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敘述性詭計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基本資料
用語名稱 敘述性詭計
其他表述 unreliable narrator、叙述トリック

敘述性詭計是推理小說的一種寫作技巧,也出現在懸疑推理題材的ACG作品中。

簡介

敘述性詭計,指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利用文章結構或文字技巧,利用讀者的思維定式或盲點,把某些事實刻意地對讀者隱瞞或誤導,直到最後才揭露出真相,讓讀者出乎意料的一種寫作技巧。多見於推理小說中,在一些懸疑類、劇情向的ACG作品中也有出現。

出處

最早的敘述性詭計見於「黃金時代」的一部偵探小說。

建議您在確認自己知道是哪部作品並閱讀畢整本書的情況下展開,否則會造成嚴重劇透

起源

敘述性詭計的首創見於英國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於1925年創作的長篇偵探小說《羅傑疑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羅傑疑案》講述的是羅傑•艾克羅伊德謀殺案的案發和偵破經過,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成名作與代表作,從首次出版就廣受好評,在此類詭計上具有開創性意義,也引起了一些爭議。

經典語句:I did what little had to be done.我做了點非做不可的小事。

命名

日語「叙述トリック」(敘述trick)。

英語「unreliable narrator」,即「不可靠的敘述者」。這個詞最早由韋恩·布斯在他1961年《小說修辭學》一書中提出[1]。「不可靠的敘述者」指的是指虛構作品中敘事的人物,而不是指作品的作者,「不可靠的敘述者」並不等同於敘述性詭計。

點明一部作品使用了敘述性詭計經常會造成劇透,所以在給小說簡介或分類時敘詭作品往往會被稱為更廣義的「情節逆轉」類(英:plot twist,日:どんでん返し)。

發展

敘詭起源於歐美,在日本得到較大發展。1980年,日本開始了由島田庄司領導的第三波本格推理潮,被稱為「新本格」。一部分新本格的代表作家常常運用敘詭,如綾辻行人、我孫子武丸、歌野晶午、折原一。1995年,講談社設立了「梅菲斯特獎」,與日本傳統新人獎江戶川亂步獎不同,梅獎獲獎作品往往劍走偏鋒,其中不乏敘詭作品,如殊將能之、北山猛邦、早坂吝等作家的代表作。

其手法也越來越多種多樣,時間、地點、性別、年齡、視角等都可能被作者誤導。其他題材的作品中也會出現敘詭,比如愛情、科幻等,故事中甚至不會出現兇殺案,敘詭也不一定是核心詭計。因此言明作品中含有敘詭所造成的劇透也在逐漸減少,甚至有些作家在宣傳時直接說明作品中使用了敘詭,作為賣點。

敘詭也出現在更多的形式中,比如電影、遊戲、動漫。

ACG中的敘述性詭計

帶有敘詭成分的遊戲常為劇情向的文字冒險遊戲或者Galgame。在此類遊戲中玩家通常扮演主角,即畫面為主角眼前看到的事物,聲音為主角聽到的聲音(也就是不顯示「我」的聲音與形象),文字為主角的第一人稱視角。這使得一些遊戲巧妙地利用了遊戲這一載體的特點來運用敘述性詭計。這也和1997-2005年間視覺小說產業的發展與之後文字冒險遊戲的成熟催生了一批優秀的腳本家、玩家對劇情有了更高的期待有着密切的聯繫,善用敘詭的腳本家如打越鋼太郎SCA-自奈須蘑菇巧舟等人的作品中也出現過敘詭。

一些動漫中也出現了敘詭成分。

典型作品
Nuvola apps important blue.svg
以下內容含有劇透成分,可能影響觀賞作品興趣,請酌情閱讀

爭議

由於敘詭被使用的次數增多和其本身的特殊性,又因為被一些作家不恰當地運用,經常遭到讀者的吐槽和批評,如:

  • 公平性缺失
  • 毫無意義、文字遊戲
  • 生硬、不自然、伏筆強行
  • 敘詭揭曉之前的情節無聊、枯燥冗長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