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策修订增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参与!
  • Moegirl.ICU:萌娘百科流亡社群 581077156(QQ),欢迎对萌娘百科运营感到失望的编辑者加入
  • Moegirl.ICU:账号认领正在试运行,有意者请参照账号认领流程

♯ 是什么

萌娘百科,万物皆可萌的百科全书!转载请标注来源页面的网页链接,并声明引自萌娘百科。内容不可商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释义

”是音乐中的升号。在乐谱中,放在音符前面的变音记号,代表这个音符的音高要比标定的高半音,读作“升某音”。通常也写作“#”。

在十二平均律理论,升A等于降B,升F等于降G。但在经典音乐理论中,升半音和降半音是由五度音高推演出来的,两个音之间尚有微小的差别。

何时开始使用?

  • 音乐上,升号要追溯到中世纪。升号有一个起源,小写字母b。且不论直接证据,至少从这些记号的中世纪名称就能推断而来:降号“圆b”、还原号“方b”、升号“划线b”。但是既然直接证据是存在的,便也不必诉诸推断了。
    • 12世纪下半叶的John Cotton,写了一部音乐论著,告诉我们:中世纪的那些最早的音乐家们,在测弦器上仅设立了15个音名——即,大字组A到其上方第二个a之间的所有自然音。然而,各方面都更加讲究的我们现代人意识到,截至他们那个时代使用的音名数量,是不够满足全部的旋律使用的。”
    • 圆b逐渐用于降低除b以外的其他音名上,便有人兴高采烈建议用方来升高。本位音和升高的音本来就只是方无心插柳而得的变体。稍稍延长方的短纵线,就得到了还原记号(♮);令方的两条纵线差不多等长,再将横线延长至纵线之外,就得到了升号♯,即古时的划线b。还原号和升号这两个记号,是同时等同使用的。尽管两种记号后来一段时间确实用法有分别,但不普遍;而直到18世纪,这两个记号才彻底区分开,各自建立了严格定义,与今天我们所用的相同。
    • 16世纪罗马Altemps公爵的宗教音乐手稿集,有充分的演奏准备标记,精心加入了变音记号;且为与作曲家给出的变音记号表示区别,附加的变音记号都记在音符上方。在自然音性质的调式中出现了增减音程,他们从中看到了一些超越本质的东西,于是将这样的记号称为意外,将其应用实例称为伪音。问题是,有些人,特别是早期的人,完全省略这样的记号;还有些人在这里那里记一个♭,却回避了同样必不可少的♯;后来这些记号用得越来越多(♮大体取代了♯),但完全充分运用的例子几乎无处可寻。
    • 13世纪的一部作品——Adam de la Halle的一首回旋歌“Fines Amourettes”中的升号样式很有意思。Ambros在他的“History”中称,此处的升号是这种形式。但这句话并不是出自Coussemaker的摹本;该摹本中的升号是这样和这样♯。14世纪某作品的摹本中,甚至还有更有趣的升号样式(Plate xxxvi.),清楚地展现了方b如何变成了划线b(♯)
    • 与我们现在的升号样子相同的、划线b的古老形式,随后被双圣安德鲁十字彻底取代。我猜是因为后者在五线谱中比较醒目吧。16、17世纪,直到18世纪大部,广泛使用的都是这样的升号。升号的一种例外样式,在1589年罗马印刷的Palestrina的“Hymni totius anni”中出现。1683年版Henry Purcell的“Sonatas of three parts”中使用的升号与我们今天的相同,但划线更长,更倾斜。
    • 我们已经看到,古代的作曲家奉行一个准则:调号中不放升号,且降号最多放一个。不过,例外偶尔会出现。除了我引用的两个早期例子之外,我还应该提到Hugo Riemann在“Studies to the History of Notation”中引用的来自16世纪初的两例,即Josquin的“Le Serviteur”,两个降号;以及Okeghem的“Prennez sur moy”,三个升号。我刚才提到的手稿卷中,也出现了两个降号的类似例子。
    • 但是,尽管Viadana标示升降号的方法很特别,但这并没有成为通行做法。Michael Praetorius 1619年写道:“不管划线b(♯)和圆b(♭)再有必要,古代最主要、最杰出的作曲家们,要么从来不标,要么很少标。即使当今,也有作曲家认为多余,坚持不标。我们来听听Frescobaldi作品集的编辑Haberl有何高见:“关于Frescobaldi争论最多的问题,就是那些没有标出、但可能被他演奏出来的的所谓变音记号(♯、♭和♮)。只有一些明显的地方,我在该音符上方或下方用小字标了出来。有些段落和和声组合十分生硬、不堪入耳,但加上变音记号也无济于事。对斜、不协和半音在那个时期已绝不是新鲜事物了。”
    • 每一个年代,无疑都是转折的时期。在升、降、还原号的问题上,17世纪是一个最佳范例。一切都悬而未决,也没有任何落实的措施。有些事情确实已经固定,但那些事情却正是不应过早固定的。[1]


  • 萌娘百科的使用,要追溯到2022年10月12日的田中姬铃木雏条目。[2]而开始使用的时间,大概是2022年11月2日[3]。自2020年萌娘百科服务器迁入中国大陆而带来的巨变(和发展)中,“”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大环境和体系变动的背景下,一个看似微不足道,极容易被忽略于历史角落的“一叶知秋”式的标志性元素。
    • 当摒弃了宏大叙事后,转而以一粒粒跳腾的历史之尘的角度,便能在时间的帷幕上巧妙地割开一道又一道缝隙,使人依稀感受到时空的脉搏。便是这样一粒不起眼的历史之尘。历史是一座小径分岔无限延伸的花园,那些被世人忘却、忽略、遗失的历史,依旧在悄然改变着这个世界。尽管萌百也许可能随历史烟云而不复存在,但历史记忆却可亘古流转。中文互联网漫漫长河,我们来过,大家来过。无数前辈们奉献了自己的时光与精力,为萌百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Yateskr一定会记住大家的。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淮南子 · 说山训》

注释与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