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將軍戰列艦(日冕)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Cor logo.png
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本條目☆天下大同!
歡迎正在閱讀此條目的指揮官們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萌娘百科命令與征服編輯組(原紅警編輯組)招新中(加入我們)。歡迎各位指揮官加入萌百命征系列填坑計劃~


將軍戰列艦
設定形象
Shogun concept.png
原作者:白鯤
遊戲內模型
日冕 將軍 3192.png
所屬陣營 旭日帝國
單位定位 實驗級重轟炸艦/制海戰艦

將軍戰列艦是《紅色警戒3日冕mod中昇陽帝國的海軍實驗級重轟炸單位。

本設定由日冕設定組創作:

  • 原稿:內奸白鯤(一篇單位設定)
  • 初修:寧海
  • 精修:阿爾法、心控

遊戲資料

  • 單位名稱:將軍戰列艦
  • 定位:實驗級重轟炸/先進制海艦
  • 設計方:天使財閥(白田船業株式會社+天西機械株式會社)
  • 原產國:昇陽帝國(Empire of the Rising Sun, EoRS)
  • 生產設施:東京灣特種聯合研究製造所/吳海軍工廠
  • 部署設施:帝國碼頭

關鍵指標

  • 單位時間火力投送效率大於一整個航空戰隊的艦炮搭載方案
    • 白田試製乙型46厘米三聯裝特種艦炮×3
    • 吳海軍工廠15.5厘米三聯裝艦炮×2
    • 天西株式會社8.8厘米雙聯裝艦炮×4
    • 橫須賀海軍工廠25 毫米雙聯裝高射炮×6
  • 交錯布局的艦載瞬息發電機組
  • 改進型艦艏納米護盾與小型定向納米蜂巢
  • 帶有自助冰淇淋機的勾欄-伍電子遊戲艙(北大西洋通用海關代號:Station of Plays 5)
  • 達郎御賜的勵志書畫

戰場摘要

戰場偵察已經至少揭示了如下要點:

  • 白田試製乙型艦炮——這種新一代超大口徑艦炮在各方面完勝它的上輩,幾乎沒有任何裝甲能夠抵禦它發射的特製高能彈頭
  • 大和之傘——高度AI化的智能主機可以將能量輸入艦首護盾發生器使之充能至120%,並由此生成一面堅不可摧的納米護盾;不僅可以攔截敵方火力,還可以在撞沉敵方戰艦的同時避免損傷船隻主結構。
  • 艦隊旗艦——「大和」的研發建造過程消耗了大量資源,艦船所搭載的高精尖武備大都稀有且並非都能量產,因此她們極為寶貴;其所搭載的乘員是艦隊中選拔而出的最熟練的海軍士兵與最具威望的艦長,這些水手隨時準備着為了帝國的復興與榮譽戰鬥到最後一口氣。
  • 海上堡壘——作為搭載了大量各式武器的移動海上火力平台,「大和」具有恐怖的遠近距離火力與防護,甚至不需掩護就可以輕鬆殲滅整個海面艦隊;但其本身防空能力相對較弱,且在離隊獨走的情況下可能被水下目標接近並造成威脅。

技術數據

官方公開的單位數據並不完整,無法直接從遊戲中獲取的數據可能無法及時更新,標註為藍色字體的數據為最近更新且已公開的數據

基本數據
  • 科技需求:帝國碼頭T4
  • 建造花費:$6300
  • 建造時間:40秒
  • 生命總值:6000/7500
  • 碾壓等級:1/30
  • 視野距離:500/625
  • 移動速度:50/55
特殊能力

速射重擊:使用後,將軍可以迅速進行三輪散布半徑200、攻擊間隔1.6s的主炮齊射,但持續時間內無法再裝填,同時啟動正面護盾,可以吸收最多500傷害。

冷卻時間:120s
持續時間:35s
相關升級

強化艦隊(協議):速度、開霧距離、生命值上限加成,防空炮強化。注意移速與血量加成幅度遠不如原版主炮特效變得炫酷。 然鵝並沒什麼卵用 但是設定中升級後的新式彈藥傷害有質的飛升,實戰中卻沒有效果。難道將軍的彈藥花銷和盟軍的先鋒戰艇機上的質子撞擊炮一樣被———
光榮自爆(協議):陣亡後造成半徑200、傷害400衰減到100高爆的殉爆

武器數據
武器 傷害類型 傷害 多重攻擊 殺傷半徑 半徑傷害 射程 攻擊周期 DPS 散布
460mm主炮 高爆 180 3×3 40 0-150 300-1300 9.4s-10.4s (52-57) ×3 75
155mm副炮 高爆 50 3×2 10 10-50 75-700 5.2s 29×2 待補充
88mm副炮 穿甲 15 2×4 2 10-15 450 1.2s 25×4 待補充
25mm機炮
(無海軍協議)
槍彈 5 25×6 20 2-5 400 4.06s-6.07s (21-31)×6 待補充
25mm機炮
(有海軍協議)
槍彈 3 25×6 - - 400 4.06s-6.07s (12-18)*6 待補充

註:將軍主炮的炮彈是唯一一種會被反導系統攔截的炮彈,不過攔截難度相對導彈來說無比巨大。

注2:防空炮升級之後紙面傷害下降了,但是散布也下降了,由於未升級的防空機炮散布過於嚇人,一般來說升級後輸出是相對提升了的。

注3:協議並不會改變主炮傷害,僅僅更換了特效


護甲數據
傷害類型 肉搏 狙擊 槍彈 機炮 破片 火箭
修正比(%) 0 0 25 25 50 150
傷害類型 穿甲 震盪 光譜 磁暴 高爆 毒素
修正比(%) 100 150 100 100 125 5

歷史資料

上篇

這是達郎為達成天命準備的眾多秘密武器之一。

我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太子達郎在「命運之日」結束參拜後的回程中遇到了什麼。也許就如民間傳說,他在穿過神社鳥居的時刻聽到了「天命的啟示」;也許像他身邊的近侍所言,太子秘密執行的宏偉計劃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也許就和部分史學家們研究的那樣,在社會的動盪狂潮之中,芳郎與達郎父子兩人通過一場心照不宣的對手戲扭轉了昇陽的命運。無論原因如何,在那次參拜結束後,達郎面對神州大使乘坐的最新型飛空艇「龍船」樣機與駛過港口的神州艦隊默然屹立數十分鐘,並就此開始了他那至今都沒有被完全理解的一系列行動——其中之一就是啟動幕府將軍級戰列艦(其工程代號為「大和」)的設計建造工程。

當然,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們照例要為讀者們回顧一下兩個國家之間的歷史:

昇陽與神州比較正式的關聯至少可以追溯到織田信長在本能寺開人生最後一次燒烤晚會[1]的時候;雖然彼時神州尚未完成立國,但南楚依舊通過經濟手段間接幫助天皇家族統一了昇陽列島,結束了混亂紛爭的戰國時代。而隨着神州南北統合,在其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面前,大多數周邊國家最明智的選擇就是順從,或者說成為神州的藩屬。考慮到昇陽和神州千絲萬縷的聯繫,它便成為了諸多藩屬國中最有代表性,或者說最特殊的一個。

自統一以來,昇陽的海上軍事力量建設長期圍繞着海上貿易進行;他們維護着從本國近海到南洋諸國乃至澳洲的航線,為神州龐大的艦隊分擔護航壓力;而作為「恩典」,日出之地的工藝品也能在神州艦隊的護衛下遠銷天竺甚至是……泰西。如果一切皆按此分工發展,那麼昇陽的海軍在現代將依然只有近海防衛的功能。

只是,歷史永遠不會靜止不變——無數原子以其各自的向量與動能為特性,彼此碰撞、偏斜,一切都在運動之中。

在大航海時代的尾聲,規模化的神州殖民團體正式踏上了當時可以用荒無人煙形容的澳洲並在之後一路開拓至南北毛利島(新西蘭);雖然大航海風潮所帶來的艦船及航海科技已經使得環球航行與精密地圖繪製成為了可能,但正處工業革命前期積累階段的神州並沒有能力將自己的勢力確實地擴展到全大洋洲大大小小甚至蔓延到了南伊洲西海岸附近的數百座島嶼上。即使如此,澳洲殖民地依舊幫助神州將影響擴展到了整個南太平洋,並讓領導者們首次意識到了海洋權益的重要性。

而在北太平洋,乘上神州工業化的東風且有愈發膨脹之勢的極東之地在海上遭到了對其海軍建設的第一次衝擊——來自更東的地方。在被標為西元十九世紀的這個百年的開頭,伊頓尼亞攜白色艦隊宣稱了對夏威夷的主權,這一勢力外圍的交錯地帶被德-盎-薩人插上了國旗;以此為標誌,太平洋的勢力範圍首次進行了粗略的劃分。

在繼續進一步的敘述以前,我們必須澄清一個概念的流變——「藩屬國」。一些不速之客從東邊闖入神州世界體系的同時,神州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通過種種方式迫使着生產關係發生最深刻的變化,激烈變革的經濟基礎引發了上層建築的激烈變革。神州與其文化圈內各國的國際關係,在經歷了這一變革之後,將要向與過去全然不同的方向前進。首當其衝的就是藩屬體系。神州的新領導者們依照新的理念重新設計了與各藩屬國的關係,廢除了朝貢義務的同時,諸藩屬國在政治和外交上還得到了極高的自主度;唯一保留的只有軍事上的義務:神州仍為各藩屬國提供危機時刻的援助,使其國家免為咄咄逼人的泰西所滅,此外任憑藩屬國行事。也正因這種軍事上的聯繫,藩屬國這一關係才得以保留,但其指代的國際關係已與過去全然不同。當然,各國之間的關係不只有藩屬關係,不過在此只澄清這點。

在這種藩屬關係下,伊頓尼亞人在東方的出現並未影響到昇陽的跨洋貿易,又由於神州海軍力量的存在,這件事未能給予昇陽遠洋海軍建設足夠的動力,神州的風帆蒸汽艦隊依然是泰西人口中「東亞」地區的力量象徵;這個事件僅僅是讓遙遠未來的某些神州電子遊戲裡,多了一些「昇陽線」的風帆蒸汽戰列艦。

文明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是不斷加速的——啟蒙運動及兩次工業革命造成了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生產力與思想大發展,工業時代的激勵與文化思想的衝突不斷激化,歷史的走向難以改變:在帝國主義背景下,戰爭是十九世紀末的主旋律,分別圍繞着北大西洋和神州的兩大世界體系基本形成,各世界體系中主流資本主義國家均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並幾乎將全世界瓜分殆盡。但擴張的勢頭不會停止:在北大西洋世界體系內部,歐洲眾多勢力相互傾軋;而在體系之間,伊頓尼亞與神州在太平洋上展開交鋒,世界局勢在壓力下動盪不安。

在歐洲,一場軍事及工業之理性和終極目的之非理性交織而生的扭曲風暴,將全世界都捲入其中。1887年11月7日的俄國十月革命中止了其與神州在中亞的博弈,神州由此將精力集中在與不列顛殖民者在南亞尤其是天竺(印度)的對抗,伊頓尼亞卻在意料之外地在南亞插手援助了不列顛,這使得太平洋兩側的對抗在神州領導層的驚怒中不斷升溫;而1898年神州爆發的經濟危機,以及1900年在北大西洋體系內爆發的大蕭條歷 史 重 演,讓一切都被擺上了檯面。

歐洲剛從大戰與革命中平復下來沒多久,太平洋南部與西部又響起了新的炮火聲。

迫於戰後國內的蕭條與危機,伊頓尼亞將手伸過了太平洋,進入南太平洋諸島至澳洲地區;在嘗試搶奪本不屬於他們的市場的同時,還占據了廣大洋面上的諸多島嶼並試圖以此分割海洋。自1900年3月起,南太平洋諸國內部新出現的陰謀家們帶領着來歷不明的僱傭軍搶奪了政權,各國政府幾乎均處於失能狀態。這些「陰謀家」將新秩序向着有利於伊頓尼亞的方向確立了,主要在於大幅度削減關稅和放鬆黑市管制,卻利用着國家機器對來自神州的投資者與商人進行種種無端騷擾與經濟活動上的阻撓行為。

這一系列行動被後世視作1908~1912年期間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但此時的神州正忙於解決經濟上內外交困、地緣上被東西夾擊的尷尬局面,沒能及時做出反應;當然,深陷困境的並非只有神州一國,嚴重經濟危機促使伊頓尼亞進行了喪心病狂的跨洋勢力擴張的同時,神州文化經濟圈內的國家,也在相互傾軋中苦苦掙扎。

讓我們將視角移回稍早一些時期的昇陽,然後回到主題上。

一場戰爭在昇陽紀年2559年(西元1899年2月26日)意外地爆發了,對抗的雙方是同為神州藩屬國的朝鮮與昇陽。這場在東海上的戰事真正將昇陽的近現代軍事工業全部動員了起來,眾多的近海魚雷艇與驅逐艦被填入了海軍裝備序列中;儘管一些戰列艦與重型巡洋艦在轟炸釜山、元山等工業區的行動中「戰果斐然」,但由於昇陽與朝鮮國的海上戰鬥基本被限於近海島礁,遠洋作戰相關戰略戰術與配套艦船設施的必要性並沒有得到體現。

這場由地區衝突發展而來並突然失控的戰爭造成了交戰雙方的巨大損失,首次了解到近代工業支持下戰爭殘酷性的兩國同時意識到自己並沒有獨立結束戰爭的能力;直到第六年時,神州才從南亞、澳洲方面事務以及「大蕭條」中抽出身來,出面調解兩國關係;在三國重新協調了諸多經濟政策之後,戰事終於畫上了句號。

不過昇陽海軍的發展步調並沒有被遲滯太久:在隨後的太平洋戰爭中,為恢復南洋與澳洲諸國合法政權,自1908年起,神州調動若干支艦隊南下,與藉機入侵的伊頓尼亞遠洋特混艦隊展開了激烈交鋒,作為友軍的昇陽海軍則派遣了若干魚雷艦隊以及數艘主力艦協同神州艦隊的戰鬥——這是昇陽海軍參與遠洋軍事行動的最早記錄。

太平洋戰爭中的一系列海上軍事行動,對於昇陽海軍建設而言,是意義非凡且影響深遠的,昇陽的東山指揮所從派遣的艦隊處獲得了來自作戰一線的寶貴資料,當然,這也包括艦隊遠離本土作戰時顯露出的種種問題,這為昇陽日後發展遠洋艦隊奠定了經驗上的基礎。

當然,這都是日後的事情了,讓我們先談談戰事的句號是被如何畫上的。

回過神來的神州,將伊頓尼亞的勢力從太平洋南部逐港逐島趕出,但由於神州艦隊於1911年對夏威夷進行的攻勢受挫,雙方由此陷入總體上的僵持狀態,已經在之前的戰鬥中被趕出澳洲的伊頓尼亞終於找到機會將神州拉回談判桌;次年,和平協議簽訂,太平洋戰爭結束,海洋格局基本確立。

由於夏威夷在協議中被確定劃入伊頓尼亞勢力範圍,其遠洋艦隊由此擁有了一個絕佳的駐地,也擁有了繼續跨過日界線插手西太平洋的能力;在這一基礎上,即使沒法在南太平洋占到便宜,伊頓尼亞對環太平洋區域神州勢力範圍內諸國的威脅仍然存在。

因此,昇陽對遠洋海軍的建設有了非常現實的需求——在加強自身國防力量的同時協助神州防備來自夏威夷的威脅。作為神州島鏈防禦體系的中樞級組分,伊頓尼亞在注意到昇陽與神州的特殊關係之後,就將其視作了封鎖神州太平洋方向力量這一戰略目標上的重大障礙;這使其倍感壓力,並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傾向於靠近神州。

昇陽與神州在戰略上的這種合作、甚至是主動配合的關係,在昇陽民間映出了種種不同的聲音。持積極態度的主流聲音認為,這是長久友誼的體現,畢竟昇陽早已在經濟上通過分工與神州命運休戚與共,而軍事上的密切聯繫同樣是對昇陽有利的,至少他們不需要獨自面對伊頓尼亞的軍事威脅,甚至沒有承受按地緣關係看幾乎必然的主要壓力;而消極的看法有許多,其中一種認為,這種合作削弱了昇陽軍事力量的獨立性,不利於獨立地面對戰爭,或是這種合作是「懦弱」的表現等等。

但無論如何,來自大洋另一端的威脅是實在的;海軍建設方面,昇陽必須要涉入此前從未投入足夠資源開發的遠洋海軍領域。儘管隨着神州世界體系在太平洋戰爭後的新一輪擴張,昇陽經濟在重建中逐漸好轉,而軍事開支也自然水漲船高,海軍得到了更多的可用資源。但昇陽海軍中一些占據高層的守舊勢力對於軍工部門只管將神州技術與經驗進行簡單複製的策略始終抱有懷疑,並堅持要求這些部門對神州的大型海軍艦船的製造和設計技術——無論在使用前或者在使用中——都必須被廠方消化。這使得許多預算被花在了生產技術改進撥款、人員培訓上,而艦隊本身的戰鬥力卻是遲遲未能形成。

在國際形勢較為緩和的情況下,神州對昇陽的這種發展策略自然也是放手不管;然而,自60年代末神州於太平洋方面的戰略方針轉變以後,新的壓力也被神州施加給了的昇陽的海軍:神州需要作為盟友的昇陽海軍在遠洋承擔起更多的軍事任務,以更主動地共同應對大洋彼岸不斷增長的威脅。出於對昇陽國主權的尊重,神州並沒有直接干預其軍事力量的建設過程,但在更大的威脅面前,神州也不得不讓其政治經濟影響力在昇陽這一「藩屬國」的政壇上發揮作用。

於是,之前打下的軍事技術與工業基礎,進一步轉化為了軍事力量。

預算方面,受到60年代起到80年代中期的數次經濟波動影響,昇陽國內始終在加大軍事方面投資與削減預算以緩解赤字之間搖擺不定,昇陽海軍艦艇的建造也因此受到一些影響。而到80年代中期,隨着神州核聚變技術和輸電技術的突破與推廣,在來自國內其他工業部門的各種壓力之下,昇陽與神州達成了一系列電力輸送協定,昇陽製造業遭受的大部分衝擊被轉移給其了國內的能源部門,但其國內經濟依然在總體上出現了較大波動。為了使經濟秩序恢復正常,昇陽政府被迫在宏觀調控上展現出運用各式金融魔法的神奇天賦;當然,軍事方面的投資也在這時得到了決定性的擴大,遠遠超過神州的預期,在讓神州軍方驚喜於盟邦的積極配合的同時,某種意義上也讓人嗅到了一絲危險的氣息。

在此之後,艦艇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極大加快了;昇陽過去一些只能被擱置在船台上的艦體加快了完工舾裝的速度,而新的設計方案也更快地從圖紙上或者是計算機硬盤裡被搬到現實中,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最新型的主力艦也是神州關注與支持的重點。而為了達成他的目的,達郎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變革之外同樣需要更加強大的軍事力量;在神州的支持下,痴迷於兵器的他得以實現一個更加強大的戰艦計劃——新式超級戰列艦。

昇陽海軍曾經的標誌,即使經歷多次現代化改進,「武士」級戰列艦還是成為了過時的軍事裝備。她們曾經在太平洋上的數次爭端中展露鋒芒,讓伊頓尼亞艦隊遭受了嚴重的火力威脅,但最終還是於航空母艦與導彈帶來的軍事變革浪潮中逐漸落後;二者及其背後的作戰體系代表了新時代信息技術對戰爭的革命性影響,大範圍戰場掌控力與精確打擊能力是舊時代大艦巨炮思想產物所無法企及的;戰後她們大多面臨拆解的命運,現在僅存幾艘作為展覽艦與博物館。

但達郎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思路:藉助全球機動化作戰指揮體系與數種由其專屬科研團隊所提出的高精尖技術彌補戰場壓制力與單位自身攻防屬性上的不足,由此設計出來的成品便是日後的「幕府將軍」級戰列艦;當然,這一極具創造性的大型艦船的設計對工藝水平有極高的要求,甚至超過了昇陽內部任何一家軍工聯合體的獨立能力。項目計劃在東京灣特種聯合設施中進行機要部分的理論驗證與模塊化樣機製造:思路稿中包括納米材料科技、高能火炮技術在內的眾多特殊設備需要天西機械株式會社的全力支持;相對的,這一創造性建造任務則需要專業生產大型艦船的著名企業——白田造船株式會社的鼎力相助。

達郎為該工程賦予了「大和」(Yamato)這一作為昇陽的民族象徵而具有無上榮耀的代號。表面上,這是為了刺激工業領域經濟情況並且滿足戰略需求而開啟的大型戰艦工程;但實際上,達郎的目標是建造能夠超越包括神州海軍在內的一切潛在對手的超級旗艦。雖然神州海軍對於昇陽即將開建的下一型戰列艦依舊是純火炮戰艦有所不滿,但昇陽方面對此據理力爭——他們羅列了以往戰例中火炮戰艦的諸多亮眼之處,以及對岸火力支援時那極其恐怖的火力投送效率和心理震懾;於是最終,並不想背上過度干涉昇陽這一指責的神州也沒有過於強求,只是將注意力轉而投向昇陽新建的大型空母。

在向神州提供的白皮書中,達郎稱該計劃為武士級戰列艦的現代化繼承者;其將搭載三聯裝40 cm艦炮,發射一種具有優良毀傷效率的特攻彈,還擁有350 mm納米強化裝甲的主裝甲帶、5萬噸的標準排水量以及大約30節的最大航速。

但實際上,由東山直屬特種聯合研究製造所與吳海軍工廠裝配指揮處的內部秘密設計指標卻完全是另一番光景:文件要求其所搭載的主炮塔、提彈井、揚彈機等設備預留能夠支持43 cm及以上口徑主炮的改造空間,並在此基礎上加裝了一系列尺寸種類均不相同的副炮組;設計圖上實際的主裝甲帶厚度高達480 mm,炮塔正面則更是令人瞠目結舌的720 mm;此番改造下整體設計的標準排水量也成了6.5萬噸,隨之提出的還有與龐大體積不相匹配的32節高航速。此外,在總結了對抗盟軍空軍的一系列經驗並匯總了情報後,本項目的水平裝甲被要求能夠抵抗搭載1500 kg半穿甲戰鬥部的激光制導炸彈;但在獲悉盟軍與神州都在開發新型鑽地彈的消息後,這一指標被再度提升至▇▇▇。這一型新式戰艦在公開場合的稱呼為「幕府將軍」,實際使用的所有技術指導文件與數據材料為二級保密,禁止向包括神州在內的一切他國人員及東山指揮所出具名單以外的任何本國人員泄密。

「大和」項目的研發集中了昇陽大型軍艦設計製造方面幾乎所有的頂尖技術和資源,但由於技術指標過高而被迫運用了過多實驗性質的設備,其建造難度極高、部門協調難度較大。「大和」的設計方案經過前前後後十餘次的反覆論證與修改,最終才在達郎的首肯下獲得了批准,並在吳海軍大型造船廠開建。當然,為了能讓這個項目順利地進行下去,達郎在項目處於論證階段的短暫時間裡做出了驚人之舉——他以從未使用過的雷霆手段將天西與白田兩家株式會社的上層結構打散重組為直接對東山指揮所負責的全新機構:天使財閥,並在過程中基本清除了兩大家族內部的不安分勢力、壓制了昇陽海陸軍種對立現象。在國家經濟狀況動盪不定的前提之下,這一變動並未引起大多數中基層人員的應激行為,因改組而產生的諸多工業崗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原兩大株式會社主要控制區域內的失業潮;天西與白田兩大家族也做出了明智的選擇,在天使財閥相關項目上達成了幾乎不留私心的戰略合作協議。於是,大和項目得以順利開工。

下篇

「大和」全項目中最需要投注精力的是主武器配置:昇陽的海軍將領與工程師們很清楚傳統高爆炸藥的威力已經接近瓶頸,原來的一九式40 cm穿甲彈即使換裝現有的新型高爆炸藥,其威力依舊無法獲得質的提升;不僅難以對神州與盟軍的新型主力艦造成威脅,臨岸支援效果也只是基本夠用。

這便是項目最大的技術難點之一:對主武器指標的高需求,或者說幾門威力充足口徑巨大的主炮。即便昇陽準備大規模列裝服役的波能武器已經說明了定向能武器相比傳統武器具有某些方面的優勢,但受制於地球曲率的影響,只能延直線打擊目標的波能武器與其他類定向能手段均無法實現「大和」的遠距離火力投送需求;也就是說,即使能夠將作為大型浮島要塞專屬防禦武器的波能三門炮小型化,其仍舊不適合作為「大和」計劃的武器系統。

在這種前提下,為了提升火炮的穿甲能力以及臨岸支援能力,在傳統路徑上只能選擇將火炮口徑進一步擴大;而根據計算機模擬的結果,火炮的口徑恐怕得提高到50 cm左右才能滿足技術指標的需求。

白田會社的設計部門為此推出了一款口徑高達51 cm的艦炮——雖然昇陽並未有過這樣的先例,不過核心技術因為有一系列納米強化合金鋼的存在能支持足夠的強度,因而這部分研發還算順利;但相應的,為51 cm超大口徑配置全套輔助機械所帶來的額外成本以及維護難度超出了預期。而且在超級計算機的模擬測試中,研究者們還發現,這種採用新型武器系統的超大口徑火炮甚至超出了戰艦炮擊模型的計算範圍;這導致其調試工作比以往更加困難,部分實驗參數甚至不如以前的46 cm火炮。

此外,即使有多年技術消化和較為發達的工業技術打底,51 cm艦炮的製造成本也是頗為驚人的:極高的膛壓對火炮用鋼有極為苛刻的機械性能要求,而製造這類特種鋼的工藝極為繁複;更重要的是,即便是資歷最深厚的高級工程師也無法篤定,這種大型火炮生產過程中的良品率能否達到可接受範圍,而這方面的誤差必然會拖延新型戰艦的實裝。顯然,達郎不願意也不能夠承受艦炮逾期交付導致自己的計劃被迫推遲的風險,那工廠方面便只能擴大生產線的規模來確保低合格率下的合格量,而這又會牽扯到資源分配問題——即使海軍預算已經逐漸放開,若將資源過分投放在這門51 cm火炮上,也會讓人不禁提出質疑:這是否值得?

在達成指標的途徑只有一個的時候,人們便不得不習慣於選擇忍受這樣的高成本與不確定性;但若有另一個備選方案出現,人們自然就得進行一番權衡。

與天西機械有着密切合作的東京工業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受到神州祝融攻堅戰車的啟發,大膽地提出了另一個火炮設計方案:新設計的火炮口徑仍為46 cm,且整體結構與傳統火炮相似,但與之配套的是全新的炮彈與充能設備。

東京工業大學的科研團隊打算採用一種特殊的納米介穩材料來充當炮彈的戰鬥部以及推進部:這種材料可以短時間內吸收並儲存大量能量,此時其將處於亞穩定狀態;而隨着彈頭擊中目標,延時引信觸發催化劑放出,儲存在介穩材料中的大量能量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全部釋放,在造成初次損傷的同時將彈頭材料拆分成無數納米級定向能彈藥轟擊出去以產生二次殺傷;特殊設計的內部結構可以最大化二次殺傷的效果,「就好似炸點向四面八方同時射出了無數發微型波能炮」——出自天西機械公司與東京工業大學的聯合說明。

當然,考慮到安全因素,該炮彈在入膛時各材料均處於未活化狀態,需要通過主炮炮管附加的供電裝置對炮彈進行快速充能,待炮彈能量飽和後,才能通過特殊激發裝置進行點火發射。不過,這樣的炮管結構並不複雜,只是在傳統的火炮身管內加上了相應的供電裝置而已。

在同等體積重量下,完全飽和的納米介穩材料能在更短時間內釋放更多的能量——其爆速高達14000 m/s,威力與能量效率高於任何常規高爆炸藥。在測試中,該種彈頭爆炸時產生的等離子體呈現出代表超高溫的藍紫色光芒而非典型的微弱紅黃光;中心接近上萬度的高溫足以氣化任何常規材料,即使是沒有直接命中,由超高爆壓產生的二級殺傷與高速衝擊波也會將附近一大片區域夷為平地。在採用此種炮彈的情況下,即使火炮口徑削減至能夠穩定生產的46 cm,其火力投送的效能也遠高於51 cm的傳統火炮。

同時,工程師們在測試的過程中還發現,通過調節快速充能時的能量輸入頻率組合,彈頭部分的介穩材料還可以被退活化為具有自銳性質的新式穿甲材料;與常規穿甲彈頭相比,此種彈體結構不僅提升了彈頭韌性與硬度,還在大幅減少碎彈的概率的同時顯著提升了其穿透力;並且,其剩餘的戰鬥部將依舊能夠保持高爆級別的殺傷力。

相較於傳統的火炮系統,新型特種火炮還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整裝炮彈發射時不需要推進藥包,且彈藥種類完全取決於其裝填入膛後、臨發射前才會進行的充能類型選擇流程,裝彈系統由此省去了放入藥包與彈藥種類機械性變更兩大步驟;這使得裝填流程更加高效,整體可靠性與裝填射速也得到了提升。

更重要的是,得益於介穩材料的獨特性質,其作為未充能備彈的時候能量密度很低,幾乎不存在失穩、爆燃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大和」計劃的成果艦的主炮彈藥庫與之後所有的介穩態彈藥從根本上消除了殉爆的風險,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當作吸收部分能量的緩衝層使用——這允許白田船業的頂尖設計師們大膽地將額外的防護集中到納米瞬息發電機核心、作戰情報中心、動力艙等更加重要的地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退役老艦長的堅持要求下,工程師們在大和主炮炮塔的安全夾層中準備了數發常規彈藥,以備極端情況下的不時之需

炮彈定型以後,這款搭載了特殊戰鬥部的高能彈頭被命名為五七式特種變相彈;相比傳統炮彈,五七式特種穿甲彈更適用於新式火炮,二者配合給出了更為優良的彈道性能;再加上改良後的慣性制導系統與搭配全球指揮定位網絡的火控系統,即使是在極遠距離也能保證對大型目標的高命中率,還免去了末端制導武器易受干擾的麻煩。

因為有着波能火炮系統相對成熟的充能系統設計經驗,特種火炮系統部分研發較為順利;不過很遺憾的是,炮彈戰鬥部的納米介穩材料的量產化攻關卻依然止步不前,即便東京工業大學科研團隊近乎徹夜無休地努力着,卻依然無法在昇陽現有軍事工業水平下找到合適的工業化製備方法。這一下子便給「大和」計劃的項目高層們心中增添了一塊放不下的大石頭——無法工業化製造納米介穩材料就意味着該級艦無法獲得足夠的高效能新型炮彈,而只能發射常規炮彈的大和與當年被航母編隊炸沉的武士級戰列艦沒有本質區別。就在所有人都一籌莫展之際,東京工業大學的科研團隊突然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專家;這些據稱來自太子達郎直屬研究部門的人員接管了部分研究項目,隨即展現出了不凡的水平,而原本的研究團隊成員們則發現自己已經處於霞之關的嚴密監控之下;一名研究團隊成員對這些此前從未在研究領域內聽聞過的新成員極為好奇,試圖打探和詢問這些特殊的專家的身份,但他卻因此遭到了盤查與威脅……不管怎麼樣,雖然稍稍逾期,但納米介穩材料終究是在沒有耽誤達郎縝密計劃的情況下成功投入批量化生產。

主武器設計塵埃落定,興致勃勃的工程師們因此充滿動力與希望;但緊接着他們就意識到,這只是讓自己的火力輸出水準站到了和神州與伊頓尼亞相同的層級上。

達郎始終認為昇陽與神州之間必然會有一場決定民族命運的戰爭,這也是神州那次經濟危機以來昇陽內部一部分領導者的聲音;而從結果來看,達郎是其中最為傑出的行動派,甚至可以說這場戰爭是被他提前引發的——也許他確實在那次參拜中看到了什麼或者下定了決心。

神州的艦艇早在數年前就實現了包括艦載電磁炮在內的全電氣化與直連戰地指揮系統的全信息化,而作為神州對手的伊頓尼亞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神州;當戰場上雙方艦隊開始相互投射火力的時候,昇陽帝國的大和艦需要足夠的防禦能力來避免「重蹈覆轍」。

於是在防護方面,設計師們為大和設計了特殊的裝甲構成:基礎結構方面,納米技術改造的裝甲鋼被合理應用於本項目中,納米裝甲鋼能以更輕的質量達到更高的等效厚度;不過其致命缺陷同樣不容忽視:納米裝甲鋼的微觀結構導致其在高溫下更易因自行氧化而損毀,故必須在夾層中摻入阻燃材料與抗氧化劑。

而在敵火炮對抗方面,工程師們遇到了另一個難題:作為達郎心目中最大的假想敵,神州在當時已經開始批量裝備電磁炮,部分用作實驗的武悼天王級戰巡也完成了電磁主炮的換裝;其發射的彈丸據說質量足有250 kg,且初速高達六倍聲速。昇陽沒有理由不相信神州下一代戰巡也會搭載電磁武器,甚至是更強勁的改進型號——結合多方的情報消息,達郎與項目評估部門認為神州下一代戰巡搭載的電磁炮彈芯質量仍將是250kg左右,但其初速會達到約八倍聲速,並且還可能搭載一種特殊的高能戰鬥部。這種外觀酷似脫殼穿甲彈的電磁炮彈不僅僅有着令人咂舌的穿甲深度,還擁有前者的「鋼針」所不具備的爆燃能力,這使其能在擊穿目標後仍有不俗的毀傷效果。

但常用於抵抗傳統大口徑炮彈的「剝被帽」思路對電磁炮而言是無效的,質量較輕但速度極高的電磁炮彈會將運用該思路的傳統裝甲輕易擊穿。面對此種恐怖的威脅,來自天西機器人株式會社的工程師們重新整理了眾多現役及上一代陸地戰車與海軍艦艇對抗超高速穿甲彈的裝甲設計方案與對應效果,並以此為基礎設計了一種極其複雜的混合裝甲用於抵禦神州電磁炮發射的高速彈芯——最外層是上文提到的120 mm納米裝甲鋼,其內是兩層共380 mm的高硬度納米強化陶瓷;接下來的第四層為平均厚度700 mm的氦氣空隙;第五層與第七層均是140 mm的納米強化鋼,中間夾着第六層的240 mm納米強化玻璃纖維;最後一層則是40 mm的鋁合金背板,實際平均厚度總計約1760 mm。而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電磁炮整體彈道平直,在正常假想交戰距離入射角比常規炮彈小,因此帶大幅傾角的內層裝甲被應用到了設計中,儘管這種看似穹甲的設計會增加占用空間與噸位,並且對於遠距離高拋彈道防護能力較差,但是考慮到唯一可能威脅「大和」主裝的武器只有的電磁炮,因此這種看似過時但是可以最大幅度增加對抗電磁炮時的等效裝甲厚度的設計在「大和」項目中得以採用。該型裝甲理論上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抵抗絕大部分攻擊,即使武悼天王級戰巡所裝備的電磁炮出力再加三分之一也難以將其擊穿。然後玄冥就誕生了

裝甲整體抗彈思路為:

①最外層的納米裝甲鋼足以抵擋絕大多數炮彈,但面對電磁炮彈僅僅起微小的阻礙作用,其內部結構設計甚至會以允許超高速彈通過為代價降低其對裝甲整體結構的傷害。

②雙層的高硬度強化陶瓷將負責硬接電磁炮的鋒芒:通過鈦合金框架與化學手段進行了整體約束的陶瓷層在細長如「錐子」一般的電磁炮彈彈芯扎入後雖會破碎但無法散開,由此產生的反向「回爆」效應有概率將來襲的電磁炮彈芯震斷。

③即便陶瓷層沒有成功震斷彈芯,已經穿透兩層陶瓷的電磁炮彈也定然會被消耗掉大部分動能;突然出現的氦氣層所導致的密度落差將偏轉其入射角,從而使之以一個錯誤角度撞上接下來採取大幅傾角布置的裝甲。

④接下來的納米強化鋼會有極大的可能性攔下強弩之末的電磁炮彈彈芯,其後的強化納米玻璃纖維夾層則負責吸收彈芯戰鬥部爆炸以後的衝擊(但幾乎沒有攔截彈芯的能力)。

⑤倒數第二層的納米強化裝甲鋼是最後的防線,如果電磁炮彈一路貫穿了前面全部的防護層,那麼它將在此遇到最後的阻擊;最後的鋁合金背板則負責吸收、阻擋可能存在的裝甲碎塊,以及作為內部艙室的襯底。

想法很美好,模型很漂亮,現實很殘酷:如果「大和」計劃的主裝甲帶全部使用此種厚度的特製混合裝甲,那麼總排水量必然會飆升至十萬噸以上,這自然是無法接受的。但是,倘若將這1760 mm的裝甲削薄,那麼「大和」計劃的裝甲厚度將處在一個極其尷尬的地步——抵抗普通的大口徑炮彈和反艦導彈綽綽有餘甚至略有浪費,對神州電磁炮彈的攻擊卻毫無招架之力,這等於浪費了上萬噸的排水量。

面對此種窘境,一名主設計師提出了一個堪稱瘋狂的想法:「與其不上不下,不如捨棄核心區域以外、包括彈藥庫在內全部艙室的裝甲!」

這一乍看之下荒謬至極的想法卻在一瞬間重新點燃了希望的火炬,並在之後的工程文件中被稱作「絕對重點防護」——如前所述,介穩態材料構成的主炮彈藥不存在殉爆風險;配合上白田船業工程師們的特殊設計與高效的損管措施,大和可以將核心區與副彈藥庫以外部分的裝甲削減到常規艦艇級別,節省下來的部分排水量則可以為其他系統提供充足的安裝空間。

經過大幅度重置的「大和」可謂是將對抗神州這一從未想過的假想敵的「信念」與「舉措」施行到了設計圖的每一根線條上:昇陽設計師預估了武悼天王級戰巡的電磁炮數據,並在結合多方消息後將帶有40%加成的數據設為神州下一代戰巡所搭載電磁炮的正常交戰距離穿深;項目除真正的核心區外,包括炮塔下方彈藥庫在內的主裝甲帶裝甲厚度由480 mm縮減到了180 mm,節省下來的重量則分配給核心區域、艦艏納米蟲巢、指揮塔,主炮塔搭載的1760 mm特製複合裝甲,讓這些部位理論上可以在標準作戰距離抵禦強勁無比的電磁炮彈。

水平裝甲則的抗彈標準則是要求足以耐受神州空軍對艦攻擊編組使用空射反艦導彈與2500斤激光制導炸彈的單波次襲擊,昇陽設計師認為這也足以抵禦盟軍空軍包括3000磅聯合直接攻擊炸彈在內的絕大多數彈藥的一輪轟炸;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和昇陽的情報機構都錯估了盟軍空軍的換裝速度。

不過,相比起對海面與空中威脅的嚴防死守,「大和」的水下防護顯得乏善可陳:由於神州海軍和伊頓尼亞海軍都沒有常見的攻擊型潛艇,而離得最近的蘇聯紅海軍潛艇編隊保守估計也還在白令海峽之外,故昇陽海軍所需面對的魚雷威脅較低;所以設計師們僅僅按照傳統思路添加了部分額外的水密隔倉,船體外表則使用了改進型塗層以降低海水侵蝕速度與紅外熱源信號。

在作戰指揮系統上,除配置了林林總總種類齊全的新型電子設備以外,一套原本為達郎所開啟的另一個秘密計劃而開發的自主人工智能系統被率先安裝到了「大和」項目中。儘管這只是一個帶有實驗性質的「工程測試」版,但其依舊具備絕大部分完整版的能力;可惜由於自主意識模塊仍存在不完善之處與許多漏洞,昇陽人工智能專家最終決定放棄安裝這個模塊。

不過即便如此,「大和」的戰艦主機仍舊保留了深度學習功能;這讓她能對戰艦自內部傳感器與周邊環境掃描收集而來的數據進行匯總與分析,以極快的速度適應戰場的複雜多變環境並協調處理戰艦內部的資源信息,為艦長、炮術長、航海長等指揮人員提供各種戰術參考與規劃方案,以及通過自動修正火控計算機等手段輔助作戰人員。即使是出現戰鬥減員情況,人工智能也可以接管部分艦船設備以維持作戰能力,從而真正達到人艦合一的作戰水平。而且據傳聞所言,這套中央人工智能系統可能具有在無人情況下自主操控整艘戰艦的能力;實際上,按照工程師們的構想,在與神州海軍交戰以後,除部分必要崗位的留守者外,本艦外部區域的其餘人將全部進入可以抵禦電磁炮彈的核心區域以保存其有生力量,他們的部分工作則會由人工智能接管;換句話說,大和外圍區的最低作戰乘員數確實有可能是——零。

高AI化程度的戰艦主機幾乎輔助控制着戰艦上的一切:除了傳統的人力損害控制分隊以外,「大和」計劃還有一套基於納米蟲群的災害應對系統;它的核心是處在艦艏防護罩下的艦載納米蟲巢,核心所生產的大量的納米機器人將自行部署於戰艦各處預留的槽位中;當出現戰艦受損或小規模人員入侵等險情時,遍布全艦的監控傳感設施會把相關信息反饋至人工智能中樞,主機將據此向目標區域派出納米機器、損管人員或啟動自動防禦設施。主機的損管部分同時也擁有自動滅火裝置、艙內排水管網及多段式自動水密隔斷艙門的控制權限,以此確保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下仍能實現對進水區域的層層封閉與排空搶險——對於交戰期間人員稀少但頻繁遭到電磁炮穿射「爆燃」轟擊的外部區域來說,這種自動損管是唯一可行且確實可靠的維護手段,無畏炮火的微型自動機械群可以在倉儲物料的支持下切實負責缺損處的漏洞封堵與管線修復;當核心區遭受致命一擊時,它們甚至能夠在脫機情況下消耗自身來強行還原部分重要設施,但因此削減掉的部分需要通過蟲巢來相對緩慢的製造補充。

「動態防禦裝甲」

艦載納米蟲群還將作為防護系統的補充,即擔負所謂的「動態防禦裝甲」:在光電設備探測到來襲火力時,主機將迅速計算彈着點並根據來襲彈藥種類分析其威脅等級,隨後按結論指派納米蟲群在艦艇彈着點外表面組成一堵充能納米護盾。根據來襲目標數量與威脅程度,這層「護盾」有着極大的變化範圍——大小範圍從2.5%艦艇表面積到34%不等,等效防禦能力則對應從1200 mm標準裝甲鋼到100 mm不等。倘若是大量的中小型火力來襲,將會形成大面積、低厚度的納米蟲牆;假如是少量高威脅的目標,則會形成小面積、大厚度的納米牆,竭盡一切可能削弱來襲目標。

理論上,「動態防禦裝甲」系統有着更進一步的應用,即通過發射聚能核心實現充能納米護盾短暫的外放;這一思路最終被應用到太刀巡洋艦的反導體系中,而作為「大和」項目中這套系統僅僅用於保護自身,而沒有裝配相應可發射核心。

在特殊情況下,戰艦主機還可切斷包括主炮在內大部分結構的供能,並將這些能量輸送至艦載納米蟲巢;該措施將使蟲群額外充能至120%,從而允許其在轉瞬之間形成足以包裹艦艏的過載充能納米護盾;這一俗稱為「衝擊盾」的短時護盾在微觀層面上充滿了被過量能量釘死的特殊晶格結構,足以阻擋絕大部分的來襲火力,甚至能夠從分子層面上碾碎擋在前方的敵方艦艇。

得益於此,「大和」項目的成果的抗沉性與生存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之後數次短暫而激烈的戰鬥也證明了這一點。

動力系統上,預計採用全電推進的本項目是實實在在的「電老虎」——特種主炮、納米蟲巢、高AI化戰艦主機各個耗電不菲;故而,為本項目挑選一顆合適的「心臟」算得上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工程師們很清楚,普通的發電機是絕不可能滿足「大和」的恐怖能耗的,於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剛剛完成了小型化實驗的瞬息發電技術:這種新型發電機組是納米材料與分子設計技術在能源領域的集中頂尖應用結果;其全部結構都使用了理論上最優的設計從而將能量消耗降至最低,所使用的化學燃料及其散播噴口與燃燒室結構同樣經過分子結構編程處理以保證燃燒的效率最優、速率最快。即使瞬息發電堆最為強大的「多能源混合發電」優勢沒辦法在戰艦型號上展現出來,強調火力發電的這一改造型號也足以為大型戰艦提供較為充足的電力。很湊巧的是,新一型的重型巡洋艦也同樣打算採用此種發電機——艦政本部和海軍省都支持在新式大型戰艦上大規模運用瞬息發電技術,這也是為了刺激昇陽國內有些萎靡不振的產業鏈;正因如此,「大和」項目大張旗鼓地公開了招標信息,鼓勵各個廠家參與本項目各個零部件的生產競標,並採購了新一代小型化以後的艦載納米瞬息發電系統,以滿足主炮、引擎、電探及其它各類電氣設備所需的大量能源需求。

對無與倫比的抗沉性與可靠性的追求同樣體現在戰艦的艙室布局方面:設計師們將為「大和」配套的大型瞬息發電機組採用交錯布局的方式安置在艦體中部下方那些受到核心區厚實裝甲的層層保護的隔斷動力艙中,它們可產生至少30萬馬力的強勁功率;而受益於新設計的流線型船體,即便「大和」在外型上採用了以低航速為代價換取較高全艦穩定性與適航性的三體船型,本項目仍然在滿載海試時跑出了32.2節的驚人航速。驚人航速:指和天啟一樣慢的50速不過在現實中,一艘戰列艦能夠跑出30節以上的航速確實是個驚人數據。

"大和之傘"

當然,這並不是新型戰列艦動力系統的全部潛力;在「緊急加力」動力模式下,通過艦載人工智能的調配,能源爐的全部輸出將被集中在納米蟲群與戰艦動力組兩大方向上;再加上瞬息發電堆可以進入過載模式來大幅度提升發電效率,如此「雙重加油」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讓「大和」的引擎瞬時功率飆升至150%,配合艦艏納米衝擊盾的導流作用可以使全艦暫時達到接近40節的超高航速,並賦予了「大和」在納米盾潰散後繼續衝撞一段距離的能力——當然,為了確保結構精密的瞬息反應堆能夠持續使用,這種過載的持續時間並不會很長。

以上便是「大和」作為昇陽海軍最新科技結晶的過人之處;但很不幸地,昇陽國內的經濟狀況不允許「大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超級戰艦——由於超高的指標所需要的一系列新式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都極度消耗資源與預算,為了讓預算已然大幅超標的「大和」計劃在不引起神州過多關注的情況下得以為繼,昇陽海軍甚至裁撤了兩艘薙刀級驅逐艦的採購費用並將其秘密挪用於此。即便如此,昇陽設計師們依舊無力再為其單獨開發新式副武器;但為了達成項目的參數指標、使之具有完備作戰能力,他們只能改裝現有的武器或是沿用舊型裝備,以便儘可能壓低副武器系統所占用的預算開支:

對空武備方面,天西機器人株式會社為他們的新型VX導彈發射套組開出了接近舊型號雙倍的價格,理由僅僅是新型號需要增加「上艦的額外抗腐蝕設計與工序」,而本就已經捉襟見肘的剩餘預算並不足以給每一艘「大和」都裝備這一套組;當然,達郎在親自審查過後也很清楚,舊型VX套組是無論如何也不夠應付大規模的飽和空襲的,那個氣死人的理由不過是為避免出現某些動搖軍心的負面言論而生的託詞罷了。

多次商洽(以及內部秘密進行的系統簡化嘗試)無果後,走投無路的工程師們只能退而求其次的為「大和」安置了橫須賀海軍工廠出產的雙聯裝25 mm熱能速射炮;作為「同一戰線的朋友」,橫須賀海軍工廠對負責出面談判的白田船業代表人開出了幾近於內部採購價的數字,如此剛好以全部的單艦防空武器預算採購了設計中的六套雙聯裝防空炮(天西賢治在天使財閥的私下會談中對此進行諷刺,並表示若自己親自出馬商談,可能每艘大和艦就只能分到一門防空炮了)。還原歷史

副炮組方面同樣慘澹:設計師們在「大和」的兩舷布置了共四座改進自薙刀級驅逐艦主炮的雙聯裝8.8 cm副炮,並將其視作用以對付小型目標的中口徑副炮;而在選配大口徑副炮時,他們只是在二號與三號主炮塔後方各布置一座吳海軍工廠的15.5 cm三聯裝艦炮——這種只能以普通來評價的太刀級巡洋艦主炮廢案之一恰恰說明這份選擇是迫不得已的結果。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隨着事態的發展,部分建造序列靠後的「大和」還是實現了副炮的納米介穩態科技升級。

總而言之,由於經費限制,「大和」的兩大副武器系統在首艦下水前都僅僅處在勉強能看的境況下。其防空能力較為薄弱,搭載的一系列防空炮甚至可以用「孱弱」來形容;副炮的質量同樣平平無奇,但憑藉其充足的數量仍具有足夠的自衛能力,少量妄圖接近的敵人仍會遭到大量次要火力的快速打擊——另外有傳言稱,昇陽的工程師們曾試圖運用納米介穩材料爆炸時的範圍殺傷能力製作新型的制導防空炮彈或防空導彈,但這一設想究竟是否落到了實處還需進一步核實。

在後勤設施方面,這艘代表昇陽的旗艦內部必然也不會那麼低調;即便設計師們屢次上書要求削減這些豪華裝修的預算轉而添加給武器裝備,這種裝飾行為依然沒有被撤銷——認為「面子工程」不可或缺的海軍高級將領們首先表示反對上書內容,其中的部分激進者甚至認為既然「大和」的主武器具備了足夠的打擊效率,那麼副武器就變得無足輕重了,編隊內的護衛艦船勢必能夠保護身處其中的「大和」。而達郎則認為,已經在主炮和主動防禦系統方面展現了優越性能的「大和」確實應該適當的展現出自己的弱項,以此消除神州方面的部分戒心。窮是原罪

於是最終,各種先進甚至是豪華的人性化設施設備按照初始設計被引入其中:除了供應冰淇淋的自助餐廳外,還有設有空調與最新SP5遊戲主機的娛樂休息室,部分場所豪華程度堪比五星酒店。而能夠登上昇陽旗艦並成為其上一員自然是莫大的榮幸,她搭載的也自然是由各大艦隊挑選出的精英艦長與水手。大和旅館

作為這一計劃主導者的達郎,在新將軍級竣工起航的時候,親手為這些自己的驕傲作品題詞,一幅寫有「必勝」的牌匾就這樣被掛在了指揮室正中央。

海港邊風平浪靜,陽光與海鷗圍繞着這艘沉睡的鋼鐵巨獸;伴隨着百姓的歡呼,瞬息引擎逐漸點亮,發出低沉的轟鳴聲,能量就像新鮮的血液一般經由密密麻麻的電路管線流淌過她的全身;九根粗大的炮管斜指向晴朗的天空,發射出的禮花彈即便在早晨也同樣清晰可見。不過,這些被大多數人看來肩負起捍衛昇陽國運的龐大戰艦,在達郎看來,或許僅僅是一枚重現天命的棋子。

單位語音

該單位使用原版同名單位語音

建造完畢

The Day of the Shogun has arrived!

幕府時代,已然來臨!

選中

The Emperor's battleship!

吾乃天皇之艦

It is our move!

該輪到我們行動了!

Do not hesitate!

無需猶豫!

Preparation is key!

準備乃關鍵!

They must not be underestimated!

不可低估對手!

Opportunity awaits!

等候最佳時機!

Behold! The Shogun Battleship!

看啊!是將軍戰列艦!!

移動

Our course has been set!

吾等航線已定!

Your intent is true!

您的想法是正確的!

To the horizon!

駛向海天線!

As planned!

按計劃來!

Proceed!

前進!

We make our move!

執行我們的行動!

A wise course!

明智的航線!

Go forth!

向前進發!

The Shogun sets forth!

幕府戰列艦向前而行!

攻擊

There! Now!

敵人在那!趁現在!

Another volley!

又一次齊射!

They perish!

他們要灰飛煙滅了!

Leave nothing!

片甲不留!

Main guns!

主炮齊射!

Fire!

開火!

打て!

開炮!

使用技能

As a crashing wave!

如同巨浪!

A divine wind!

神風突襲!天鬧黑卡!板載!

Ramming speed!

撞擊衝鋒!

All engines!

引擎動力全開!

Full speed!

全速撞擊!

戰鬥中

This moment is ours!

這一刻屬於我們!

We will not waver!

吾等意志決不動搖!

Shatter their will!

粉碎他們的意志!

Destroy what they cherish!

摧毀他們珍視的一切!

They will soon bow to our flag !

敵人很快臣服於我軍之下!

Victory is our destiny!

勝利乃吾等天命!

移動攻擊

It is time!

是時候了!

Move in and fire!

衝進去開火!

Ready the assault!

準備突襲!

Prepare the attack!

準備發起進攻!

Their demise will follow!

他們將隨之滅亡!

受到攻擊

They distract us!

他們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

Do not them sway our let path!

不能讓他們動搖我們的征服之路!

Do not fear these attacks!

無需畏懼敵人的攻擊!

Their attacks matter not!

他們的攻擊無足輕重!

This fight not be our shall last!

這絕不會是我等的最後一戰!

撤退

The seas have been unmerciful!

海洋是無情的!

Very judicious.

明智的選擇。

We will gather ourselves!

我們會重新集結!

Will the enemy follow?

敵人會追麼?

A prudent choice.

謹慎的選擇。

花邊

將軍戰列艦的技能在公測版3.202中被修改為速射重擊,此前技能為大和之傘。這下真的打傘的大姐姐

大和之傘:停用主炮,在正前方形成一個擁有3000HP的護盾,提供一定的加速效果,提升轉向性能。在持續時間內可以通過撞擊摧毀敵對單位,撞擊大型艦船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值得注意的是大和之傘還能夠當真正的護盾用,因此就算將軍被空襲或寄生之類的只要開護盾傷害也只算在護盾上,不會命中將軍本體。有的時候用大和之傘用來跑路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正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嘛。←實際情況:你給盧達喲!

撞擊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和目標的科技等級相關,撞毀T1/2/3/4艦船分別需要受到0/500/1500/2000的傷害,傷害優先由護盾承受。
現在有bug不能撞t4
持續時間:10秒
冷卻時間:120秒

畫廊


注釋

  1. 提示:歷史中的本能寺之變發生在1582年。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