劍》(原名《眉間尺》)時,給那個幫助眉間尺報仇的神秘人起名「宴之敖者」(眉間尺復仇的故事自古有之,而那個幫助報仇的神秘人的姓名則一直沒有記載,將神秘人命名為「宴之敖者」是魯迅的原創)。由此看來,魯迅可能是「小說作者穿越到作品」這一套路的鼻祖之一。

其他

  • 魯迅的名言在《偶像活動Stars!》第98話被引用。
    • 該集中白銀莉莉的一句台詞「中国の思想家魯迅は言いました、「後ろを振り向く必要は無い、あなたの前にはいくらでも道があるのだから」
    • 考證下來,這裡引用的大概是《燈下漫筆》中的「無須反顧,因為前面還有道路在」。
    • 然而字幕並沒有正確地翻譯出這句話
  • 斷章取義理解魯迅語錄會得出一些與魯迅原意不符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如:
    • 男人扮女人是中華文藝精髓
    • 忘卻了紀念的雙十節值得佩服
    • 北洋政府和八國聯軍曾經值得尊重
    • 發生流血事件才是不幸(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記念劉和珍君》)
    • 梅蘭芳是象徵主義傳道人(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此後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拿來主義》)[6],送去是時髦、梅蘭芳取代藝術品代表時代進步(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我在這裡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拿來主義》)[7]
    • 清朝式煙具屬於中華國粹(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拿來主義》)
    • 縱容日本侵略東北而對學生請願說三道四的「友邦人士」值得稱讚(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在學生的請願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友邦驚詫」論》)
    • 談鬍子能救國(聽其自然之後,鬍子的兩端就顯出毗心現象來,於是也就和地面成為九十度的直角。國粹家果然也不再說話,或者中國已經得救了罷—《說鬍鬚》)
    • 摘錄「鬼畫符」意在諷刺其中的邏輯不通言論卻被誤讀為讚揚(洋奴會說洋話,你主張讀洋書,就是洋奴,人格破產了!……你說中國不好。你是外國人麼?為什麼不到外國去?—《論辯的魂靈》)
    • 等等。
      • 最典型的斷章取義理解莫過於現在「拿來主義」一詞在絕大多數語境下不再用於指代批判繼承傳統文化,而是用於嘲諷無原則接受甚至主動追求他人經驗或外來事物的行為;以及將某些原本用於形容封建和反動勢力的語句理解成全民皆然,如前述「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和「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着『自欺力』」(《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熱風·隨感錄四十一》
  • 成群結伴!西頓學園》的間樣人在一集中手捧一本叫做《肉Q正傳》的書,作者為獸迅
  • 雖然「魯迅:晚安!」梗在網上廣為流傳,意在諷刺語文教學中過度解讀的現象,但其實魯迅全集中「晚安」一詞一次都沒有出現過。
  • 由于禁煙需要,紹興魯迅故里入口處的牆雕照片作為新教材政治選擇性必修2課本插圖時右側魯迅手裡夾着香煙的部分被裁掉了。
  • 論證魯迅就是紅A(霧)
    • 將拯救他人作為畢生的志向。在漫長的生涯中經歷了許多挫折,包括被他想要拯救的人背叛。但是直到生命盡頭都堅持着正義的信念。
    • 年輕時在日本生活過。後來又離開日本。
    • 化名很多詳見魯迅的各種筆名和紅A的各種馬甲
    • 將刀劍作為武器(以筆為刀,可見是使用了投影能力)。慣用干將莫邪(出自小說《鑄劍》)。
    • 厭惡自我、批判自我,為此曾穿越回去面對曾經的自我「他也就是我。我的魂靈上是有這麼多的,人我所加的傷,我已經憎惡了我自己!」——《鑄劍》。畢生與自己戰鬥,甚至不惜抹殺過去的自己「殺了『現在』, 也便殺了『將來』。」——《熱風》
    • 寶具是一個人獨有的心象風景造成的固有結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持有技能「單獨行動」:「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吶喊·故鄉》
    • 最重要的一點:兩人從未同時出現
    • (待補充)

注釋

  1. 魯迅:《致臺靜農》,1932年,見:《兩地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2. 魯迅:《通訊(復孫伏園)》,1925年,見:《集外集拾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
  3. 3.0 3.1 對魯迅的迫害
  4. 已經查明的筆名有138個之多,這還不算上魯迅打着團體名號使用的筆名
  5. Oo小三
  6. 儘管後世文藝批評界確實有觀點認為京劇對外國戲劇象徵主義化有所貢獻,但是魯迅認為京劇與象徵主義的關係實屬牽強
  7. 相關上下文中魯迅實際想表達國民政府如此「大度」地送東西名為「發揚國光」,實則只送不拿,是因循守舊的文化墮落如果送去真的是時髦而進步的,為什麼魯迅還要把公認的國畫大師徐悲鴻和劉海粟整成加引號的「大師」,還把尼采發瘋的事抖出來?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