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以撒·艾西莫夫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以撒·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jpg
本名伊薩克·尤多維奇·奧濟莫夫
別名喬治·戴爾
國籍美國
籍貫俄國彼得羅維奇
出生1920年1月2日
逝世1992年4月6日
職業科幻小說作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
相關人士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
代表作品
銀河帝國三部曲》《機械人系列》等

以撒·艾西莫夫(英語:Isaac Asimov)是一位俄裔美籍科幻小說作家、科普作家和文學評論家。美國政府曾授予他「國家的資源與自然的奇蹟」這個稱號,以表彰他在「拓展人類想像力」上作出的傑出貢獻。

生平

早年

以撒·艾西莫夫本名伊薩克·尤多維奇·奧濟莫夫(俄語:Исаáк Ю́дович Ази́мов),1920年1月2日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西南的一個名叫彼得羅維奇的小村莊裏,1935年年僅15歲的艾西莫夫高中畢業,之後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20世紀30年代中期,艾西莫夫成為一名科幻迷,並在1938年參加了一個科幻俱樂部。

創作經歷

1939年3月艾西莫夫在《驚奇故事》上正式發表第一個科幻故事《逐出灶神星》。一年後,艾西莫夫發表了《我,機械人》的第一個短篇故事《小機》。次年4月,艾西莫夫又發表了《日暮》,這部小說後來被認為是經典之作,許多人認為是艾西莫夫寫得最好的小說。1942年艾西莫夫在3月號的《驚奇故事》上發表了短篇故事《轉圈圈》,首次提出了「機械人學三定律」[1]。艾西莫夫在1940年代總共為基地系列寫了八個故事,後來都歸入「基地三部曲」,完整講述了銀河帝國的衰亡和基地崛起的歷史。1944年到1950年之間,艾西莫夫又在《驚奇故事》上發表了四個機械人短篇,這些小說後來都收錄於《我,機械人》中。

1950年代,艾西莫夫持續為科幻雜誌寫短篇小說,他稱這個時期是自己的「黃金十年」。1952年,艾西莫夫出版了一部生物化學教科書《生物化學與人體代謝》,這是他寫作科普書籍的開始。1957年艾西莫夫開始撰寫科普方面的書籍和文章,然後在1958年夏季,艾西莫夫辭去了波士頓大學的工作,但保留了助理教授的頭銜,成了一名專業作家。

60年代,艾西莫夫創作的小說極少,但他卻成為了一名成功的演說家。艾西莫夫喜歡在集會上發表演說,扮演就餐後演說家的角色或講授科普知識。到1963年為止,艾西莫夫每月平均做二至三個演講,每次固定收費1000美元。同時,艾西莫夫開始創作歷史題材書籍。60年代的作品有《希臘人》、《羅馬帝國》、《黑暗時代》等。1966年,艾西莫夫因「基地三部曲」榮獲了科幻小說界最高獎項「雨果獎」,之後又在1972年,艾西莫夫發表了一篇描寫外星人的科幻小說《神們自己》,並憑藉這部作品獲得了雨果獎和星雲獎。

1981年2月,在朋友們的不斷催促下,艾西莫夫重抬舊業,又開始接着創作基地系列。1982年10月,艾西莫夫出版了基地系列新作《基地邊緣》,講述了「基地三部曲」之後發生的故事,並獲得了1983年雨果獎的最佳小說獎。1986年10月,艾西莫夫出版了「基地系列」的第五部作品《基地與地球》,但讀者反響並不太好。於是艾西莫夫便開始創作「基地三部曲」的前傳系列。

晚年

1992年,艾西莫夫又開始創作《邁向基地》,這部小說重新啟用了「基地三部曲」的中篇小說集模式,講述了哈里·謝頓的一生。但由於健康每況愈下,艾西莫夫和助手在他生命中的最後一周將第五個故事改編成了整套作品的尾篇,這部小說在1993年艾西莫夫去世後出版。在生命的最後歷程中,艾西莫夫還曾與友人羅伯特·西爾沃伯格合作,將自己早期的一些短篇故事擴寫成長篇小說,包括《日暮》、《正子人》等。

逝世

從80年代到90年代初,艾西莫夫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1989年,艾西莫夫在接受心臟手術的術前檢測出感染愛滋病毒,手術只好取消。1992年4月,艾西莫夫因心絞痛住院,不久得了腎衰竭,最終於1992年4月6日清晨逝世於紐約大學道奇醫院,享年72歲。1992年4月22日,在道德文化中心舉行了艾西莫夫的悼念儀式。

主要作品

機械人系列
年代 中文名 英文名
1954年 鋼穴 The Caves of Steel
1957年 裸陽 The Naked Sun
1983年 曙光中的機械人 The Robots of Dawn
1985年 機械人與帝國 Robots and Empire
1993年 正子人 The Positronic Man
銀河帝國三部曲
年代 中文名 英文名
1950年 蒼穹一粟 Pebble in the Sky
1951年 繁星若塵 The Stars, Like Dust
1952年 星空暗流 The Currents of Space
基地系列
年代 中文名 英文名
基地三部曲
1951年 基地 Foundation
1952年 基地與帝國 Foundation and Empire
1953年 第二基地 Second Foundation
基地前傳
1988年 基地前奏 Prelude to Foundation
1992年 邁向基地 Forward the Foundation
基地後傳
1982年 基地邊緣 Foundation's Edge
1986年 基地與地球 Foundation and Earth
其他科幻小說
年代 中文名 英文名
1950年 我,機械人 I, Robot
1955年 永恆的終結 The End of Eternity
1956年 最後的問題 The Last Question
1966年 奇妙的航程 Fantastic Voyage
1959年 九個明天 Nine Tomorrows
1972年 神們自己 The Gods Themselves
1989年 復仇女神 Nemesis
1990年 日暮 Nightfall
1992年 丑小孩 The Ugly Little Boy

獲獎記錄

雨果獎
時間 獎項 作品
1992 最佳非小說類 I. Asimov: A Memoir(艾西莫夫回憶錄)
1992 最佳中篇小說 金子
1983 最佳長篇小說 基地邊緣
1977 最佳中篇小說 雙百人
1973 最佳長篇小說 神們自己
1966 歷年最佳系列小說 基地系列
1963 特別雨果獎 Adding science to science fiction(在科幻小說中加入科學?)
星雲獎
時間 獎項 作品
1986 大師獎 (頒發給艾西莫夫個人的獎項,故無作品)
1976 最佳中篇小說 雙百人
1972 最佳長篇小說 神們自己
軌跡獎
時間 獎項 作品
1983 最佳科幻小說 基地邊緣
1973 最佳科幻小說 神們自己

影響

  • 艾西莫夫剛開始寫機械人小說時,機械人學尚未發展出來。他在《我,機械人》一書中,第一次為機械人提出行為法則,即「機械人學三定律」。即使在機械人學中,這三大法則也是十分重要的,這三條法則在如今依然被認為是機械人學的根基,並為以後的科幻作者所遵從。有人甚至友好地稱他為「機械人之父」。
  • 《基地三部曲》為科幻小說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貢獻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說都大。同時,它還激起了70年代的科幻影片浪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喬治·盧卡斯的傑作《星球大戰》。

奇聞軼事

  • 艾西莫夫自稱患有恐高症儘管他家住在第三十三層頂樓,平生只乘過兩回飛機。[2]
  • 在70年代早期艾西莫夫還出版了幾部有點羞羞的打油詩集。
  • 到了晚年,艾西莫夫出版了一系列兩性話題的「小黃書」。
  • 在艾西莫夫逝世前不久,他曾自述出版過467部著作,但研究他的作品的專家稱,他至少出版過480部著作。
  • CSGO中二西莫夫系列皮膚的作者是一名資深科幻迷。而起這個名字就是為了致敬科幻作家以撒·艾西莫夫。
  • 科幻恐怖遊戲《死亡空間》系列中主角以撒·克拉克的命名是對以撒·艾西莫夫和另一位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的致敬


註釋

Wikipedia-logo-v2.svg
維基百科
提示您
  1. 第一定律:機械人不得傷害人類個體,或者目睹人類個體將遭受危險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械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衝突時例外
    第三定律:機械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儘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
  2. 葉永烈.艾西莫夫「基地」小說導言:天地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