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玉烛
“ | 理论上讲,这种类型的东西都不是刀。 | ” |
——赫兹 |
“ | 理论上讲,拿得起来的条状金属都是刀。 | ” |
——玉烛 |
“ | 比如金属棒球棍。 | ” |
——玉烛 |
简介
以下内容均为自己收集整理,不代表一定准确,欢迎大佬补充。
啊嘞?! 这个萌属性缺少配图,需要补上…… | |
基本资料 | |
萌属性名称 | 武士刀 |
---|---|
武士刀是武器的一类,也是ACG萌属性之一。
简介
武士刀指日本的一种冷兵器,也称日本刀。
分类
打刀以及太刀(Katana)
2尺(约60cm)以上为刀,具体是打刀还是太刀由制作刀剑的刀匠决定。
太刀由毛拔太刀演变而来,所配的装具较为华丽,并拥有一些打刀没有的部分,多为上流阶级的贵族武士佩戴。为方便在马上拔刀所以刀刃向下佩戴,鞘上有挂耳(系俗称,两个足金物和太鼓革)。太刀有为了上朝而制作的非常华丽但是没有任何实用性的变种——细太刀;为了
德川幕府“废刀令”之后,出现了太刀的缩水版本——打刀。因为农民步战慢慢取代一骑讨,打刀的使用开始广泛流行。打刀省去了一些太刀的装具:镡变为一层;胄金和猿手被头取代;鞘上的渡卷和足金物消失,更简单的栗形和下绪出现;石突金物和责金物消失(有的打刀会在鞘上装一些兜金、反角、小柄和笄之类花里胡哨的东西)打刀没有挂耳的限制,通常刀刃向上佩戴。日本现存大多古流剑术也以打刀为武器。
辨别方式:可以通过装具和佩戴方式辨别;如果是裸刀,则可以看刀铭,大多数刀铭刻在表面(佩戴时朝左的一面)。
脇差(Wakizashi)
1尺以上,2尺以下(约30~60cm)为脇差。小太刀有时候被称作脇差。
脇差因为长度较短,被允许平民使用,也被武士作为副武器佩戴。脇差通常只在打刀不便使用时使用(如室内战斗、打刀损坏或没必要使用打刀的场合),但是有少数流派也以脇差为武器。
短刀(Tanto)
1尺以下(约30cm)为短刀。短刀的形制灵活性很高,有的会装上石突金物,有的会省去镡和切羽。
短刀大多不具备实用性。贵族之间有时也以短刀为礼互赠(?)。短刀也有为了实战而增厚的变种——
历史
(待补)
形制
日本刀经过了不断的改良完善,形制趋于固定。
部位名称
(等我找图)
刀姿
刀姿是判断一把刀是否“美”的标准之一。大体上,刀姿由先幅、元幅、先重、元重和反决定。
- 元幅:刀镞位置的刀的宽度
- 元重:刀镞位置的刀的厚度
- 先幅:横手位置的刀的宽度
- 先重:横手位置的刀的厚度
- 反:刀的弧度。由刀尖和栋区的峰连成一条直线,距离这条直线最远的栋为反位,距离长度为反。反的强度分为强反、若反、无反和内反。反位于刀前半身则刀为京反;后半则为腰反。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改变,对“踏张之势”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遂慢慢出现了元幅和先幅、元重和先重之间具有较大落差的刀剑。后来,人们开始追求“杀气”,于是近现代的一些刀就拥有较大的切先。
造型
(我图呢)
- 镐造:拥有镐线和横手的常见造型
- 鹈首造:在镐造的基础上,在刀身前端削薄了刀栋,通常也会在没有削薄的部分开樋极致减重,性能再见
- 菖蒲造:镐线、刃、栋最终汇聚于刀尖的造型,没有横手
- 冠落造:在菖蒲造的基础上,在刀身前端削薄了刀栋,通常也会在没有削薄的部分开樋减重效果比上面那个还要好
- 平造:没有镐线和横手的大平磨造型,开樋后容易与镐造弄混
- 片刃造:只磨出一边镐线的造型,没有镐线的一面多用于雕刻
- 两刃造:在刀的背面也开刃的造型
- 切先两刃造:只在刀前端的刀背开刃的造型(俗称小乌丸造)
- 恐造:只出现于短刀的造型,在镐造的基础上,横手被磨到刀身中间附近的地方,拥有非常
夸张( )的切先
装具
刀装是武士刀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不一定都是金属制。
刀:
- 镞:俗称刀夹,卡在“中心”前端,用于将刀固定在鞘内,有时会在上面刻下制作者特有的标志/花纹,多为铜制(黄铜、紫铜、白铜之类)。有一些刀镞拥有双层结构,为二重镞;有一些短刀使用自带一个类似切羽结构的刀镞,为台付镞
- 切羽:垫在镡两侧的片状金属,用于缓解两侧对镡的冲击,多为铜制。其中靠近刀柄一侧的偏小(与缘一致),靠近刀鞘一侧的偏大(与鞘一致)。太刀会装多层大小不一的切羽。
- 镡:俗称护手、刀锷,用于保护手部,也用来控制刀收在鞘内。多为铜制或铁制、贵者为金、银或玉制。持有者通常通过其材质和上面的雕刻来显示祂的地位。有一些打刀因为在鞘上装了小柄和笄所以在镡上开了小柄柜孔(半月)和笄柜孔(洲浜),太刀会有额外两层菊座。
- 缘:套在刀柄前端,有时会刻有家纹。通常握刀时食指扣在此处,虎口却不触及。如果鞘上装有小柄和笄,就会削薄缘的两侧以容纳。
- 目贯:绑在柄卷之内,通常为片状,根据制作者心情雕刻成各种飞禽走兽或者持有者的加纹。有时用于标出握刀位置,有时只是为了提供装饰。
- 胄金和猿手:太刀独有的部分。胄金套在柄的尾部,保护刀柄。猿手像一个马蹄扣一样从中贯穿,战斗时为了防止挥刀时脱手而在此处系绳套在手上。
- 头:替换了胄金和猿手,套在柄末端,有孔,柄卷结尾的时候从中穿过。有时候也会在顶上刻上家纹。
- 鸠目:套在头的孔内的装饰用装具,并不是所有的刀都会有。
- 柄卷:在木柄上包一层蛟鱼皮或西阵织后在刀柄上绑绳,用于增加握持感和防滑。材质有纯棉、反绒皮、牛皮和鹿皮之类;贵者为正绢。柄卷拥有多种绑法,但大多会在其中垫菱纸以令其饱满。
- 蛇腹系:柄卷的一种,但是使用细绳,也拥有多种绑法。其绑制极其费时费力,但是极具观赏性。
鞘:
- 鲤口:套在鞘口处用于加固刀鞘的部件,多为牛角制。
- 金口物:太刀使用的金属制鲤口。与鲤口不同,它会比鞘大一圈。
- 笄:即髻,插在刀鞘的左侧,打刀鞘特有的部分。并不是所有打刀都会装。
- 小柄:小刀,插在刀鞘的右侧,打刀鞘特有的部分。并不是所有打刀都会装。
- 栗形:刀鞘左侧用于挂下绪的部分,距离鞘口的位置正好可以握一只手,有木制,也有牛角制。
- 鹀目:套在栗形的孔内的金属装饰物,大多数刀都会有。
- 下绪:系在栗形上的绳。佩刀时将其挂在身上防止拔刀时刀鞘脱落;不佩刀时也可以绑在刀鞘上,绑法很多。
- 返角:刀鞘左侧的钩状突起物,方向向前。可以防止拔刀时刀鞘脱。
- 鐺(铛):套在鞘末端用于加固刀鞘的部件,材质同鲤口。
- 渡边卷:太刀使用的,在鞘上的类似柄卷的绑绳。
- 足金物和太鼓革:太刀使用的挂耳,足金物为金属制,太鼓革为皮质,二者由革先金物连接。佩戴时将皮扣挂在腰上。
- 佩绪:太刀特有的,佩戴时缠在腰上的绳。不佩刀时挂在太鼓革上。
- 石突金物:一般在太刀上使用的,套在鞘末端用于加固刀鞘的金属部件。
- 责金物:一般在太刀上使用的,套在石突金物后用于加固刀鞘的环状金属部件。
由于兵库锁太刀和饰太刀的装具过于复杂,这里不过多赘述。(我懒了) (累了,以后写)