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三十年戰爭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反核標誌.jpeg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萌娘百科現實戰爭相關條目正在建設中,歡迎有編輯意向的朋友加入萌娘百科歷史軍事原型編輯組編輯群:1035855750
歡迎閱讀並協助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Wiki入門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歷史資料,確保條目內容的準確性與中立性。希望你能珍惜這珍貴的平靜歲月。
三十年戰爭
天主教和新教間的宗教戰爭

25559651 p0 master1200.jpg

三十年戰爭時期的槍兵(pikeman)、銃兵(musketman)、槍騎兵(Lancer)
時間 1618~1648年
地點 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HRE)
結果 新教方勝利,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署;

800萬人死亡,其中94%為HRE人,HRE人口損失約1/3

參戰方
反哈布斯堡同盟
  • 瑞典
  • 荷蘭
  • 法國
  • 丹麥-挪威(1625–29)
  • 英格蘭
  • 蘇格蘭
  • 布倫瑞克-呂納堡公國(HRE境內)
  • 特蘭西瓦尼亞公國

反對哈布斯堡王朝的選帝侯

  • 波希米亞
  • 普法爾茨
  • 薩克森
  • 布蘭登堡-普魯士

奧斯曼帝國提供支援
俄羅斯沙皇國提供支援

哈布斯堡王朝

神聖羅馬帝國(HRE

  • 天主教同盟(包括支持HRE的各領主)
  • 奧地利大公國

西班牙
匈牙利
丹麥-挪威(1643–45)

指揮官與領導者
古斯塔夫二世†(瑞典)

路易十三(法國)

斐迪南二世(HRE)

斐迪南三世(HRE)
華倫斯坦(HRE名將,被斐迪南三世暗殺)
菲利普三世(西班牙)
菲利普四世(西班牙)

參戰兵力
149,000瑞典軍

135,000丹麥軍
120,000法軍
77,000荷軍
60,000奧斯曼騎兵隊
6,000特蘭西瓦尼亞軍
其它兵力

<150,000HRE帝國軍

>300,000西班牙軍
20,000匈牙利軍及克羅埃西亞騎兵隊
其它兵力

傷亡與損失
50,000–60,000荷蘭軍

<300,000法軍
110,000瑞典軍

118,000帝國軍

80,000–100,000西班牙軍
帝國人口大規模損失,哈布斯堡王朝受到重創

何等瘋狂之世Has man gone insane只有寥寥清醒A few will remain誰人知曉方法Who'll find a way亂世苟全性命To live one more day,在十年紛爭中Through decades of war
戰火綿延如疾It spreads like disease和平遙遙無期There's no sign of peace宗教貪婪之欲Religion and greed歐洲深陷血海Cause millions to bleed三十年之戰爭Three decades of war
——Sabaton樂隊《A lifetime of War》

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是由神聖羅馬帝國內戰演變而來的一場大規模國際戰爭,是近代歐洲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從1618年由「擲出窗外事件」爆發至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前後歷時共三十年,故史稱「三十年戰爭」。但嚴格而言,根據直接起因,這場戰爭應被稱為「新教同盟戰爭」或「宗教同盟戰爭」。這場戰爭也常被認為是線列步兵戰術時代的開始。

現實中的三十年戰爭

起因

  • 神聖羅馬帝國自13世紀霍亨斯陶芬王朝結束的大空位時代以來一直皇權不振,諸侯各自為政。壟斷帝位並擁有奧地利、波西米亞領地的哈布斯堡王朝試圖在帝國境內推行中央集權,導致哈布斯堡與維特爾斯巴赫、霍亨索倫等尋求自治的大諸侯之間一直存在無法徹底調和的矛盾。
  • 1517年馬丁路德在薩克森選帝侯國開始宗教改革,迅速席捲全歐洲,尤其是德國北部的諸侯幾乎全部改信了新教,和西部、南部以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為首的天主教分庭抗禮,此前曾經有過衝突,最終以奧格斯堡「教隨君定」的君子協定暫時告一段落,但帝國境內長期未能得到解決的宗教分歧成為了這場戰爭爆發的重要推動因素。
  • 歐洲其他國家基於自身利益而插手神聖羅馬帝國事務,間接導致了這場戰爭的爆發,並推動了戰爭的發展。
  • 1618年波西米亞王國(今捷克)反抗哈布斯堡王朝派遣耶穌會教士進入波希米亞。神羅皇帝意圖在波希米亞復興天主教,並任命哈布斯堡皇室的斐迪南大公為波希米亞國王,此人反對新教,並迫害新教徒。在1618年5月23日,波希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發動起義,衝進布拉格城堡,以侵害宗教自由的罪行將兩名帝國大臣威廉·格拉夫·斯拉法塔、亞羅斯拉夫·波西塔·馮·馬丁內斯及一位書記官菲利普·法布雷加斯共3人從窗口扔出,史稱「第二次擲出窗外事件」。第二次擲出窗外事件是這場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參戰力量

  • 天主教聯盟:神聖羅馬帝國(包括擁有帝位的奧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國與支持天主教的諸邦國)、西班牙等,此外還受到了波蘭-立陶宛的支持。
  • 新教聯盟:以普法爾茨伯爵為首的神聖羅馬帝國內支持新教的諸邦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法蘭西王國(註)此時的法國實際上是天主教國家,但出於制衡奧地利/哈布斯堡君主國的目的加入了新教聯盟一方。、瑞典王國等,此外還受到了奧斯曼帝國(註)伊斯蘭國家俄羅斯沙皇國(註)東正教國家的支持。

此外,亦有哈布斯堡聯盟(用來替代天主教聯盟的提法)與反哈布斯堡聯盟(用來替代新教聯盟的提法)的劃分方法。

戰爭進程

  • 第一階段: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新教徒發起反對哈布斯堡王朝殘酷的宗教政策的起義,將國王費迪南二世派來的使者丟出窗外,一年之後選舉新教徒普法爾茨選帝侯腓特烈為波西米亞國王,宣布從哈布斯堡帝國中獨立,三十年戰爭的第一階段爆發。與此同時繼承了帝國皇位的費迪南二世調集天主教同盟的軍隊,和西班牙一起去鎮壓波西米亞並攻打普法爾茨。白山戰役中天主教同盟擊敗新教同盟,腓特烈逃亡荷蘭,而波西米亞被重新併入哈布斯堡家族領地。
  • 第二階段:雖然第一階段以奧地利哈布斯堡獲勝暫時告終,但帝國之外的各國此時也在積極關注局勢。法國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傳統對手,信仰新教的英王擔心女婿普法爾茨的腓特烈的命運,新教國家丹麥和瑞典也想在其中分一杯羹。1625年,法國樞機主教黎塞留提議英國、荷蘭與丹麥結成反哈布斯堡聯盟,丹麥負責出兵,而英國與荷蘭則在幕後支持,由此戰爭的第二階段——丹麥階段正式展開。1623年主戰派的奧利瓦雷斯公爵成為西班牙首相,於是西班牙加大了參戰力度,連連取得勝利。1625年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率軍出征,和英軍一同進入神聖羅馬帝國境內,但於1628年被哈布斯堡方的名將——捷克貴族華倫斯坦和他率領的僱傭軍擊敗。丹麥與皇帝和談,退出了戰爭。
  • 第三階段:丹麥戰敗之後,哈布斯堡家族的手伸到了波羅的海,威脅到了瑞典的安全和利益。在法國的金援下,1630年7月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在帝國北部登陸,開始瑞典階段。瑞典軍隊和帝國境內的薩克森、布蘭登堡等新教諸侯聯軍一同向南進軍,1632年擊斃帝國軍統帥蒂利伯爵並攻占慕尼黑。皇帝再度啟用此前被貶的華倫斯坦,帝國軍和瑞典軍於1632年11月在呂岑大戰,瑞典軍雖然取勝,但戰無不勝的古斯塔夫二世國王卻在此戰中戰死,此後瑞典軍不再進攻。而華倫斯坦因為被皇帝猜忌,被刺客所殺害。之後帝國軍發起一系列的反攻,擊退了瑞典。
  • 第四階段:在丹麥和瑞典接連戰敗之後,法國首相黎塞留說服國王路易十三,終於決定親自下場。1636年-1637年,西班牙進攻法國,與奧軍由南北兩路夾攻,並且一度進逼至法國首都巴黎,但最後為法軍所敗。1638年8月法國海軍打敗舉世聞名的西班牙海軍,1639年10月西班牙海軍的主力更被原來籍籍無名的荷蘭海軍殲滅。1643年5月,年輕的孔代親王在羅克魯瓦戰役中粉碎西班牙大方陣,之後法國和瑞典又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終於迫使皇帝坐下來談判,最終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 和約規定如下:
    • 重申此前帝國境內各邦「教隨君定」的規矩依舊有效,加爾文宗和路德宗合法。
    • 各邦諸侯享有獨立自主的外交權力,唯獨不得對皇帝開戰。
    • 正式承認荷蘭從西班牙獨立、瑞士從帝國獨立。
    • 哈布斯堡王朝在萊茵河流域的土地和西班牙的魯西永割讓給法國,授予法國和瑞典在帝國議會的代表權。

戰爭影響

  •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該和約導致哈布斯堡王朝失去了大量領地,並使得神聖羅馬帝國變得更為鬆散,同時歐洲之內的新教力量得以增強。該和約中主權國家內政不受他國干涉的理念被學者視為近代國際關係史與近代國際法的開端,使宗教不能成為發動戰爭的理由,不能以宗教為藉口干涉他國內政
  • 哈布斯堡王朝遭到沉重打擊,哈布斯堡家族將神聖羅馬帝國整合成大一統君主國的夢想徹底破滅。德意志諸邦在此戰中遭到毀滅性打擊,全帝國的人口損失了至少四分之一,其中有許多被各國僱傭兵殺害的平民。
  • 西班牙在陸地上被法國完敗,海上又接連被荷蘭和法國擊敗,國內又爆發了加泰隆尼亞大起義,失去了尼德蘭和魯西永,此後逐步喪失了歐洲霸主的地位。
  • 法國在黎塞留的巧妙手段下,通過這場戰爭和後續的法西戰爭(1648年和約之後法西一直打到1659年才和談)取得了阿爾薩斯-洛林和皮卡第的主權,削弱了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力量,為此後太陽王路易十四的霸權奠定基礎。
  • 瑞典取得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一躍成為歐洲強國,並因此成為了德意志的諸侯,可以隨時插手德意志的內部事務。
  • 瑞士與尼德蘭(荷蘭)的獨立得到了保障,而荷蘭不僅正式獨立,還崛起為新的海上霸主。
  • 混戰中的歐洲各國無暇干涉英格蘭內戰,使得議會軍得以擊敗保王軍。
  • 軍事技術得到革新。各國紛紛開始效仿瑞典實行徵兵制,建立常備的軍隊和後勤系統,取代此前的僱傭兵戰術。

相關作品

三十年戰爭對歐洲有極其深遠的影響。這場戰爭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歐洲近代史的開始。

戰爭結束時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這一近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國際關係體系,主權國家等概念逐漸流行成為國際法和世界秩序的中心原則。因此,以三十年戰爭為題材和背景的ACGN作品數量很多。

漫畫作品

  • 連載漫畫《伊薩克》,講述的是日本武士遠渡重洋到歐洲作為僱傭兵參與三十年戰爭的故事。易名為「伊薩克」的日本火槍手豬佐久,為了尋找師傅留下的「鐵砲」,前往歐洲追尋兇手師兄煉藏,遇到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而獨立的波西米亞軍隊,從此展開了一連串曲折的故事。

動畫作品

  • 捷克歷史類動畫片《英勇捷克民族史》第63集《三十年戰爭》,用捷克小獅子漫步捷克歷史長河的方式,講述了歷史上三十年戰爭的故事。
  • 《萌上歷史》企劃的歷史科普擬人動畫《哈布斯堡的後宮》第四回《兩百年苦心內外交困 三十載戎馬功敗垂成》和第五回《修好止戈八強並立 離心離德二起烽煙》開頭部分,從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的視角,講述了三十年戰爭期間各個政權勢力之間複雜的鬥爭。
  • 哈布斯堡Habsburg球製作並投稿的歷史科普波蘭球動畫《法國為什麼被稱為天主孝子》第四集《三十年戰爭》,從法蘭西王國的角度,講述了法蘭西王國如何先後攛掇丹麥、瑞典等國攻打哈布斯堡君主國,最後親自下場,與反哈布斯堡同盟一起打敗並削弱了神聖羅馬帝國,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歷史。
  • 動漫電影《第一小隊》中,冥界出現了三十年戰爭中的西班牙士兵。雖然只是走個過場罷了

遊戲作品

  • 瑞典Paradox公司歐陸風雲》系列遊戲,其時間跨度中包含了三十年戰爭這一事件。
  • E社模組《歐陸戰爭6:1618》將三十年戰爭作為主題,用一個戰役章節和一個征服劇本的篇幅來描述三十年戰爭。
  • Ageod, HQ製作、Slitherine Ltd.發行的戰爭背景回合制策略戰棋遊戲(SLG)《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
  • 黑塔利亞同人遊戲《三十年戰爭三十年戦争SRPG風》,玩家可以操控丹/麥瑞/典法/國一方,打敗奧/地/利西/班/牙一方。

小說作品

  • 西班牙小說系列《阿拉特里斯德上尉》的主角阿拉特里斯德曾作為僱傭兵參加過三十年戰爭中的多場知名戰役。

外部連結與注釋

  • 當前版本的詞條頭圖為pixiv畫師Legionarius所作,未事前向作者請求授權,如原作者提出要求應當立即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