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風物誌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神都夜行錄LOGO.webp
夢象五載,永好千秋。這裏是大唐天寶年間的神都降妖司
歡迎正在翻閱「降妖司輯錄」的降妖師更新有關紀錄。條目所引遊戲內數據僅供介紹,著作權屬於網易。本頁最後修訂於2023年12月21日11:20(UTC+8)。

本界面為手遊神都夜行錄風物誌書齋/書架」有關信息收錄界面。

解鎖/更新

  • 2022.8.18 書齋之中的風物誌近來似乎有些新的收錄。
    • 太白實裝,更新地方志「碎葉城」、「蜀道難」;民俗志「李杜」、「青蓮居士」。
  • 2022.9.8 中秋佳節至,清輝盼團圓,此情千古同。書齋之中的風物誌近來有些新的收錄。
    • 更新民俗志「中秋節」。
  • 2022.9.29
    • 更新民俗志「重陽節」。

地方志

河西古道——風沙下的歷史

河西古道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橫跨兩千餘里,商賈絡繹不絕。

自漢武帝時起,河西古道即正式納入中原版圖,起到貫通中原與西域的作用,素有絲綢之路美稱。

「文皇帝登基以來,隴西賀蘭氏兼併諸戎,縱橫漠北,已逾百年。」

——隋末無名氏

青丘——狐族聖地

青丘是九尾狐族塗山氏發源之地。相傳,昔日大禹治水時,路經塗山一帶,偶遇塗山氏女。二人一見鍾情,大禹立誓治水成功後,定要娶此女子為妻。

傳聞,此女乃是傳說中的九尾天狐一族。禹治水成功後,如約在桑台迎娶了塗山女,成就一段佳話。又有傳言青丘即長洲,乃是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十仙島之一。

漢代東方朔作「十洲記」云:「長洲一名青邱,在南海辰巳之地...一洲之上,專是林木,故一名青邱。」

妖市——神秘地下市集

妖市隱於神都洛陽之下,是妖界十大妖君之一河伯的領地。

千年前,崑崙墟忽而崩塌,整個妖界震盪不已,西王母青璃遁入輪迴,不知所蹤,其下十大妖君各自為主,分崩析離。為守護自己的族人,河伯悄入洛陽,建妖市於洛陽之下,以供族人生存。

這裏不僅可以交易這世間所有的一切,更是兩界消息最靈通之地,諸多降妖師亦常潛入此地,打探買賣有關妖的一切消息。

大運河——血汗的結晶

隋煬帝欲行自奮之智,倒行逆施,征百萬人丁開鑿大運河。

大運河自洛陽起,北至涿郡,南至餘杭,甚是壯觀。然隋煬帝只顧巡遊玩樂,對運河卻少有疏浚。隋末時期,烽煙四起,大運河多處堵塞,無法行船。

入唐以來,各明帝賢相對大運河加以整修疏浚,恢復了航道通行。河岸兩畔歌舞昇平,大唐南北五穀豐登,皆拜大運河所賜。

洛陽——盛世神都

易經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洛陽作為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華夏文明歷史的沉澱,有九朝古都之稱。

在唐代,洛陽與長安並稱二京,人皆美之「神都」。唐太宗改洛陽為東都,建紫微宮。唐玄宗生於洛陽,在位時多次幸臨神都。

在政策的扶植下,盛唐的洛陽人口多達數百萬,西連絲綢之路,中貫大運河,神都洛陽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貿易的要塞。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

杏花村——唐代酒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禁酒令被廢止,民間百姓開始釀酒以自娛。及至盛唐時,歌舞昇平,百廢俱興,釀酒之風盛行,一時間酒文化風靡各地。

杏花村地處江南魚米之鄉,有着上百年的釀酒歷史,坐擁酒肆數十家。杏花村村民摘采杏花,浸以清冽甘甜之水,用大缸釀製百日。開缸之日,酒香四溢,常引得無數羈旅之人為之駐足。

晚唐詩人杜牧途經杏花村,作詩云:「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碎葉城——安西之鎮

魏晉南北朝時期,禁酒令被廢止,民間百姓開始釀酒以自娛。及至盛唐時,歌舞昇平,百廢俱興,釀酒之風盛行,一時間酒文化風靡各地。

杏花村地處江南魚米之鄉,有着上百年的釀酒歷史,坐擁酒肆數十家。杏花村村民摘采杏花,浸以清冽甘甜之水,用大缸釀製百日。開缸之日,酒香四溢,常引得無數羈旅之人為之駐足。

晚唐詩人杜牧途經杏花村,作詩云:「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蜀道難——劍閣之險

被玄宗召入洛陽之前,太白遊歷巴蜀,行之有感,作《蜀道難》舒懷。全篇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崢嶸瑰麗、浪漫迷離。

詩以蜀君開國、五丁開山、六龍回日等神話傳說為引,寫「連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轉石萬壑雷」,將蜀道之高、之險、之恐映入眼帘。

後時任太常少卿賀知章閱之,解腰間金龜換酒,邀太白同飲。並讚嘆道:「子,謫仙人也!」

民俗志

大唐三絕——驚才絕艷之士

據「獨異志」記載,唐代開元年間,裴旻喪母,請畫聖吳道子於神都天宮寺作畫,以資冥助。吳道子答:「廢畫已久。若將軍有意,為吾纏結,舞劍一曲。」

裴旻當即脫去孝服,持劍起舞。一時之間走馬如飛,左旋右抽。忽地,裴旻將劍拋向高空,離地數十丈,旋即又舉起劍鞘。只見飛劍不偏不倚,正入鞘內。吳道子嘆為觀止,遂揮毫作畫,「颯然風起,為天下之壯觀。」

自此,裴旻的劍舞與李白的詩歌和張旭的草書一併,被御封為「大唐三絕」。

唐宮樂舞——曼妙的藝術

樂舞乃千古傳承的藝術瑰寶。始於西周,興於西漢,盛於大唐。貞觀年間,唐宮廷樂舞名揚天下,太宗感慨而言:「天下無事,方欲建禮作樂,偃武修文。」

相傳,唐玄宗一日夢遊月宮,見眾仙女身穿羽衣,翩然起舞。夢方醒時,玄宗依照月宮樂曲自創一曲,宛如天籟。楊貴妃伴樂而舞,衣袂飄飄,玄宗大喜,賜名「霓裳羽衣舞」

唐代歌舞風行,無論皇室貴族或士大夫,每宴遊,必有舞。時人觀謝阿蠻之凌波舞,留詩云:「凌波一舞動天下,京洛阿蠻艷芳華。」

沐浴——隆重的禮儀

古時候,沐浴是頗具儀式感的高雅之事。「說文解字」有云:「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故洗澡沐浴實為四件事,四字各有所示。

寒冬時分,唐代貴族多以溫泉浴驅寒。唐皇室常於溫泉附近興建宮殿。唐玄宗於驪山修華清池,雄偉宏大難以名狀。

唐代時分,熱衷沐浴的不止有達官貴人,百姓亦視沐浴為典雅之事,將沐浴融入了節日當中。知名節日「端午節」又稱「沐蘭節」,人們以蘭草製成浴液,浸於其中,其樂融融。

陰陽眼——感知大千世界

陰陽眼是人類獨有的心靈知覺,乃是連接「靈力」、「魂魄」與「自我」的橋樑。

人中有得道者,世人稱其為「降妖師」,可開陰陽眼,能明察秋毫,發覺萬物中蘊藏的靈力。更有甚者,修為深厚的降妖師可透過陰陽眼,洞察有生之物的思想與情緒。

大千世界靈韻充沛,在不同降妖師眼中,呈現為不同的景象。陰陽眼下所見,實為內心之修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李杜——詩仙與詩聖

天寶三年,二人於洛陽相遇,引為知己。後相約同游梁宋,醉眠共被,飛詩青雲。世事零亂分別後,亦常寫詩相贈,遙寄「三夜頻夢君」之深厚情義。

李白謫仙之名廣傳,其詩作飄然入道,不似人間之作,故被後世稱之詩仙。杜甫詩作着眼於家國蒼生,詩出如史,德入至聖,被後世稱之詩聖。

李白詩的浪漫飄逸、瑰麗雄奇和杜甫詩的純摯仁厚、真切深遠,為後世詩風開創了兩種不同的流派。此後千載詩壇璀璨,大唐的兩顆明珠一直懸空衍光,寂照千古。

青蓮居士——李白的字號

唐時,萬邦來朝,文化包羅萬象且繁榮,儒釋道三教並行。「青蓮」之意象,漸受佛典如《維摩詰經》等影響,得清淨香潔,不染纖塵之意。李白自號青蓮居士,非繫於出之清廉鄉,而多是緣由於此。

李白之一生入於儒,出於道,游乎禪。身雖入世心卻超然物外間,故而常以荷花自擬。愛荷花清美之形,更愛其出塵之性,詩中青蓮之詠不知凡幾。少時作「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暮時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除了青蓮居士之號,太白之字乃因其母夜夢太白長庚星而取。可不為「天上謫仙人」?

中秋節——此情千古同

「中秋」一詞由來已久,自先秦以來民間即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等祭月儀式。魏晉時期登樓賞月已逐漸演變為重要的中秋習俗。
在唐代初年,中秋成為約定俗成的重要傳統節日,官帝皇賜宴,君臣同樂。上至官僚戚里,下至庶民百姓,均可在中秋假期歸家團圓,賞月拜月,祈求子嗣、姻緣等。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玉露初涼,金桂飄香,文人們賞月玩月,吟詩作賦以抒胸懷。廣寒月桂的傳說,承載着世人美好期盼與瑰麗想像,流傳千年。
銀蟾離海,萬里清暉,人間此夜共團圓。

重陽節——九月初九

古時紀元通用干支,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九月為戌,戌為火庫。「大火」心宿二隨蒼龍七宿隱於地面,火神的休眠意味着秋去冬來。此時天地處於乾坤轉變之中,乾德剛健,坤德柔和,二者兼備,乃至天朗氣清,五穀豐登,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美好時光。古人因此認為「大火」的離去是值得紀念的。同時「九」為陽數之極,農曆九月九日,「九九」兩陽數相重合,故曰「重陽」,乃良辰吉日。
唐代以來,重陽則被正式定為「三令節」之一的節日,唐人們舉家登高插萸、祭祖懷思、飲宴祈壽,無論宮廷抑或民間。豐收之時舉行的這些儀式,蘊含着祗敬感德、禮序乾坤、樂和天地的深邃文化內涵,今來古往,傳承千秋。

典章志

都護府——廣袤疆土的保障

都護府是唐代的地方行政機構,類似今天的自治區。唐朝疆土遼闊,為治理廣大邊疆地區,朝廷設六大都護府,分別為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

其中,安西都護府歷史悠久,轄區幅員遼闊。自唐太宗貞觀年間起,到唐憲宗元和年間為止,共存約170年,其管轄範圍包括今新疆、哈薩克斯坦、阿富汗大部、伊朗東北部等地。

都護官列二品,職務涉獵頗廣,凡對周邊民族之撫慰、征討、敘功事宜,皆為其所統。

官品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初創於隋朝,完善於唐朝。唐以後直至清末,三省制有所更迭,但是六部制一直沿襲。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顯著提高了皇權。一方面,將相權一分為三,相互制衡。同時,又將尚書省權分六部,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有此制度為保障,皇帝得以手握大權,心繫天下。

註釋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